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llstudy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德首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部小说中对两性的刻画持坦率而开明的态度,成功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立思想的现代女性主义者,并深刻描写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主人公在不断找寻自我的过程中所感到的孤独无助和漂泊无根的内心感受。上述的种种均渗透着现代意识,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先锋者。其作品中深刻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对此后的现代作家影响巨大。
  关键词:《无名的裘德》 现代性 性 女性主义 自我
  托马斯·哈代——成名于19世纪的英国小说家、诗人,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四十多篇中篇和短篇小说。哈代的创作生涯以诗歌创作为开始,也以诗歌创作为结尾,可以说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诗人,但就是这样一位诗人,在此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小说家的身份而闻名于世。特别是其所创作的《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其深刻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想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读者和评论家。也正是由于这篇小说,使哈代获得“现代主义先锋”的荣誉称号。
  一 文学作品的现代性
  现代主义主题反映在现代主义小说中主要表现为深刻揭示人的异化感、焦虑感和幻灭感,追求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并深刻反映一个孤独、痛苦的自我。在英国文学史中,詹姆斯和康拉德始终被认为是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表现现代主义的先驱,除了他们小说中的创新技法之外,现代主义主题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哈代也同样对现代主义小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无名的裘德》中对现代主义主题的探讨就是他卓越贡献的明证。
  要想解读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所渗透的现代意识,首当其冲地应当了解何谓文学作品的现代性。有学者曾说:“所谓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就是指作品中表达的某些思想或者特征与同类时期作品不同,而这些不一样的思想和特征将在日后出现在后辈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发扬光大,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至此,我们可以认定《无名的裘德》是一部具有现代性的文学作品。《无名的裘德》所渗透出的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对上个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预见性和明确的指引作用。
  二 《无名的裘德》文学地位及其影响
  哈代的《无名的裘德》这篇作品中处处体现出了文学作品的现代性,开创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新天地,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先锋者。在这部小说中,哈代对性的描写持开明的态度,成功塑造了一位具有独立思想的现代女性主义者,在描写主人公找寻自我时,以动荡不安且异化的社会为背景,深刻表达出了主人公的漂泊不定的无根感和孤独无助的感受。作品的种种描述都渗透着现代意识,这部作品也对不少现代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说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等。
  为什么诸多学者都认为哈代《无名的裘德》是一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而且又都认为哈代是实至名归的现代主义先锋者?以Lance St John Butler为代表,他认为,哈代在小说中对性关系的描写持坦率开明的态度,这一做法极大的影响了后代的作家,比如说D·H·劳伦斯。有学者宣称,D·H·劳伦斯受到了哈代的启发和鼓舞,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性关系的描述均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D·H·劳伦斯曾著有《托马斯·哈代研究》作品,他在文中明确指出,托马斯·哈代是首位对两性关系描述持有坦率开明且认真严肃的英国作家,而这种坦率、严肃的态度正是处理两性关系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由于这样一个理由,学者Ian Gregor说:“在哈代《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的结尾部分升起的是D·H·劳伦斯的《彩虹》”,可见,托马斯·哈代对D·H·劳伦斯的影响至深。
