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们的提醒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58901937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夏天的一个晚上去马云家,取和成从昭通带来的火腿。下楼的时候,马云说,昙花开了。就看见他家楼下的小花园里,有一丛光。那花园并没有电灯,是昙花之光,它将整个小花园都照亮了。盛开的昙花很大,花瓣是长的,看起来像一群皎洁的鹤站在那里,或者月光聚拢来成为羽毛,有些悲伤。美好的事物都是悲伤的,因为暗含着转瞬即逝,令人心里感动。昙花一现,一般也就三四个小时,如果不提醒,很快就消失了,要等一年它才会再开。马云说,这种花真是太伟大了,一年就开这么一下。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到昙花。我从来没有准备过看到昙花,我以为它是看不到的。神话、诗歌、形容词、神秘主义、浪漫主义等等簇拥着它,瞧瞧这些名称:月下美人、夜会草、鬼仔花、韦陀花……我以为它只是一种说法,没有真身。也许以前我也见到过,但没有见过它的人提醒,我也不认识。马云像个使者一样,说了一声“昙花开了”,我才看见。提醒,不只是寺院的责任、教堂的责任,世界人生,大家都在彼此提醒,没有人提醒你,你就永远睡着。
  有一天在街上看见一个算命的,头发乱蓬蓬,看不出丝毫仙风道骨,他面前放着一张纸,上面仅飞着一行字:提醒久困英雄。我眼前一亮。他是否真的能够提醒某位英雄“是时候了”,就像刘备提醒诸葛亮,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醒”这两个字被他从茫茫辞海里面拎了出来,提醒了我。
  “时间到就提醒我”,这个时间可以是任何的时间,但要有“提醒”。生命总是在剥洋葱般的懵懂之中,这一层醒了,那一层还睡着。这一瓣亮了,那一瓣还在黑暗里。世界这个洋葱是不会自动提醒你的,它开了许多书店、图书馆,记录下无数知识、经验,但它决不会在某章某节自动为你勾出红线,提醒你。书本上的警句你永远不以为然,太抽象了。但提醒不是,它来自生命的在场。
  迷途之际,有人提醒你,不能朝那边走!塌方了。他先来过。对于人生,马云们的提醒更重要,这种提醒很日常,近在身边。他此前也提醒过我多次,昭通的梨花开了嘎!卖打口带老刘的店搬到白云巷了嘎!走慢点儿,下雨,路滑呢!虽然琐屑,但有一种贴近人生的神性。他提醒了我,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神旨。
  马云的昙花提醒是多年前的事,后来我再没见过昙花开放。要故意提醒昙花开放是不可能的,它不开,怎么提醒?如果马云知道我不喜欢花,他也不会提醒。提醒乃神圣之事,提醒者都是郑重的。但是提醒乃神意的日常性出没,不像教堂、寺庙的警示那样大张旗鼓,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泥沼中小声地此起彼伏,很轻微,有意无意,都来自神的指使。魔鬼从不提醒人们,它幸灾乐祸,喜欢搞突然袭击。
  马云何时知道了昙花已开,谁提醒他的,已经无处根究了,总之,无数时间中,无数的人都提醒过,昙花因此得以在我们中间一直开着。
  (孤山夜雨摘自《羊城晚报》)
其他文献
英国有一位89岁的老人费雷德·罗斯威尔,他是个已退休的奶酪师。他的心脏不好,而且有一条腿在11年前因从梯子上摔下来而跌跛了。这样一位病残老人,居然每天花6个小时,行程257公里,去探望他的住在护理院中养病的70岁老妻鲍琳。  护士贝蒂·洛根说:“他每天上午来,下午走,风雨无阻。甚至在下雪天,连邮差都不送信了,他仍照常来,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的。”  七年前,费雷德的妻子因中风入护理院之后,
期刊
KOU KOU,这六个字母在面前这张纸上签下,大概就有“生死在天”的决绝了。  诞生这个念头是在马来西亚的云顶高原。云顶除了赌场以外还有一些娱乐项目,其中有个叫windtunnel(风道)的项目,据说专门用于训练跳伞运动员。  设备不复杂,就是一个高大的中空圆柱,四周是坚硬的有机玻璃,底部是个巨大的鼓风机。经过一番简单的培训之后,参与者穿着一身连体服,在专业人员的陪同下被鼓风机吹起来,平躺在风上。
期刊
