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动量词“顿”的本体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x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汉语本体研究是指对汉语本身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词汇等现象及其历史演变和发展进行考察、描写、分析、解释,试图揭示汉语的基本情况并升华形成理论。本文内容主要选取三个大的方面即专用动量词“顿”的语义发展演变、语法、语用等,来对专用动量词“顿”进行研究。
  【关键词】:历史演变;语法功能;语用
  一、语义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动量词“顿”是很常见的,用来指称饮食、打骂、斥责、劝说等动作行为,如“大吃一顿”、“骂了他一顿”、“呵斥一顿”等等,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比较费力或耗时长的语义特点。
  “顿”,《说文·页部》:“顿,下首也。从页屯声。”本义为“以头叩地”,叩下起来即为“一顿”,动词义为“停顿”。关于动量词“顿”产生的时代,刘世儒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用法还没有产生”,但并未具体指出动量词“顿”产生的时代;潘允中认为“动量词‘顿’始见于唐人著作”;王力认为“‘顿’作为行为单位词,大约是隋唐以后的事。”然后是现代动量词研究中,也不乏对动量词“顿”产生时代的争论,主要集中在魏晋、隋唐等几个时代。本文在搜集前人所作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动量词“顿”的用法是由其名量词的用法发展而来的。“顿”的名量用法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计量饮食类动作行为,如“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世说新语·任诞篇》)、“今日有一顿饱食,便欲残害我儿子”(《宋书·徐湛之传》)、“卿可豫檄光公,令作一顿美食,可投其饭也”(《淳化阁帖·晋司徒王珉书》)。由此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于隋唐时期产生动量用法。
  1.1 隋唐时期(产生时期)
  动量词“顿”的雏形大致产生于隋代,“尔等著其风俗,乃为东夷之人,度越礼义,于尔等可乎?然著述之体,又无次序,各赐杖一顿”(《全隋文·敕责窦威崔祖睿》)中“赐杖一顿”,“杖”是名词,“一顿”为名量用法,但在这个句子中,其中蕴含“打”义,即“赐杖打一顿”,此处“顿”的动量用法呼之欲出,当然也有观点(汪维辉2007《<齐民要术>词汇语法研究》)认为“一顿”是计量“赐杖”这个动宾短语的,所以“顿”可以看成是最初的动量词雏形。
  当然到了唐朝时期,“顿”计量动作行为作为动量词的用法很常见了,此时,动量词“顿”主要计量“吃饭”、“打”等动作行为的次数。如:
  (1)黄檗云,何不道,来日更吃一顿。(《临济语录·仰山禅师语录》)
  (2)我欲打汝一顿。(《朝野佥载·卷五》)
  唐朝时期,“顿”的动量用法的使用开始频繁起来,开始由计量饮食行为的次数扩展至“责打”类行为。例句中(1)句是计量饭食的次数,(2)句则是计量“责打”类动作行为。需要注意的是动量词“顿”计量动作行为的次数一般都含有次数多,整体连贯性的特点。
  1.2 宋朝时期(稳固时期)
  宋朝时期,“顿”的动量用法逐渐稳固,并获得较大发展。这个时期其计量对象不再局限于“饭食”、“责打”类动作行为,而且扩展到“批评、责骂”类言语动作行为。如:
  (1)曰:“和尚也须吃一顿始得。”(《五灯会元·嘉泰普灯录》)
  (2)当下众人将那崔宁与小娘子死去活来拷打一顿。(《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例句中(1)句是动量词“顿”初始的用法,计量“饮食”类动作行为;(2)是动量词“顿”用法的扩展,计量“责打”类动作行为;宋朝时期动量词“顿”在表示动作行为次数多且整体连贯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突破。此时的动量词“顿”有时候会暗含动作发生快,耗时短的意味。如:
  (1)不似如今人直到服满,一顿除脱了,便著华采衣服。
  例句中说的是人在服丧期满了之后,很快便把丧服脱掉。在这种用法中“顿”表示的动作的连贯性还是存在的只是动作进行的很快,用时很短,跟现代汉语中的“一下子”意义类似,只是“顿”的这种用法未能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1.3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动量词“顿”的用法在宋朝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其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可以计量“恸哭”、“数落”、“痛骂”等动作行为。
  (1)雪娥被西门庆踢骂了一顿,敢怒而不敢言。(《金瓶梅》)
  (2)傅老爷辞回,又再三嘱咐了一顿,方才送出回家。(《醒世姻缘》)
  (3)被红娘抢白了一顿呵回来了。(《西厢记》)
  元明时期,动量词“顿”的计量对象类别与宋朝大致相同,只是在具体的用例上计量的动词有所增加。如例(1)中的“数落”,例(3)中的“嘱咐”例(3)中“抢白”,等等。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动量词“顿”在言语行为上的用例增加了。
  1.4 清代时期
  在清代,动量词“顿”的主要计量对象仍然是“责打”,“斥骂”类动作行为,也开始计量与这类动作相关的动作行为。动量词“顿”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用法也逐渐泛化。
  (1)有一个再提此话,即刻来回我,我不管是谁,拿拐棍子给他一顿。(《红楼梦,98》)
  (2)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儒林外史,20》)
  以上例句中的动作行为“教训、责罚”虽然都直接表示“责打、斥骂”类的动作行为。动量词“顿”在清代适用范围有所扩大,计量对象增多。
  二、语法、语用特征分析
  2.1 动量词“顿”的语法特征
  相对于古代汉语中动量词“顿”的用法,随着语言的变迁,现代汉语中动量词“顿”的用法更加简单,计量对象没有继续泛化,语法特征更是简洁。
  2.1.1、动量词“顿”在句子中,主要放在动词后,作补语。
  当地领导特地陪他吃了一顿“孔宴”,美味佳肴伴有宫廷歌乐。(《中国青年报》1989.1.4
  2.1.2、动量词“顿”与数词的搭配
  动量词“顿”在计量动作行为频次时可以与任意数词搭配。如:
  虎妮楞了:"那你饿了两顿?(孙谦《大寨英雄谱》)
  但在计量“责打,斥骂”类动作行为时,为了表现动作行为动态过程中施事的行为的力度大,耗时长且整体连贯性的附加意义,我们都习惯与用数词“一”而不用其他。如:“骂了一顿”和“骂了一下”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一顿”体现了“骂”的力度较大、时间长且动作连贯性强,在动作发生过程中没有停顿;而“一下”只能看出“骂”了,但到底是轻微地骂了一句还是恶狠狠地骂了一句,我们不能很好的判断。
  2.1.3、动量词“顿”与动词的搭配
  动量词“顿”的语义较简单,因此适用范围也较窄,只能与表示饮食行为以及与暗含了“饮食”意义的动作行为(如招待、请客等);和与表示打骂类动作行为(如训、剋、揍、骂、痛打等)的动词等几类有固定意义的动词搭配。
  2.2 动量词“顿”的语用特征
