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晰理念、确定标准、规范要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nb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评课”,就是指对课堂实施情况的整体评价。评课对教师的专业提升很有必要,也很有实效,是校本教研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有时我们的“评课”也显现出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建立关于“评课”的评价体系和基本规程,把它纳入日常教学工作的范畴,让“评课”真正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构建初中语文教学“评课”的评价体系和基本规程呢?
  一、确立评课的新理念
  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过程实施以及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关于评课的要素和标准似乎很复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其优劣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将落实课程理念作为其价值追求,是否真实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是否自然无痕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全面发展。据此我们可以确立初中语文评课的三个基本理念。
  (一)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综合性、实践性相渗透,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全面人格的成长。语文评课必须关注课程意识,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主体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谓“对话”,指的是一种介入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自主、独立、富有意义的对话基础上,通过双方的创造达成各自的完善和满足。语文评课,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确立“教是为学服务的”这一基本准则。
  (三)发展理念 课堂教学的使命,不仅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更是为了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让学生以健康的人格、全面的素养走向社会,成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和创造者。语文课堂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传递中华文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语文评课,应该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
  二、确定评课的新标准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即“五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如果我们把语文元素渗透到这“五实”中去,在课程理念、主体理念、发展理念的观照下,也就描绘出了我们所期待的语文课堂,也就明晰了初中语文评课的基本标准。
  (一)是否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涵盖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语文素养应该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思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味、审美情操)这样三个维度。在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来衡量课的优劣。
  (二)是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可以从学生是否有参与的热情甚至激情上来看,当然这种情感有外露的和内敛的;可以从学生是否主动提问和答问的课堂行为看;可以从学生是否主动与同学交流,合作讨论,主动探究等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来看;还可以从学生是否主动构建,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来看。
  此外,还要关注课堂上教师是否给与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和空间。无论是个体参与,还是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来经历体验过程,来分享体验快乐。学生静思默想需要时空,相互倾听更需要时空。
  语文评课,应该从评教师的“教”转向评学生的“学”,从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平等对话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主体地位”最起码有这样几个鲜明的表征: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有着积极的语文学习态度;语文读写听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中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其精神是振作的、思想是自由的;学生的课堂参与是全面的,既有认知的参与,也有经验、过程、思维、情感的参与。
  (三)是否助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维,同时,教师的引导又具有启发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珍视学生的独到见解,洞察学生的生命创造和发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主要看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和深刻性。
  学生思维的海洋有波涛汹涌的有声世界,还有暗流涌动的无声境界。教师别低估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需要更多一点耐心去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强硬地打断学生的思路。耐心地倾听、耐心地引导,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是否促进学生高尚情操、审美情趣的养成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还有育人的功能。评课时,要重视课堂是否适时适当地渗透了德育和美育,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能体现语文的本色之美—语言的精粹、优雅、富有个性。当然,我们必须抛弃空洞的说教,或故意拔高主题,还要反对“言之无物”的华丽辞藻的堆积。但是一定不能忘记语文课堂教学拥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就要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要引导他们“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五)是否具有延伸价值
  课堂教学的时空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的价值是可以无限延伸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留给学生课后求知的空间、思索的余地和成长的体验,我们不必苛求完美,更不需要虚假的表演。反之,我们可以让语文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引领学生深思和探究,让语文课堂中丰厚的人文思想和动力的情感力量,启迪学生丰富和成长。
  三、确守评课的新要求
  (一)以平等对话为基础
  评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及教学情境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考察得失,促进理解,改进教学。评课首先需要参与者形成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可轮流主持或去主持人化,让上课者与评课者交流对话,开诚布公、坦率真诚。
  (二)以求知明理为主体
  评课是对课堂教学的再现和深化,有些问题在课上我们未必十分明了,那么,在课后通过评课的方式,来答疑解惑是很有必要的。评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