  三 《无名的裘德》中现代主义文学思想挖掘
  1 对两性刻画持有超前态度
  纵观托马斯·哈代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并非所有作品在处理两性性关系的时候都是坦率而严肃的,相反,哈代早期的作品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是晦暗不明的,只有在《无名的裘德》这一作品中才用直面分析的态度来对待这一问题。比如,哈代在《还乡》中,通过运用隐喻的写作手法、对尤斯塔西娅头脸部变化和其暴躁呐喊的详细描述来表现出其对性的渴望。比如说,在描写梳理长发的部分,“尤斯塔西娅就会变得很亢奋”;“她那饱满的双唇……”。而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主人公苔丝和她从事挤奶工作的伙伴又有进一步描述,至少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小说中的人物内心欲望非常直白。
  品读哈代《无名的裘德》这部作品时,我们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恍若刚才还存在于那个遍布隐喻的维多利亚时代,而转眼间已穿越重重时代,出现在现代社会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呢?第一,在这部小说中,哈代摒弃了以往对性关系隐晦的描述:小说人物阿拉贝拉向着裘德的方向扔了一条猪鞭,以此来吸引裘德的注意力、阿拉贝拉有着丰满的胸脯等等描述都使得人物性刻画变得直白起来。第二,在这部小说中,托马斯·哈代是真正严肃认真的谈论两性性关系的问题了。尽管从他的措辞中我们仍能感觉到他的犹豫和一丝尴尬,但这确实是一场真正的、严肃认真的关于性关系的讨论。翻阅到主人公裘德和淑参加完葬礼后的那一幕对话,我们从对话中的描述可知,当描写淑向裘德谈论她与丈夫在性生活中无法回应丈夫时所表现出的犹豫不安和扭捏不自然时,这不仅仅是表达出淑作为一名女子在谈论性时的害羞和难为情,更重要的意义是,象征着文学作品在实现对性的自由讨论时所要打破的壁垒。在那样一个对性避讳不已的时代,当淑向裘德谈论关于性的问题的时候,这个将性看作是禁忌的维多利亚时代已然裂开,现代的光芒穿透裂缝照进这个古老的时代。正是由于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对性持有超前的态度而使得作品被批判、被攻击。文学评论家称其为下流的作品,更有地区的主教号召大家烧毁这部小说。
  2 对刻画具有独立思想的现代女性主义者具有超前认识
  哈代在《无名的裘德》中所表现出的现代性不仅体现在他本人对性抱有超前的态度,而且也表现在刻画出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现代女性主义者的形象。   哈代在创作《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在维多利亚时代下,女性仅仅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是男性发泄欲望的对象,评判女性好坏与否的标准是男性社会关于当代妇女的观念和行为。在这样一种评判标准的作用下,文学作品以宣扬妇德而受到推崇,比如短诗《房子里的天使》。但是,存在于《无名的裘德》中的淑,她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她足够独立,她有反叛的情绪,她足够睿智,她有良好的教育,她的智慧如同黑夜里的星辰闪闪发光;她拥有自己的事业,她的世界不再只局限于家庭;她敢于质疑,不论是道德准则还是世俗礼法;她勇于追求自我价值,她不同于维多利亚时代中的多数女性。
  在作品中,淑对于世俗婚姻的质疑,甚至是不屑,是她作为一个有着独立精神的女性对于追求自我价值最明显的反映。她同维多利亚时代的多数女性不同,她不认为女性需要通过婚姻来实现自我价值。对于这一时代的契约婚姻,她更希望婚姻中的男女是平等的,也是相互尊重的。正是因为淑具有这样现代性的思想,所以,对待与她交往的男友,她始终愿意同他们保持同志式的友谊关系。在这样一幕描述中,也许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称之为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头人,但是当她在早期那段与男友同居但过着无性却平等的生活时,并且在日后能够自然而然地讲述这一段经历时,她无疑是现代的。而在文中,裘德也为之大呼:“你真现代啊!”当然,我们不是否认现代女性就得薄情寡欲,但是在视性为禁忌的维多利亚时代,淑的叛逆代表了女性在解放道路中必需经历的一个自我重塑的阶段:一个终身只能被束缚在繁复复杂衣衫中的,只能作为生育工具的客体,转变为与男人一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可以穿裤子的女子。正是由此,他国的评论家将淑的形象与早期妇女解放先锋联系起来。
