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课堂发言的多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可见,课堂发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
笔者曾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同样一个班级,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课堂活跃度很高,课堂发言表达的学生多达80% 以上,少则也有70% 左右。可当他们跨入高年级以后,情况就显得不那么乐观了。一堂课下来,举手发言表达的也就是那么固定的十来个学生。这就让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沉默寡言、畏畏缩缩、无动于衷,课堂呈现一片死气沉沉的现象。就算同一个学生,课余能言善辩,课堂上却噤若寒蝉;与同伴交流时滔滔不绝,但面对教师的提问却张口结舌。于是乎,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个人秀”,而更多的学生则成了“旁观者”。那么,教师该怎么让学生学会发言呢?
一、加强技能训练,学生能说会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普遍重视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说”能力的训练。但实际上,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整体素质的体现。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指导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课堂发言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课堂上就有话可说,就不怕举手发言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前预习。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勤动手,可以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如给生字标上拼音,给富有含义的句子画上线,给感受深刻的句子标注体会,给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在有疑难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以便上课时特别加以注意。
(二)课前三分钟训练
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怯、慌、怕”的心理,笔者规定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依学号顺序请两名学生上讲台,以自我介绍、我的家庭、兴趣爱好或是一段见闻趣事、一项活动等简短易讲的话题为内容进行发言,要求讲演的学生做到说话时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富有表情。学生可以提前准备,编排提纲,组织语言,进行有声有色的口语表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上台的勇气,训练了积极思考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锻炼了说的能力。
(三)开展第二课堂
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笔者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如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充当故事会、辩论会等的主持人,请学生当“小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当新闻发言人开新闻发布会,当导游介绍景点等,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结合社会实践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说话操练。高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去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假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味生活,学习语言,并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语言、环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灵活地组织语言来交流感情。
二、营造和谐氛围,学生敢言乐言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主动参与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交流、研究。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学习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启发而不包办。要鼓励学生发言,无论语言是幼稚的还是荒诞的,只要认真发表出来都应受到尊重。要使学生切实感到,在教师眼里“敢发言、多发言的学生,才是好样的”。
笔者执教人教版五上《落花生》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他们为什么要种花生呢?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他们一家很爱吃花生,有的说花生味儿美,有的说花生可以榨油,还有的说花生很实用。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小脸急得通红,把手高高举过头顶,眼睛直盯着教师,就示意他回答。他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没有理由,就是随便乱种。”全班哄堂大笑。在同学的笑声里,这位学生的脸更红了。笔者立刻制止了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真觉得好笑吗?老师却认为这个回答很精彩。为什么非要有个理由种花生呢?也许他们在种前根本就没怎么想,只是觉得地荒着怪可惜的,我们应该为他与众不同的回答而鼓掌。”……在接下来的课中,这位学生又举了好几次手,尽管回答得不是很完美,但从他的眼里,可以读出他的兴奋,也可以读到他的自信。正是教师的充分尊重,让他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主动参与权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评价及时到位,学生想说愿说
学生的发言说明了他在课堂上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包含着自己的努力,犹如翡翠般珍贵,但又极易破碎。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在其他同学面前,也想展示和表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怕说错被人笑话,特别是害怕来自教师的否定。因此,作为教师,应珍视他们的劳动,多给点爱护。对于他们的错误回答,要及时给予真实充分的评价,挖掘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避免否定一切的评价。
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价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在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及时评价,使每名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明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以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第二,评价的针对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僵化地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科素养、行为习惯和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评价也不能相同;第三,评价的鼓励性原则。对于学生的发言多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能以超高水准来进行消极的评价,否则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容易受到打击,评价也就适得其反了。
总之,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欲望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表达的积极性,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笔者曾做过一个跟踪调查。同样一个班级,在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课堂活跃度很高,课堂发言表达的学生多达80% 以上,少则也有70% 左右。可当他们跨入高年级以后,情况就显得不那么乐观了。一堂课下来,举手发言表达的也就是那么固定的十来个学生。这就让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学生沉默寡言、畏畏缩缩、无动于衷,课堂呈现一片死气沉沉的现象。就算同一个学生,课余能言善辩,课堂上却噤若寒蝉;与同伴交流时滔滔不绝,但面对教师的提问却张口结舌。于是乎,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个人秀”,而更多的学生则成了“旁观者”。那么,教师该怎么让学生学会发言呢?
