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物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每一件文物的定名都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相关历史信息的认知和推演。在对外宣传及翻译的过程中,文物名称的翻译应同文物的定名一样引起大家以同等的重视。但是由于文化、民族、地域、时间及专业知识等多方面影响,文物名称的英译目前还缺乏一定的统一性和规范性,这必然会影响对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关键词:文物名称;翻译;规范;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04-03
文物作为物化的历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文献资料、甚至专业书籍中对文物名称的英文翻译都时有谬误,而且缺乏统一和规范。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官方的名称英译的规定及前人对文物翻译的研究,试探讨文物名称英译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一、文物名称翻译统一的重要性
在我国每件文物都有唯一的名称,并且是经过文物管理及编目工作者依物件的年代、颜色、形状等诸多因素进行探讨、最终规定的。为每一件文物命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可以“见其名,如见其物”,相当于给每件文物加上标签,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被后辈发现后有效的在其子孙后代中传播。炎黄子孙流着相同的血液,说着同样的语言,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新发掘的文物,从其质地、构造了解最古老的历史文化。
中国早已走上国际的大舞台,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是扩大我国文化对国际影响力的最佳时期。“如何让外国人能准确的了解到中国特有的文物描述显的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在翻译中正确融合文化差异和规范翻译方法是文物翻译的重点。文化的有效传播对文物翻译具有依赖性,而翻译的规范化水平对文化能否畅通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文物翻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文化传播。”①因此,文物名称翻译的统一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担,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
二、名称翻译规范化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与文化在网络等平台上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世界各国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把我国文化“输出”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历史使命。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再加上语言的相互转化存在一定的难理解性,名称翻译规范化是将我国文化准确“输出”的必要前提。
目前,我国官方制定、发布的有关名称翻译的规范化的标准的针对范围很小,基本只限于相对常用且容易规范的几种名称,如地名、人名、职位、菜名等。地名翻译时用汉语拼音的形式即可,如果是比较偏的地名,可以加上其所属省份或地区,顺序遵循英文习惯,由小到大排列,如内蒙古赤峰译为Chifeng Inner Mongolia。人名的翻译在最初,遵循英文习惯,以“名+姓”的形式翻译,比如“张小明”译为“Xiaoming Zhang”,现在随着各国文化的融汇,中文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渐渐地人们在英译人名时也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将姓放在前面,将“张小明”直接用汉语拼音译为“Zhang Xiaoming”。有关菜名的翻译是在2008年奥运会前夕为保证餐饮服务质量,满足服务需求,展示中国餐饮文化时规定的,并由北京市相关部门编制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本书中对食物与酒水的翻译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充分的将中国食物的特色、配料等以文字形式展出,方便了外国友人点餐。例如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京酱肉丝: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等。
至于文物名称的翻译,专家们对其研究的主要是以博物馆文物翻译及解说词的纠错展开的有关文物翻译原则的讨论。90年代末主要围绕的是文物翻译原则即“信达雅”等原则的讨论,后有部分论说讨论的是意译还是音译的问题。近些年很多专家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角度讨论文物名称的翻译,也开始有人提出文物翻译要重视统一性。不过,对于究竟如何统一,专家们的研究还较少,目前对于文物名称的英文翻译,我国还没有官方的规范化标准。
三、以红山文化器物为例探讨统一文物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物名称翻译统一的原则
“文物名称是文物通过语言简练的概括出来的一种意识概念。它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物的中心含义。文物的名称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名是不一样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博物馆保管工作者在文物的功用名称基础上,依据文物的年代、质地、款识、作者、花纹、颜色、器形等因素组合构成的文物标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②文物名称需要具备通报性、统一性、检索性这3个基本属性。基于文物在命名时的依据,翻译文物名称时也要尽量的表达出原始文物名称所要传达的信息,准确运用词汇,保证词语的时代性,做到简洁明了,但一定要描述出文物的主要特征。即达到“信”与“达”,之所以没有提到“雅”,是因为文物名称属于对物的阐明,表达明确,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是第一位的。如果“信达雅”三者有冲突时,首先要取“信”与“达”而舍“雅”。
“文物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民族属性及文化内涵,因此这种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有别于一般的文字翻译。”③在对文物名称进行翻译时,对译者最高要求就是对本土与国外文化的充分了解,翻译时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从而准确地翻译出文物的名称。经过诸多专家的研究探讨,认为文物名称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及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要使每个译文都与原文相符是很困难的。通过对以往的文物名称翻译的研究发现,每一个成功的译本都需表达出文物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缺失或信息的缺失普遍被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是不成功的翻译。所以在文物翻译时在保证“信”与“达”的基础上切不可丢失文物所带有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保证中国古文化完整、准确“输出”的必要前条件。
