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人物通讯,一般是指以通讯的形式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反映其行为、事迹和生活,再现其精神境界、人生轨迹和生存状态,从而达到教育启迪或监督批判、警示社会的目的的通讯。它要求把人物放在突出的地位,从人物的一个侧面或某些片断入手,比较详细地描述人物的事迹,揭示人物的思想,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
人物通讯要求记者要抓住人物身上的“亮点”:最闪光的性格、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特征。写人物通讯要描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記录的表层现象上。
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告诉笔者,从采访角度讲,不管是采访还是写作,“细节”都是人物通讯至关重要的地方。一篇人物通讯感人不感人、生动不生动,就在“细节”的挖掘与写作了。没有“细节”的人物通讯注定是干瘪、苍白和无味的。
那么,什么是“细节”呢?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可怜而又可悲的形象。
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创造,人物通讯是新闻作品,包括细节在内必须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不管是主人公,还是相关人员,给你讲事迹梗概还可以,但提供那些有特色的“细节”就不容易了。要挖掘有特色的“细节”,一要“留心”,不放过被采访者的每一句话;二要注意观察,包括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环境,说不定这些地方可以给你提供非常重要的“细节”;三要积极开动脑筋,不能只做机械的记录者。采访时思维要非常活跃,抓住有价值的“细节”一定要穷追不舍。
2008年6月23日,我“常规”地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采访”到一篇1500字的通讯,向世人报告这个学院的士官武文斌累死在抗震救灾前线的感人事迹。稿子拿到夜班后,适逢中宣部关于宣传英雄的要求传达。我旋即感到稿子的单薄。怎么办?到前线去!到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去!
受集团领导的指派,我和另一位同事于24日飞往成都。我这里说的“飞”,不单单是乘飞机的飞,更是心之飞,我的心在千里蓝天上一直都不能平静,一直都在飞——在已经看到的关于英雄的事迹中思考着、思索着、思想着,飞向英雄。
当我们从成都机场急切地赶到都江堰的时候,这片英雄生前战斗的地方、也是英雄将要长眠的地方,已经记者云集。新闻这个敏感的东西,从来都是最迅速的——于是我们放下行李,从下汽车的那一刻,便投入到了紧张的采访中。
从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山水中,从烈士的遗像遗物遗迹中,从部队首长和烈士生前战友的讲述中,从烈士妻子和父亲的眼神中,从当地群众的崇敬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英雄的震撼!一个人能够如此震撼一个地方,不,是震撼全中国;震撼一群人,不,是震撼全国人民;震撼中国的六月,不,是震撼时间的永远,为什么?因为他是英雄,是在我们全中国共同经历的一场大灾难中涌现出来的中国英雄,是在我们全民族共赴国难的战斗中造就出来的民族英雄,是在大灾难中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发挥到了极致的时间段里铸炼出来的时代英雄。
晚上从同住一顶帐篷的女战士那里,我听到关于英雄的许多细节,当我听到英雄的脸上总是刚毅、英雄的身子总是挺立、英雄的话语总是斩钉截铁、英雄的行动总是雷厉风行等的描述时,我的眼前不知怎的就浮现出一个人来——岳飞。民族英雄岳飞是我们河南的骄傲,新时代的钢铁战士武文斌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岳飞死的时候39岁,武文斌死的时候才26岁;还有岳飞的那些著名句子“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等,好像也是武文斌写的句子或者说是写武文斌的句子。从岳飞,我想到了西子湖畔的岳墓,想到了那里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瞻仰烈士的骨灰,想到烈士将要被安葬在祖国大西南的这一片青山碧水之间,一种崇敬和热爱的情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青山有幸埋忠骨,祖国的青山碧水将把自己可爱的儿子永远地抱在怀里。
我从部队首长那里听到有关英雄父亲的一些细节,英雄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兵,这位老兵面对都江堰群众捐给烈士的33265.4元的“心意”,开始执意不收,直至捐款的群众跪了下来,他才含泪答应。“灾区人民的钱我们不能拿,他们比我们更需要。”随后,这位父亲把这笔钱连同自己随身带来的2000元钱一并捐给了胥家镇中心小学。当部队领导反复问这位父亲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这位父亲说:“我虽然老了,但身子骨还可以,等处理完文斌的后事,我要留下来把他未干完的活干完。”我还听到烈士的妻子为自己能有这样的丈夫而骄傲,也要留在灾区做一个志愿者,接替丈夫为灾区人民服务的细节——何其感人动心,让人怎能入睡!夜不能寐中我想到了愚公移山,那位老愚公就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挖山不止。这个传承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到了今天,被英雄的父亲发展为父辈接过儿辈未竟的事业勇往直前,被英雄的妻子发展为妻子接过丈夫手中的火把,继续燃烧。一个伟大的儿子为抗震救灾的民族大业英勇地去了,一个光荣的父亲留在了儿子战斗过的地方,去完成儿子的夙愿;一个坚强的丈夫去了,一个不屈的妻子立志成为一个志愿者,去接替丈夫为灾区人民服务。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坚忍不拔、顽强倔强。伟大的中华民族啊,一个什么力量都摧不垮、打不倒的民族,一个充满了信念和希望的民族!
