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弼在解释老学的过程之中也借此机会阐发他的“贵无”思想,而崇本息末也是贵无的体现。所以本文重点在于借助王弼的崇本息末思想阐释无为生活的涵义,从而倡导一种追寻本心的栖居方式,回归内心最真实的自我。
[关键词]王弼 老学 贵无 崇本息末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12-01
温演医,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
一、总括
通过王弼对《老子》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王弼自己的哲学思想,虽然是对《老子》的诠释,但是就像我们常规意义上对诠释学的理解一样,好多时候解读者的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倾注于“权威”的思想中,或许“诉诸权威”才是证明思想合法性的唯一渠道,就像我们会把“马克思说过”挂在嘴边一样的,当我们的思想挂靠于一个公认权威时,一切事情就开始变得简单。
王弼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即是:“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而在这两个命题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关于王弼的大部分社会思想。这两个命题的关系应是“崇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息”的目的就在于“举”,同样地,“举”的先决条件自然也是“息”。无为而后有为,先“息”而后“举”。
二、崇本息末
无论是崇本息末还是崇本举末都表达了共同的崇本思想。“本”即“无”“无为”,而崇本息末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在王弼解读老子的过程中作为《老子》一书的精髓出现的。“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文虽五千,贯之者一。”
由此可见,在王弼的解释范围内,我们对老子的理解应为崇本息末。息即为止息。王弼指出,淫邪、盗窃、诉讼、巧妙等都是有为措施所造成的称为邪恶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王弼主张应坚决止息。他所谓的止息,并不是花力气耗精力和时间,只是要使其“无心而为”“无心于欲”“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这也是“崇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是说我们不去采取外力的干涉,让百姓所有的行为都是发自本心,应是一种由心生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强化本心比任何措施、倡导都更有效。王弼也有指出现在很多呈现出来的不良后果都是统治者采取不當的措施导致的,王弼的“崇本”也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实现了契合。而王弼的“崇本息末”思想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演绎提升,实现了由“本末两立”到“本末一体”“由本起末”的过渡。
在王弼的哲学思想之中,“本”已不限“根本、原始”之意,更多地指宇宙的本体。“末”也不限“细节、流变”之类。具体讲,若本是指无形无名者,末即指有形有名者;本指无,末即指有;本指道,末即指物;本指宇宙本体,末即指世界现象。本末不相离,体用统一。所以王弼的崇本息末不是要废止末,是通过在末中提升出无这个本,从而给末找到一个原或体,将末统住,让末服从于本的驾驭,绝不是为了废止末。所以王弼的“崇本”即是“息末”,“息末”亦是“举末”,在这点上来看,“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一致的。
推延到为人处事之中,“崇本息末”不是要人心变为一潭死水。强调的是“无累于物”,对于“应物”而起的情感,是一种出自本心的情感流露。这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状态。崇本息末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重新回到“因性而起,机发应变”的本初状态中去。在王弼看来,“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由此,我们就必须“崇本息末”,事事皆以无为起点,然后才能避免先入为主,以确保自己对客观事物做出真实的反应,确保个人情感的内在真实性,这也算是排除了外力干扰的一个表现。当我们撇开对一个人已有的成见,只单纯在某个情景下去看待某人的行为或这个人本身这个个体,就可以更客观更中肯地忠于我们的初心了。
三、贵无
其实我们可以由“崇本息末”体会到王弼的“贵无”思想,而王弼本身的“无”与老子的“无为”仍旧不同。或者说王弼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本初的状态,是以求真尚诚为目标的。其实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性其情”,主张人的感情应从本性之中流出,中心乃是要解决儒家等理论未解决的性情相乘的问题,是一种可以在根本上扭转性情不实、人各异志、君臣相危的社会危机的途径。“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不作。”不可否认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做到的也就是王弼倡导的摆脱各种价值观念对情欲的诱惑,“以情近性”确保人的情感从自然本性中流出,以实现情、性合一。在我看来,贵无的说法是具有延伸价值的。就像王弼所说,每样事物都有特定的属性,由于受自身属性限制,使他们均不能成为天下的共主,只能是超乎想象、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无”,而我们的贵无,是保留了普遍意识中都会觉得很珍贵的内心情感的,是适应实时的做法。不适当的外力的干扰可能会带来反效果,适得其反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四、总结