  由上文我们可知,“顿”本义为“以头叩地”,引申为动词义为“停顿”,然后进一步引申成为动量词,主要与“吃饭、责打、斥骂”等动作行为搭配,计量动作行为的频次数。动量词“顿”在计量“打骂”类动作行为时还有表示动作行为用力大,持续时间长或动作整体连贯性强的附加意义。从其计量对象也可以看出,与“顿”搭配的动作行为多含有贬义色彩,而且“顿”多用于口语中。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王毅力.動量词“顿”的产生及其发展[J].语言研究,2011(3)
  [6]李建平.也谈动量词“顿”的产生及其语源—兼与王毅力先生商榷[J].语言研究,2013(1)
其他文献
一.探索“羊皮鼓”的起源  历史上,汉水中上游地区曾经居住过古代羌人。现今,汉水流域的“宁强”古代却称“宁羌”,这足以证明古代羌族的在陕南一带的蛛丝马迹。据文献记载:“羊皮鼓舞”原是羌族“释比”做法事时跳的一种宗教舞蹈,后演变为民间舞蹈,《羊皮鼓》舞是羌族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而今流传于汉水嘉陵江一带的《羊皮鼓》舞我们则可以大胆地认为这就是羌族文化的残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民舞集成》的普查中
期刊
韵律是语音动态的高层表现,在声学上以特定模式实现为各种韵律要素(音高、音强和音长)的协调变化。关于音律现象的研究,主要有韵律单元、时长、韵律边界、停延、节奏、重音等六方面。近20多年来采用现代语音学方法对着六方面进行的研究,以声学语音学为主,也有少量感知研究和言语工程的研究。本文主要对节奏方面的研究做出综述。  语言的节奏指言语信息的时域分布格局,是言语的时域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各级语音单元规律性
期刊
【摘要】:关于语言应用方面问题的研究都属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范畴。语言规划是应用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语言规划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应用语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本文将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语言规划专题出发,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谈谈我国的语言规划情况,最后根据略谈展望未来的语言规划工作。  【关键词】:语言规划;宏观;微观;展望  一、语言规划  所谓规划,就是根据目前的现实状况
期刊
【摘要】:在进行本国语言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语言推广的目的,需要对语言文化推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加以综合的考量,从而促使语言文化在推广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更好的推广目的。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为例,分析了其在进行本国语言文化推广方面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情况。  【关键词】:语言文化;推广;内部环境;外部环境  一、概念阐述  在进行本国语言文化推广的过程中,要针对语言文化
期刊
【Abstract】: 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almost without exception everyone, men and women, old and young, wishes to be beautiful. However, some people, not too many though, might look physically beautif
期刊
【摘要】: 客家语,简称客语,又称客话、客家话等,部分地区还称涯话(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广东话)、粤东语、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一门语言;但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国内,则被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主要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马来西亚等国
期刊
【摘要】:本文综述了2006年至2015年间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热门领域的文献,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展望了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可能的发展。  【关键词】:语料库语言学;综述;不足;展望  1. 前言  语料库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工具。它打破了传统语言学自上而下的研究传统,采用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从分析真实使用的语言数据得出语言使用的规律,从而为语言研究,教学,词典编纂等提供了一种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社会工作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同时,社工在工作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其中以伦理问题更为让人关注,如何解决社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是面临的紧要问题。构建更加实用的我国的社工伦理守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办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伦理;本土化  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是社会工作界共同制定并发布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一套行为规则。伦理守则是专业
期刊
【摘要】: 自提出后十多年来,生态翻译学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及学术进展。近日,笔者看了胡庚申教授发表在中国翻译上的一篇论文之后,深觉受益匪浅。然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生态翻译过于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中心,笔者认为这表现出一种片面、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与生态伦理相背离。  【关键词】:文本生命权;其他主体权;文本文化传承性  一、引言  近期有幸读到生态翻译学领域主要代表人物胡庚申教授的
期刊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and make conclusion of several applicable approaches used in menu translation. Based o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Chinese dishes, d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