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真独立的解题,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形成技能技巧重要环节。认真独立解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学生态度,及至今后的工作态度都具有替在的影响。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关键词:习惯 认真审题 检验 回顾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活动中逐渐养成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和倾向。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同样具有数学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广泛的特征。这些特征又恰恰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矛盾,我们应该应识到,虽然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所因有的特征,重视养成教育,从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审题习惯的培养
审题就是读懂题,弄清题意。认真审题是正确的前提,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
(1)认真读题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在读题时要努力做到:不加字,不丢字,逐句逐字地读,对于题中的重点读,字要加重语气读。例如:题中的“一共”、“还剩”、“增加”、“降低”以及“和”、“差”、“积”、“商”、“比……多”。“比……少”、“谁要谁的……”等关键词语句,都对正确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突破口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计算题和文字题,要通过读题,让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确定运算顺序;对于应用题,通过读题,要弄清题目讲的是什么事,有哪此已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使学生对题目有较清晰的了解,为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认真思考的习惯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1.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画线段图可使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2.利用转化的方法思考问题,当学生在解题时遇到麻烦不知从哪下手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抓住能反映数量间联系的条件进行转化训练,将较复杂的关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3.利用转译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转译就是转化翻译。解应用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应用题中的生活语言转译为数学语言(即文字题),再将数学语言转译为数学算式,然后进行计算。例:三(1)班有男生30人,女生40人,二(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学生认真审题后,应首先将原题转译为数学语言。(求二(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就是求30与40的和是多少?)就是把30和40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是30+40=70(人)。
再如稍复杂的应用题,前进小学三年级有学生364人,在期末数学考试中,成绩及格人数是及不及格人数的13倍,求这次考试不及格的有多少人?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将原题转译:(“为了方便,用 代表较大数(成绩及格人數)是
代表较小数(成绩不及格人数)。
第一步:已知两个数和364,较大数是较小数的13倍,求较小数是多少?
+ = = × 13
第二步:由第一步进一步分析,将较大数用较小数的13倍代替,于是可转化为:已知一个数与它的13倍的和是364,求这个数是多少?
+ ×13=364 求 =?
第三步:由第二步中的一个数与它的13倍的和,即这个数的(13+1)=14倍,可以再转化为:已知一个数的14倍是364,求这个数是多少?也就是求已知一个数与14的积是364,求这个数是多少?
× 14=364 求 =?
也就是:364÷14=26
4.排列条件思考问题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应用题中多个已知条件排列一下,通过相互联系的两个条件找出间接的隐蔽条件,并做为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的过程中,仅仅靠做题的数量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形成思维习惯。
二、认真独立解题习惯的培养
认真独立的解题,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形成技能技巧重要环节。认真独立解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学生态度,及至今后的工作态度都具有替在的影响。因此应通过不断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态度认真,独立思考的解题习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机械重复的题目过多
机械重复的题目多,不仅造成学生的负担重,更重要的是时间长了学生会厌烦,逐渐失去解题兴趣,更谈不上解题习惯了。
(2)防止题目过难
如题目过难,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独立完成,就会适得其反,势必造成有的同学抄袭,长此下去,将贻误终生。
(3)解题要求要严
对于学生的解题要求要严格规范,但不能限制过死,要提倡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要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能否养成认真独立的解题习惯,与教师科学地,合理地设计习题有很大关系。
三、检验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要重视检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环节。但在解题目中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并且使之成习惯。除通常用的再算一遍外,还要尝试其它方法,如“估算法”、“倒退法”。“代入法”等等。这样的验算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验算目的。
四、及时“回顾”习惯的培养
“回顾”是解题过程不该忽视的阶段,解完一道题目,心中就能明白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但要真正达到掌握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真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必须通过及时回顾解题的过程,另外在回顾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引伸解题结果,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思考。