我从未想过,孩子一个简单的握手,竟会有这样的力量。  第一次领孩子参加聚会,我便给他介绍了许多叔叔阿姨。他礼貌地向他们鞠躬,问好,致谢。  回来的路上,他问我:“妈妈,下次再见到那些叔叔阿姨,我能和他们握手吗?”我想了想,点点头。说实话,我不太赞同孩子的提议。但我又不得不应允,毕竟,握手才是平等的交流。  这是我第一次向孩子伸出我的右手。他学着我在聚会时的模样,伸出自己的右手,紧紧地将我握住。显然
期刊
看钱海燕的水墨画,有一幅叫《芙蓉花与粉蒸肉》。画上一位泛舟采莲的古装美人,一个拧过来的背影,斜斜的眼风,甚是鲜活水灵。盛开的莲花清香淡雅,风骨嫣然。几笔波折绘成的涟漪更增添了些许灵动。这样的一幅采莲女,让人只愿一袭青衫,荡一叶扁舟,归魂青山绿水;再求一知己,弄弦花间,畅饮月下,远离这世事喧嚣。可是钱海燕却在画的留白处用娟秀小楷写下这样不搭边的流水账:  今夏南瓜玉米突然贵了,两元一斤,荸荠(摊主不
期刊
小时候,我没有多少朋友,因为他们觉得我很不同。  那时我不爱说话,总是沉默;并不是不想说,而是真正听我说话且能听懂的人特别少。我不爱穿裙子,不留长发,经常和男孩子一起爬单杠,所以女孩子们不愿和我玩。渐渐地,男孩子们也不和我玩了,觉得丢脸。我经常被人遗忘,孤单地站在人群外,索性开始不参加他们的活动。  后来长大一些,开始有人喊我“嘿,怪胎”“嘿,另类”。四年级,我初次明白原来与大家不一样是会受到孤立
期刊
亲爱的小南:  展信身体健康!  离家上大学之后,我开始喜欢叫你“小南”,也许是因为我开始想要以大人的心态来和你交流,也许只是冲着叫你“小南”时我  体会到的那种不能解释的幸福感。当然某些时候我还是更想要叫你“妈妈”,比如在我生病想家时。  说到生病,表姐一直都是我的偶像,因为她在外生病时从来不会让家人担心,每次都是痊愈之后再打个电话回家说说近况。曾经我也一直想效仿,想和姐姐一样体贴懂事,可是不管
期刊
上医学院的时候,一天,教授拿着一支新柳走进教室。啪的折断了柳枝。绿茸茸的顶端顿时萎下来,唯有青皮褴褛地耷拉着,汁液溅出满堂苦苦的气息。教授说,今天我们讲骨骼。医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名称,叫做”柳枝骨折”,说的是此刻骨虽断,却还和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职责,就是把这样的断骨接起来,它需要格外地冷静,格外地耐心……  一次,到了大兴安岭。老猎人告诉我,如果迷了路,沿着柳树,就能走出深山。  我问为
期刊
问:最初的旅行是怎样开始的?  陈丹燕:开始的旅行非常简单,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听短波,那个时候听得最多的是澳大利亚广播电台,我想有一天如果可以看到世界就太好了,所以我想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的第一本书在日本出版,1990年我去了日本。后来就开始慢慢地用版税在世界各地旅行,用到最后版税不够了,有好几次飞机快要起飞了,行李超重,我拿不出罚款,然后会跟称行李的说,我这么远,
期刊
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是说,在那个时候,因为我们已经不通音信很多年。他们每个人都认为我疯了,他们都认为一个像我这样总是很乖的好孩子,不应该和她那样的坏孩子亲密无间。  直到有一天,班里丢了钱,很多,对那个年龄的小孩子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丢了钱的课代表吓得不知所措,我至今记得班主任站在讲台上,深深地,看着鸦雀无声的我们。后来,钱找到了,大人们确实能解决很多事。可是当天晚上,班主任把我妈妈叫去学校,很简
期刊
1.不要勉强打瞌睡的同学,因为你没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看在上帝的份上,请讲得有趣些。  2.尽全力做到80%的题10秒钟之内给答案,15%的题5分钟之内给思路,5%的题不会就老老实实承认,回去后想一切办法尽量在24小时以内答复。要知道,学生一个人学9门,我们才钻研一门。或许我们的天分做不到,没关系,我们必须把学生可能问的辅导书全都做几遍。  3.我们见我们家二大爷是每半年一次,我们见我们的学生是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