文物名称的翻译目前处于由初步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强调文物翻译的重要作用,研究文物名称如何翻译才可以准确无误的传达其本意,使外国人一看便明白名称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不会因为对我国某些文化的不了解而不明白名称所指。目前在我国各大博物馆和书籍中有关文物名称的翻译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汉语理解不到位造成翻译失误、忽略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失误、词语过时造成翻译失误、词义混淆造成翻译失误等。我国文物仍在不断发掘探索中,因此文物名称的翻译还需要继续研究,最终达到统一规范。
通过对目前官方的名称翻译统一标准的分析发现,姓名、地名、职位名等翻译标准都无法满足文物英译的要求,最贴近文物名称英译的官方标准也就只能是菜名的翻译了。根据《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翻译原则,在翻译中国菜名时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则:
1.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
2.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烹制方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配料+with/in+汤汁;
3.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烹制方法(动词过去分词)+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4.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人名(地名)+ 主料,或者做法(动词过去式)+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
关于以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原则,该《译法》也有相关规定:
1.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餐饮文化的原则,使用汉语拼音。如:饺子Jiaozi。
2.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使用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的菜名,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豆腐Tofu。
3.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如:佛跳墙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以上翻译原则及具体方法在文物名称的翻译中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除了这一可借鉴的官方翻译规范以外,许多专家以博物馆文物、陶器、瓷器、中国工艺品等为研究对象探讨过这类器物名称翻译的方法。不过大多数只是纠错,也有一些专家在纠错的过程中提出了文物名称规范的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统一文物名称英译的规范及标准。
(二)红山文化及红山文化器物的特点
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一座红色山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老哈河流域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主要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最新的研究发现,红山文化及泛红山文化最早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与细石器并存,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坛、神庙、积石冢等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④
红山文化器物以玉器、陶器及石器居多,以祭葬器居多,而且因为其年代久远,属原始社会文化,且地处北方草原地区,笼罩着浓重的神秘色彩,有很多器物的用途、意义及特殊性如果不加解释,普通民众很难能够明白,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体现出红山文化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红山文化器物名称翻译举例
1.“材料/修饰语+核心词”的译法。有些器物名称所含信息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等。比如红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为世人所熟知,也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玉龙”。在内蒙古赤峰市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龙形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华崇龙文化及龙图腾的地位之高及范围之广,同时,这一“C”形玉龙形象还被多所机构、银行、公司等用作徽标,作为“中华”、“华夏”“中国龙”的典型象征在世界各地熠熠生辉。根据“材料/修饰语+核心词”的译法,可译为jade dragon。
2.“拼音+注释”的译法。有些器物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无法在英语中直接找到对等词,比如“玉玦”。“玦”在《现代汉英词典》里被译为penannular jade ring(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这种译法采用的是“修饰语+核心词+(解释)”的方法,该译法既反映了字面信息,又反映了其用途,是比较准确的,只是美中不足,该翻译还是缺少了另外一条文化信息。“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环形饰物,但是与“环”相对应的是,“玦”是带有一个小缺口的环,也就是不完全闭合的环。这一点,字典里的解释非常到位。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那就是因为玦有缺口,且“玦”与“绝”同音,古人如果将玦赠与他人,则表示决绝。因此有“绝人以玦”之说,对于这样的信息,有必要在翻译时加以补充。否则,拿红山玉器来说,类环形玉器占很大比重,有玉环、玉玦、玉璧、玉镯等等。如果在翻译时不加以解释,普通外国读者就很难区分这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器物到底有什么区别,更加无法理解这些珍贵文物背后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应保留玦的原本发音,采用“拼音+注释”的方法,将“玉玦”译为jade Jue (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present as a symbol of breaking-off)更为妥当。
3.用“,”或“()”表示附加信息,或表明时代或者所属文化时期。如上文例子jade Jue (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present as a symbol of breaking-off),将解释部分用“()”括起来,既保持了翻译主体“jade Jue”的结构和意义上的完整,又将其包涵的文化信息表达清楚。文物的年代、所属历史文化时期或朝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常在名称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兴隆洼文化石兽”可按此原则译为stone beast (Xinglongwa Culture).目前,除了用“()”括起附加信息或朝代、历史时期的方式以外,用“,”引出的方式也比较常见。两者差别不大。不过,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用“()”表示附加信息,用“,”表示朝代及文化时期。
4.“修饰语+核心词+of”,of后为器物的形状等。比如“玉雕龙面人身像”,核心词应为“像-statue”。龙面人身是其雕刻的主体形象,因此应该译为jade statue of dragon face and human body.
