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ann85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所在高校整体专业结构密切相关。长期以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突出存在专业科类结构性的矛盾、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上应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基础學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普通专业和优特色专业等关系,在专业结构调整上应加强能够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加快专业群和应用型重点学科建设,以促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166-03
  Abstract: professional struc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ypes of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school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train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uch as specialty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in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needs.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handled well and the following attributes should be looked into; the general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application of basic science disciplines,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and emerging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adapt to new specialty, pay attention to lo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professional group and application of ke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djustment, to promote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specialt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and also to provide a good the education condi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Keywords: local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structure; talent training
  所谓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指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成一种教育实体。这个实体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其任务是对高深的专门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教学。[1]教育部文件《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一文中指出,地方院校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在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同时,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以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规格专门人才的需求,使地方高校专业布局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目前,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教育质量的提升转变,然而与其相适应的,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略显滞后,尤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的过程中发现,长期以来地方院校专业布点不合理导致供需矛盾凸显,专业数量增长与办学质量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同时,学科与专业关系、专业特色打造、专业群体系建构,以及新专业建设规划等都有待深入探索研究。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与社会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联系的都更加紧密,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愈发凸显,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更新知识体系越发紧迫,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非重点院校不再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科学家的宝库”、“领袖的沃土”,而是培养各行各业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满足公民个人需要的专门应用型人才。于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围绕这个培养目标而展开,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在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专业科类和专业设置结构性的矛盾和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方面的矛盾。
  (一)专业科类和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
  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常常是申请新专业在前,学科建设在后,学科领衔与专业发展彼此脱节。有的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定位模糊,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情况下惯于“先上马,后备鞍”,由此引起专业科类结构不够合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结果使部分地方高校好大喜功,对综合性大学情有独钟,这种过度追求大而全的心理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的高校仅考虑自身办学条件,设置了一些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还有些地方院校片面追求学科门类的齐全与专业数量的多少,较少关注新专业办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等专业内涵建设。还有些高校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增设教学成本低经费投入少的专业,造成新专业建设质量不高,高校教学经费仅靠招生而来的学费来支撑庞大的教学运行开支是远远不够的。工科、医科等应用型学科与社会学科在经费使用上差异巨大,社会科学不需要太多经费投入,利用多媒体设备就可以教学。而诸如物联网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建设,专业实验室实验耗材费用昂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将本科专业划分为12个学科门类,73个专业类和506种专业,从而规范了高校的专业类别,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良性发展。但很多地方高校过于追求齐全的学科门类,势必导致专业面较窄,不仅门类间的专业难于形成专业群,凸显不了学科的龙头作用,而且可能导致文理科类分割的状况,理工科类专业学生缺乏人文素质修养,文科类的专业不具备常识性的科学素养。专业壁垒森严,不符合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   (二)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矛盾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社会对教育与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工科人才,地方高校又难于培养或培养出的人才难以符合当地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当数量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笔者所在的地方高校,雖然地方政府出台很多人才政策,鼓励学生留在本地工作,但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多半选择到周边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工作。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被宠爱被保护,身心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应试教育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习惯了班主任的督促和管教,进入大学以后的大学生就像笼子里放飞的小鸟,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区域的限制,视野狭窄,学校提供的实习实践平台有限,在进入社会后往往容易碰壁,遭遇挫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教学普遍缺乏特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出现同质化的倾向,普遍缺乏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该根据所处的地理状况和人文环境,在专业设置上在考虑国情省情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打造自身专业教学特色。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但并不意味着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很多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可开发利用的条件。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作为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高等院校任务重压力大。高等院校相关职能部门既要了解市场需求以及影响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各种因素,又要预测经济社会及教育发展的趋势,有计划有步骤安排各种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上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的目的是科学研究的发现和创新,其目标是向社会提供科学研究成果,专业建设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其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科与专业追求目标各异。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是专业,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学科,学科为专业提供依托,某一学科同时支撑多个专业,有时候某一专业需要多个学科做支撑。因此,学科与专业并存,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决定这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关系。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长期以来,以学科知识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和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学科相互依存发展,处理好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关系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处理好相应的专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受市场因素的驱动,社会对高等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旺盛的需求,客观上促进高校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同时,地方高校,尤其是已经被确定为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主观上对应用型专业建设有强烈的需求,有的高校甚至将其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生死攸关的战略性措施。社会需求量大,生源充足的情况下,学校办学就有了经济效益,有了进一步发展提升的物质保障。因此,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有些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应用轻基础”的情况。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坚实的基础学科作为支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同时,确保基础学科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合理发展应用型专业,切莫出现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应用型专业的现象。
