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塞缪尔·贝克特是文学界荒诞戏剧作品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作品《等待戈多》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其通过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手法刻画出了破碎、荒诞的一系列人物形象,折射出了西方人类社会的荒诞与人类思想异化的现象,怪异无比的语言形式和荒诞主旨实现了高度的融合。本文拟从荒诞、诗化、对称这三个角度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的语言艺术进行深入的探析。
关键词:《等待戈多》 语言艺术 荒诞 对称 诗化
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著名的剧作家与小说家,其对戏剧形式的大胆尝试与变革,为人类社会留下了诸多深刻揭露西方社会在二战之后的荒诞现实的伟大巨作与小说,被赞誉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三位作家之一。贝克特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等现代化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根据,摒弃了传统的推理性思维与理性方式,带有明显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艺术特色。贝克特用反常规的独特艺术方式展现出了荒诞、杂乱、无序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了西方现实社会的极其荒诞、人类异化的情况。而荒诞也从此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并逐渐上升为别具一格的哲学品性之一,有着清晰的哲学性内涵。
一 “荒诞”语言特色
1 词语的无意义重复
语言的最主要功能与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诸多文学作品所运用的语言都极为丰富,而且极力避免无谓的重复。然而,小说《等待戈多》中人物之间无意义、多次重复的对话却随处可见,这是作者为达到特定的荒诞效果而有意运用的一种独特语言方式。在戏剧的开篇部分,两个流浪汉弗拉迪米尔与爱思特拉贡,既昵称狄狄与戈戈两人间的对话就充分诠释出了语言的不断能重复所产生的荒诞效果。当戈戈总是试图自己脱掉靴子的时候,狄狄就问他伤到脚趾没有,面对狄狄的询问,戈戈并未给予正面的回答,反而十分恼怒的反复重复“疼”这一个字,然后竟荒诞地问起了自己的脚趾,“狄狄问你是不是受伤了?”很明显,戈戈并未回答狄狄所问的问题,而面对这一回答狄狄也不是很满意,然而他的反映更是让人无法理解并无处可寻。因为没有搞清楚狄狄给出的回答,戈戈就将刚才自己与狄狄的所有问答全部又重复了一遍,只是这次两人的角色互换了一下。从文本中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狄狄与戈戈间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让人觉得荒诞、可笑与滑稽,这种反复、无意义的滑稽语言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小说中的人物在不知道如何使对话延续的时候,就会不断的进行重复,而当真的没有话可说的时候,就会选择沉默,这时观众与读者就会觉得这些人物间的对话荒诞可笑且毫无意义,而这正是贝克特所努力呈现的作品创作效果。
2 话题的毫无关联转换
《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人物间的荒诞交流主要体现在破碎的对话之中,而人物对话间的断裂性正是由话题的毫无关联转换所造成的。贝克特凭借这种独特的语言样式把作品的对话演变成了滑稽、荒诞、可笑,且毫无意义的重要标志。例如,小说第一幕描述狄狄与戈戈之间漫无目的谈话以及话题之间的来回转换,在这段简短的对话之中,两人就涉及到了三个没有任何联系的话题,狄狄猜测戈戈是个诗人,戈戈则回答说这是显而易见的,自己以前就是个诗人,狄狄却没有做出回答,只是沉默了片刻,然后便迅速转换成了其他话题,即戈戈已经受伤的脚。但此话题仅点到此处为止,紧接着便又转到了第三个毫无联系的话题上,即关于两个盗贼的故事。狄狄与戈戈间话题的转换毫无逻辑,也没有任何的过渡且相互间转换的速度非常快,给读者一种“丈二摸不着头脑”之感,因此,不解、无逻辑、荒诞、滑稽的感觉便相互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与观众顿时感受到了作者贝克特戏剧创作语言的极其荒诞特色。
在另一幕中,波卓向狄狄与戈戈谈论他们共同等待的那个人——戈多,这时狄狄向让波卓与戈戈多透露一些戈多的信息,但波卓却换了另一个话题。这三人间的对白与话题转换充满了荒诞的滑稽效果,这时,戈戈根本没理会其他两人的对话内容,而波卓和狄狄也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戈戈将波卓与狄狄的谈话中断了两次,然而他们之间的谈话却在持续进行。在《等待戈多》中,人物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谈话,每个人都在谈论与自己相关或者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一些事情,对于别人说的什么,自己其实是毫不在意的。这种独特的毫无关联的话题之间的来回转换,不但让读者体会到了人物间没有话题可谈、冷漠、可笑以及滑稽的窘境,而且很好地烘托出了作品的荒诞效果。
