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科书将“海内外华人”也加入了进来,表述为“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11月6日,河北省一名男童坠井。上百辆挖掘机、五百多名作业人员对男童实施救援,这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多数跟帖网友赞赏并支持全力救援,甚至捐款捐物。但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不计成本地营救一名坠落时可能就已死亡的孩子,是浪费社会资源。
事实上,类似场景的讨论,不仅出现在网上,也被搬到了中小学课堂上。
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在“部编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这一案例被放入“探究与分享”栏目。案例材料显示,共有26个国家参与搜救MH370客机,花费数亿美元。文末提出了与救援坠井男童类似的诘问——到底值不值?尚未成年的七年级学生需要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
事实上,这只是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冰山一角。就在最近的这个秋季学期,数百万册新改版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义务教育教科书刚刚投入使用。
增强对“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苏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主编洪宗礼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新教科书修订时,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作品是教科书选文的骨架。”
苏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课文统计显示,书中文言文增加1篇,占三年全部课文的比例提高了1.8%,接近全部课文总量的36%。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入了不少新语境新元素。
在“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在叙述“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时,新教科书将“海内外华人”也加入了进来,表述为“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材改革对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内容进行了大规模扩充。新教材一改原来简单复述修筑工地景象的做法,而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细致阐释了这项工程的主体构造、设计思路以及防洪、灌溉、水运功用。在随后的“知识拓展”栏目中,还展示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都江堰。这一传承千年的工程虽然位于汶川震区,但震后专家们评估发现,整个水利工程基本完好,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部编本”初一上册历史教科书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讲述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以及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随后的课后活动中,增加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在“知识拓展”中,介绍了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活动的历史。
苏教版新版语文教科书继承了老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同。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初一语文组组长翟霄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教科书保留了老教科书的对联专题、我国传统节日单元。孩子们就得多学学这些东西,可以增强对‘中国人’这一身份的文化认同。”
莫言《卖白菜》成亮点
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方面最系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
事实上,这些守则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发布。不过,在当下,守则也有了新语境和新变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教育部征集各方意见,后于2015年制定发布最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林丹撰文说:“中小学生守则九条内容涵盖了个体与国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等多重维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明确具体要求。”
不过,林丹同时指出,这些规范和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场域不应仅是直接的德育课堂,而应贯穿于同属道德实践范畴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全程。换言之,在林丹看来,语文、历史、劳动实践等各门课程,都可以发挥间接的德育作用。
例如,作家莫言的《卖白菜》一文,讲述了自己12岁时与母亲卖白菜的故事,凸显了诚信的主题。江苏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收入了该文,被媒体视为一大亮点。
翟霄杨说:“初一学生跟当时的莫言差不多同龄,在学习文章的语言、行文特色之外,还能受到诚信教育。”
在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
在教材编写者看来,跟《中小学生守则》的直接德育方式不同,把价值观教育纳入语文教科书,就是要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作为一种工具,在阅读、写作、交际等过程中,语言文字包含的思想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使用者的逻辑思维方式中。这是更深层面的价值引导。”洪宗礼说。
关键词:梦想
改版后的苏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课文中,另一个增加的数据是,涉及革命传统的课文增加了5篇,占三年全部课文的比例提高了近3%,接近全部课文总量的23%。
另一个反映相关变化的数据是,新修订的苏教版语文初中三年教科书中,共涉及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领袖人物16位;旧版教科书中,这一数据为14位。
这一变化来自两篇新增的文章,一篇是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另一篇是包含了胡锦涛讲话的《为梦想,相会在北京》。 “并非每个领袖人物都有独立的文章,有一篇课文写红军长征过草地,出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名字,也计算在内。实际上,课本中对于出现多少领袖人物没有具体规定,语文教材并非政治课本。”洪宗礼说,“选择《为梦想,相会在北京》一文,就是从奥运会的角度出发。”
梦想也是此次“新语境”下教材改版的一个关键词。
在上述“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与MH370客机失联案例同处一页的另一则材料记载,1931年,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荣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85年后,中国人民早已翻身。不过,中华民族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上述教科书第一单元中,《少年有梦》一课如此描述少年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价值传承的载体
事实上,此次教材改革,也被专家视为实现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是2049年。到那时,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恰好是各行各业的青年骨干人才,因此,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从这个角度讲,现在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关系自身成长,也直接关系中国梦的实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价值观可塑性强,容易学好,也容易学坏,所以进行正确引导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在中小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显必要。”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事实上,将时代主流价值观融入教科书,古已有之。
“儒家思想流传至今,就应该归功于这点。”李君如说,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之后,四书五经成为历代读书人步入仕途的“必读教科书”,这些书同时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众多文明消失湮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却流传了下来,与其当初融入‘必读教科书’,进而进入人才选拔体系有很大关系。”李君如说。
11月6日,河北省一名男童坠井。上百辆挖掘机、五百多名作业人员对男童实施救援,这一度成为舆论焦点。多数跟帖网友赞赏并支持全力救援,甚至捐款捐物。但也有一种声音认为,不计成本地营救一名坠落时可能就已死亡的孩子,是浪费社会资源。
事实上,类似场景的讨论,不仅出现在网上,也被搬到了中小学课堂上。
2014年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在“部编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这一案例被放入“探究与分享”栏目。案例材料显示,共有26个国家参与搜救MH370客机,花费数亿美元。文末提出了与救援坠井男童类似的诘问——到底值不值?尚未成年的七年级学生需要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你认为花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MH370客机值得吗?”