一、加强技能训练,学生能说会说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普遍重视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轻视“说”能力的训练。但实际上,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说话技巧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知识水平等整体素质的体现。表达能力的提高不但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指导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课堂发言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课堂上就有话可说,就不怕举手发言了。因此,要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前预习。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到勤动手,可以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如给生字标上拼音,给富有含义的句子画上线,给感受深刻的句子标注体会,给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在有疑难的地方打上问号等,以便上课时特别加以注意。
(二)课前三分钟训练
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怯、慌、怕”的心理,笔者规定在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依学号顺序请两名学生上讲台,以自我介绍、我的家庭、兴趣爱好或是一段见闻趣事、一项活动等简短易讲的话题为内容进行发言,要求讲演的学生做到说话时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富有表情。学生可以提前准备,编排提纲,组织语言,进行有声有色的口语表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上台的勇气,训练了积极思考的能力,也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环境中锻炼了说的能力。
(三)开展第二课堂
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笔者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给学生创设语言环境,如组织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充当故事会、辩论会等的主持人,请学生当“小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当新闻发言人开新闻发布会,当导游介绍景点等,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四)结合社会实践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说话操练。高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多,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去进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利用假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味生活,学习语言,并根据特定的时空、条件、语言、环境和不同的交际对象,灵活地组织语言来交流感情。
二、营造和谐氛围,学生敢言乐言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主动参与权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师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交流、研究。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学习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启发而不包办。要鼓励学生发言,无论语言是幼稚的还是荒诞的,只要认真发表出来都应受到尊重。要使学生切实感到,在教师眼里“敢发言、多发言的学生,才是好样的”。
笔者执教人教版五上《落花生》一课,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他们为什么要种花生呢?笔者让学生展开讨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发表见解。有的说他们一家很爱吃花生,有的说花生味儿美,有的说花生可以榨油,还有的说花生很实用。笔者发现有一位学生小脸急得通红,把手高高举过头顶,眼睛直盯着教师,就示意他回答。他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没有理由,就是随便乱种。”全班哄堂大笑。在同学的笑声里,这位学生的脸更红了。笔者立刻制止了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真觉得好笑吗?老师却认为这个回答很精彩。为什么非要有个理由种花生呢?也许他们在种前根本就没怎么想,只是觉得地荒着怪可惜的,我们应该为他与众不同的回答而鼓掌。”……在接下来的课中,这位学生又举了好几次手,尽管回答得不是很完美,但从他的眼里,可以读出他的兴奋,也可以读到他的自信。正是教师的充分尊重,让他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主动参与权也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评价及时到位,学生想说愿说
学生的发言说明了他在课堂上的积极思考和参与,包含着自己的努力,犹如翡翠般珍贵,但又极易破碎。特别是那些学困生,在其他同学面前,也想展示和表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但在众目睽睽之下,又怕说错被人笑话,特别是害怕来自教师的否定。因此,作为教师,应珍视他们的劳动,多给点爱护。对于他们的错误回答,要及时给予真实充分的评价,挖掘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避免否定一切的评价。
对于学生发言的评价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在学习的每一环节都要进行及时评价,使每名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明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以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第二,评价的针对性原则。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僵化地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名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科素养、行为习惯和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因此,评价也不能相同;第三,评价的鼓励性原则。对于学生的发言多给予积极的评价,而不能以超高水准来进行消极的评价,否则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容易受到打击,评价也就适得其反了。
总之,学生学习的重点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欲望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课堂表达的积极性,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