5.“修饰语+核心词+with”的形式。with后加器物的纹饰、装饰物等。如“塔式镂孔陶瓶”,这是一件在东山嘴墓地出土的祭葬器,其下部有镂孔部分,一处为三角形镂孔,一处为方形镂孔,且两处镂孔相互对应。因此,这里的镂孔实为有孔之意,决不可错解为“镂空”。英译时可用with holes表达这一信息,翻译为“tower-typed pottery bottle with holes”。
——————————
注 释:
①林文涛.文物翻译的规范化探析[J].四川文物,2013,(4):86.
②王根发.文物的名称和定名[J].中国博物馆,1989,(4):80-81.
③陈曦,陈汉良.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61-163.
④于明.中华文明的一源—红山文化[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3.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戴炜,等.真赏红山[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关键词:文物名称;翻译;规范;统一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04-03
文物作为物化的历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目前我国的博物馆、文献资料、甚至专业书籍中对文物名称的英文翻译都时有谬误,而且缺乏统一和规范。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官方的名称英译的规定及前人对文物翻译的研究,试探讨文物名称英译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一、文物名称翻译统一的重要性
在我国每件文物都有唯一的名称,并且是经过文物管理及编目工作者依物件的年代、颜色、形状等诸多因素进行探讨、最终规定的。为每一件文物命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可以“见其名,如见其物”,相当于给每件文物加上标签,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被后辈发现后有效的在其子孙后代中传播。炎黄子孙流着相同的血液,说着同样的语言,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掌握新发掘的文物,从其质地、构造了解最古老的历史文化。
中国早已走上国际的大舞台,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是扩大我国文化对国际影响力的最佳时期。“如何让外国人能准确的了解到中国特有的文物描述显的尤为重要,所以如何在翻译中正确融合文化差异和规范翻译方法是文物翻译的重点。文化的有效传播对文物翻译具有依赖性,而翻译的规范化水平对文化能否畅通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文物翻译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文化传播。”①因此,文物名称翻译的统一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担,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
二、名称翻译规范化的发展及现状
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量的信息与文化在网络等平台上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世界各国人士的高度关注。因此,把我国文化“输出”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历史使命。由于各国文化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再加上语言的相互转化存在一定的难理解性,名称翻译规范化是将我国文化准确“输出”的必要前提。
目前,我国官方制定、发布的有关名称翻译的规范化的标准的针对范围很小,基本只限于相对常用且容易规范的几种名称,如地名、人名、职位、菜名等。地名翻译时用汉语拼音的形式即可,如果是比较偏的地名,可以加上其所属省份或地区,顺序遵循英文习惯,由小到大排列,如内蒙古赤峰译为Chifeng Inner Mongolia。人名的翻译在最初,遵循英文习惯,以“名+姓”的形式翻译,比如“张小明”译为“Xiaoming Zhang”,现在随着各国文化的融汇,中文的国际地位的提高,渐渐地人们在英译人名时也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将姓放在前面,将“张小明”直接用汉语拼音译为“Zhang Xiaoming”。有关菜名的翻译是在2008年奥运会前夕为保证餐饮服务质量,满足服务需求,展示中国餐饮文化时规定的,并由北京市相关部门编制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本书中对食物与酒水的翻译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充分的将中国食物的特色、配料等以文字形式展出,方便了外国友人点餐。例如冰梅凉瓜: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京酱肉丝:Sautéed Shredded Pork in Sweet Bean Sauce等。
至于文物名称的翻译,专家们对其研究的主要是以博物馆文物翻译及解说词的纠错展开的有关文物翻译原则的讨论。90年代末主要围绕的是文物翻译原则即“信达雅”等原则的讨论,后有部分论说讨论的是意译还是音译的问题。近些年很多专家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角度讨论文物名称的翻译,也开始有人提出文物翻译要重视统一性。不过,对于究竟如何统一,专家们的研究还较少,目前对于文物名称的英文翻译,我国还没有官方的规范化标准。
