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渔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渐渐地走向了国际市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海洋渔业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离不开现代助航仪器的支撑。雷达是众所周知的一个海洋现代助航技术,但是渔船驾驶人员在使用雷达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因素而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就其在使用雷达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其解决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渔船驾驶员;雷达;问题;解决途径
引言:
雷达在航海能见度低之时可以为渔船驾驶人员引航,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从业人员的安全。但是近几年来,由渔船驾驶人员的文化素质或技术不过关等因素导致的海损事故,让人不得不开始重视起对驾驶员使用雷达技巧的培养,从而确保从业人员的基本安全。
一、渔船驾驶员使用雷达存在的问题
(一)驾驶员技术水平问题
操纵雷达时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才能保证整只渔船上人员的安全。就目前来看,渔船驾驶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面对先进的雷达时不能流利地操纵使用,也不太了解雷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这些因素加大了从业人员的航海风险。
(二)雷达的开启和使用问题
航海之时虽然会有恶劣天气,但还是好天气居多。有些渔船为了保证和延长雷达的使用寿命,经常不开雷达或者使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才开启雷达。虽然是爱护仪器,但是这种行为已经违背了国际的避碰规则。天气突然变差之时,驾驶员的视距会立刻缩短,所以临时开启雷达很可能会使驾驶人员处于被动状态,并不能有效地保证渔船人员的安全。
(三)使用雷达而违反安全航速
驾驶员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会依靠雷达而驾驶渔船,因为有雷达的指引,其就会不自觉地依靠机器来加大自己的行驶速度,但是当遇到障碍物时,超速航行自然无法及时地避让,这就导致了种种航海事故的发生。
二、渔船驾驶员正确使用雷达措施
(一)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在渔船上,驾驶员所承担的责任是最重要的,其不仅要控制船只的方向和速度,还要保证船上所有人员的安全,提高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可有效避免其在使用雷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使其在面临意外之时可以冷静高效地处理,为船上所有人员的安全作保障。
一些海损事故的发生除了必要的恶劣天气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的疏忽和驾驶员技术水平有限的缘故,这就体现了提高驾驶员使用雷达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驾驶员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可亲自操作驾驶舱里的控制仪器,不仅要使其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综合能力,这样即使在有问题的情况下,驾驶员也可以冷静地处理事故,来保障船员们的安全。众多的事故案例表明,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是因为驾驶员不够重视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對其进行培训时也要加强责任感的培训。
(二)船上雷达一定要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
船上之所以配备雷达,是因为雷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天气晴空万里,能见度非常高,但是为了避免意外,还是要时刻开着雷达,因为意外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来临,驾驶员应时刻保持谨慎状态。所以驾驶员一定要保证雷达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才能在面对不好的情况时能够处于主动的地位而处理好事故。
再者,使雷达处于休眠状态可以延长寿命这一说法是不正确、不科学的。海上的湿度盐度比岸上要大很多,所以对仪器的损害也就要大得多,即使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也难以保证其使用寿命的延长。雷达的开启可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仪器的损坏总比船只的损坏更为划算。有雷达却不用违反了相关的安全航行规矩,即使发生了事故,自己也会因为没开雷达而理亏。所以,不论是从安全角度还是规矩的角度,雷达都应该时刻保持开启状态。
(三)使用雷达时要保证安全的航速
即使拥有再精密的仪器,自己也不可粗心大意。当我们有精确的仪器时,总会不自觉地依赖仪器,虽然雷达可以使驾驶员更省心省力,但是也不要过度依赖仪器,在驾驶船只时也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谨慎的驾驶态度,切不可因为从雷达反馈出前方无障碍物而超速行驶。
虽然雷达的存在使船员们不用再耗时耗力地观察,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雷达越来越完善和精确,但是雷达不易发现距离其较近的事物或者反射能力不够强的船只,很多驾驶员在驾驶时会依靠仪器来驾驶而忽略雷达的这一局限性,即使发现了前方有障碍物但是由于高速行驶无法对其进行避让,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驾驶员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不能单靠仪器的判断而高速行驶,一定要在安全的航速之内驾驶,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所有船员的安全。
结束语:
雷达对渔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有着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不足,使用雷达的人员一定要充分地掌握雷达有何局限性,保证雷达随时处于开启的状态,切不可因小失大。驾驶员在驾驶渔船之时不要因为有雷达的存在而超速行驶,用自己的细心和仪器的精确来保证每一次航海的顺利出行和归来。
参考文献:
[1]胡晓慧. 港口水域使用雷达的局限性及对策[J]. 世界海运,2020,43(07):27-30.
[2]邓礼标. 渔船驾驶员在使用雷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 海洋渔业,1996,(04):174-176.
[3]邓礼标. 渔船驾驶员在使用雷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航海技术,1995,(03):35-37.
