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载驰》是《诗经》305篇中唯一具有明确作者的诗歌。然而,在阅读这首诗歌时,它的问题并不少。一、它的作者是一位女性,为什么要冒着违礼的风险回到卫国去?二、作者到了曹地吗?诗歌是在曹地所作,还是返回卫国的途中所作?三、诗歌的写作时间,是在文公元年(公元前659)春夏间,还是作于其它时间?
关键词:归唁卫候;言至于曹;言采其蝱
《诗经》是中国文化诗歌的代表作品。在春秋时代上溯西周的五百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所创作的诗歌被选编在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中。这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文化诗歌作品最早的总集之一。由于诗经时代诗歌作品是经传唱流播的,同时,诗经的作品收集是通过搜集上传的形式被集中到当时的中央政府――西周王朝的文化机关里,被太师被乐之后,由乐工们演唱给帝王们享用。因而,诗经时代诗歌作品的作者、写作时间、创作地区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很重要的问题,在那时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在《诗经》的搜集、整理、编辑的过程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因素没有引起重视,在《诗经》收录的305篇作品中就有304篇是没有作者姓氏,没有写作时间,没有写作原因的。缺少背景的诗歌研究,往往就是猜迷,让研究者心中无数,更让读者无所适从。然而,有写作背景的诗歌也未必就能研究得很好。《诗•载驰》是《诗经》唯一有作者姓名与时间背景的诗歌,可是在研究中并没有很好地作过深入的探讨。作者的身份、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与《载驰》诗歌本文写着三个让人迷惑的问题:一、作者是一位贵族妇女,为什么要冒着违背礼法的风险"归唁卫侯"?二、很多人认为作者被许人半路劝阻,折回许国了。作者"载驰载驱",到了曹地吗?三、作者是在返回许国时写的诗歌,还是在卫国曹地写的诗歌,是写在公元前659年,还是写在战争发生的公元前660年?
一、"归唁卫侯"与许穆夫人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历来说诗者,皆以为这是许穆夫人日夜赶路,回去吊唁她的哥哥。将"唁"释为吊唁,释"侯"为卫懿公。这种解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是许穆夫人归宁兄长的行为是违礼的。二是许穆夫人明知违礼而要强行回到卫国去,为人留下指摘批评的话柄。为什么许穆夫人断然拒绝回国去,而许国人并没有用违礼行为来责备她,只说她是"众稚且狂",少不更事,狂妄无知。
许穆夫人归宁兄长的行为是明显违礼的。《邶•泉水》郑笺:"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这是当时一般诸侯要遵从的礼仪法规。父母健在,嫁出去的女儿才能回国探亲。父母去逝,就应当是派使者大夫代表自己回国探问兄弟,女儿本人不能回国,否则就是违礼。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是政治秩序与政治规则,在春秋时期诸侯还是遵守的。许穆夫人会违背这个政治常识吗?
许穆夫人的出生是不平凡的。她名义是卫宣公与其妻宣姜的女儿,而实际上卫宣公之子公子顽(昭伯)与宣姜的私生女。《左•闵•二》:"初,惠公之及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春秋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还没有完全被血缘化。这时的许多地方,甚至在诸侯的宫廷里,也还残留着原始的婚姻传统。在血族婚姻的影响下,兄妹父女之间的乱伦婚还普遍存在。所以在诸侯中常常会出现父母兄弟辈份不清的情况。宣姜的儿女们有与昭伯所生的五个子女,还有与卫宣公所生的公子寿与后来继位这君的惠公(公子朔)。在这样的一个敏感的家庭养成了许穆夫人的机敏与顽强性格,也培养了她的政才能。据刘向《列女传》载,卫国为许穆夫人择婚,在婚姻的选择上表现了她的政治远见。许穆夫人是一个才女,当时许国、齐国诸侯都向卫国求婚。在选择谁的问题上,卫懿公缺乏政治远见。"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仇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愈乎。'……卫侯不听,嫁之于许。"中国从古自今,贵族的婚姻就是政治。政治与婚姻联合演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而利用婚姻稳定国家边防这历朝历代的老办法,可是卫懿公缺少这个政治素质,没有认识到这场婚姻的政治作用。许穆夫人那时还是一个少女,她却闇知当时卫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艰危。北边有强悍的赤狄,东边是天下霸主齐国,西北边是强大的晋国,在强邻压境下,如何通过地缘政治化解危机,这是卫国的当务之急。所以许穆人认为嫁给弱小的许国是不可取的,只有嫁给天下霸主齐国才可能保证卫国的安全,可是卫懿公没有听从她的建议。数年后卫国在赤狄的侵略下,果然无人搭救而国破家亡。由此可见,许穆夫的政治眼光与政治才能是很高的,使她不会犯"违礼吊兄"这样低级的政治常识错误。