  不仅如此,淑对于当时的世俗礼法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淑曾致信裘德,她认为婚礼上的女子像被交易的母羊,由第三方挽手将新娘一步一步交给新郎的婚礼仪式,就像是一桩交易。淑的这种现代觉悟和《妇女的交换:性的政治经济学笔记》里的观念是一致的。只不过没有其说得直白,《妇女的交换:性的政治经济学笔记》认为:婚姻的实质就是在两群男人间进行的交换,交换的主体自然是无知的、被当作性欲工具的女性。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淑的观念无疑是现代的超前的,也难怪有人将淑视作女权主义者。在小说中,淑也意识到她和裘德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是超脱这个时代的,但她仍然相信后世的人会理解并且接受这一想法,不论是50年也好,不论是100年也罢,一定会等到那一天。主人公裘德也同她所想的一致。
  3 对现代主义主题的超前探索
  托马斯·哈代在《无名的裘德》的前言上表达,这部作品势必要写出灵魂与肉体的殊死搏斗,更要展示出抱负未展的悲剧。哈代他做到了,他将主人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不断找寻自我所感到的孤独无助和漂泊无根的内心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无疑不是一出悲剧,这部小说探索的是一个具有强烈现代主义感情色彩的主题。
  裘德自小父母双亡,他是一个饱经风霜却始终无法获得归宿感的现代个体。他花费一生的力气去找寻,或许也可以说在幻想构建一个崭新的社会和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以此超脱混沌的世俗而使得自己跻身灵魂的文明世界,抽身于粗俗不堪的阿拉贝拉转而皈依文化中心基督寺。《无名的裘德》描写的是动荡不安和漂泊无依、有关于社会和社会文化冲突的一部现代小说。存在于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从来没有停歇过,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总是疲于奔波,从一个地方匆忙逃离到另一个地方,没有一刻的宁静,没有一刻的安顿。裘德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未被人所欣赏。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与维多利亚时代道德家们所宣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动荡不安的、是黑暗的社会,另一个却是充满慈悲和天佑的、进步的世界。从这个角度去解读《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倒是与约瑟夫·康拉德所描述的世界一样,一样的黑暗,一样的绝望。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关于个体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不断找寻自我的这个主题成为后世诸多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四 结语
  综上所述,《无名的裘德》中哈代所表现出的对两性关系的处理持坦荡开明的态度、在人物塑造和主题探索时的超前意识,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主义先锋者。小说中表现出的与同时代文学作品所不一样的特征被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家发扬光大,成为上世纪文学经典作品的主流特征。由此可见,《无名的裘德》所渗透出的现代意识对上个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预见性和明确的指引作用。也是因此,我们终于释怀它为何曾被人批判为下流的作品,也曾被后世的学者称之为经典著作。
  参考文献:
  [1] 张亚婷:《〈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意识》,《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2] 姜爱贞:《论〈无名的裘德〉的现代性》,《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3] 王含冰:《论〈无名的裘德〉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6期。
  [4] 夏桐枝、刘春芳:《从〈无名的裘德〉解读哈代的乐观主义思想》,《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年第S2期。
  (吴明君,邢台学院副教授;张计彪,邢台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寒夜》主要描写了一位小公务员汪文宣的悲剧命运,他的悲剧一方面是来自残酷的社会,另一方面“他母亲和他妻子都有责任”。这两位担负着主人公不幸的女子,作者虽着墨不多,却生动地展示了两个女性对男权世界迥然不同的态度,写出了两代女性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固守 男性话语 代言人 错位 冲击 自救 折射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
期刊
