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自己走过的读书路,我是幸运的,也是快乐的。从懂事开始,我就一直在与书打交道,这辈子注定与书是有缘的。从孩童时代的自由阅读小人书,到求学阶段的广泛阅读文学书,再到参加工作后阅读专业的工具书,直到今天的坚持阅读各类杂书……多年的读书,让我走出了大山,結识了许多同道之人,看到了更大更远的世界。
自由阅读,让我收获了快乐
我的孩童时代正处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精神严重“贫血”的年代,书包里除了学校分发的课本,再无其他书本。因此,那时候的我不管拿到什么书都想瞧一瞧,就连父亲的教科书和他征订的教育杂志也要随手一翻,虽然什么也看不懂,但依然觉得很快乐。
有一天,我到小伙伴家玩,看到他家的书柜里有许多巴掌大的小书,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铁道游击队》《桃园三结义》……这些小书以连环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于是,我就厚着脸皮向小伙伴借一本回家看,但小伙伴死活不肯。没办法,我只能死缠硬磨,小伙伴终于松口了:“这些小人书都是我的宝贝,你不能带回家看。如果你真想看,可以随时来我家。不过,看书之前一定要先洗手!”这是我第一次从小伙伴的口中得知那些小书原来叫“小人书”。从那以后,我一有空闲的时候,就往小伙伴家跑,那些小人书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如痴如醉。
每次父亲进城的时候,我就央求父亲给我带回几本小人书。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父亲还是欣然同意。因此,一拿到父亲带回的小人书,我就舍不得放下,饭前饭后,田间地头……似乎都成了看小人书的天地。很快,一本小人书被我看完了,于是,我又回过头来反复阅读,百看不厌。后来,我开始和小伙伴们交换小人书看。人多力量大,我如鱼得水,又看了许多小人书。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从小人书中接触了大量的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给我润物无声的滋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那一本本小人书,填补了我寂寞的童年时光,成为我美好的记忆宝藏。
广泛阅读,让我积淀了内涵
后来上学了,有了书本,我对书更是充满了敬意,每一本书都一定要用报纸包扎一番,惜之如命。一直到今天,我依然爱惜书,依然对书充满了敬意,但凡我看过或使用过的书,我都会尽力地保存下来。
特别是上初中后,我接触的课外书更多了,什么古典的、现代的、外国的……我都拿来看,先是从阅读四大名著开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从阅读民国大师的现代文开始,再到古代的文言文;从阅读中国的诗集开始,再到外国的诗歌……当然,我的阅读远不止这些。空余时间,我还阅读了《易中天品三国》《追风筝的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在阅读中,我提高了自身修养,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在多年的读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了葫芦坝的农民群众尽管生活在政治动乱中,却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一直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本书,让我与阅读更加亲近;这本书,让我觉得美好生活更值得向往和追求;这本书,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不忘初心……
但遗憾的是,我读书的速度特别慢。别人一晚上能看完的书,我常常不吃不睡也要看上两三天。有时候急着与同学换书,就囫囵吞枣翻了一遍,书是换了,但最后只记住了书名,其他的一点印象也没有。因此,有时候,我不得不重新换回原来的书再看,然后由着自己,逐字逐句地细嚼慢咽。结果,一直羡慕别人戴眼镜的我,居然也戴上了眼镜。
那么,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到底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觉得就是它打开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大门,也让我知道原来我的童年里发生的那些事都是书里最精彩的故事。
专业阅读,让我丰富了经验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专业书的学习上,最先阅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当我手捧这本书细细品读时,如同与苏霍姆林斯基轻声交谈;当我放下这本书细细回味时,好像看到了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在书中,我听到他柔和的话语,看到他忙碌的背影……不禁被他深深地感动着。从那时起,我知道要想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好自己的素质。
后来,我又读了许多国内外的教育书籍,受益匪浅: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学会了如何激情地拥抱教育生活,如何用心发现自己的教育世界,如何与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莫素君的《教育情怀》,让我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守护者;李茂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让我领略到大洋彼岸八位名师的品格、学识、气魄,看到他们用自己的执着与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室,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教育;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掌握了匠心独运的“五重”教学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就这样,我在阅读教育书籍中认识了像于永正、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等一大批国内外的教育家……并不断把他们的成功做法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专业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县级名师。