所以,许穆夫人在诗中所说的"归唁卫侯"一定是被人们误解了。刘运兴捕捉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唁"借为"言",是察问的意思。"侯"与"候"音形并近,同音相通。作证候,情况的意思讲。这句诗的意思是,许穆夫人叙述自己回到卫国去,了解卫国所受的破坏情况。这当然不违礼了,同时也说明许穆夫人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女诗人
二、"言至于曹"与诗歌的写作地点
《载驰》的写作地点,《诗序》以为是作于回许国的途中,"《载驰》许穆夫人所作也。闵其宗国顛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诗序》认为许穆夫人被许国人劝阻回许国了,是伤感而作的诗,其作诗地点在许国或是回许的途中。王先谦认为作者到达了漕地,诗是作于漕的。其实这本不是一个问题。《左传》提供了明确事件背景。《闵•二》载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荒于政事。首战于熒泽,大败灭师,卫懿公也身死殉国。卫国溃军及难民被狄人追到黄河边上,受宋国的接应渡过黄河。"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五千,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在《左传》的记载中,我们不知道这其中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但至少可以知道,公元前660年的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狄人南下的目的,并不是为侵占土地,是在秋天收获时期的季节性抢掠。卫懿公之所以不敌,是因为政治荒淫所造成的军心涣散。这次战争的时间并不太长。只不过一场战役就迅速消灭卫国的主力,将卫人赶到了黄河边上。但是这次战争对卫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使卫国完全失去了生存能力。许穆夫人投身到一个卫国救亡运动之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求援于国际帮助。她亲自到了卫国新成立的政权所在地――漕,进行恢复卫国的外交斡旋。在这里她赢得了当时天下霸主齐桓公的出兵支持,从而使恢复卫国变为了现实。
三、"言采其蝱"与诗歌的写作时间
《载驰》的写作时间,一般以为是文公元年,即公元前659年的春夏间。这个说法被朱东润写进大学的教材里,影响《载驰》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许穆夫人在卫国危难的时候回到了漕地。对于回归卫国这件事,许国国内是有着不同看法的。甚至指摘许穆夫人狂妄无知,以至于许穆公派人追她回去。许国的大夫们爬山涉水,劳累辛苦,这让许穆夫人深感不安。这首诗是作于何时呢?它不应当是文公元年的作品。狄人灭卫,并没有过黄河,到黄河北岸而止。卫国难民渡河后,立戴公于漕。然而戴公不及一月而死。说明在战争刚停止的时候,卫国争夺政权的斗争是很酷烈的。立戴公是迎卫难民的宋国。戴公死了之后,齐国派公子无亏率领了一支两万余人的军队拥立文公。这其中不难看出当时卫国错综复杂的斗争。许穆夫人情急万分,但她深知卫国的兴复,没有强大的诸侯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她思考的问题是"谁因谁极",谁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这是许穆夫人深入思考的时间。这样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了。《左传》称狄人伐卫在冬十二月。《左传》纪日沿用周历。周历较之今之夏历有提前二月的时间差。周历之冬十二月即夏历之十月,正是秋高马肥的时候。狄人伐卫以骑兵进攻,卫人迅速失败,战争时间不长。到许穆夫人做诗,表达救国的坚定信心,从而斡旋齐国出兵,当不及一月时间。刘运兴从诗歌内证说明,蝱是中药贝母,许穆夫人能采之,是其成熟之时。又其时正当麦苗芃芃,青青可爱。麦苗青青当是十月初冬之象。可见从内证外证都说明这首诗作于公元前660年的十月。此时距卫国覆灭不久,在齐国出兵兴卫之前。
通过对《载驰》诗三个问题讨论,可以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它是许穆夫人于公元前660年十月在漕地所作,此时正是卫国生死存亡的关头。
参考文献:
[1]刘运兴.诗义新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向.列女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刘运兴.诗义新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十三经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1980.