关键词:渔船驾驶员;雷达;问题;解决途径
引言:
雷达在航海能见度低之时可以为渔船驾驶人员引航,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从业人员的安全。但是近几年来,由渔船驾驶人员的文化素质或技术不过关等因素导致的海损事故,让人不得不开始重视起对驾驶员使用雷达技巧的培养,从而确保从业人员的基本安全。
一、渔船驾驶员使用雷达存在的问题
(一)驾驶员技术水平问题
操纵雷达时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巧,才能保证整只渔船上人员的安全。就目前来看,渔船驾驶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等相对较低,面对先进的雷达时不能流利地操纵使用,也不太了解雷达的优越性和局限性,这些因素加大了从业人员的航海风险。
(二)雷达的开启和使用问题
航海之时虽然会有恶劣天气,但还是好天气居多。有些渔船为了保证和延长雷达的使用寿命,经常不开雷达或者使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才开启雷达。虽然是爱护仪器,但是这种行为已经违背了国际的避碰规则。天气突然变差之时,驾驶员的视距会立刻缩短,所以临时开启雷达很可能会使驾驶人员处于被动状态,并不能有效地保证渔船人员的安全。
(三)使用雷达而违反安全航速
驾驶员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会依靠雷达而驾驶渔船,因为有雷达的指引,其就会不自觉地依靠机器来加大自己的行驶速度,但是当遇到障碍物时,超速航行自然无法及时地避让,这就导致了种种航海事故的发生。
二、渔船驾驶员正确使用雷达措施
(一)提高驾驶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
在渔船上,驾驶员所承担的责任是最重要的,其不仅要控制船只的方向和速度,还要保证船上所有人员的安全,提高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可有效避免其在使用雷达时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使其在面临意外之时可以冷静高效地处理,为船上所有人员的安全作保障。
一些海损事故的发生除了必要的恶劣天气因素外,更多的是人为的疏忽和驾驶员技术水平有限的缘故,这就体现了提高驾驶员使用雷达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的必要性。驾驶员一定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可亲自操作驾驶舱里的控制仪器,不仅要使其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综合能力,这样即使在有问题的情况下,驾驶员也可以冷静地处理事故,来保障船员们的安全。众多的事故案例表明,导致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是因为驾驶员不够重视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對其进行培训时也要加强责任感的培训。
(二)船上雷达一定要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
船上之所以配备雷达,是因为雷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天气晴空万里,能见度非常高,但是为了避免意外,还是要时刻开着雷达,因为意外总是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来临,驾驶员应时刻保持谨慎状态。所以驾驶员一定要保证雷达处于随时可用的状态,才能在面对不好的情况时能够处于主动的地位而处理好事故。
再者,使雷达处于休眠状态可以延长寿命这一说法是不正确、不科学的。海上的湿度盐度比岸上要大很多,所以对仪器的损害也就要大得多,即使其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也难以保证其使用寿命的延长。雷达的开启可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仪器的损坏总比船只的损坏更为划算。有雷达却不用违反了相关的安全航行规矩,即使发生了事故,自己也会因为没开雷达而理亏。所以,不论是从安全角度还是规矩的角度,雷达都应该时刻保持开启状态。
(三)使用雷达时要保证安全的航速
即使拥有再精密的仪器,自己也不可粗心大意。当我们有精确的仪器时,总会不自觉地依赖仪器,虽然雷达可以使驾驶员更省心省力,但是也不要过度依赖仪器,在驾驶船只时也要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谨慎的驾驶态度,切不可因为从雷达反馈出前方无障碍物而超速行驶。
虽然雷达的存在使船员们不用再耗时耗力地观察,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雷达越来越完善和精确,但是雷达不易发现距离其较近的事物或者反射能力不够强的船只,很多驾驶员在驾驶时会依靠仪器来驾驶而忽略雷达的这一局限性,即使发现了前方有障碍物但是由于高速行驶无法对其进行避让,而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驾驶员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不能单靠仪器的判断而高速行驶,一定要在安全的航速之内驾驶,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和所有船员的安全。
结束语:
雷达对渔船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有着其自身的优越性,但也存在着不足,使用雷达的人员一定要充分地掌握雷达有何局限性,保证雷达随时处于开启的状态,切不可因小失大。驾驶员在驾驶渔船之时不要因为有雷达的存在而超速行驶,用自己的细心和仪器的精确来保证每一次航海的顺利出行和归来。
参考文献:
[1]胡晓慧. 港口水域使用雷达的局限性及对策[J]. 世界海运,2020,43(07):27-30.
[2]邓礼标. 渔船驾驶员在使用雷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J]. 海洋渔业,1996,(04):174-176.
[3]邓礼标. 渔船驾驶员在使用雷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航海技术,1995,(03):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