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的影像表达与全球传播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chenji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以杨东升为总导演的春晚团队在2017年和2018年春晚的创作中,持续对中国故事的影像呈现与文艺表达进行创新实践,在抒发家国情怀上体现出独特气质,在深挖中华传统文化及实现其全球传播上留下重要创作经验。
  【关键词】春晚 中国故事家国情怀 国际传播
  一、提炼内涵,融合多元,创新中华文化
  在节目创作上,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既有民族艺术内核,又融合多元艺术元素,既有新时代气象,又具备春晚气质的节目。如先后创作《看山看水看中国》和《山笑水笑人欢笑》两首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姊妹篇歌曲。两首歌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唱游”祖国,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绿水青山”发展理念透过音乐和影像巧妙融合。作品将“看花灯”这一中华传统活动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深挖出来,形成作品的表演结构;以“五声宫调”旋律和民族乐器来编配作品的音乐语言;用板胡的滑音和坠胡的“魔性人声”使音乐更具幽默感。最终实现了导演组的“幽默”“年味”“行进感”三点要求,成为近些年春晚舞台上难得的民族音乐节目。
  在晚会结构上,实现“五城联动”“三位一体”分会场模式常态化,展现“东西南北大联欢”景象,反映祖国发展成就、文化风采和时代精神。四大分会场分别选择“东西南北”四个代表性地域,构成对主体舞台的有机延伸与拓展,以实景演出作为演播室节目的有益补充,形成空间开放、内延外连、交互传播的新格局。分会场模式旨在突破电视演播厅在实现“联欢”功能上的限制,着力突显“举国同庆、全民联欢”的喜庆氛围。同时,空间的开放与拓展、场景的实体化,有力提升了春晚的视听体验及影像效果,丰富了电视文艺的表现形式,也实现了春晚传播功能的升华。
  而自2016年以来,新分会场模式的不断完善,也形塑出“科技+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分会场呈现方式。科技方面,充分调动激光矩阵、粒子跟踪系统、无人机/艇/车、全息影像等高新科技,打造视听交融的实景演出;文化方面,着力实现中华文化内涵的影像呈现与文艺表达。如泰安分会场节目传递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延绵,展现中国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抒发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生态方面,或从“光、水、火、冰”等自然元素中提炼出分会场的创意源点,形成各自为阵又浑然一体的自然空间,或以成熟的实景演出基地、标志性景观为舞台主体,进一步突显地方生态环境的标识性色彩,助推地方生态治理与旅游发展。
  在舞美设计上,从中华符号和民俗文化中提炼可呈现的视觉元素,以达到透过舞台和影像传达中华文化意蕴和理念的目的。2017年以中国传统纹饰符号——祥云图案作为舞美设计的源头,传递出“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民俗文化理念和以“云”通“运”的美好愿景;2018年的舞台以汉字形式呈现,特别是舞台中央的在运动中不断移动升降的“中”字,厚重鲜明,尽显主题。观众席设置立体的吊笼,烘托“喜气洋洋、欢乐吉祥”的氛围。
  二、突显仪式,寻找突破,抒发家国情怀
  恢复设置仪式环节,突显春晚的仪式功能。如航天员按手模仪式实现了中国11位航天员首次集体出场,以“手模”作为英雄人形的替代性符号,铭刻在历史档案和时代记忆中,并在春晚现场自然地生成一股强烈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心理场。
  又如,“国宝回归”环节借用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的表现形式,以超宽幅、高清晰的LED屏幕展开全景式呈现,在故事讲述与影像表达中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生动鲜活,认识《丝路山水地图》流失与回归的价值、意义。在“侵润”式的直播观看中实现历史事件的广泛传播,见证国宝回归的仪式感,产生溢于言表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着力打造主旋律节目,在数量众多又难于创新的同类作品中寻找突破口。如2017年的《国家》和2018年的《中国》。《国家》在2009年创作完成,歌曲既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充盈着新时代的大国气质。2017年,为体现春晚创新理念、配合春晚编排需要,这首老歌被赋予新的呈现方式:将《国家》和航天员按手模仪式组合为一个节目群,并改为由成龙主唱、两岸三地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代表合唱,辅以集体手语表演,优化了歌曲对按手模仪式的烘托作用及现场效果。
  而在2018年,一首与《国家》形成强烈互动性的《中国》登场。这两首歌并非一个创作团队,却都意外地在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歌曲中脱颖而出、珠联璧合。晚会并未采用群星演唱方式,邀请成龙和吴京首次搭档。长衫和中山装的形象配合、娓娓道來的个体叙事、文武之道的微妙结合、结尾处两个最有力量男人紧握举起的双手,以及背后飘扬的国旗……这些对音乐的重新编排与演绎,既特别又在情理中,符合观众期待,让观众“看到”个体背后强大祖国的存在,在看似简单的歌词和创意中形成一股爱国主义的巨流。
  三、释放情结,唱颂时代,唤起集体记忆
  春晚本身就是中国观众跨越时代的集体记忆。从2017年强调春晚的“陪伴”功能到2018年“我的春晚我的年”“春晚历久,因你而新”的提出,都体现出春晚团队对春晚的本质及其价值的持续思考与艺术阐释。
