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叙事背景下民族底色的遗存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ozhucewo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萨仁图娅的诗歌中,我们能直接的观摩到蒙古草原民族独有的风俗风情,亦能在女性擅长的抒情领域挖掘出蒙古民族的心理痕迹,亦能发现蒙古民族血统中特有的豪放乐观、坦率洒脱的民族品格,亦能看到她对草原栖居地的钟情。草原不仅是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蒙古族人精神家园栖居地的象征。
  关键词:萨仁图娅;民族特性;女性叙事;草原风俗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167-02
  萨仁图娅,蒙古族人,1960年出生于内蒙古兴安盟扎莱特旗,年轻时当过一年知青,曾以韩霞作为自己的笔名,1982年春毕业于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萨仁图娅从在《朝阳日报》上发表第一首诗《四分钟赞》以来,一直是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诗人的杰出代表。她的第一部诗集《当暮色渐蓝》于1986年7月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第三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中被评为优秀作品,接着她又出版了《天地之间》《快乐如菊》《第三根琴弦》《梦月》《心水七重彩》《梦魂依旧》共6部诗集。多年来,萨仁图娅一直默默地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诗歌的领域,用她那独属于女性的切身经验,叙写本民族的原始记忆。在萨仁图娅的诗歌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的感觉到她少了一份异域风俗风情的展露,淡了一份民族主题因素的书写,更多的是隐退于她那女性经验的诗意空间,遮蔽于她那觉醒的独立意识。但是如果我们深入仔细的阅读这些诗歌,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会发现它的民族因素隐约存在着,并能确切的捕捉到她对蒙族的迷恋与贴切,民族特性在她那女性话语的遮蔽下隐隐约约的依然存在着。
  一般来说女性作家依据其细腻的情感对异样的民族生活风俗风情进行微妙细入的描绘,它让我们对民族的认识有了一种浅层次的感知,但这远远没有到触及民族特性的实质。一个民族特性体现在内部个体的自我认同、深层次的民族心理归认、民族识别意识的觉醒、民族审美精神的趋同等方面。这就非常有必要对民族性进行深度挖掘,从民风民俗的浅层描摹走向民族心理精神的深度阐释是一条必然的逻辑召唤[1]。俄国作家果戈理在评论普希金的诗歌时曾说:“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本身。”[2]深度开掘民族特性,深入领悟民族精神心理,是真正对民族特性认识的深化,是真正对民族感知的强化。具体到萨仁图娅的诗歌,我们既能直接的观摩到草原民族独有的风俗风情,亦能在女性擅长的抒情领域挖掘出蒙古民族的心理痕迹,亦能发现她象征现代女性独立个性的思维空间里潜在的蒙古族血统特有的豪放乐观、坦率洒脱的民族品格,亦能看到她对草原栖居地的钟情。草原不仅是蒙古民族赖以生存的生态自然环境,更多的是作为蒙古民族精神家园栖居地的象征。
  一、草原民族独有的风俗风情
