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2年以来,在国际国内拍卖市场上,中国古杂件的拍卖价格就在稳定而悄悄地爬升,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突然出现了一个高峰,之后又恢复低调。它不像古陶瓷、中国书画那样引领潮流,大出风头,被众多的媒体所追捧,但却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稳步前行。在2005年初我曾撰写文章,提请细心的玩家注意古杂件的这个发展势头。到现在再回顾总结一下,发现这个预计是正确的:虽然古杂件还没有出现类似古陶瓷中元青花、珐琅彩那样一件拍出过亿元天价而创造拍卖纪录,但是由于它前期的价格起点很低,从投资的角度看,它的绝对升值倍率却不输给任何其他的艺术品。
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一切资讯都近乎透明,传统古玩的几个大类都被人们摸得透透的,已经没有什么“捡漏”的机会,缺乏挑战性了,故而很多高层次的玩家开始将眼光投向杂项,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杂项市场开始升温的内在契机。2003年底,中国嘉德之“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成功,将杂项拍卖引向高潮。之后的04-05年,各个拍卖公司都纷纷推出杂项拍卖专题,无论是明清铜器、竹木牙雕,还是剔红剔犀、水晶山石,都能够拍出很好的价格,因此一些杂项精品也纷纷出现在国际顶级拍卖场上。这一阶段也是近年来中国杂件拍卖的高峰期。2004年10月,香港苏富比公司一件清初竹雕高士登山图《蜀道难》题诗笔筒,尺寸只有高11厘米,直径5厘米,属于小玩件,竟然拍出1,668,864港元。2005年6月,德国纳高公司拍场出现另外一件清代竹雕题《兰亭序》笔筒,为全文字雕刻,东西也很小,估价为2,500-3,500欧元,也就是人民币4万元左右,结果拍出364,320元,比估价拉高接近十倍,的确超乎预料。05杂项的高潮是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的明犀角御题诗文碗,直径仅为10.7厘米的一件小杯拍出人民币2,200,000元,确实惊人。如果说这毕竟是一件皇家御用器物,拍出高价也属情理之中,那么在年中香港佳士得的一件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拍出11,405,600港元的高价,创出中国竹雕成交最高纪录,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古杂件不可小觑的潜力。
进入2006年,在其他艺术品上升势头呈现疲态的时候,杂项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趋势,虽然没有“天价”成交的纪录诞生,但是却在升值倍率上显现着实力:5月份北京翰海清代玉花片三件,估价3.000元,拍出52000元,升值倍率为17.33;一件清代玉雕童子灵芝坠估价800,拍出2.4万,升值倍率30!另一件清玉透雕年年有余坠,估价为1,000元,拍出32000元,升值更达到32倍!升值10余倍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6月份香港苏富比大拍,一件17世纪犀角雕文殊青狮坐像成交价7,250,400元,虽没有上千万,也可以算是骄人的业绩了。
中国的古董杂项是一个庞大的分类,可以说是把所有的非专题性工艺品都包括在内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阶段的原始生活状态,因此,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的。正因为如此,要求杂项玩家的文化底蕴要丰厚,知识层面要广博,非如此不足以玩杂项。也正因为如此,杂项的挑战性也是最大的,最有趣味的。过去大收藏者家们的眼光总是盯在所谓的“重器”上,如青铜器,古书画等,新近的玩家和投资者们也更愿意侧重于古陶瓷等大类上,对杂项往往是视为“鸡肋”。记得仅在数年前,明代或者清代早期的竹雕笔筒在民间交易市场的价格也仅为数千元,精彩的明清小件玉雕配饰和挂件数百元就可以纳入囊中。2002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等大公司上拍的元、明剔红、剔犀盘或者是粉盒类,价格也不过是数万元或十数万元。2003年初我曾为友人在苏富比拍得一件乾隆剔红盘,价格仅为5万余元。而到2005年,几乎同样的乾隆剔红盘价格已经上升到30余万元了。1998年广东珠海一位玩家将一件有“大名宣德年制”刻款的剔红盖盒卖给香港玩家,价格才是区区5万元,还直向别人夸海口说自己赚了大便宜。这除了说明市场发育不正常之外,更说明中国民间收藏队伍文化内涵的缺失。
确实,杂件所覆盖的时间和空间比起青铜器、古书画等专项收藏品来说要广博得多,也要复杂得多,它的纵深巨大,正面宽广,时间绵延数千年,其内涵博大精深,情况确实是非常复杂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收藏杂件才具有非常的趣味性与挑战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国内收藏家队伍越来越庞大,收藏者的文化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收藏家的队伍组成本身也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从过去商人居多、盲目投资者居多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组成结构逐渐转变为文化人士、高知人士、理性投资人士占多数。