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免疫理论,文章构建了生物体免疫系统与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对应关系。继而建立了企业风险免疫识别能力模型,以及由固有和适应性免疫识别所构成的企业风险免疫识别二阶段模型,并对识别的成功率和速度这两个企业风险免疫识别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进行了变化趋势的分析。文章认为固有风险免疫识别成功率和识别速度,对于企业的企业风险识别能力影响较大;提出了经由识别成功率和识别速度两条途径来提升企业风险识别能力的若干措施。
一、文献综述
在风险管理和风险识别方面。自从Solomon Schbner博士在1930年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管理以来,风险管理的聚焦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变化,20世纪90年代注重整体风险管理,引入了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平衡记分卡风险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风险管理管理过程被进一步细分,张娟,谭忠富认为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研究的基础,无论是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来源还是度量风险、风险评价,都是为风险处理决策提供信息,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将风险损失减少至最小。所以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显得尤其重要。孟林,王冬梅提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他们将风险识别过程分成了三个步骤:按照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梳理业务范围,建立风险控制流程;按照制度化和经常化原则,对风险控制流程建立风险数据库;对风险数据库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设定关键风险控制点。李庆虎、段学仲和张佰容提出风险识别的目标,就是要广泛、持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发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构建反映各种风险的风险“全景图”。此外,他们还列举了集中风险评估方式。同时,学者们也关注针对于不同行业企业和不同类型组织的风险识别活动。
在免疫理论应用方面。王以华等首次将生物免疫系统用于企业组织免疫的研究中,界定了组织免疫的概念,阐述了组织免疫的功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其成果先后应用在大亚湾核电免疫系统的构建和工商银行的免疫效能评价的案例上。许晖等运用组织免疫理论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应对机理,指出非特异性机制主要有利于应对一般性环境风险,而特异性机制主要有利于应对关键性环境风险。李全喜等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概念,阐述了由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所组成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基于免疫理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从免疫应答的识别、学习、记忆和效应四部分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和实现方法做了定性研究 。
机体免疫系统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相似程度。但在现有的研究中,缺乏以免疫理论视角所展开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并且,针对于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相关研究多以文字阐述为主,缺乏较为直观的量化模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来寻求对现有研究的创新和补充。
二、免疫视角下的企业风险管理
在免疫学理论中,免疫识别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物质的辨认。免疫系统在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中,免疫识别是个重要的前提。免疫效应系统对遇到的抗原是否发生应答,也取决于其识别能力。借助免疫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建立起生物体免疫系统与企业免疫系统之间的要素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风险之于企业即相当于抗原之于生物体。相应地,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也就被理解为企业针对风险所采取的免疫应答活动。本文所研究的正是企业免疫应答活动的第一步——免疫识别。
参照免疫应答的分类方式,免疫识别可分为固有免疫识别和适应性免疫识别两种类型。如表2所示。
三、提升企业风险免疫识别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提升企业风险免疫识别能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风险免疫识别的成功率,二是企业的信息处理速度。
其他的相关因素则是通过这两个途徑间接地对企业的风险免疫识别能力施加影响。如图1所示:
在这些影响要素中,企业信息系统为企业风险免疫识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操作的平台。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性能、网络传输速度,以及其他的办公辅助设备等)和软环境(如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等)是企业信息处理活动基本保障。在信息系统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风险识别成功率和识别速度的提升;而企业一旦丧失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无论是风险识别成功率还是识别速度都将无从谈起。此外,信息系统当前时段的信道状况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识别的成功率和识别速度,尤其是对于后者的影响将十分显著。
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内的信息是风险免疫识别的依据。企业中的风险控制人员就是通过将所遇风险的特征与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对比,来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按照免疫理论的分类方式,又可以把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和适应性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固有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内主要是能够反映企业的宗旨、文化、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信息,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数据库内容更新较慢;适应性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主要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合,这些信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一线员工,因此其更新速度较快。此外,从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上来说,信息量越大,则其所包含的风险种类数量就越多、风险特征也更为详尽,这对于免疫识别的成功率的提高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数据库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识别的速度。
识别精度也是制约识别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特征与数据库内信息的对比工作要靠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来完成,员工的辨识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内信息的使用效果;此外,信息在人员之间的传输准确性也将对识别精度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提升企业的风险免疫识别能力。
第一,在保障企业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定期进行系统复查、有计划地对企业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和升级。对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岗位权限内的信息处理模块。
第二,保持信道通畅。对于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信息堆积情况,做好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必要时可以通过开设信息处置端口、扩大处理权限等手段使堆积信息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置。
第三,一方面鼓励一线员工的经验交流、积累正确的风险处置方案,增加企业适应性风险免疫识别数据的信息保有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对下级的风险处理经验和正确的做法进行积极的归纳和总结,定期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或修正,有意识地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形成,从而实现企业固有风险免疫识别数据的信息保有量的增加。同时,对于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内的信息要尽可能地使其细化和明晰,这样有助于各级风险管理人员更加快速、准确地对风险特征进行识别。
第四,在建立健全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尽量实现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在需要做出人为判断的环节,应加强对员工辨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增强风险识别的精度。