  萨仁图娅的诗歌中不断出现草地、青草、莎音草、骏马、马背、马蹄、骆驼、鹰、羊群、箭镞、由弓、马头琴、勒勒车、敖包山、马奶酒、马头琴、萨日娜花、牧歌等词语,这些词语被萨仁图娅用来营造成了一个平淡而悠远、质朴而静谧、清丽而真纯的意蕴世界。在这个柔软且细腻的意蕴世界里,它融和着诗人对草原蒙古人们的生活、蒙古民族生命的独特感受与深刻领悟,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仅仅属于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命情怀与艺术世界。在这个女性经验的阐释中,这些带有鲜明蒙古民族特色的意象被诗人有意或无意地镶嵌在诗句中,这些带有民族文化象征的词语仿佛已经深深的渗透在诗人的血肉灵魂中,也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会在诗歌中不断流露本民族的记忆,展现内心深处努力追求的境界,自觉的对本民族的一切进行心理认同,透视着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这种对草原深深厚爱之情,是一个蒙古人,即使她早已离开草原,草原这个苍茫厚实辽阔的大地仍是诗人天生的精神寄托,承载着她对蒙古民族无法割舍、也不能割舍的民族记忆。
  二、女性抒情诗中的蒙古民族的痕迹
  在《诺日朗》中,诗人面对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一壮阔自然景观,突然领悟道:不顾一切的选择才是草原人民的选择,草原儿女不会忍受平庸驱使,他们会在一念之间追求雄壮,即使失败了,也得失败的灿烂嗦亮。在《天骄陵前》中,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她豪放诉说:草原儿女不畏惧死,对于他们来说死虽然是平凡人生命的终结,但却是人杰圆满的休息。天地何其广阔,牧草何其苍茫,抚摸大树,远远就能听到号角吹响,奔驰的马蹄,射日的弯弓共同谱出一曲气势恢宏的乐章。在《我是你的夏季》中,无惧流言,胆大放歌:“爱,只有爱才使人愿意活着/对也好错也好任风去嫉妒/朗声地告诉世界:/我就是你的夏季!”在《见你,刚好是秋天》中,主动无谓的示爱:“我是田野一株豆荚/爱的籽粒饱鼓鼓地装满/为了大地的成熟与期待/情愿把自己的秸杆点燃/为什么你不操收获的银镰/秋,对你另有一番内捆”。诗人在饱满情感的驱使下,凸显了新时代新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在这一个性思维空间中我们读懂了女性对于生命的旷达与无羁,对死亡的无惧与无畏,对爱的坦诚与率真,对爱的勇敢追求与个性自由的向往。然而正是这种坦坦荡荡的胸怀、淳美真挚的情质、无羁自由的渴慕切合了蒙古人的民族心理特征,符合蒙古民族情感奔放的表露。
  三、蒙古族的豪放乐观与坦率洒脱
  诗人以女性觉醒的独立意识来感知观照情感,在《孤独是世界的轮子》中,她说不知道自己现在未来该怎么做能怎么做,储蓄在内心的孤独犹如泛在时间之河的小舟,被永恒引渡到苍冥来重塑一个全新的你和我。在《一朵微笑给别离时刻》中,萨仁图雅告诉我们,别离时刻的一朵微笑像红色的月季、衍扩的芳香、鲜艳的空气,都会撩拨人们,让人在记忆中开花结果,彼此伸出双手慰藉彼此,守护因别离而被泪水打湿的心灵。在这里她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平静的接受现实的残酷,以一种舒朗的情怀憧憬未来的美好。在《草原女人们的佚事》中用她那女性经验展现草原女牧人的命运:每天都快活地抱着鲜花悼念着在悬崖上一脚踩空的骑手的妻子。这些诗歌无不展示了女性生存的坚韧与不屈、女性爱情世界的欢愉与豁达。但是诗人更让我们吃惊于蒙古民族对生死和爱情的泰然处之,坦然面对。这种超然的处世态度与草原民族群落在与大自然零距离的贴近中,在生存的主动与被动磨合中,在苍凉、阔达、寂寥的草原艰难生存中,蒙古民族逐渐磨砺出处变不惊、去留随意、平和自然、怡然自得,超然洒脱的民族性格,有着不谋而合的趋同。