  普通专业和优特色专业的关系。地方院校的普通专业虽然可能不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一般,在社会声誉上不如优特色专业,但基础学科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一所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意味着无论是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社会声誉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同时其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一所高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体现了这所高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学科和专业的重要程度和生存空间。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优特色专业不仅提升学校的竞争力,而且彰显办学特色。如何处理好普通专业和优势、特色专业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一方面对现有专业调整和建设基础上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建设,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基础学科专业,要重点保护,重点扶持。
  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关系。根据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招生规模是事先行政文件上确定的,学校设置新专业对原有的专业势必有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原专业的优势,致使教学资源无法集中,从而降低学校的办学效益。[2]高等学校对那些办学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要采取保护和改造相结合的方式,调整规模和层次,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使传统学科呈现出新局面,焕发新生机。新专业建设要严把质量关,审慎确定生长点,对发展广阔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加大扶持的力度。切忌有些高校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将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见效快的专业。而对硬件设备投入大,技能水平要求高的传统专业往往投入不足。
  专业数量与专业建设质量的关系。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校,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数量才能满足发展需要,必须拥有不同种类的足够数量的专业才能与其匹配。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数量越多越好,小马大车,无法在改革疆场上驰骋。从总体上说,一所高校专业数量的设定,应该综合考虑发展规模、市场需求、办学条件、教学资源、生源来源与去向等多种因素,根据情况来设定。同时应该在充分论证和调研的前提下进行新专业建设。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只重视“量”的增长,忽视“质”的增强,只关注“质”的提高,忽视量的增加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努力实现“质”和“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一)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托,合理规划建设应用型专业
  在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高校的专业在一定的时期内增加很多,高校逐渐意识到招生规模一定的情况下,专业数目的增多,只会增加学校的运行成本,部分优势特色专业的学生人数反而因为新增的专业的分摊,人数较少,不具有规模效应。对新增设的专业要做好规划和论证,地方高校应该考虑到自身所具备的条件,不能仓促上马。提前筹划拟筹办的专业,从而提前就师资力量、设备等做好储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对于学院申办提出的新专业,学校要通过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论证,使招生计划和专业设置更加合理,更加适应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未经科学论证与市场调研的情况下,盲目地设置新专业,随意性较大,这样的行为势必会造成专业结构不稳定、就业面狭窄等后果。[3]从学科专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来看,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发展最为迅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成为专业设置和招生的晴雨表,因此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将变得越来越重要”。[4]尤其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专业,无论招生的高考分数、在校生人数,还是毕业生就业前景,都显现明显的优势,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发展势头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定位密切相关。协调好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形成研究与应用并举机制,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办专业模块方向。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为目标,利用专业评估建立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机制,建立良好的奖惩与退出机制,专业评估的结果与绩效挂钩,从而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对于专业建设突出、人才需求量大、办学条件良好、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学校要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于疏于专业建设、社会需求量小、就业率不高的专业,学校要给予一定的压力,要求这些专业及时整顿,来年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对于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建设差,学生就业困难的专业,根据具体情况要采用“关、停、并、转、联”等方式进行调整。   (二)以特色学科为基础建立相关专业群,适度调整专业结构
  一流学科培养一流的学者,一流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因此一流的大学抓学科建设是天经地义。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为学科建设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通常情况下,一所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下面会建设有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因此,对地方院校中教学型或教学研究性高校,只有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多数由单一走向综合性发展的专业布局,有学科门类齐全但学科门类下的专业构不成专业群,专业课的开课、授课方式只能各自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教学进度来执行。学生必须按专业要求修满学分,学生缺乏自主时间来根据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求进行学习。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专业为学科承担人才培养提供基地。高校的主要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科的建设就是各种职能的具体承担者,而人才培养是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科发展中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基地、包括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的课程教学内容等建设与专业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地方应用型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构建以应用型工科专业为主体、理科、文科、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形成传统专业与特色專业、老专业与新专业并举、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三)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础建立特色学科,引领专业规划设置
  做好规划是宏观控制、优化结构的前提。[5]对于地方高校,只有办出专业特色,才能在专业设置上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才能在凝练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地方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办学应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的需求,根据自身的定位培养人才。地方应用型高校没有必要和重点大学竞争,按照学术型大学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专业建设。以“需求导向、基础依托、特色发展、整体提高”为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办学基础、优势与特色,建立由教务处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人才需求检测预警机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产业结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学科与专业联系的调研分析论证,认真做好新专业申报工作,积极设置和建设主要是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地方院校在巩固和加强文学和理学基础学科的同时,应该考虑与地方产业相适应的工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科的建设,积极培育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适应的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使相关的学科专业立体式发展,交叉式发展,为地方经济输送合格的专门人才,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文华.论作为一种专业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J].高等教育研究,2000(03).
