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岳嵩山,地处中原腹地,蜿蜒起伏的嵩山峻岭,孕育了多少文人墨客,武林侠士。享誉武林千百年的武术胜地少林寺,被誉为武术界的“泰山北斗”,其嫡传武功,神奇奥妙,刚猛雄健,威力无以伦比,少林寺的武功曾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大的影响。且不说十三棍僧救唐王,小山和尚挂帅平倭寇,单就七十年代兴起的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成为“天下第一武馆”就足以令人叹为奇迹,武校的创始人刘宝山先生就是一位颇俱传奇色彩的武林奇人。
刘宝山先生诞生于1931年元月,其父刘景文(学名刘献常),曾获1935年南京国术擂台赛冠军和1936年上海国术男子轻量级测力赛冠军。奈其父英年早逝,于1939年撒手人环,撇下耿母及三子,大儿得山十二岁,二儿宝山八岁,三儿友山尚在襁褓之中。
父亲逝去,无疑天塌地陷,耿氏撑起了这风雨飘摇的家庭。宝山的爷爷刘发泰大师深知少林功夫来得不易,刘家祖传的一招一式都渗透了几代人的心血,于是更加勤勉地督导孙儿宝山练功,希望他能像儿子景文一样成为刘氏武术的合格接班人,老人饱含丧子之痛,把弘扬少林武术的希望倾注到了宝山身上。刘宝山天性聪颖,悟性极高,加之勤奋刻苦,十几岁时已将少林寺秘传绝技心意六合拳、七星拳、春秋大刀等演练得娴熟自如。
1949年全国解放,十八岁的刘宝山出任村农会主席,后于1951年接任郭店乡乡长,翌年,195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改任郭店乡支部书记。
1977年8月,遵照国家体委关于“挖掘、整理、善及、提高”的武术工作方针,登封县体委和武术协会积极组织武术界的民间高手进行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工作,年近半百的刘宝山毫无保留地将祖传的十几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套路奉献了出来,获得了省体委颁发的“河南省武术挖掘整理贡献奖”。1978年,中央三中全会召开后,一阵和熙的春风吹开了中国社会的封冻状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政治局面使各行各业活跃了起来。武术界也有了新的天地,学习中华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多,慕名前来学武的青少年打破了刘宝山先生宁静的农耕生活,无奈之中接受了来自东北、山东的李洪普、李玉军、田振军等十几名学生。最初采用的是白天耕作,晚间在自家窑洞习武的方法,本就拮据的经济状况来维持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实在难以为继(这时的学员不收分文学费),师生们看到闻名而来的学生逐渐增加,于是共议租地建房,公开招收学员,收取学费。1978年10月“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正式挂牌,于今已走过了二十八年的历程。
刘宝山先生出身贫寒,饱尝艰辛,所以一生未染上丝毫生活陋习,如赌博、酗酒、游戏等。农事之余,他的唯一爱好便是琢磨研习祖传的少林功夫,田间地头,杈把扫笤,随手拈来,皆成路数。他的祖父刘发泰擅长“春秋大刀”,号称“活关公”。他接过了祖父的衣钵,一路春秋大刀舞弄得出神入化。他的父亲刘景文精熟心意六合拳,他继承了下来,演练的炉火纯青,得心应手。
少林功夫独具特色,利于近身实战,出拳速度快,着点狠,最忌大开大合,讲究蓄而不发,发而不尽,短促捷疾,留有余地。刘宝山重视家教,深谙个中真味。1959年在开封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一套“春秋大刀”节奏严谨,进退疾徐,砍、斩、劈、揍、削、掠等招招式式如风似电,娴熟连贯,观众和评委一致亮出了最高分,获得了此次大赛的第一名。
虽然塔沟武校已发展到在校生20000多人,员工2000多人,涌现出100多名世界武术冠军和200多名全国比赛的武术冠军,其规模居全国武校之首,但刘宝山先生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节衣缩食、俭朴淳厚。说来难以令人置信,年过古稀的塔沟教育集团董事长刘宝山至今未穿过一双皮鞋,(他喜欢穿布鞋)更别说穿西服、打领带(他喜爱穿中山装和练功服)。桃李满天下的刘宝山一门心思教武育人,从来不注重外表的衣着光鲜和饮食生活的奢侈,粗食布衣的形象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少林武术的宗师。
刘宝山先生继承发扬了少林武术,也从祖辈那里继承了中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他一生正义凛然、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也恪守孝道。父亲早逝,他侍奉母亲无微不至,其高风亮节传颂乡里。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孝贤,成为一方孝贤楷模。2007年,刘宝山先生被授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嘉奖。