有一天,我开始幻想着自己的名字也像名师一样能出现在报刊上。于是,我开始接触教育类杂志,如《福建教育》《云南教育》《教师博览》等,每期必看,从中摸索出一些写作门道,并依葫芦画瓢。就这样,我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教育报刊上。近年来,从第一篇处女作的发表到小有知名度,我已经在《福建教育》《云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博览》等知名报刊上发表了140多篇论文、随笔。
坚持阅读,让我思想飞翔
当下倡导大量读书,但人们都喜欢以“没有时间”来搪塞。其实,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一年四季不论什么时候都是读书的好时节。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读最好的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如《中国教育报》每年都会为教师量身定做了一些推荐书目,但这些书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阅读。因为人的兴趣不同,对阅读的喜欢也就不同。因此,我每次遇到喜欢读的书,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就会一口气把它读完,大饱口福;遇到不喜欢读的书,如鲁迅的《呐喊》、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就会暂时搁置一下,等到能较为自如而深刻地接触它们时,再去细细地品读玩味,慢慢地咀嚼消化。
有空读,马上就读。很多成功人士总会利用边边角角、零零碎碎的时间读书,因为唯一不会辜负我们大好青春的,就是读书。因此,我每次出差时都会随身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候车室、列车上、宾馆里,静静享受独处阅读的快乐。当然,像长篇的大部头,我则会选择相对集中的时间来阅读,平时零星时间,就看一些短篇的文章。面对纷繁复杂的书海,我有时细嚼慢咽,有时一目十行;有时浮光掠影,有时深潜细研……因此,只要一有空,我就捧书阅读,手不释卷,乐在其中。
有得读,多形式读。读书既然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姿势自然不必过于拘束,我们可以趴在地板上读书,可以斜靠在沙发上读书,可以光脚盘腿坐在草地上读书,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因此,我每次读书的时候,总会泡一杯清茶,斜靠在转椅上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手翻阅中意之书,静静享受一份安静舒适。当然,读到忘情处,自然意醉神驰,浮想联翩了。
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时刻给你回报。”我坚信,读书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与充实,可以荡涤我们的灵魂,可以点燃我们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拥有辽阔澄明的胸襟,拥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
自由阅读,让我收获了快乐
我的孩童时代正处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精神严重“贫血”的年代,书包里除了学校分发的课本,再无其他书本。因此,那时候的我不管拿到什么书都想瞧一瞧,就连父亲的教科书和他征订的教育杂志也要随手一翻,虽然什么也看不懂,但依然觉得很快乐。
有一天,我到小伙伴家玩,看到他家的书柜里有许多巴掌大的小书,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铁道游击队》《桃园三结义》……这些小书以连环画的形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于是,我就厚着脸皮向小伙伴借一本回家看,但小伙伴死活不肯。没办法,我只能死缠硬磨,小伙伴终于松口了:“这些小人书都是我的宝贝,你不能带回家看。如果你真想看,可以随时来我家。不过,看书之前一定要先洗手!”这是我第一次从小伙伴的口中得知那些小书原来叫“小人书”。从那以后,我一有空闲的时候,就往小伙伴家跑,那些小人书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如痴如醉。
每次父亲进城的时候,我就央求父亲给我带回几本小人书。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父亲还是欣然同意。因此,一拿到父亲带回的小人书,我就舍不得放下,饭前饭后,田间地头……似乎都成了看小人书的天地。很快,一本小人书被我看完了,于是,我又回过头来反复阅读,百看不厌。后来,我开始和小伙伴们交换小人书看。人多力量大,我如鱼得水,又看了许多小人书。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从小人书中接触了大量的故事,也正是这些故事给我润物无声的滋养,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那一本本小人书,填补了我寂寞的童年时光,成为我美好的记忆宝藏。
广泛阅读,让我积淀了内涵
后来上学了,有了书本,我对书更是充满了敬意,每一本书都一定要用报纸包扎一番,惜之如命。一直到今天,我依然爱惜书,依然对书充满了敬意,但凡我看过或使用过的书,我都会尽力地保存下来。
特别是上初中后,我接触的课外书更多了,什么古典的、现代的、外国的……我都拿来看,先是从阅读四大名著开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从阅读民国大师的现代文开始,再到古代的文言文;从阅读中国的诗集开始,再到外国的诗歌……当然,我的阅读远不止这些。空余时间,我还阅读了《易中天品三国》《追风筝的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在阅读中,我提高了自身修养,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在多年的读书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这本书中,我仿佛看到了葫芦坝的农民群众尽管生活在政治动乱中,却从来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一直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本书,让我与阅读更加亲近;这本书,让我觉得美好生活更值得向往和追求;这本书,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不忘初心……