二 “诗化”语言特色
1 诗化的形式
在语言的形式应用方面,《等待戈多》带有非常鲜明的诗化倾向。作者贝克特在阐述文中的对白时,刻意精简句子的结构,促使其带有明显的诗化特色。在戈戈与狄狄的对白中,贝克特常常把音质不同的词汇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一起,让语言结构具有强烈的诗化性效果。
另外,贝克特还运用了头韵、半谐音和尾韵等常见的诗歌修辞方式,以此强化语言表达的诗化倾向。人物之间的对白经常采用押相似或相同的尾韵。从一定程度上讲,尾韵的运用使得戈戈与狄狄间的对白语言充满了韵律感、节奏感、音乐感以及无限的浓浓诗意。同时,小说中戈戈与狄狄经常性重复的一句话“Hurts! He wants to know if it hurts”,此处的hurts与he的头韵相同,而if与it又同时构成了半谐音。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之情,这句话完全采用了单音节类的词汇,这样可以产生有力、强烈的听觉效果,而且,文中“hurts”的重复运用更使得疼痛不单单代表了狄狄与戈戈两人生理方面的痛苦,更预示出了两人内心的痛苦。
2 诗化的抒情
《等待戈多》中的人物感情多以诗化的抒情进行表达,通过语言所具有的抒情性取代语言所具有的逻辑性。从浅层次去看,贝克特在作品中运用诗化性的语言的目的是与人物的身份地位相吻合,以此衬托人物内在的文化根基。但从深层去看,传统的剧作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常常采用逻辑缜密、辩论性强的对白以及优美的辞藻、激情昂扬的独白打造出一道道逻辑性强、秩序井然的情节结构,进而给读者留下缜密、有序、完整的印象,并彻底地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然而,贝克特却完全打破了这种传统戏剧作品的创作方式,其有意对故事情节进行淡化,而非着力构筑一个离奇、曲折且完整的故事,也没有对具体历史时空下的日常生活琐事等进行详尽的描述,而是极其重视对人物精神思想与生存状态的刻画。所以,贝克特的作品既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也无严密的逻辑思维。《等待戈多》这部作品,其情节的中心是没有结局的甚至是绝望的等待;彰显的是“一切都未发生,谁都没来,谁也没去”的人生悲剧;外化表现是人物原有希望彻底落空的事物情绪。因此,贝克特在语言应用上,注重抒情性而故意淡化逻辑性的目的正是与作品非理性情节的前后呼应,强调故事人物内心的彷徨、空虚、愤怒、无助的感受。剧中的人物因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种种刺激,而将积蓄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涛以充满诗化抒情的话语随时尽情的表达。当爱思特拉贡哭泣时,波卓就充满抒情化地说: “世界上所存储的眼泪的量是固定的,有人哭的同时就会有一个人不会哭,笑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说自己所在时代的消极话语,因为它与前几代相比并不是快乐更少。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说这一时代的豪华。总之,我们无需说起它。”
这段话体现出了波卓对人生喜怒哀乐、时间轮回的感慨,以及在不经意间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深深的悲观看法。
三 “对称”语言特色
1 语言整体结构的对称
通读《等待戈多》整部作品,可以发现文本内容明显的对称性。在结构布局方面,这部作品共由两幕剧组成,每幕都是以等待开始,然后以等待结尾;在场景布局方面,只有一棵竖直的、光秃秃的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物体,人物、树木、舞台这三者构成了突出的三维立体空间;在人物的动作方面,人物的抬头仰望天空与低头思虑事情形成极强的平衡;在人物之间的关系方面,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以成对出现,对称性非常明显;戈戈和狄狄被“等待”这根看不见的绳索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幸运儿和波卓则被真实的绳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人物的身体痛苦也同样以对称形式出现,狄狄的肠胃不舒服,戈戈则常因脚痛而痛苦……
2 语言编排结构对称