当我从英雄父亲的言谈中听到他对自己家乡的自豪,从他的口中听到“文斌是个孝子,他孝顺爹娘,更孝顺人民”的细节的时候,我马上联想到邓州这片光荣的土地。这是一片热土,也是一片烈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烈将军张巡,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我看过有关张巡的一出戏,当时曾为这位将军的忠烈潸然泪下。还有范仲淹,他的千古名著《岳阳楼记》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完成的,文中那广为传颂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融入我们民族血液的一种人文精神。英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英雄的成长需要土壤。我们眼前的这位英雄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再看看他的父亲的坚强,他的妻子的坚韧,我们是多么为英雄辈出的河南这片土地自豪啊!
热泪涌流。泪珠滴落在键盘上。哭着,采访着;哭着,写着。都江堰的三天两夜,将成为我人生的重要一页。我的心灵,我的文字,接受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篇题为《新时代的钢铁战士——记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士官武文斌烈士》的长篇人物通讯,因其感人的细节描写而获得2008年度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施 宇
人物通讯要求记者要抓住人物身上的“亮点”:最闪光的性格、最能体现时代气息的特征。写人物通讯要描写人物的精神世界,揭示人格的力量,要通过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再现人物的思想风貌。事实要为展现人物思想风貌服务,而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过程上,忽略对人物思想、信念等方面的挖掘,不能停留在好人好事記录的表层现象上。
多年的新闻从业经历告诉笔者,从采访角度讲,不管是采访还是写作,“细节”都是人物通讯至关重要的地方。一篇人物通讯感人不感人、生动不生动,就在“细节”的挖掘与写作了。没有“细节”的人物通讯注定是干瘪、苍白和无味的。
那么,什么是“细节”呢?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科举而读书,为科举而活着,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可怜而又可悲的形象。
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创造,人物通讯是新闻作品,包括细节在内必须真实。这就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不管是主人公,还是相关人员,给你讲事迹梗概还可以,但提供那些有特色的“细节”就不容易了。要挖掘有特色的“细节”,一要“留心”,不放过被采访者的每一句话;二要注意观察,包括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环境,说不定这些地方可以给你提供非常重要的“细节”;三要积极开动脑筋,不能只做机械的记录者。采访时思维要非常活跃,抓住有价值的“细节”一定要穷追不舍。
2008年6月23日,我“常规”地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采访”到一篇1500字的通讯,向世人报告这个学院的士官武文斌累死在抗震救灾前线的感人事迹。稿子拿到夜班后,适逢中宣部关于宣传英雄的要求传达。我旋即感到稿子的单薄。怎么办?到前线去!到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去!