三、以红山文化器物为例探讨统一文物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一)文物名称翻译统一的原则
“文物名称是文物通过语言简练的概括出来的一种意识概念。它能直接或间接地揭示文物的中心含义。文物的名称与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名是不一样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博物馆保管工作者在文物的功用名称基础上,依据文物的年代、质地、款识、作者、花纹、颜色、器形等因素组合构成的文物标识,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产物。”②文物名称需要具备通报性、统一性、检索性这3个基本属性。基于文物在命名时的依据,翻译文物名称时也要尽量的表达出原始文物名称所要传达的信息,准确运用词汇,保证词语的时代性,做到简洁明了,但一定要描述出文物的主要特征。即达到“信”与“达”,之所以没有提到“雅”,是因为文物名称属于对物的阐明,表达明确,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是第一位的。如果“信达雅”三者有冲突时,首先要取“信”与“达”而舍“雅”。
“文物翻译是科技英语翻译的一个分支,具有独特的民族属性及文化内涵,因此这种实用性文体的翻译有别于一般的文字翻译。”③在对文物名称进行翻译时,对译者最高要求就是对本土与国外文化的充分了解,翻译时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从而准确地翻译出文物的名称。经过诸多专家的研究探讨,认为文物名称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及文化内涵,因此,翻译时要使每个译文都与原文相符是很困难的。通过对以往的文物名称翻译的研究发现,每一个成功的译本都需表达出文物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而文化的缺失或信息的缺失普遍被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是不成功的翻译。所以在文物翻译时在保证“信”与“达”的基础上切不可丢失文物所带有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保证中国古文化完整、准确“输出”的必要前条件。
文物名称的翻译目前处于由初步期向成熟期过渡阶段,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专家学者强调文物翻译的重要作用,研究文物名称如何翻译才可以准确无误的传达其本意,使外国人一看便明白名称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不会因为对我国某些文化的不了解而不明白名称所指。目前在我国各大博物馆和书籍中有关文物名称的翻译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汉语理解不到位造成翻译失误、忽略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失误、词语过时造成翻译失误、词义混淆造成翻译失误等。我国文物仍在不断发掘探索中,因此文物名称的翻译还需要继续研究,最终达到统一规范。
通过对目前官方的名称翻译统一标准的分析发现,姓名、地名、职位名等翻译标准都无法满足文物英译的要求,最贴近文物名称英译的官方标准也就只能是菜名的翻译了。根据《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翻译原则,在翻译中国菜名时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则:
1.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主料(名称/形状)+with+配料;
2.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烹制方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配料+with/in+汤汁;
3.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烹制方法(动词过去分词)+形状/口感+主料+配料;
4.以人名、地名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人名(地名)+ 主料,或者做法(动词过去式)+主辅料+人名/地名+Style。
关于以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的原则,该《译法》也有相关规定:
1.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本着推广汉语及中国餐饮文化的原则,使用汉语拼音。如:饺子Jiaozi。
2.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国人接受的,使用地方语言拼写或音译拼写的菜名,仍保留其拼写方式。如:豆腐Tofu。
3.中文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后标注英文注释。如:佛跳墙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
以上翻译原则及具体方法在文物名称的翻译中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除了这一可借鉴的官方翻译规范以外,许多专家以博物馆文物、陶器、瓷器、中国工艺品等为研究对象探讨过这类器物名称翻译的方法。不过大多数只是纠错,也有一些专家在纠错的过程中提出了文物名称规范的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统一文物名称英译的规范及标准。
(二)红山文化及红山文化器物的特点
