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初探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j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地理新课程的实施,案例教学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具体的课堂教学,都需通过列举大量案例,引导学生层层分析,再现地理知识,获得地理知识的过程,既有利于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实施案例教学,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具体实施呢?
  一、地理教学案例的选择编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那么案例如何选编,有哪些获取途径呢?
  1、选择与教学内容吻合的案例
  案例功能之一是用来论证和检验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的。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载体,它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它必须切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地理教学的案例,必须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因此在选编案例时,应注意避免与教学内容脱节。如在学习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时,可选择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作为案例进行探究和拓展。
  2、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案例情境
  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经常收集、引用一些鲜活的、真实的事例,并把它加工成有一定背景,一定过程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但要注意案例的情节,所给材料和和叙述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觉得新奇,有探索欲望。如:学习人口迁移时,能充分利用“春运”的新闻、图片、数据并在课堂上以案例呈现,通过课堂环节的分析讨论,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就可很好地掌握了。
  3、教材“活动课”可改编为案例
  课文末尾的“活动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很好地围绕教学目标提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基中有些内容很好很新,具有典型性,地理教师可试着将其改编为教学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之中。如“交通条件改变对攀枝花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这个活动课本身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4、高考题等试题资料中寻找教学案例
  地理教师完全靠自己去创造和选编案例,工作量太大,往往不特别现实,而每位教师手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各类试题资料,不妨尝试从各类高考题、高考模拟题中选择一些紧扣教材内容,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材料,稍加处理,就可以形成一个优秀案例了。
  二、案例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
  针对教学目的,结合案例材料,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进行案例教学的保证。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呢?
  1、针对教学目的的设计提问,切忌随意性。
  课堂上只设计或抛出案例,而不注意预设问题或即兴提问,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全面分析该堂课的目标,要完成什么任务,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从而对案例设计相关的提问。
  2、设计的问题要符合思维的递进性
  注重地理分析过程是地理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因此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重递进式探究,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深度和递进性的问题,形成串串相扣的问题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交流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示。尽量避开大而空的提问,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切入点,也就无兴趣探究了。例给出京九铁路的有关图文资料后,直接问:“京九铁路的建设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就太大太空了,不如把它分解为:①京九铁路穿越哪些省市?②沿线有哪些重要的粮、棉、油产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③京九铁路跨越发哪些大江大河,丘陵山区?④影响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是什么?⑤京九铁路建设有何意义?这样分解后,学生很容易顺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完成探索过程。
  3、问题设计,语言表述要准确
  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否则易引起思维混乱,无从判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尤其是某些常见的“开放式”提问,往往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三、案例教学的课堂过程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所含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变化,因此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行为往往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实现。课堂上进行案例教学应如何进行呢?
  1、注意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空间
  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其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都是一个开放体系。课堂上教师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交流、自主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
  2、课堂上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
  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内容扩展。分析案例的过程一般老师都调控组织得较好,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挖掘案例所反映的原理。但一定要注意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概括、总结、提升和扩展,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突破案例自身的限制,以实现“授人以渔”的教学目的。如以长江为例分析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的成因,让学生掌握从地形、气候、水系特征、水文特征、人文因素等角度分析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海河、恒河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分析海河,恒河的洪涝问题,治理措施等。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例:关于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可以与实际生活联系。如案例:隆昌县古宇湖有一大片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了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成大型休闲旅游度假村,消息传出,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希望将来可以到度假村工作。但也有人为该湿地的命运担忧,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吴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樣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角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实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去尝试和探索,我深信案例教学必将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具活力,更具魅力。
其他文献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可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必要性 教学措施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其多样性、层次性,如果教师不注重分层教育,而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好地提高数学
【摘要】变式教学是指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对有关数学概念、定理、习题等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变化,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在数学高考复习中,通过变式教学,对一些典型习题进行变换、串联、延拓,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变式教学法给中学数学课堂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4年4月~2015年2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无意识障碍;可主动下床行走;典型的偏瘫步态(划圈步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伴抑郁症的干预效果。方法: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度以上并存在抑郁症状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康复组51例。2组均给予中药治疗,康复组在
食品类专业需要学生既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因此,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如何促进食品类专业学生技术技能积累进行了分析,并从合作体制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有好的方法引导学生,则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学得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经过近30年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关键词】语文 兴趣 诵读 直观 情境     一、兴趣教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课文不感兴趣,那么老师再讲得天花乱坠,其结果也只能是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