刘宝山先生身上散发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有人格上的,也有学识上的,更多的是风度上的。他给人的印象是土里土气、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不自傲,永远那么深沉练达,永远那么平易近人,永远那么淳朴安祥,但他的内心世界永远是一团灼热的火,那是延续着的少林武功的火种,将一代一代传承开去。
刘宝山先生诞生于1931年元月,其父刘景文(学名刘献常),曾获1935年南京国术擂台赛冠军和1936年上海国术男子轻量级测力赛冠军。奈其父英年早逝,于1939年撒手人环,撇下耿母及三子,大儿得山十二岁,二儿宝山八岁,三儿友山尚在襁褓之中。
父亲逝去,无疑天塌地陷,耿氏撑起了这风雨飘摇的家庭。宝山的爷爷刘发泰大师深知少林功夫来得不易,刘家祖传的一招一式都渗透了几代人的心血,于是更加勤勉地督导孙儿宝山练功,希望他能像儿子景文一样成为刘氏武术的合格接班人,老人饱含丧子之痛,把弘扬少林武术的希望倾注到了宝山身上。刘宝山天性聪颖,悟性极高,加之勤奋刻苦,十几岁时已将少林寺秘传绝技心意六合拳、七星拳、春秋大刀等演练得娴熟自如。
1949年全国解放,十八岁的刘宝山出任村农会主席,后于1951年接任郭店乡乡长,翌年,195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改任郭店乡支部书记。
1977年8月,遵照国家体委关于“挖掘、整理、善及、提高”的武术工作方针,登封县体委和武术协会积极组织武术界的民间高手进行系统、全面地挖掘整理工作,年近半百的刘宝山毫无保留地将祖传的十几种濒临失传的传统套路奉献了出来,获得了省体委颁发的“河南省武术挖掘整理贡献奖”。1978年,中央三中全会召开后,一阵和熙的春风吹开了中国社会的封冻状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政治局面使各行各业活跃了起来。武术界也有了新的天地,学习中华传统武术的人越来越多,慕名前来学武的青少年打破了刘宝山先生宁静的农耕生活,无奈之中接受了来自东北、山东的李洪普、李玉军、田振军等十几名学生。最初采用的是白天耕作,晚间在自家窑洞习武的方法,本就拮据的经济状况来维持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实在难以为继(这时的学员不收分文学费),师生们看到闻名而来的学生逐渐增加,于是共议租地建房,公开招收学员,收取学费。1978年10月“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正式挂牌,于今已走过了二十八年的历程。
刘宝山先生出身贫寒,饱尝艰辛,所以一生未染上丝毫生活陋习,如赌博、酗酒、游戏等。农事之余,他的唯一爱好便是琢磨研习祖传的少林功夫,田间地头,杈把扫笤,随手拈来,皆成路数。他的祖父刘发泰擅长“春秋大刀”,号称“活关公”。他接过了祖父的衣钵,一路春秋大刀舞弄得出神入化。他的父亲刘景文精熟心意六合拳,他继承了下来,演练的炉火纯青,得心应手。
少林功夫独具特色,利于近身实战,出拳速度快,着点狠,最忌大开大合,讲究蓄而不发,发而不尽,短促捷疾,留有余地。刘宝山重视家教,深谙个中真味。1959年在开封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一套“春秋大刀”节奏严谨,进退疾徐,砍、斩、劈、揍、削、掠等招招式式如风似电,娴熟连贯,观众和评委一致亮出了最高分,获得了此次大赛的第一名。
虽然塔沟武校已发展到在校生20000多人,员工2000多人,涌现出100多名世界武术冠军和200多名全国比赛的武术冠军,其规模居全国武校之首,但刘宝山先生始终保持着劳动者的本色,节衣缩食、俭朴淳厚。说来难以令人置信,年过古稀的塔沟教育集团董事长刘宝山至今未穿过一双皮鞋,(他喜欢穿布鞋)更别说穿西服、打领带(他喜爱穿中山装和练功服)。桃李满天下的刘宝山一门心思教武育人,从来不注重外表的衣着光鲜和饮食生活的奢侈,粗食布衣的形象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少林武术的宗师。
刘宝山先生继承发扬了少林武术,也从祖辈那里继承了中国优秀的道德文化,他一生正义凛然、急公好义,爱打抱不平,也恪守孝道。父亲早逝,他侍奉母亲无微不至,其高风亮节传颂乡里。200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孝贤,成为一方孝贤楷模。2007年,刘宝山先生被授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领导人嘉奖。
刘宝山先生身上散发着一种奇特的吸引力,有人格上的,也有学识上的,更多的是风度上的。他给人的印象是土里土气、不显山、不露水、不张扬、不自傲,永远那么深沉练达,永远那么平易近人,永远那么淳朴安祥,但他的内心世界永远是一团灼热的火,那是延续着的少林武功的火种,将一代一代传承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