  《我的春晚我的年》以个体诉说来串联春晚记忆,重现春晚经典,在释放春晚情结的同时,反映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最好的舞台》则跳出春晚本身,将时代节奏与春晚气质完美结合,透过三个年代的人气代表黄渤、陈伟霆和张艺兴的唱跳表演,使复古迪斯科与流行节拍巧妙交融,准确把握了社会渴望稳步前进的脉搏与民众渴望自我实现的心理。
  《岁月》与《相约1998》所形成的强烈互动性,使其成为唤起众多观众春晚记忆的话题性节目。1998年是具有指标性的一年,那年春晚首次在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而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正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相约1998》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歌曲,但清新的歌词、抒情的旋律及特别的“天后”组合与舞美设计,让这首歌以“主流”的姿态,超越流行与年代的双重局限,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杨东升曾是1998年春晚导演组成员。2018年,再次担任春晚总导演的杨东升将当年创作的个人情结,转化为艺术创意与影像呈现。时隔20年,两位歌手的重逢和演绎,显现出春晚的一个历程,人生的一段旅程,友情岁月的一种沉淀与领悟,并在唤醒观众对春晚的收视记忆的同时,唤起全民对于个体生活、国家发展的集体记忆。
  《我和2035有个约》也成为导演组埋下的一个“伏笔”。节目由人气组合TFhoys演出,表达出新时代青年对“两个一百年”的向往与憧憬,并以自信的表演、青春的气息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观众,或许将成为年轻人对春晚、对时代的新的青春记忆。
  四、中国视角,全球传播,打造国家品牌
  为体现“中华一家亲”,适当增加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演员比例,形成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景象。打造了多个由中国港台演员主演的创意节目,如杂技+AR+歌曲《梦想之城》、魔术与歌曲《告白气球》、两岸四地男星的合唱《龙的传人》等;推出了几个在春晚舞台上罕见的语言类节目,如少数民族题材小品《天山情》,融合戏剧、舞蹈、动物表演等,小品立意鲜明、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突出,不仅丰富了春晚语言节目的类型,也丰富了主旋律题材的表现形式;小品《回家》由中国台湾和大陆演员联袂演出,故事源自主演方芳和张晨光的真实生活,他们将个人乡愁融入节目,细腻、幽默、有层次感的表演颇为到位,适应了春晚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演出要求,勾勒出海峡两岸同种同族、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结。
  在节目中融入更多国际元素。创作由外国演员参与的重点节目,以影像方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美、俄、法、意等国家歌手共唱《我爱你中国》;歌曲《乘风破浪》中的世界超模、世界小姐走秀;丰富多元的“一带一路”题材节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演的舞蹈《欢乐的节日》、特别设计“国宝回归”、歌曲《千年之约》、舞蹈《丝路绽放》、钢琴曲《新丝绸之路》等。2018年特别创作了一个歌颂中非友谊的小品《同喜同乐》,小品中出现众多来自非洲国家的演员,乃春晚首次。作品以中国为肯尼亚承建其独立以来首条新铁路——蒙内铁路为背景,为突显鲜明非洲特色和喜庆氛围,装配许多中国视角下的非洲符号,表达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感激之情。尽管有外媒进行曲解报道,但中非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事实确是作品创作的逻辑起点。
  实现春晚更为广阔的全球传播,打造文化传播领域的国家品牌。2017年,晚会現场专设媒体融合传播专区,各大传媒机构现场同步报道春晚,新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也向214个海外合作方播出春晚相关消息;2018年,恢复新春贺电环节,通过央视五大洲分台等连线报道海外华人华侨欢度春节的相关活动,播放世界部分国家、国际组织领导人拜年视频,邀请篮球明星马布里到晚会现场送祝福,现场呈现全球参与春晚互动的“大数据热力图”等,不断显示出春晚已成为推广中华春节文化,打造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品牌,成为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优势对接平台,成为讲中国故事、展中国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文艺先锋”。
  参考文献:
  [1]陈寅、杨洛琪.2017年央视春晚创作的三个关键词[J].青年记者,2017(6).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国内首档融媒体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 Chi-na's Public Opinion Field)在节目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传受双方社交互动等方面做出诸多尝试。本文从这档节目的定位出发,通过分析其评论特色、内容与渠道的创新、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等进行具体阐释。  【关键词】互联网+ 中国舆论场 媒介融合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对电视新闻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使整个媒介
期刊