但遗憾的是,我读书的速度特别慢。别人一晚上能看完的书,我常常不吃不睡也要看上两三天。有时候急着与同学换书,就囫囵吞枣翻了一遍,书是换了,但最后只记住了书名,其他的一点印象也没有。因此,有时候,我不得不重新换回原来的书再看,然后由着自己,逐字逐句地细嚼慢咽。结果,一直羡慕别人戴眼镜的我,居然也戴上了眼镜。
那么,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到底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呢?我觉得就是它打开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大门,也让我知道原来我的童年里发生的那些事都是书里最精彩的故事。
专业阅读,让我丰富了经验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专业书的学习上,最先阅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当我手捧这本书细细品读时,如同与苏霍姆林斯基轻声交谈;当我放下这本书细细回味时,好像看到了他风尘仆仆的样子。在书中,我听到他柔和的话语,看到他忙碌的背影……不禁被他深深地感动着。从那时起,我知道要想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先锤炼好自己的素质。
后来,我又读了许多国内外的教育书籍,受益匪浅: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学会了如何激情地拥抱教育生活,如何用心发现自己的教育世界,如何与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莫素君的《教育情怀》,让我懂得了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学会关注学生心理,做他们心灵的守护者;李茂的《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让我领略到大洋彼岸八位名师的品格、学识、气魄,看到他们用自己的执着与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教室,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教育;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让我掌握了匠心独运的“五重”教学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就这样,我在阅读教育书籍中认识了像于永正、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等一大批国内外的教育家……并不断把他们的成功做法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专业得到了发展,我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县级名师。
有一天,我开始幻想着自己的名字也像名师一样能出现在报刊上。于是,我开始接触教育类杂志,如《福建教育》《云南教育》《教师博览》等,每期必看,从中摸索出一些写作门道,并依葫芦画瓢。就这样,我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教育报刊上。近年来,从第一篇处女作的发表到小有知名度,我已经在《福建教育》《云南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博览》等知名报刊上发表了140多篇论文、随笔。
坚持阅读,让我思想飞翔
当下倡导大量读书,但人们都喜欢以“没有时间”来搪塞。其实,一个真正爱读书的人,一年四季不论什么时候都是读书的好时节。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读最好的书。
有所读,有所不读。如《中国教育报》每年都会为教师量身定做了一些推荐书目,但这些书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阅读。因为人的兴趣不同,对阅读的喜欢也就不同。因此,我每次遇到喜欢读的书,如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川端康成的《雪国》等,就会一口气把它读完,大饱口福;遇到不喜欢读的书,如鲁迅的《呐喊》、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等,就会暂时搁置一下,等到能较为自如而深刻地接触它们时,再去细细地品读玩味,慢慢地咀嚼消化。
有空读,马上就读。很多成功人士总会利用边边角角、零零碎碎的时间读书,因为唯一不会辜负我们大好青春的,就是读书。因此,我每次出差时都会随身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候车室、列车上、宾馆里,静静享受独处阅读的快乐。当然,像长篇的大部头,我则会选择相对集中的时间来阅读,平时零星时间,就看一些短篇的文章。面对纷繁复杂的书海,我有时细嚼慢咽,有时一目十行;有时浮光掠影,有时深潜细研……因此,只要一有空,我就捧书阅读,手不释卷,乐在其中。
有得读,多形式读。读书既然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姿势自然不必过于拘束,我们可以趴在地板上读书,可以斜靠在沙发上读书,可以光脚盘腿坐在草地上读书,可以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因此,我每次读书的时候,总会泡一杯清茶,斜靠在转椅上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手翻阅中意之书,静静享受一份安静舒适。当然,读到忘情处,自然意醉神驰,浮想联翩了。
著名主持人董卿说过:“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时刻给你回报。”我坚信,读书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与充实,可以荡涤我们的灵魂,可以点燃我们的思想,可以让我们拥有辽阔澄明的胸襟,拥有一颗自由飞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