  在《永不上锁的毡房》中,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人民的大门是永远向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敞开着,路过的陌生人无意闯入蒙古包,主人都是热情好客,笑脸迎人。《最初的令人害羞的梦》讲述了千千万万个不知名的蒙古额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心甘情愿的毫无怨言的收留着不是自己的孩子,草原的宽广造就了草原女人的博大情怀。“是月华不是月亮/我的名字透明而清亮/时光消逝我却不能消逝/纵然风阻雨挡/也默默厮守着太阳(《我的名字》)。在《原谅你,连同过错》中,我们了解草原儿女的无私与伟大,选择原谅别人给自己带来心灵过重的折磨的过错,让一切随风飘逝,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以纯真之心对待他人,让时间抚慰创伤的心灵。在这些诗中,我们看不到遇到困难时的逃避与懦弱,看不到遭遇挫折之后的抱怨与愤怒,看到的是以心平气和的方式,劝慰彼此,忘记过去,展望未来,走出沉痛的创伤,憧憬着美好。女性以自己独有的情感方式对乐观坚强予以个性化的描写,然而这恰恰正是蒙古民族阳刚而又充满原始生命活力的个性展示;是游牧民族祖祖辈辈思绪里蕴含着的博大的胸怀;是草原民族世世代代对自然的审美认识;是蒙古族人为了爱和繁衍民族的子孙后代,毫无保留地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心灵和肉体的情感升华。
  四、草原栖居地的钟情
  萨仁图娅曾经说:“我属于马背上的民族/却在庄稼人怀里吸足乳汁长成小树/我该是草原上的幼雏/是从山区长出羽翎拉开拍打翅膀的序幕。”[3]诗人生长于山区却根源自草原,无法割舍的内在集体无意识的草原情结成为诗人倾吐思绪、释放情感、开启精神家园之旅的栖居地。满族作家赵玫在她的《一本打开的书·我的祖母》中这样诉说道:“生命中的一个必然的时刻,我像悟出天机般悟出了满族女人的命运。……于是我写了长篇小说《我们家族的女人》,用这篇作品完成了我1991年对于民族的认识。”赵玫虽为满族人,但是她身上的民族痕迹已经并不明显,然而却用《我们家族的女人》这篇小说完成对民族记忆的认同。同样,萨仁图娅用自己的7部诗集完成对本民族的心理归认。“你在我心上植一片草原/一片奔马的空间/脚步象马蹄一样急促/岁月在驰聘中丰满//你在我心上植一片草原/一片清笛的和弦/大山褶皱孕育的梦放飞/黑睛魂在广漠中扩衍//你在我心上植一片草原/拥有才植得这般自然/青青草把我视线放牧/条条路牵动我诗思伸延。”[4]即使诗人生活在另一种文化氛围中,甚至用另一种语言写诗,她的心灵深处已经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品格与印记,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她的抒情艺术与情感心态。她借助对草原意象的书写,寓意了对民族精神永远继承与向往,借助万马狂奔的想象空间驰骋于民族记忆的宽阔场域。
  萨仁图娅巧妙的对女性叙事背景下的民族根源的进行展示,对民族记忆的进行追寻,让二者相互依存,水乳交融,使其充满着诗意的写真与理性的坚守。诗人以别样的姿态完成着对苍茫、辽阔的草原景观的描述,这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实质载体,承载着她的民族意识与生命情怀;这是诗人对民族精神文化与心理的追随,这样,民族文化精神与诗人的精神追求叠合在一起,诗人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在草原风情风俗的书写中,在追忆的平实笔调中,一点点找回了那自我的文化源流和精神根源;在寻觅民族底蕴的过程中,追寻着即将远逝的“民族背影”;在爱与孤独的浅语诉说中,叩问了本民族特性的精髓,从而保住了蒙古民族文化传统。
  ——————————
  参考文献:
  〔1〕杨建军.新世纪回族诗歌的发展趋势[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3):99-105.
  〔2〕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文艺理论学习资料[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594.
  〔3〕萨仁图娅.暮色渐蓝[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6.118.