四、结语
(一) 企业的风险免疫识别能力可以表示为识别成功率与企业信息处理速度的乘积。
(二)对于单一发生的一次风险而言,企业更关注的是风险识别的成功率,而不是识别的速度。
(三) 企业风险免疫识别活动分为固有风险免疫识别和适应性免疫识别两个阶段。虽然固有免疫发生在先,但两者的识别成功率对于整体识别成功率的影响完全一致的。
(四)在识别速度上,从短期来看,固有风险免疫识别率对于识别的平均速度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企业固有风险免疫识别速度的变化对企业平均风险免疫识别速度的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作者单位为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文献综述
在风险管理和风险识别方面。自从Solomon Schbner博士在1930年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管理以来,风险管理的聚焦点在其发展过程中在不断地变化,20世纪90年代注重整体风险管理,引入了基于价值的风险管理方法和平衡记分卡风险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风险管理管理过程被进一步细分,张娟,谭忠富认为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研究的基础,无论是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来源还是度量风险、风险评价,都是为风险处理决策提供信息,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将风险损失减少至最小。所以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显得尤其重要。孟林,王冬梅提出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他们将风险识别过程分成了三个步骤:按照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梳理业务范围,建立风险控制流程;按照制度化和经常化原则,对风险控制流程建立风险数据库;对风险数据库进行风险评估分析,设定关键风险控制点。李庆虎、段学仲和张佰容提出风险识别的目标,就是要广泛、持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初始信息,发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构建反映各种风险的风险“全景图”。此外,他们还列举了集中风险评估方式。同时,学者们也关注针对于不同行业企业和不同类型组织的风险识别活动。
在免疫理论应用方面。王以华等首次将生物免疫系统用于企业组织免疫的研究中,界定了组织免疫的概念,阐述了组织免疫的功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其成果先后应用在大亚湾核电免疫系统的构建和工商银行的免疫效能评价的案例上。许晖等运用组织免疫理论探讨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应对机理,指出非特异性机制主要有利于应对一般性环境风险,而特异性机制主要有利于应对关键性环境风险。李全喜等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概念,阐述了由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所组成的供应链质量管理免疫的运行机理。构建了基于免疫理论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从免疫应答的识别、学习、记忆和效应四部分对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的相关内容和实现方法做了定性研究 。
机体免疫系统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相似程度。但在现有的研究中,缺乏以免疫理论视角所展开的企业风险管理研究;并且,针对于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相关研究多以文字阐述为主,缺乏较为直观的量化模型。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来寻求对现有研究的创新和补充。
二、免疫视角下的企业风险管理
在免疫学理论中,免疫识别是指免疫系统对抗原物质的辨认。免疫系统在发挥免疫功能的过程中,免疫识别是个重要的前提。免疫效应系统对遇到的抗原是否发生应答,也取决于其识别能力。借助免疫理论的视角,我们可以建立起生物体免疫系统与企业免疫系统之间的要素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风险之于企业即相当于抗原之于生物体。相应地,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也就被理解为企业针对风险所采取的免疫应答活动。本文所研究的正是企业免疫应答活动的第一步——免疫识别。
参照免疫应答的分类方式,免疫识别可分为固有免疫识别和适应性免疫识别两种类型。如表2所示。
三、提升企业风险免疫识别能力的途径和措施
提升企业风险免疫识别能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风险免疫识别的成功率,二是企业的信息处理速度。
其他的相关因素则是通过这两个途徑间接地对企业的风险免疫识别能力施加影响。如图1所示:
在这些影响要素中,企业信息系统为企业风险免疫识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操作的平台。信息系统的硬件设施(如计算机性能、网络传输速度,以及其他的办公辅助设备等)和软环境(如系统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等)是企业信息处理活动基本保障。在信息系统得以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风险识别成功率和识别速度的提升;而企业一旦丧失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无论是风险识别成功率还是识别速度都将无从谈起。此外,信息系统当前时段的信道状况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识别的成功率和识别速度,尤其是对于后者的影响将十分显著。
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内的信息是风险免疫识别的依据。企业中的风险控制人员就是通过将所遇风险的特征与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对比,来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按照免疫理论的分类方式,又可以把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进一步分为固有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和适应性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固有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内主要是能够反映企业的宗旨、文化、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信息,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等,数据库内容更新较慢;适应性风险免疫识别数据库主要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集合,这些信息直接来源于企业的一线员工,因此其更新速度较快。此外,从数据库的信息容量上来说,信息量越大,则其所包含的风险种类数量就越多、风险特征也更为详尽,这对于免疫识别的成功率的提高起到了正向的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数据库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识别的速度。
识别精度也是制约识别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特征与数据库内信息的对比工作要靠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来完成,员工的辨识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内信息的使用效果;此外,信息在人员之间的传输准确性也将对识别精度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来提升企业的风险免疫识别能力。
第一,在保障企业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定期进行系统复查、有计划地对企业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和升级。对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地运用岗位权限内的信息处理模块。
第二,保持信道通畅。对于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信息堆积情况,做好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置预案。必要时可以通过开设信息处置端口、扩大处理权限等手段使堆积信息在短时间内得到处置。
第三,一方面鼓励一线员工的经验交流、积累正确的风险处置方案,增加企业适应性风险免疫识别数据的信息保有量;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主动对下级的风险处理经验和正确的做法进行积极的归纳和总结,定期对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补充或修正,有意识地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的形成,从而实现企业固有风险免疫识别数据的信息保有量的增加。同时,对于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内的信息要尽可能地使其细化和明晰,这样有助于各级风险管理人员更加快速、准确地对风险特征进行识别。
第四,在建立健全企业免疫风险数据库的基础上,尽量实现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在需要做出人为判断的环节,应加强对员工辨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从而增强风险识别的精度。
四、结语
(一) 企业的风险免疫识别能力可以表示为识别成功率与企业信息处理速度的乘积。
(二)对于单一发生的一次风险而言,企业更关注的是风险识别的成功率,而不是识别的速度。
(三) 企业风险免疫识别活动分为固有风险免疫识别和适应性免疫识别两个阶段。虽然固有免疫发生在先,但两者的识别成功率对于整体识别成功率的影响完全一致的。
(四)在识别速度上,从短期来看,固有风险免疫识别率对于识别的平均速度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企业固有风险免疫识别速度的变化对企业平均风险免疫识别速度的变化影响较为明显。(作者单位为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