这些新锐对古文物的研究和理解越来越深入,自我挑战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此外,2006年对于艺术品投资来说是一个困难的年头,即使不用“遭遇寒流”这个词来形容,至少可以说是“泡沫开始破裂”,在这种形势下,收藏界必将重新洗牌,那些“艺术品投机”资金和投机者们将随着泡沫逐渐散去,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精英。由此也可以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在调整期之后,中国古杂项也将从目前的配角逐渐转化成为主角,杂项拍卖市场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一切资讯都近乎透明,传统古玩的几个大类都被人们摸得透透的,已经没有什么“捡漏”的机会,缺乏挑战性了,故而很多高层次的玩家开始将眼光投向杂项,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杂项市场开始升温的内在契机。2003年底,中国嘉德之“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成功,将杂项拍卖引向高潮。之后的04-05年,各个拍卖公司都纷纷推出杂项拍卖专题,无论是明清铜器、竹木牙雕,还是剔红剔犀、水晶山石,都能够拍出很好的价格,因此一些杂项精品也纷纷出现在国际顶级拍卖场上。这一阶段也是近年来中国杂件拍卖的高峰期。2004年10月,香港苏富比公司一件清初竹雕高士登山图《蜀道难》题诗笔筒,尺寸只有高11厘米,直径5厘米,属于小玩件,竟然拍出1,668,864港元。2005年6月,德国纳高公司拍场出现另外一件清代竹雕题《兰亭序》笔筒,为全文字雕刻,东西也很小,估价为2,500-3,500欧元,也就是人民币4万元左右,结果拍出364,320元,比估价拉高接近十倍,的确超乎预料。05杂项的高潮是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的明犀角御题诗文碗,直径仅为10.7厘米的一件小杯拍出人民币2,200,000元,确实惊人。如果说这毕竟是一件皇家御用器物,拍出高价也属情理之中,那么在年中香港佳士得的一件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拍出11,405,600港元的高价,创出中国竹雕成交最高纪录,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古杂件不可小觑的潜力。
进入2006年,在其他艺术品上升势头呈现疲态的时候,杂项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趋势,虽然没有“天价”成交的纪录诞生,但是却在升值倍率上显现着实力:5月份北京翰海清代玉花片三件,估价3.000元,拍出52000元,升值倍率为17.33;一件清代玉雕童子灵芝坠估价800,拍出2.4万,升值倍率30!另一件清玉透雕年年有余坠,估价为1,000元,拍出32000元,升值更达到32倍!升值10余倍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6月份香港苏富比大拍,一件17世纪犀角雕文殊青狮坐像成交价7,250,400元,虽没有上千万,也可以算是骄人的业绩了。
中国的古董杂项是一个庞大的分类,可以说是把所有的非专题性工艺品都包括在内了,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阶段的原始生活状态,因此,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的。正因为如此,要求杂项玩家的文化底蕴要丰厚,知识层面要广博,非如此不足以玩杂项。也正因为如此,杂项的挑战性也是最大的,最有趣味的。过去大收藏者家们的眼光总是盯在所谓的“重器”上,如青铜器,古书画等,新近的玩家和投资者们也更愿意侧重于古陶瓷等大类上,对杂项往往是视为“鸡肋”。记得仅在数年前,明代或者清代早期的竹雕笔筒在民间交易市场的价格也仅为数千元,精彩的明清小件玉雕配饰和挂件数百元就可以纳入囊中。2002年香港佳士得、苏富比等大公司上拍的元、明剔红、剔犀盘或者是粉盒类,价格也不过是数万元或十数万元。2003年初我曾为友人在苏富比拍得一件乾隆剔红盘,价格仅为5万余元。而到2005年,几乎同样的乾隆剔红盘价格已经上升到30余万元了。1998年广东珠海一位玩家将一件有“大名宣德年制”刻款的剔红盖盒卖给香港玩家,价格才是区区5万元,还直向别人夸海口说自己赚了大便宜。这除了说明市场发育不正常之外,更说明中国民间收藏队伍文化内涵的缺失。
确实,杂件所覆盖的时间和空间比起青铜器、古书画等专项收藏品来说要广博得多,也要复杂得多,它的纵深巨大,正面宽广,时间绵延数千年,其内涵博大精深,情况确实是非常复杂的。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收藏杂件才具有非常的趣味性与挑战性。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国内收藏家队伍越来越庞大,收藏者的文化层次也在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来,收藏家的队伍组成本身也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从过去商人居多、盲目投资者居多这样一种不合理的组成结构逐渐转变为文化人士、高知人士、理性投资人士占多数。这些新锐对古文物的研究和理解越来越深入,自我挑战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此外,2006年对于艺术品投资来说是一个困难的年头,即使不用“遭遇寒流”这个词来形容,至少可以说是“泡沫开始破裂”,在这种形势下,收藏界必将重新洗牌,那些“艺术品投机”资金和投机者们将随着泡沫逐渐散去,留下的才是真正的精英。由此也可以预计,在不久的未来,在调整期之后,中国古杂项也将从目前的配角逐渐转化成为主角,杂项拍卖市场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