受集团领导的指派,我和另一位同事于24日飞往成都。我这里说的“飞”,不单单是乘飞机的飞,更是心之飞,我的心在千里蓝天上一直都不能平静,一直都在飞——在已经看到的关于英雄的事迹中思考着、思索着、思想着,飞向英雄。
当我们从成都机场急切地赶到都江堰的时候,这片英雄生前战斗的地方、也是英雄将要长眠的地方,已经记者云集。新闻这个敏感的东西,从来都是最迅速的——于是我们放下行李,从下汽车的那一刻,便投入到了紧张的采访中。
从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山水中,从烈士的遗像遗物遗迹中,从部队首长和烈士生前战友的讲述中,从烈士妻子和父亲的眼神中,从当地群众的崇敬中……我强烈地感受到英雄的震撼!一个人能够如此震撼一个地方,不,是震撼全中国;震撼一群人,不,是震撼全国人民;震撼中国的六月,不,是震撼时间的永远,为什么?因为他是英雄,是在我们全中国共同经历的一场大灾难中涌现出来的中国英雄,是在我们全民族共赴国难的战斗中造就出来的民族英雄,是在大灾难中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发挥到了极致的时间段里铸炼出来的时代英雄。
晚上从同住一顶帐篷的女战士那里,我听到关于英雄的许多细节,当我听到英雄的脸上总是刚毅、英雄的身子总是挺立、英雄的话语总是斩钉截铁、英雄的行动总是雷厉风行等的描述时,我的眼前不知怎的就浮现出一个人来——岳飞。民族英雄岳飞是我们河南的骄傲,新时代的钢铁战士武文斌也是我们河南的骄傲;岳飞死的时候39岁,武文斌死的时候才26岁;还有岳飞的那些著名句子“壮怀激烈”、“八千里路云和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等,好像也是武文斌写的句子或者说是写武文斌的句子。从岳飞,我想到了西子湖畔的岳墓,想到了那里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瞻仰烈士的骨灰,想到烈士将要被安葬在祖国大西南的这一片青山碧水之间,一种崇敬和热爱的情感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青山有幸埋忠骨,祖国的青山碧水将把自己可爱的儿子永远地抱在怀里。
我从部队首长那里听到有关英雄父亲的一些细节,英雄的父亲也是一位老兵,这位老兵面对都江堰群众捐给烈士的33265.4元的“心意”,开始执意不收,直至捐款的群众跪了下来,他才含泪答应。“灾区人民的钱我们不能拿,他们比我们更需要。”随后,这位父亲把这笔钱连同自己随身带来的2000元钱一并捐给了胥家镇中心小学。当部队领导反复问这位父亲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时,这位父亲说:“我虽然老了,但身子骨还可以,等处理完文斌的后事,我要留下来把他未干完的活干完。”我还听到烈士的妻子为自己能有这样的丈夫而骄傲,也要留在灾区做一个志愿者,接替丈夫为灾区人民服务的细节——何其感人动心,让人怎能入睡!夜不能寐中我想到了愚公移山,那位老愚公就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挖山不止。这个传承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子承父业”的传统,到了今天,被英雄的父亲发展为父辈接过儿辈未竟的事业勇往直前,被英雄的妻子发展为妻子接过丈夫手中的火把,继续燃烧。一个伟大的儿子为抗震救灾的民族大业英勇地去了,一个光荣的父亲留在了儿子战斗过的地方,去完成儿子的夙愿;一个坚强的丈夫去了,一个不屈的妻子立志成为一个志愿者,去接替丈夫为灾区人民服务。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坚忍不拔、顽强倔强。伟大的中华民族啊,一个什么力量都摧不垮、打不倒的民族,一个充满了信念和希望的民族!
当我从英雄父亲的言谈中听到他对自己家乡的自豪,从他的口中听到“文斌是个孝子,他孝顺爹娘,更孝顺人民”的细节的时候,我马上联想到邓州这片光荣的土地。这是一片热土,也是一片烈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烈将军张巡,就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我看过有关张巡的一出戏,当时曾为这位将军的忠烈潸然泪下。还有范仲淹,他的千古名著《岳阳楼记》也是在这片土地上完成的,文中那广为传颂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成为融入我们民族血液的一种人文精神。英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英雄的成长需要土壤。我们眼前的这位英雄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再看看他的父亲的坚强,他的妻子的坚韧,我们是多么为英雄辈出的河南这片土地自豪啊!
热泪涌流。泪珠滴落在键盘上。哭着,采访着;哭着,写着。都江堰的三天两夜,将成为我人生的重要一页。我的心灵,我的文字,接受了一次从未有过的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这篇题为《新时代的钢铁战士——记济南军区驻豫某红军师士官武文斌烈士》的长篇人物通讯,因其感人的细节描写而获得2008年度河南省省委省政府好新闻特别奖。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