关键词:习惯 认真审题 检验 回顾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活动中逐渐养成的,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行为和倾向。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是数学的基础,同样具有数学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广泛的特征。这些特征又恰恰与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矛盾,我们应该应识到,虽然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较低,但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所因有的特征,重视养成教育,从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一、审题习惯的培养
审题就是读懂题,弄清题意。认真审题是正确的前提,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
(1)认真读题的习惯。
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在读题时要努力做到:不加字,不丢字,逐句逐字地读,对于题中的重点读,字要加重语气读。例如:题中的“一共”、“还剩”、“增加”、“降低”以及“和”、“差”、“积”、“商”、“比……多”。“比……少”、“谁要谁的……”等关键词语句,都对正确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突破口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计算题和文字题,要通过读题,让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确定运算顺序;对于应用题,通过读题,要弄清题目讲的是什么事,有哪此已知条件,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使学生对题目有较清晰的了解,为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认真思考的习惯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遇到的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1.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画线段图可使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2.利用转化的方法思考问题,当学生在解题时遇到麻烦不知从哪下手时,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抓住能反映数量间联系的条件进行转化训练,将较复杂的关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3.利用转译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转译就是转化翻译。解应用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应用题中的生活语言转译为数学语言(即文字题),再将数学语言转译为数学算式,然后进行计算。例:三(1)班有男生30人,女生40人,二(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学生认真审题后,应首先将原题转译为数学语言。(求二(1)班共有学生多少人)就是求30与40的和是多少?)就是把30和40合并在一起,用加法计算,列式是30+40=70(人)。
再如稍复杂的应用题,前进小学三年级有学生364人,在期末数学考试中,成绩及格人数是及不及格人数的13倍,求这次考试不及格的有多少人?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将原题转译:(“为了方便,用 代表较大数(成绩及格人數)是
代表较小数(成绩不及格人数)。
第一步:已知两个数和364,较大数是较小数的13倍,求较小数是多少?
+ = = × 13
第二步:由第一步进一步分析,将较大数用较小数的13倍代替,于是可转化为:已知一个数与它的13倍的和是364,求这个数是多少?
+ ×13=364 求 =?
第三步:由第二步中的一个数与它的13倍的和,即这个数的(13+1)=14倍,可以再转化为:已知一个数的14倍是364,求这个数是多少?也就是求已知一个数与14的积是364,求这个数是多少?
× 14=364 求 =?
也就是:364÷14=26
4.排列条件思考问题方法。
这种方法是把应用题中多个已知条件排列一下,通过相互联系的两个条件找出间接的隐蔽条件,并做为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的过程中,仅仅靠做题的数量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形成思维习惯。
二、认真独立解题习惯的培养
认真独立的解题,是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形成技能技巧重要环节。认真独立解题,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学生态度,及至今后的工作态度都具有替在的影响。因此应通过不断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态度认真,独立思考的解题习惯。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机械重复的题目过多
机械重复的题目多,不仅造成学生的负担重,更重要的是时间长了学生会厌烦,逐渐失去解题兴趣,更谈不上解题习惯了。
(2)防止题目过难
如题目过难,学生经过努力,也无法独立完成,就会适得其反,势必造成有的同学抄袭,长此下去,将贻误终生。
(3)解题要求要严
对于学生的解题要求要严格规范,但不能限制过死,要提倡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要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总之,学生能否养成认真独立的解题习惯,与教师科学地,合理地设计习题有很大关系。
三、检验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要重视检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检验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环节。但在解题目中却很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检验的方法,并且使之成习惯。除通常用的再算一遍外,还要尝试其它方法,如“估算法”、“倒退法”。“代入法”等等。这样的验算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验算目的。
四、及时“回顾”习惯的培养
“回顾”是解题过程不该忽视的阶段,解完一道题目,心中就能明白这道题的解题思路,但要真正达到掌握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的真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必须通过及时回顾解题的过程,另外在回顾过程中还能帮助学生引伸解题结果,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