关键词:归唁卫候;言至于曹;言采其蝱
《诗经》是中国文化诗歌的代表作品。在春秋时代上溯西周的五百多年时间里,中国人所创作的诗歌被选编在这部伟大的诗歌总集中。这部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文化诗歌作品最早的总集之一。由于诗经时代诗歌作品是经传唱流播的,同时,诗经的作品收集是通过搜集上传的形式被集中到当时的中央政府――西周王朝的文化机关里,被太师被乐之后,由乐工们演唱给帝王们享用。因而,诗经时代诗歌作品的作者、写作时间、创作地区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很重要的问题,在那时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在《诗经》的搜集、整理、编辑的过程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因素没有引起重视,在《诗经》收录的305篇作品中就有304篇是没有作者姓氏,没有写作时间,没有写作原因的。缺少背景的诗歌研究,往往就是猜迷,让研究者心中无数,更让读者无所适从。然而,有写作背景的诗歌也未必就能研究得很好。《诗•载驰》是《诗经》唯一有作者姓名与时间背景的诗歌,可是在研究中并没有很好地作过深入的探讨。作者的身份、写作时间、写作地点与《载驰》诗歌本文写着三个让人迷惑的问题:一、作者是一位贵族妇女,为什么要冒着违背礼法的风险"归唁卫侯"?二、很多人认为作者被许人半路劝阻,折回许国了。作者"载驰载驱",到了曹地吗?三、作者是在返回许国时写的诗歌,还是在卫国曹地写的诗歌,是写在公元前659年,还是写在战争发生的公元前660年?
一、"归唁卫侯"与许穆夫人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历来说诗者,皆以为这是许穆夫人日夜赶路,回去吊唁她的哥哥。将"唁"释为吊唁,释"侯"为卫懿公。这种解释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一是许穆夫人归宁兄长的行为是违礼的。二是许穆夫人明知违礼而要强行回到卫国去,为人留下指摘批评的话柄。为什么许穆夫人断然拒绝回国去,而许国人并没有用违礼行为来责备她,只说她是"众稚且狂",少不更事,狂妄无知。
许穆夫人归宁兄长的行为是明显违礼的。《邶•泉水》郑笺:"国君夫人父母在则归宁,没则使大夫宁于兄弟"。这是当时一般诸侯要遵从的礼仪法规。父母健在,嫁出去的女儿才能回国探亲。父母去逝,就应当是派使者大夫代表自己回国探问兄弟,女儿本人不能回国,否则就是违礼。礼在中国古代社会就是政治秩序与政治规则,在春秋时期诸侯还是遵守的。许穆夫人会违背这个政治常识吗?
许穆夫人的出生是不平凡的。她名义是卫宣公与其妻宣姜的女儿,而实际上卫宣公之子公子顽(昭伯)与宣姜的私生女。《左•闵•二》:"初,惠公之及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春秋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还没有完全被血缘化。这时的许多地方,甚至在诸侯的宫廷里,也还残留着原始的婚姻传统。在血族婚姻的影响下,兄妹父女之间的乱伦婚还普遍存在。所以在诸侯中常常会出现父母兄弟辈份不清的情况。宣姜的儿女们有与昭伯所生的五个子女,还有与卫宣公所生的公子寿与后来继位这君的惠公(公子朔)。在这样的一个敏感的家庭养成了许穆夫人的机敏与顽强性格,也培养了她的政才能。据刘向《列女传》载,卫国为许穆夫人择婚,在婚姻的选择上表现了她的政治远见。许穆夫人是一个才女,当时许国、齐国诸侯都向卫国求婚。在选择谁的问题上,卫懿公缺乏政治远见。"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仇之事,惟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愈乎。'……卫侯不听,嫁之于许。"中国从古自今,贵族的婚姻就是政治。政治与婚姻联合演出了多少人间悲喜剧。而利用婚姻稳定国家边防这历朝历代的老办法,可是卫懿公缺少这个政治素质,没有认识到这场婚姻的政治作用。许穆夫人那时还是一个少女,她却闇知当时卫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的艰危。北边有强悍的赤狄,东边是天下霸主齐国,西北边是强大的晋国,在强邻压境下,如何通过地缘政治化解危机,这是卫国的当务之急。所以许穆人认为嫁给弱小的许国是不可取的,只有嫁给天下霸主齐国才可能保证卫国的安全,可是卫懿公没有听从她的建议。数年后卫国在赤狄的侵略下,果然无人搭救而国破家亡。由此可见,许穆夫的政治眼光与政治才能是很高的,使她不会犯"违礼吊兄"这样低级的政治常识错误。
