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能够客观呈现历史发展规律与进展,引导学生形成理性思维、学会尊重历史史实、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下文内容上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以及价值观引导意义展开的分析,希望研究内容可供历史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
引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历史发展进度和一般规律,从而使其形成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观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唯物史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历史研究,它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恰好发挥着显著作用,结合唯物史观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更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1.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的性质,因而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当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会起到反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分析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时,也可以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等等。
1.2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
历史事件与现象的发生和出现绝非偶然,它们之间也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比如一个阶段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存在普遍联系。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虽然偶有反复,但发展仍是总趋势。在指导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以上述观点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利于学生构建各部分知识点的关联性,也利于学生深入剖析历史。比如自烟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外交及思想文化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如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发展落后是内因,面对英国的船坚炮利,清政府根本无力抵挡的外因。英国经历资本主义革命后,越发强大,具备先进的武器,军队素质优良,造成中英之间差距悬殊。所以,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败北。再如,学会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是诱发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与理解历史知识。
1.3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
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对历史分析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尤其是面对历史人物评价、事件分析需求的时候,更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任何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而存在的。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来说,该政策有其历史进步性,而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重农抑商”政策显然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所以其落后性就占据主要位置。
1.4学会阶级分析的方法
我们在历史学科研究与历史教学活动中,对人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的分析都不免打上阶级烙印。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尽管统治阶级有时候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实对被统治阶级有利,但也是出于巩固政权、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1]。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渗透阶级分析方法,通过阶级社会现象寻求问题本质。以梭伦改革为例,虽然在改革措施里有利于平民和下层民众的措施,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缓和奴隶主和平民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梭伦之所以要采取一些维护平民利益的措施,是因为当时平民和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矛盾非常尖锐,经常爆发平民反抗统治的斗争,如果不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奴隶主的统治便处于危机之中。可见梭伦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出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利益而实施对平民有力的措施 [2]。
2.核心素养下唯物史观如何影响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立德的功能,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引导学生感受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通过唯物辩证的方法与观点,认清史实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的必然性,感受历史发展的曲折与成就[3]。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历史,就能在学习中形成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本质联系看待事物的发展,给予事物本质属性充分的尊重,从表面判断中走出来,通过客观、科学的思想从精神、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厘清历史脉络,提升历史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祖国建设为重要任务,培养不断拼搏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高素质、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是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但是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需要站在学生角度,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养成科学的价值观,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价值观养成、思想意识发展的阵地。以上内容重点围绕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以及价值观引导意义展开论述,旨在推动学科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慧敏.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32(10):45-46.
[2]王明智.基于唯物史观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版),2018,21(03):57-58.
[3]张菊花.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7,21(08):225-226.
关键词:唯物史观;高中历史;教学
引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运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历史发展进度和一般规律,从而使其形成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主观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唯物史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历史研究,它对教学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而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恰好发挥着显著作用,结合唯物史观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更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助推力。
1.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动是一切活动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关系和的性质,因而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思想文化艺术的状况。当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会起到反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个观点分析历史。如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各国实行变法和改革,与此同时,在思想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在分析小农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时,也可以运用这个观点来分析等等。
1.2坚持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
历史事件与现象的发生和出现绝非偶然,它们之间也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比如一个阶段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存在普遍联系。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过程,虽然偶有反复,但发展仍是总趋势。在指导历史教学活动的时候,以上述观点作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历史现象和事件,利于学生构建各部分知识点的关联性,也利于学生深入剖析历史。比如自烟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外交及思想文化都发生深刻的变化。如导致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无能,发展落后是内因,面对英国的船坚炮利,清政府根本无力抵挡的外因。英国经历资本主义革命后,越发强大,具备先进的武器,军队素质优良,造成中英之间差距悬殊。所以,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当时中国的败北。再如,学会用发展与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是诱发五四爱国运动的导火线,通过这种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与理解历史知识。
1.3坚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
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唯物史观对历史分析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分析,尤其是面对历史人物评价、事件分析需求的时候,更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任何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而存在的。以“重农抑商”政策为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的封建社会来说,该政策有其历史进步性,而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重农抑商”政策显然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所以其落后性就占据主要位置。
1.4学会阶级分析的方法
我们在历史学科研究与历史教学活动中,对人的思想意识以及行为的分析都不免打上阶级烙印。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产阶级都将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尽管统治阶级有时候采取的政策、措施确实对被统治阶级有利,但也是出于巩固政权、缓解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1]。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渗透阶级分析方法,通过阶级社会现象寻求问题本质。以梭伦改革为例,虽然在改革措施里有利于平民和下层民众的措施,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缓和奴隶主和平民的矛盾、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梭伦之所以要采取一些维护平民利益的措施,是因为当时平民和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矛盾非常尖锐,经常爆发平民反抗统治的斗争,如果不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奴隶主的统治便处于危机之中。可见梭伦是站在奴隶主阶级的立场上,出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利益而实施对平民有力的措施 [2]。
2.核心素养下唯物史观如何影响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是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立德的功能,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引导学生感受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通过唯物辩证的方法与观点,认清史实在特定时空内发生的必然性,感受历史发展的曲折与成就[3]。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历史,就能在学习中形成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本质联系看待事物的发展,给予事物本质属性充分的尊重,从表面判断中走出来,通过客观、科学的思想从精神、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厘清历史脉络,提升历史学习效率。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祖国建设为重要任务,培养不断拼搏的学习态度和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更好地了解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形成高素质、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唯物史观,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是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但是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需要站在学生角度,引导他们不断突破自我,树立正确的历史思维,养成科学的价值观,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同时也成为学生价值观养成、思想意识发展的阵地。以上内容重点围绕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以及价值观引导意义展开论述,旨在推动学科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慧敏.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32(10):45-46.
[2]王明智.基于唯物史观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版),2018,21(03):57-58.
[3]张菊花.基于核心素养的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7,21(08):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