红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一座红色山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老哈河流域和辽宁省辽西地区。年代主要为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最新的研究发现,红山文化及泛红山文化最早可上溯至距今8000年,是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新石器文化。“红山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与细石器并存,有大量的玉器和祭坛、神庙、积石冢等祭祀用大型礼制建筑。”④
红山文化器物以玉器、陶器及石器居多,以祭葬器居多,而且因为其年代久远,属原始社会文化,且地处北方草原地区,笼罩着浓重的神秘色彩,有很多器物的用途、意义及特殊性如果不加解释,普通民众很难能够明白,因此在翻译时应尽量体现出红山文化器物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红山文化器物名称翻译举例
1.“材料/修饰语+核心词”的译法。有些器物名称所含信息在形式上和内涵上都能在英语中找到对等。比如红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为世人所熟知,也最具历史文化意义的“玉龙”。在内蒙古赤峰市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龙形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它有力地证明了中华崇龙文化及龙图腾的地位之高及范围之广,同时,这一“C”形玉龙形象还被多所机构、银行、公司等用作徽标,作为“中华”、“华夏”“中国龙”的典型象征在世界各地熠熠生辉。根据“材料/修饰语+核心词”的译法,可译为jade dragon。
2.“拼音+注释”的译法。有些器物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无法在英语中直接找到对等词,比如“玉玦”。“玦”在《现代汉英词典》里被译为penannular jade ring(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这种译法采用的是“修饰语+核心词+(解释)”的方法,该译法既反映了字面信息,又反映了其用途,是比较准确的,只是美中不足,该翻译还是缺少了另外一条文化信息。“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环形饰物,但是与“环”相对应的是,“玦”是带有一个小缺口的环,也就是不完全闭合的环。这一点,字典里的解释非常到位。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文化信息,那就是因为玦有缺口,且“玦”与“绝”同音,古人如果将玦赠与他人,则表示决绝。因此有“绝人以玦”之说,对于这样的信息,有必要在翻译时加以补充。否则,拿红山玉器来说,类环形玉器占很大比重,有玉环、玉玦、玉璧、玉镯等等。如果在翻译时不加以解释,普通外国读者就很难区分这些看上去差不多的器物到底有什么区别,更加无法理解这些珍贵文物背后所蕴涵的深厚的中国文化。因此,在翻译时应保留玦的原本发音,采用“拼音+注释”的方法,将“玉玦”译为jade Jue (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present as a symbol of breaking-off)更为妥当。
3.用“,”或“()”表示附加信息,或表明时代或者所属文化时期。如上文例子jade Jue (penannular jade ring worn as an ornament in ancient China and present as a symbol of breaking-off),将解释部分用“()”括起来,既保持了翻译主体“jade Jue”的结构和意义上的完整,又将其包涵的文化信息表达清楚。文物的年代、所属历史文化时期或朝代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常在名称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兴隆洼文化石兽”可按此原则译为stone beast (Xinglongwa Culture).目前,除了用“()”括起附加信息或朝代、历史时期的方式以外,用“,”引出的方式也比较常见。两者差别不大。不过,笔者还是比较倾向于用“()”表示附加信息,用“,”表示朝代及文化时期。
4.“修饰语+核心词+of”,of后为器物的形状等。比如“玉雕龙面人身像”,核心词应为“像-statue”。龙面人身是其雕刻的主体形象,因此应该译为jade statue of dragon face and human body.
5.“修饰语+核心词+with”的形式。with后加器物的纹饰、装饰物等。如“塔式镂孔陶瓶”,这是一件在东山嘴墓地出土的祭葬器,其下部有镂孔部分,一处为三角形镂孔,一处为方形镂孔,且两处镂孔相互对应。因此,这里的镂孔实为有孔之意,决不可错解为“镂空”。英译时可用with holes表达这一信息,翻译为“tower-typed pottery bottle with holes”。
——————————
注 释:
①林文涛.文物翻译的规范化探析[J].四川文物,2013,(4):86.
②王根发.文物的名称和定名[J].中国博物馆,1989,(4):80-81.
③陈曦,陈汉良.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61-163.
④于明.中华文明的一源—红山文化[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3.
参考文献:
〔1〕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2〕戴炜,等.真赏红山[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