在《等待戈多》语言整体结构对称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即是语言编排结构的对称。一方面表现在故事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名字安排方面,贝克特独具创新性地将人物成双对的对称关系进行了语言的外化表现,即Pozzo(波卓)和Lucky(幸运儿)的字母都是由五个英语字母和两个音节构成;Estragon(爱斯特拉冈)和Vladimir(弗拉基米尔)的字母都是由八个英语字母和三个音节构成;而他们的昵称Gogo(戈戈)和Didi(狄狄)的字母都是由四个英语字母和孩子语气的两个重复单音节构成。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相同的结构编排、对称平行的人物对白的排比句运用,文本中声音的相互对仗以及意义的相互排偶都促使此部作品具有明显的诗化形式。排偶与对称的排比句尽管使得作品的整体布局显得极其工整,也能让读者领会到故事人物比较无聊的状态,但却无法将人物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彻底展示出来,未免使得对白语句显得有些呆板,让读者感觉有些乏味,这是对称语言特色的一个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贝克特《等待戈多》中语言特色的魅力与价值。
通读《等待戈多》中的对白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中的对白揭露出了人类在充满荒诞世界中的无比尴尬的处境,深入表现了人类生命的虚无荒诞以及生活的毫无意义,揭示出了西方社会深陷在这个如此荒诞宇宙中的必须加以面对的现实。所以,《等待戈多》表现出了一种极为深刻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对当代人类精神世界细微、认真、深入、有力的刻画与关怀,将二战之后人类社会出现的信仰丢失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表达出了对基督信仰的号召与呼唤。小说凭借独特的语言刻画,不但展示出了贝克特对人类、对世界现实处境的内在思考,同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等待就是希望,正是因为有了等待,这才为人类带来了一丝丝的希望。这也是《等待戈多》留给世人的重要启示与世代传颂的真正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艺馨:《语言之外别无他物——从Leech的礼貌原则看在〈等待戈多〉》,《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 张化新:《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的非荒诞化效果——读〈等待戈多〉》,《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3] 丁大琴:《由〈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 谢宝霞、朱献珑:《反戏剧,反传统,反理性——〈等待戈多〉语言艺术解读》,《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 洪增流:《〈等待戈多〉——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6] 贾丽婷:《〈等待戈多〉的语言特色》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 陈琳、江华珍:《〈等待戈多〉的荒诞语言艺术》,《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8] 段汉武:《〈等待戈多〉:荒诞中的真实,无意中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9期。
(马良,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
关键词:《等待戈多》 语言艺术 荒诞 对称 诗化
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著名的剧作家与小说家,其对戏剧形式的大胆尝试与变革,为人类社会留下了诸多深刻揭露西方社会在二战之后的荒诞现实的伟大巨作与小说,被赞誉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三位作家之一。贝克特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等现代化的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根据,摒弃了传统的推理性思维与理性方式,带有明显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艺术特色。贝克特用反常规的独特艺术方式展现出了荒诞、杂乱、无序的生活状态,反映出了西方现实社会的极其荒诞、人类异化的情况。而荒诞也从此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并逐渐上升为别具一格的哲学品性之一,有着清晰的哲学性内涵。
一 “荒诞”语言特色
1 词语的无意义重复