【内容提要】全国各党刊社在推进媒体融合的过程中,通过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难点。本文以内蒙古党刊《实践》杂志为例,尝试从转变发展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突破技术瓶颈、建设全媒体采编平台,解决人才问题、打造新型人才队伍三个方面对推进媒体融合的难点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媒体融合 互联网思维 信息技术 全媒体采编平台  在新闻和舆论工作的新形势下,新媒体取得了
期刊
【内容提要】移动互联网重塑了触达和沟通消费者的渠道和方式,视频网站因为对多媒体内容的包容性于内容营销而言具有先天优势。当前,主流在線视频网站的自制内容和版权竞争业已达到白热化阶段。Bilibili作为一家依托ACG文化以用户自上传视频内容为核心并通过弹幕的方式进行实时互动的在线视频分享平台,用户生成优质内容和活跃的社区氛围塑造了鲜明的品牌个性。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归纳出B站内容营销区别于其他主流
期刊
忽视的重要学术领域。通过可视化分析发现,假新闻的研究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近年来社交媒体上假新闻泛滥的现象,引起了传播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今后国内的假新闻研究,应该考虑突破学科界限,重视研究方法,同时在针对社交媒体的假新闻治理、假新闻的认知心理机制以及对外传播中的假新闻监管机制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  【关键词】假新闻 知识图谱 虚假消息 谣言 web of science  假新闻
期刊
【內容提要】“江歌案”是2017年最热门的舆论事件之一,其引发的舆论博弈对我们探讨自媒体环境下公众舆论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李普曼的《公众舆论》的问世不仅在报纸主导传媒业的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新媒体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李普曼经典的舆论观和新闻思想分析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舆论博弈的典型案例——“江歌案”,通过对整个舆论事件进行回顾和梳理,分析公众、主流
期刊
【内容提要】作为一种价值观的传播,主旋律电影并不排斥市场化和商业化。关键是如何找到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模式,让主旋律和市场实现有机结合。电影《红海行动》作为2018年最具话题性的军事动作电影,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其背后的叙事模式——“故事主题:国家‘巧实力’的立體传播;故事人物:集体群像光辉下的人性光芒:故事讲述:悬念丛生中的专业场景构建”,为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成功样本。  【关键词】
期刊
【内容提要】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新闻与媒体相关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设置是为满足当下媒体行业环境的新形势,扩展新闻专业知识的边界。文中以江西传媒职业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依据,分析了该专业在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总结了为改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以赛代课的课程组织形式的相关经验,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中心进行课程教学,实现了以赛促
期刊
【编者按】新闻社会学是新闻学和社会学跨学科领域的结合。缘起于西方的新闻社会学因其跨学科视角和理论阐释力逐渐受到我国新闻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行业边界的模糊、新闻生产主体的多样化都为新闻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议题,数字时代的新闻社会学也不同于经典的新闻社会学研究。本刊特约记者就迈向数字时代的新闻社会学发展等问题,在不久前召开的华东政法大学沪上传播学青年学者交流会后,采访了复旦大学新闻
期刊
2021年1月初,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以下简称《规划》)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等提出一系列要求。在新时代环境下,如何做好法治宣传教育等问题,本刊特约记者近日采访了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  记者:我们看到,《规划》中格外强调了“推进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构建凸显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等系列表述,您如何看待法治传播、法
期刊
【内容提要】随着新媒体客户端直播功能的成熟,在5G技术的支持下,直播在新闻报道中越来越广泛。摆脱了传统媒体下新闻直播需要大型直播车、大量专业人员支持的需要,大大提升了新闻直播的可操作性,第一时间、全方位、多角度为公众提供报道。央视新闻,作为国家级媒体,更是将直播应用到新闻报道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直播 新闻报道 应用  直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广泛应用,能为观众带来现场的最新情况和一手报道。在传统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