  〔4〕萨仁图娅.心水七重彩[M].沈阳出版社,1990.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每一件文物的定名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相关历史信息的认知和推演。在对外宣传及翻译的过程中,文物名称的翻译应同文物的定名一样引起大家以同等的重视。但是由于文化、民族、地域、时间及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影响,文物名称的英译目前还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必然会影响对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关键词:文物名称;翻译;规范;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 要:人说读书如品茶,需有雅致的心,刁钻的口味。欣赏一篇好的文字也需静心、潜思,揣摩言外之意,品出意境之繁复。好的作品养心、养眼、怡情,读作家玄小村的作品犹如品茗,意味渐品渐浓。初读玄先生的作品似清茶一杯,但用"煮书"的方法去读,就会被其细腻的笔触、鲜活的内容、多样的创作手法、大胆的风格尝试所牵绊。他的作品具有现代散文的弹性、密度和质料。  关键词:玄小村;作品;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
期刊
摘 要:冯小刚的《私人订制》作为贺岁喜剧片,喜剧因素大打折扣,其原因是他想在自己的影片中传达一种温情、悲情,在世俗社会中表达一种坚守、超越,结果冲淡了喜剧的娱乐性,作为著名导演,他自身的明星效应,不可避免的带来的商业化炒作,遮蔽了他对底层民众的体恤之情,体制内的妥协成为冯导的无奈选择。  关键词:《私人订制》;温情;悲情;坚守;超越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
期刊
摘 要:随着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各国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环境诉讼制度。虽然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了公益诉讼的相关内容,但是关于公益诉讼主体的表述依然混沌不清。在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呈现开放性多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能盲目“照搬”外国的经验,而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采用限定性二元机制,在充分肯定环保非政府组织(即环保NGO,Non-Governmental Orga
期刊
摘 要:内蒙古民歌是中华民歌中的一朵奇葩。蒙古民歌中的励志民歌唱响在内蒙古草原。内蒙古民歌中的昭乌达励志民歌,充满哲理,催人奋进。本文选取三首传唱在昭乌达草原上的励志民歌,详尽分析了歌词创作的特殊缘由、歌词的特点;并就选用的歌曲从词曲搭配到音乐艺术特点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昭乌达蒙古民歌;励志歌曲;赏析  中图分类号:J6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
期刊
摘 要:咏叹调是歌剧音乐中优美动人、最具有音乐魅力的声乐体裁,它是歌剧唱段的核心,它的存在能使全剧华彩盎然、气韵生动。进入咏叹调的学习标志着演唱者或声乐教学对象在音乐修养方面已经基本符合了大型作品的演唱要求,声乐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但是,要想较完善的唱好咏叹调,仅仅从声音上要求是不够的。在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和教学中,应该让歌唱者了解到普契尼女高音咏叹调的歌剧剧情、唱段背景、旋律特征,更好
期刊
摘 要:“狱侦耳目”虽然在协助案件侦破方面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其在侦查过程中极易被滥用,从而异变为一种直接实施“侦查行为”的秘密力量。张辉、张高平冤案的爆发,反映了滥用“狱侦耳目”对于司法公正的巨大危害。对此,应当从法律修改与法律适用、制约机制建设、侦查模式改革三大层面入手,建立起健全而完善的防范、治理机制,以减少并遏制“狱侦耳目”的滥用,最大限度地避免“二张”式冤案的再次发生
期刊
摘 要:牛文化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中国古代诸多典籍中,记录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的内容,其中多数已被历史的尘沙所掩埋,成为后来者所无法了解和理解的部分。而牛文化又牵扯着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对“牛”部字作了较系统的整理。通过对《说文·牛部》中关于“牛父”称谓与人类父亲称谓的比较分析,可探讨中国古代对牛的类人性的认知。  关键词:《说文解字》;牛文化;称谓  中图分类号:H161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关键期,诚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没有诚信保障,政府形象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损害。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稳定的美丽中国,社会诚信亟需法治保障,我们急需重塑诚信建设。诚信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努力,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换来诚信建设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诚信;缺失;共建;发展;法制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宁波市法律援助事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多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应根据宁波市法律援助工作的实际,从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管理、资金保障、队伍建设、质量评价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宁波法律援助志愿者工作运行机制。  关键词:宁波;法律援助;志愿者  中图分类号:DF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069-03  宁波市的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