语言的最主要功能与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诸多文学作品所运用的语言都极为丰富,而且极力避免无谓的重复。然而,小说《等待戈多》中人物之间无意义、多次重复的对话却随处可见,这是作者为达到特定的荒诞效果而有意运用的一种独特语言方式。在戏剧的开篇部分,两个流浪汉弗拉迪米尔与爱思特拉贡,既昵称狄狄与戈戈两人间的对话就充分诠释出了语言的不断能重复所产生的荒诞效果。当戈戈总是试图自己脱掉靴子的时候,狄狄就问他伤到脚趾没有,面对狄狄的询问,戈戈并未给予正面的回答,反而十分恼怒的反复重复“疼”这一个字,然后竟荒诞地问起了自己的脚趾,“狄狄问你是不是受伤了?”很明显,戈戈并未回答狄狄所问的问题,而面对这一回答狄狄也不是很满意,然而他的反映更是让人无法理解并无处可寻。因为没有搞清楚狄狄给出的回答,戈戈就将刚才自己与狄狄的所有问答全部又重复了一遍,只是这次两人的角色互换了一下。从文本中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狄狄与戈戈间的谈话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让人觉得荒诞、可笑与滑稽,这种反复、无意义的滑稽语言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小说中的人物在不知道如何使对话延续的时候,就会不断的进行重复,而当真的没有话可说的时候,就会选择沉默,这时观众与读者就会觉得这些人物间的对话荒诞可笑且毫无意义,而这正是贝克特所努力呈现的作品创作效果。
2 话题的毫无关联转换
《等待戈多》这部作品中人物间的荒诞交流主要体现在破碎的对话之中,而人物对话间的断裂性正是由话题的毫无关联转换所造成的。贝克特凭借这种独特的语言样式把作品的对话演变成了滑稽、荒诞、可笑,且毫无意义的重要标志。例如,小说第一幕描述狄狄与戈戈之间漫无目的谈话以及话题之间的来回转换,在这段简短的对话之中,两人就涉及到了三个没有任何联系的话题,狄狄猜测戈戈是个诗人,戈戈则回答说这是显而易见的,自己以前就是个诗人,狄狄却没有做出回答,只是沉默了片刻,然后便迅速转换成了其他话题,即戈戈已经受伤的脚。但此话题仅点到此处为止,紧接着便又转到了第三个毫无联系的话题上,即关于两个盗贼的故事。狄狄与戈戈间话题的转换毫无逻辑,也没有任何的过渡且相互间转换的速度非常快,给读者一种“丈二摸不着头脑”之感,因此,不解、无逻辑、荒诞、滑稽的感觉便相互交织在一起,让读者与观众顿时感受到了作者贝克特戏剧创作语言的极其荒诞特色。
在另一幕中,波卓向狄狄与戈戈谈论他们共同等待的那个人——戈多,这时狄狄向让波卓与戈戈多透露一些戈多的信息,但波卓却换了另一个话题。这三人间的对白与话题转换充满了荒诞的滑稽效果,这时,戈戈根本没理会其他两人的对话内容,而波卓和狄狄也完全没有意识到他的存在。戈戈将波卓与狄狄的谈话中断了两次,然而他们之间的谈话却在持续进行。在《等待戈多》中,人物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谈话,每个人都在谈论与自己相关或者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一些事情,对于别人说的什么,自己其实是毫不在意的。这种独特的毫无关联的话题之间的来回转换,不但让读者体会到了人物间没有话题可谈、冷漠、可笑以及滑稽的窘境,而且很好地烘托出了作品的荒诞效果。
二 “诗化”语言特色
1 诗化的形式
在语言的形式应用方面,《等待戈多》带有非常鲜明的诗化倾向。作者贝克特在阐述文中的对白时,刻意精简句子的结构,促使其带有明显的诗化特色。在戈戈与狄狄的对白中,贝克特常常把音质不同的词汇错落有致地安排在一起,让语言结构具有强烈的诗化性效果。
另外,贝克特还运用了头韵、半谐音和尾韵等常见的诗歌修辞方式,以此强化语言表达的诗化倾向。人物之间的对白经常采用押相似或相同的尾韵。从一定程度上讲,尾韵的运用使得戈戈与狄狄间的对白语言充满了韵律感、节奏感、音乐感以及无限的浓浓诗意。同时,小说中戈戈与狄狄经常性重复的一句话“Hurts! He wants to know if it hurts”,此处的hurts与he的头韵相同,而if与it又同时构成了半谐音。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愤怒之情,这句话完全采用了单音节类的词汇,这样可以产生有力、强烈的听觉效果,而且,文中“hurts”的重复运用更使得疼痛不单单代表了狄狄与戈戈两人生理方面的痛苦,更预示出了两人内心的痛苦。
2 诗化的抒情
《等待戈多》中的人物感情多以诗化的抒情进行表达,通过语言所具有的抒情性取代语言所具有的逻辑性。从浅层次去看,贝克特在作品中运用诗化性的语言的目的是与人物的身份地位相吻合,以此衬托人物内在的文化根基。但从深层去看,传统的剧作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常常采用逻辑缜密、辩论性强的对白以及优美的辞藻、激情昂扬的独白打造出一道道逻辑性强、秩序井然的情节结构,进而给读者留下缜密、有序、完整的印象,并彻底地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中。然而,贝克特却完全打破了这种传统戏剧作品的创作方式,其有意对故事情节进行淡化,而非着力构筑一个离奇、曲折且完整的故事,也没有对具体历史时空下的日常生活琐事等进行详尽的描述,而是极其重视对人物精神思想与生存状态的刻画。所以,贝克特的作品既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也无严密的逻辑思维。《等待戈多》这部作品,其情节的中心是没有结局的甚至是绝望的等待;彰显的是“一切都未发生,谁都没来,谁也没去”的人生悲剧;外化表现是人物原有希望彻底落空的事物情绪。因此,贝克特在语言应用上,注重抒情性而故意淡化逻辑性的目的正是与作品非理性情节的前后呼应,强调故事人物内心的彷徨、空虚、愤怒、无助的感受。剧中的人物因受到外界客观环境的种种刺激,而将积蓄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涛以充满诗化抒情的话语随时尽情的表达。当爱思特拉贡哭泣时,波卓就充满抒情化地说: “世界上所存储的眼泪的量是固定的,有人哭的同时就会有一个人不会哭,笑也是一样。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说自己所在时代的消极话语,因为它与前几代相比并不是快乐更少。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说这一时代的豪华。总之,我们无需说起它。”