1  分针已经走过二十点四十分,我一步跨进三教大门。  这幢高高的教学楼实在安静得可怕。  喷雾剂藏在背包里,不知为什么,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感。摸了摸口袋里的小型匕首,我继续向前走去。  在这所学校,其实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新生,名字叫张玖,也是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但当我出于生活的无聊及对推理小说的兴趣,加入了这所学校的推理社之后,一切开始发生了改变。本来推理社应该只是一个类似于兴趣小组的休闲组织
期刊
摘要 1912-1919年是一个历史过渡时代,而产生于这个时代的小说作品《玉梨魂》同样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过渡价值。本文将以该小说的艺术形式、主题思想为着眼点,探讨《玉梨魂》对传统的继承和突破,并分析小说文本中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折射问题。  关键词:《玉梨魂》 传承下的突破 历史过渡价值  引言  《玉梨魂》是由鸳鸯蝴蝶派早期代表作家徐枕亚创作的,在当时一经出版后,广受青年读者的喜爱,并成为民初
期刊
边缘不是世界结束的地方,恰恰是世界阐明自身的地方。  ——梭罗  一 天山是天边  在北疆行走的每一天,我都如梦如幻,宛若行走在天外。  在乌鲁木齐飞往阿勒泰的CZ6841航班上,跨越天山的一瞬间,我感觉自己整个身心都融入了天边,幻化成天山上一朵游走的白云,变幻成博格达峰上嶙嶙积雪,云与雪反反复复融合、重叠在一起,腾云驾雾的我便一步步走向了梦想已久的天边。  天山下那片万马奔腾的云彩是我吗?塔里木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喜福会》小说中中国母女两代人在一个提倡多元文化的开放型美国社会,陷入各自“文化休克”现象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提出了有效的摆脱“休克”,融入主流文化的对策,以求减淡移民群体的文化迷失感。  关键词:喜福会 文化休克  引言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一词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在1958年提出来,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
期刊
(一)愚人节的邀约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样明媚的早晨,走在校园的小径,你与我擦肩而过。而你是否能够知道,走过去的我,复又转身,默默凝注你的远离。你总是一如既往的无知无觉,只留给我一个漠然的背影……  愚人节来了,如果我守候在那古老的天台上,你是否会愿意欣然前往?我需要从你口中得到答复,来揭示你,是否只是上帝给我开的一个玩笑……  倾心人  2007年3月31日  从传达室刚刚领来的信件摊开在桌
期刊
1   我是个爱洁净的女孩,习惯每天都去浴室。  学校的浴室是那种老旧的陈设,五六十平米的单间,只有十多个水龙头,为了能洗得痛快些,我都是避开洗浴高峰,趁着中午人少的时候去洗。中午浴室的开放时间是十一点半到一点半,我下午有课的话就吃完饭十二点左右去洗,而星期五我下午没课,吃完午饭便小憩一会儿,一点再去。因为我知道大部分学生都会在一点半去上课,这样那个时间段里就不会有什么人和我抢占龙头了。  第一个
期刊
前情提要:萧之杰的身世逐渐浮出水面,原来多年来一直资助他的人就是李汉良。谢依雪请私家侦探吴畏帮忙调查萧之杰的情况,竟然带出四年前的命案。吴畏曾经是江都市刑警队的队长,却不知为何沦落到辞职的下场……    1  李副局长坐在办公桌后,嘴里吐出了一袅淡淡的烟雾,眼睛半眯着,注视着吴畏,慢慢地说:“这就是你的怀疑?就因为一个不知什么人打来的匿名电话,以及一张没写一个字的纸条?”  吴畏有不好的预感,但是
期刊
摘要 小说《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该小说以北美殖民地时期的清教社会为背景,讲述了海斯特的爱情悲剧,探究了宗教、伦理、爱情等社会问题。电影《红字》是根据小说《红字》改编的一部爱情电影,该片揭示了宗教制度对人性的压迫和异化,批判了宗教虚伪、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等。本文从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出发,从叙事方式、情节安排、人物形象等方面探究了电影《红字》与原著的差异。  关键词:《红字》 海斯特
期刊
摘要 《恰特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西方十大情爱经典小说”之一。这部小说内涵丰富,既表达了对工业文明摧残人性的批判,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劳伦斯的爱情观和世界观。本文从和谐的缺失——康妮、和谐的失衡——克里夫·恰特莱、由《恰特莱夫人的情人》解读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等方面,对这部经典小说及作者劳伦斯的和谐人生观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恰特莱夫人的情人》 和谐人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