  [2]吴元欣,王存文.依托专业校企合作联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
  [3]张紫薇.现代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多元耦合[J].江苏高教,2013(06).
  [4]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工作的意见[Z].浙江高教(2002)78号.
  [5]雷炜.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与对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其他文献
摘 要:本项目是基于校园网络学习空间和微视频技术平台,结合传统实验教学问题以及旅游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按照“导、学、教、评、思”五位一体的翻转课堂思路,设计出以项目为导向的全新的旅游专业实验“LDFR”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该教学模型共分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内交流深化”、“课后评测跟踪”和“课案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每项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在进行一轮“L→D→F→R”翻转后进入下一个翻转周期,不断循环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培养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为指导思想,借鉴库伯体验式学习理论,从横向教学纲要(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纵向教学步骤(实践课程体验、反思与分享、感悟内化、实践与应用)和循环教学等方面构建《行政学原理》课程专题体验式教学模式,为《行政学原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行政学原理;专题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期刊
摘 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正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工业设计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机制,形成了工业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实现“校-企-生”多赢目标,研究成果可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极大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也对英语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和回顾访谈调查分析了互联网+形势下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类型、频率,以及促使学生关注语言形式的15种关注策略,旨在为新形势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电子文本的阅读频率略高于纸质文本;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中的阅读策略存在明显差异;目的、标注、规划、调整和总结是促进英语专业大学生关注语言形式的重要策略
期刊
摘 要:基于项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发挥翻转课堂和项目式教学的优点,弥补双方的局限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和师生活动三个环节进行设计,制定相关策略,为其他实践性课程的开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字:翻转课堂;项目式教学;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工程教育专业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继电保护综合实验为对象,依托工程实际,围绕复杂工程问题的内涵,从实验目标、任务安排和教学方法等3个方面对实验进行了设计。使得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稳步提高。  关键词:复杂工程问题;继电保护综合实验;实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基于极域电子教室支撑下的教学方式转变,以及对教师的新要求,提出要用系统观点和方法规划教学过程和操作流程,合理选用教学媒介,引导“学”与“做”的有效结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不断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化;极域电子教室;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单一的通用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以CBI理论为指导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文章以南京晓庄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提出了应对跨学科英语课程要求下教师发展的途径,包括:增强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和动力;利用慕课和网络资源促进自主发展和教学;组建教学团队,形成发展合力;制度保障。  关键词:内容
期刊
摘 要:实验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实验课程考核必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实验课程考核还存在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不全、考核评价主体局限等问题,需要对实验课程考核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研究以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喀什大学为例,在研究该专业学生实验课程考核模式现状及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建
期刊
摘 要:高校基层学院学生工作对口部门多,工作内容纷繁、杂乱、零散,很多工作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不强。面对头绪繁多的具体工作,一线辅导员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能很好把握工作的轻重缓急,影响工作质量、实效和效率,不利于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工作实践基础上,利用合并同类项、归纳、演绎的方法,对繁杂的学生工作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整合和架构,形成了“树人”学生工作体系,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