所以就像王弼所说的一样,崇本息末或许是对老子思想的最好阐释了,在一个渐趋浮夸与焦躁的时代,我们需要对本心的崇尚与坚持,亦如王弼所讲,崇本息末也好。崇本止末也罢,对本的向往依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王弼的贵无,把无关重要的“细枝末节”省去,其实不采取行动往往是最好的选择,用王弼和老子的精神去营造一个诗意的生活,抛去杂质之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自如。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王弼 老学 贵无 崇本息末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112-01
温演医,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
一、总括
通过王弼对《老子》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王弼自己的哲学思想,虽然是对《老子》的诠释,但是就像我们常规意义上对诠释学的理解一样,好多时候解读者的思维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倾注于“权威”的思想中,或许“诉诸权威”才是证明思想合法性的唯一渠道,就像我们会把“马克思说过”挂在嘴边一样的,当我们的思想挂靠于一个公认权威时,一切事情就开始变得简单。
王弼哲学最基本的命题即是:“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而在这两个命题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关于王弼的大部分社会思想。这两个命题的关系应是“崇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息”的目的就在于“举”,同样地,“举”的先决条件自然也是“息”。无为而后有为,先“息”而后“举”。
二、崇本息末
无论是崇本息末还是崇本举末都表达了共同的崇本思想。“本”即“无”“无为”,而崇本息末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在王弼解读老子的过程中作为《老子》一书的精髓出现的。“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文虽五千,贯之者一。”
由此可见,在王弼的解释范围内,我们对老子的理解应为崇本息末。息即为止息。王弼指出,淫邪、盗窃、诉讼、巧妙等都是有为措施所造成的称为邪恶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王弼主张应坚决止息。他所谓的止息,并不是花力气耗精力和时间,只是要使其“无心而为”“无心于欲”“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这也是“崇本”思想的一种体现,是说我们不去采取外力的干涉,让百姓所有的行为都是发自本心,应是一种由心生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强化本心比任何措施、倡导都更有效。王弼也有指出现在很多呈现出来的不良后果都是统治者采取不當的措施导致的,王弼的“崇本”也和老子的“无为而治”实现了契合。而王弼的“崇本息末”思想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演绎提升,实现了由“本末两立”到“本末一体”“由本起末”的过渡。
在王弼的哲学思想之中,“本”已不限“根本、原始”之意,更多地指宇宙的本体。“末”也不限“细节、流变”之类。具体讲,若本是指无形无名者,末即指有形有名者;本指无,末即指有;本指道,末即指物;本指宇宙本体,末即指世界现象。本末不相离,体用统一。所以王弼的崇本息末不是要废止末,是通过在末中提升出无这个本,从而给末找到一个原或体,将末统住,让末服从于本的驾驭,绝不是为了废止末。所以王弼的“崇本”即是“息末”,“息末”亦是“举末”,在这点上来看,“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一致的。
推延到为人处事之中,“崇本息末”不是要人心变为一潭死水。强调的是“无累于物”,对于“应物”而起的情感,是一种出自本心的情感流露。这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状态。崇本息末的目的就在于让人们重新回到“因性而起,机发应变”的本初状态中去。在王弼看来,“天下万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由此,我们就必须“崇本息末”,事事皆以无为起点,然后才能避免先入为主,以确保自己对客观事物做出真实的反应,确保个人情感的内在真实性,这也算是排除了外力干扰的一个表现。当我们撇开对一个人已有的成见,只单纯在某个情景下去看待某人的行为或这个人本身这个个体,就可以更客观更中肯地忠于我们的初心了。
三、贵无
其实我们可以由“崇本息末”体会到王弼的“贵无”思想,而王弼本身的“无”与老子的“无为”仍旧不同。或者说王弼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本初的状态,是以求真尚诚为目标的。其实一言以蔽之也就是“性其情”,主张人的感情应从本性之中流出,中心乃是要解决儒家等理论未解决的性情相乘的问题,是一种可以在根本上扭转性情不实、人各异志、君臣相危的社会危机的途径。“任自然之气,致至柔之和,能若婴儿之无所欲乎?则物全而性得矣。”“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正实,而后言不作。”不可否认的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做到的也就是王弼倡导的摆脱各种价值观念对情欲的诱惑,“以情近性”确保人的情感从自然本性中流出,以实现情、性合一。在我看来,贵无的说法是具有延伸价值的。就像王弼所说,每样事物都有特定的属性,由于受自身属性限制,使他们均不能成为天下的共主,只能是超乎想象、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无”,而我们的贵无,是保留了普遍意识中都会觉得很珍贵的内心情感的,是适应实时的做法。不适当的外力的干扰可能会带来反效果,适得其反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四、总结
所以就像王弼所说的一样,崇本息末或许是对老子思想的最好阐释了,在一个渐趋浮夸与焦躁的时代,我们需要对本心的崇尚与坚持,亦如王弼所讲,崇本息末也好。崇本止末也罢,对本的向往依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王弼的贵无,把无关重要的“细枝末节”省去,其实不采取行动往往是最好的选择,用王弼和老子的精神去营造一个诗意的生活,抛去杂质之后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自如。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