这段话体现出了波卓对人生喜怒哀乐、时间轮回的感慨,以及在不经意间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深深的悲观看法。
三 “对称”语言特色
1 语言整体结构的对称
通读《等待戈多》整部作品,可以发现文本内容明显的对称性。在结构布局方面,这部作品共由两幕剧组成,每幕都是以等待开始,然后以等待结尾;在场景布局方面,只有一棵竖直的、光秃秃的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物体,人物、树木、舞台这三者构成了突出的三维立体空间;在人物的动作方面,人物的抬头仰望天空与低头思虑事情形成极强的平衡;在人物之间的关系方面,作品中的主要角色以成对出现,对称性非常明显;戈戈和狄狄被“等待”这根看不见的绳索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幸运儿和波卓则被真实的绳子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人物的身体痛苦也同样以对称形式出现,狄狄的肠胃不舒服,戈戈则常因脚痛而痛苦……
2 语言编排结构对称
在《等待戈多》语言整体结构对称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即是语言编排结构的对称。一方面表现在故事中四位主要人物的名字安排方面,贝克特独具创新性地将人物成双对的对称关系进行了语言的外化表现,即Pozzo(波卓)和Lucky(幸运儿)的字母都是由五个英语字母和两个音节构成;Estragon(爱斯特拉冈)和Vladimir(弗拉基米尔)的字母都是由八个英语字母和三个音节构成;而他们的昵称Gogo(戈戈)和Didi(狄狄)的字母都是由四个英语字母和孩子语气的两个重复单音节构成。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相同的结构编排、对称平行的人物对白的排比句运用,文本中声音的相互对仗以及意义的相互排偶都促使此部作品具有明显的诗化形式。排偶与对称的排比句尽管使得作品的整体布局显得极其工整,也能让读者领会到故事人物比较无聊的状态,但却无法将人物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彻底展示出来,未免使得对白语句显得有些呆板,让读者感觉有些乏味,这是对称语言特色的一个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贝克特《等待戈多》中语言特色的魅力与价值。
通读《等待戈多》中的对白可以看出,这部小说中的对白揭露出了人类在充满荒诞世界中的无比尴尬的处境,深入表现了人类生命的虚无荒诞以及生活的毫无意义,揭示出了西方社会深陷在这个如此荒诞宇宙中的必须加以面对的现实。所以,《等待戈多》表现出了一种极为深刻的现实主义与人文主义,是对当代人类精神世界细微、认真、深入、有力的刻画与关怀,将二战之后人类社会出现的信仰丢失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更表达出了对基督信仰的号召与呼唤。小说凭借独特的语言刻画,不但展示出了贝克特对人类、对世界现实处境的内在思考,同时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等待就是希望,正是因为有了等待,这才为人类带来了一丝丝的希望。这也是《等待戈多》留给世人的重要启示与世代传颂的真正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艺馨:《语言之外别无他物——从Leech的礼貌原则看在〈等待戈多〉》,《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 张化新:《语言功能荒诞化处理的非荒诞化效果——读〈等待戈多〉》,《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期。
[3] 丁大琴:《由〈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4] 谢宝霞、朱献珑:《反戏剧,反传统,反理性——〈等待戈多〉语言艺术解读》,《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5] 洪增流:《〈等待戈多〉——语言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6] 贾丽婷:《〈等待戈多〉的语言特色》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7] 陈琳、江华珍:《〈等待戈多〉的荒诞语言艺术》,《湘南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8] 段汉武:《〈等待戈多〉:荒诞中的真实,无意中的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9期。
(马良,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