事实上,这只是中小学教材改革的冰山一角。就在最近的这个秋季学期,数百万册新改版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义务教育教科书刚刚投入使用。
增强对“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苏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主编洪宗礼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新教科书修订时,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的作品是教科书选文的骨架。”
苏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课文统计显示,书中文言文增加1篇,占三年全部课文的比例提高了1.8%,接近全部课文总量的36%。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新教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入了不少新语境新元素。
在“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中,在叙述“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时,新教科书将“海内外华人”也加入了进来,表述为“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材改革对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内容进行了大规模扩充。新教材一改原来简单复述修筑工地景象的做法,而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细致阐释了这项工程的主体构造、设计思路以及防洪、灌溉、水运功用。在随后的“知识拓展”栏目中,还展示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都江堰。这一传承千年的工程虽然位于汶川震区,但震后专家们评估发现,整个水利工程基本完好,仍可继续发挥作用。
“部编本”初一上册历史教科书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讲述了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以及西汉王朝对西域的管理。随后的课后活动中,增加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内容,并在“知识拓展”中,介绍了中国人民在南海诸岛活动的历史。
苏教版新版语文教科书继承了老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得到了一线教师的认同。河南省安阳市第八中学初一语文组组长翟霄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教科书保留了老教科书的对联专题、我国传统节日单元。孩子们就得多学学这些东西,可以增强对‘中国人’这一身份的文化认同。”
莫言《卖白菜》成亮点
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直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方面最系统、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及行为规范。
事实上,这些守则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发布。不过,在当下,守则也有了新语境和新变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教育部征集各方意见,后于2015年制定发布最新版的《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林丹撰文说:“中小学生守则九条内容涵盖了个体与国家、社会、他人之间关系等多重维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明确具体要求。”
不过,林丹同时指出,这些规范和要求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场域不应仅是直接的德育课堂,而应贯穿于同属道德实践范畴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全程。换言之,在林丹看来,语文、历史、劳动实践等各门课程,都可以发挥间接的德育作用。
例如,作家莫言的《卖白菜》一文,讲述了自己12岁时与母亲卖白菜的故事,凸显了诚信的主题。江苏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收入了该文,被媒体视为一大亮点。
翟霄杨说:“初一学生跟当时的莫言差不多同龄,在学习文章的语言、行文特色之外,还能受到诚信教育。”
在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之一。
在教材编写者看来,跟《中小学生守则》的直接德育方式不同,把价值观教育纳入语文教科书,就是要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作为一种工具,在阅读、写作、交际等过程中,语言文字包含的思想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使用者的逻辑思维方式中。这是更深层面的价值引导。”洪宗礼说。
关键词:梦想
改版后的苏教版七年级至九年级语文教科书课文中,另一个增加的数据是,涉及革命传统的课文增加了5篇,占三年全部课文的比例提高了近3%,接近全部课文总量的23%。
另一个反映相关变化的数据是,新修订的苏教版语文初中三年教科书中,共涉及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和领袖人物16位;旧版教科书中,这一数据为14位。
这一变化来自两篇新增的文章,一篇是朱德的《母亲的回忆》,另一篇是包含了胡锦涛讲话的《为梦想,相会在北京》。 “并非每个领袖人物都有独立的文章,有一篇课文写红军长征过草地,出现了一个革命家的名字,也计算在内。实际上,课本中对于出现多少领袖人物没有具体规定,语文教材并非政治课本。”洪宗礼说,“选择《为梦想,相会在北京》一文,就是从奥运会的角度出发。”
梦想也是此次“新语境”下教材改版的一个关键词。
在上述“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与MH370客机失联案例同处一页的另一则材料记载,1931年,教育家陶行知说:“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荣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
85年后,中国人民早已翻身。不过,中华民族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说:“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上述教科书第一单元中,《少年有梦》一课如此描述少年的梦想:“少年的梦想,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
价值传承的载体
事实上,此次教材改革,也被专家视为实现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是2049年。到那时,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恰好是各行各业的青年骨干人才,因此,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从这个角度讲,现在中小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关系自身成长,也直接关系中国梦的实现。”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价值观可塑性强,容易学好,也容易学坏,所以进行正确引导非常重要。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学生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在中小学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显必要。”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事实上,将时代主流价值观融入教科书,古已有之。
“儒家思想流传至今,就应该归功于这点。”李君如说,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之后,四书五经成为历代读书人步入仕途的“必读教科书”,这些书同时又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
“众多文明消失湮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却流传了下来,与其当初融入‘必读教科书’,进而进入人才选拔体系有很大关系。”李君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