所以,许穆夫人在诗中所说的"归唁卫侯"一定是被人们误解了。刘运兴捕捉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唁"借为"言",是察问的意思。"侯"与"候"音形并近,同音相通。作证候,情况的意思讲。这句诗的意思是,许穆夫人叙述自己回到卫国去,了解卫国所受的破坏情况。这当然不违礼了,同时也说明许穆夫人是一个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女诗人
二、"言至于曹"与诗歌的写作地点
《载驰》的写作地点,《诗序》以为是作于回许国的途中,"《载驰》许穆夫人所作也。闵其宗国顛覆,自伤不能救也。卫懿公为狄人所灭,国人分散,露于漕邑。许夫人闵卫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也。"《诗序》认为许穆夫人被许国人劝阻回许国了,是伤感而作的诗,其作诗地点在许国或是回许的途中。王先谦认为作者到达了漕地,诗是作于漕的。其实这本不是一个问题。《左传》提供了明确事件背景。《闵•二》载公元前660年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荒于政事。首战于熒泽,大败灭师,卫懿公也身死殉国。卫国溃军及难民被狄人追到黄河边上,受宋国的接应渡过黄河。"及败,宋桓公逆诸河,宵济卫之遗民男女七百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五千,立戴公以庐于曹。许穆夫人赋《载驰》。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在《左传》的记载中,我们不知道这其中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但至少可以知道,公元前660年的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并不很长。狄人南下的目的,并不是为侵占土地,是在秋天收获时期的季节性抢掠。卫懿公之所以不敌,是因为政治荒淫所造成的军心涣散。这次战争的时间并不太长。只不过一场战役就迅速消灭卫国的主力,将卫人赶到了黄河边上。但是这次战争对卫国来说是毁灭性的,使卫国完全失去了生存能力。许穆夫人投身到一个卫国救亡运动之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求援于国际帮助。她亲自到了卫国新成立的政权所在地――漕,进行恢复卫国的外交斡旋。在这里她赢得了当时天下霸主齐桓公的出兵支持,从而使恢复卫国变为了现实。
三、"言采其蝱"与诗歌的写作时间
《载驰》的写作时间,一般以为是文公元年,即公元前659年的春夏间。这个说法被朱东润写进大学的教材里,影响《载驰》研究达半个世纪之久。许穆夫人在卫国危难的时候回到了漕地。对于回归卫国这件事,许国国内是有着不同看法的。甚至指摘许穆夫人狂妄无知,以至于许穆公派人追她回去。许国的大夫们爬山涉水,劳累辛苦,这让许穆夫人深感不安。这首诗是作于何时呢?它不应当是文公元年的作品。狄人灭卫,并没有过黄河,到黄河北岸而止。卫国难民渡河后,立戴公于漕。然而戴公不及一月而死。说明在战争刚停止的时候,卫国争夺政权的斗争是很酷烈的。立戴公是迎卫难民的宋国。戴公死了之后,齐国派公子无亏率领了一支两万余人的军队拥立文公。这其中不难看出当时卫国错综复杂的斗争。许穆夫人情急万分,但她深知卫国的兴复,没有强大的诸侯国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她思考的问题是"谁因谁极",谁是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这是许穆夫人深入思考的时间。这样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了。《左传》称狄人伐卫在冬十二月。《左传》纪日沿用周历。周历较之今之夏历有提前二月的时间差。周历之冬十二月即夏历之十月,正是秋高马肥的时候。狄人伐卫以骑兵进攻,卫人迅速失败,战争时间不长。到许穆夫人做诗,表达救国的坚定信心,从而斡旋齐国出兵,当不及一月时间。刘运兴从诗歌内证说明,蝱是中药贝母,许穆夫人能采之,是其成熟之时。又其时正当麦苗芃芃,青青可爱。麦苗青青当是十月初冬之象。可见从内证外证都说明这首诗作于公元前660年的十月。此时距卫国覆灭不久,在齐国出兵兴卫之前。
通过对《载驰》诗三个问题讨论,可以明确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它是许穆夫人于公元前660年十月在漕地所作,此时正是卫国生死存亡的关头。
参考文献:
[1]刘运兴.诗义新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刘向.列女传[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
[3]刘运兴.诗义新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十三经注疏[M].上海: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