  例如,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对“贝多芬”的外貌描写,并将有关描写的语句归入“细节描写”的范畴。有评课老师对“细节描写”的问题进行了质疑,“细节描写”和“人物描写”、“外貌描写”、“概括描写”之间如何区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许,在一次评课活动中,我们也无法就此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种坦诚的作风、实事求是研究问题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随着语文新课程实施步伐的深入,在某些场合,似乎正兴起一种淡化知识、甚至模糊概念的风气,这是不对的,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必须有自己的学科标准和学科体系,我们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尊重和敬畏我们的学科知识,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以学生发展为标准
  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看课堂教学效果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标准的原则,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的效果也应该着眼于这节课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首先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实际收获和真实体验出发,推究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推究对文本的研究是否深刻透彻,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四)以共同提高为目的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如何“知困”,除教师能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评课是教师“知困”的重要途径。评课既是对上课者的评价,同时也是评课者的“内省”,评课应该成为教师互动的动态场景,通过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自我反思,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创生、改造,从而促进教师的共同提高和发展。当然,评课者首先应该学会倾听授课者的自我点评,然后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取舍,抓住重点进行点评,切不可漫无边际,瞎点评一通,草草了事;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都是对授课者的不尊重。
  总之,评课是一门艺术,评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上课。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迫切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与时俱进,体现语文本色的评课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水文化的精神品质。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准确把握水文化的精髓。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挖掘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  2.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渗透水文化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链接  教师课前布置两个问题:  1.世界上和水有关的节日有哪些?它们
《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被收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要求“以味论诗”。他把“滋味”看作是品诗的重要审美标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必须进行“对话”,才可以真正走进文本、品味文本。其实,“对话”不仅存在于鉴赏诗词中,还存在于整个人类活动中,更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阅读相关者的多重对话活动,更是思维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契合。其
传统的初中作文更偏向于重理轻情的方式,过于强调功利性、规范性和应试性,却忽略了学生情感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俗话说:“世间并不缺少美,我们所缺少的只不过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用心关注生活,那么就可以充分激发写作灵感,将生活中的一切都化为己用,这才是作文写作的最高境界。  一、关注生活,方可关注真实  每一位初中学生都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从清晨第一缕阳光,到临睡之前和父母的相处,每一个人在
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完美衔接,不仅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还是陶冶学生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很多教师意识到,必须立足课本,授之以渔,将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但是,他们“授之以渔”的方式是课堂上肢解课文然后条分缕析,他们以为课外让学生反复做关于课文的大量练习就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为囿于每册课本中的那十几篇重点课文,就是阅读教学的全部,殊不知这犹如困学生于“井底”,使之缺少感触语言的
苏教版八上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一直为历代文人称道,也是各级考试命题者重点关注的语句。因为它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月光清澈透明的静谧之感和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苏轼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但是,笔者始终对此句中“竹柏”的释义持有
《老王》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底层的光芒”板块的第二篇文章。我认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不幸者的善良。命苦心善是老王的特点。文章突出地描写了他的“苦”和“善”。命苦从“三独”、“三破”中体现,即破旧三轮、独干,身体残破、只剩独眼,在破旧小屋独处可见其生活艰辛之苦。心善可以从“三送”中体现出来,既“送冰”、“送钱钟书去医院看病”、“送鸡蛋香油”可以看出。文章通过我与老王的交往为
2013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体式为“新材料作文”。针对“新材料作文”,有人说写议论文是趋势,写记叙文就死定了。但从高考阅卷情况来看并非如此,“新材料作文”对文体根本没有限制,完全可以写记叙文,且有偏爱之迹象。江苏高考阅卷负责人曾指出: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  但在平时的“新材料作文”的练习中,写记叙文的人数依然寥寥,笔者曾作过深入调
调味料一: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查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大多数课文在上课前或上课后都可以要求学生查相关联的资料。查资料不仅可以了解作家、作品,还可以积累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克服课堂的局限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好习惯。  案例:学习《丑小鸭》一课前,我布置学生课外查找作家及作品的资料。学生不但了解了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世界童话文学的创始人,还了解他的作
缘起: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教育改革的目光投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无一例外地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追求之一。与学生学法的改变相适应,“探究式教学”即成为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引人注目的研究和探索课题。  再者,很多中学生又普遍存在“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和心理。“扫清字词障碍,弄懂文章意思”也几乎占据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时间与精力。在这样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