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以杨东升为总导演的春晚团队在2017年和2018年春晚的创作中,持续对中国故事的影像呈现与文艺表达进行创新实践,在抒发家国情怀上体现出独特气质,在深挖中华传统文化及实现其全球传播上留下重要创作经验。
【关键词】春晚 中国故事家国情怀 国际传播
一、提炼内涵,融合多元,创新中华文化
在节目创作上,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既有民族艺术内核,又融合多元艺术元素,既有新时代气象,又具备春晚气质的节目。如先后创作《看山看水看中国》和《山笑水笑人欢笑》两首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姊妹篇歌曲。两首歌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唱游”祖国,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绿水青山”发展理念透过音乐和影像巧妙融合。作品将“看花灯”这一中华传统活动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深挖出来,形成作品的表演结构;以“五声宫调”旋律和民族乐器来编配作品的音乐语言;用板胡的滑音和坠胡的“魔性人声”使音乐更具幽默感。最终实现了导演组的“幽默”“年味”“行进感”三点要求,成为近些年春晚舞台上难得的民族音乐节目。
在晚会结构上,实现“五城联动”“三位一体”分会场模式常态化,展现“东西南北大联欢”景象,反映祖国发展成就、文化风采和时代精神。四大分会场分别选择“东西南北”四个代表性地域,构成对主体舞台的有机延伸与拓展,以实景演出作为演播室节目的有益补充,形成空间开放、内延外连、交互传播的新格局。分会场模式旨在突破电视演播厅在实现“联欢”功能上的限制,着力突显“举国同庆、全民联欢”的喜庆氛围。同时,空间的开放与拓展、场景的实体化,有力提升了春晚的视听体验及影像效果,丰富了电视文艺的表现形式,也实现了春晚传播功能的升华。
而自2016年以来,新分会场模式的不断完善,也形塑出“科技+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分会场呈现方式。科技方面,充分调动激光矩阵、粒子跟踪系统、无人机/艇/车、全息影像等高新科技,打造视听交融的实景演出;文化方面,着力实现中华文化内涵的影像呈现与文艺表达。如泰安分会场节目传递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延绵,展现中国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抒发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生态方面,或从“光、水、火、冰”等自然元素中提炼出分会场的创意源点,形成各自为阵又浑然一体的自然空间,或以成熟的实景演出基地、标志性景观为舞台主体,进一步突显地方生态环境的标识性色彩,助推地方生态治理与旅游发展。
在舞美设计上,从中华符号和民俗文化中提炼可呈现的视觉元素,以达到透过舞台和影像传达中华文化意蕴和理念的目的。2017年以中国传统纹饰符号——祥云图案作为舞美设计的源头,传递出“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民俗文化理念和以“云”通“运”的美好愿景;2018年的舞台以汉字形式呈现,特别是舞台中央的在运动中不断移动升降的“中”字,厚重鲜明,尽显主题。观众席设置立体的吊笼,烘托“喜气洋洋、欢乐吉祥”的氛围。
二、突显仪式,寻找突破,抒发家国情怀
恢复设置仪式环节,突显春晚的仪式功能。如航天员按手模仪式实现了中国11位航天员首次集体出场,以“手模”作为英雄人形的替代性符号,铭刻在历史档案和时代记忆中,并在春晚现场自然地生成一股强烈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心理场。
又如,“国宝回归”环节借用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的表现形式,以超宽幅、高清晰的LED屏幕展开全景式呈现,在故事讲述与影像表达中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生动鲜活,认识《丝路山水地图》流失与回归的价值、意义。在“侵润”式的直播观看中实现历史事件的广泛传播,见证国宝回归的仪式感,产生溢于言表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着力打造主旋律节目,在数量众多又难于创新的同类作品中寻找突破口。如2017年的《国家》和2018年的《中国》。《国家》在2009年创作完成,歌曲既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充盈着新时代的大国气质。2017年,为体现春晚创新理念、配合春晚编排需要,这首老歌被赋予新的呈现方式:将《国家》和航天员按手模仪式组合为一个节目群,并改为由成龙主唱、两岸三地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代表合唱,辅以集体手语表演,优化了歌曲对按手模仪式的烘托作用及现场效果。
而在2018年,一首与《国家》形成强烈互动性的《中国》登场。这两首歌并非一个创作团队,却都意外地在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歌曲中脱颖而出、珠联璧合。晚会并未采用群星演唱方式,邀请成龙和吴京首次搭档。长衫和中山装的形象配合、娓娓道來的个体叙事、文武之道的微妙结合、结尾处两个最有力量男人紧握举起的双手,以及背后飘扬的国旗……这些对音乐的重新编排与演绎,既特别又在情理中,符合观众期待,让观众“看到”个体背后强大祖国的存在,在看似简单的歌词和创意中形成一股爱国主义的巨流。
三、释放情结,唱颂时代,唤起集体记忆
春晚本身就是中国观众跨越时代的集体记忆。从2017年强调春晚的“陪伴”功能到2018年“我的春晚我的年”“春晚历久,因你而新”的提出,都体现出春晚团队对春晚的本质及其价值的持续思考与艺术阐释。
《我的春晚我的年》以个体诉说来串联春晚记忆,重现春晚经典,在释放春晚情结的同时,反映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最好的舞台》则跳出春晚本身,将时代节奏与春晚气质完美结合,透过三个年代的人气代表黄渤、陈伟霆和张艺兴的唱跳表演,使复古迪斯科与流行节拍巧妙交融,准确把握了社会渴望稳步前进的脉搏与民众渴望自我实现的心理。
《岁月》与《相约1998》所形成的强烈互动性,使其成为唤起众多观众春晚记忆的话题性节目。1998年是具有指标性的一年,那年春晚首次在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而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正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相约1998》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歌曲,但清新的歌词、抒情的旋律及特别的“天后”组合与舞美设计,让这首歌以“主流”的姿态,超越流行与年代的双重局限,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杨东升曾是1998年春晚导演组成员。2018年,再次担任春晚总导演的杨东升将当年创作的个人情结,转化为艺术创意与影像呈现。时隔20年,两位歌手的重逢和演绎,显现出春晚的一个历程,人生的一段旅程,友情岁月的一种沉淀与领悟,并在唤醒观众对春晚的收视记忆的同时,唤起全民对于个体生活、国家发展的集体记忆。
《我和2035有个约》也成为导演组埋下的一个“伏笔”。节目由人气组合TFhoys演出,表达出新时代青年对“两个一百年”的向往与憧憬,并以自信的表演、青春的气息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观众,或许将成为年轻人对春晚、对时代的新的青春记忆。
四、中国视角,全球传播,打造国家品牌
为体现“中华一家亲”,适当增加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演员比例,形成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景象。打造了多个由中国港台演员主演的创意节目,如杂技+AR+歌曲《梦想之城》、魔术与歌曲《告白气球》、两岸四地男星的合唱《龙的传人》等;推出了几个在春晚舞台上罕见的语言类节目,如少数民族题材小品《天山情》,融合戏剧、舞蹈、动物表演等,小品立意鲜明、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突出,不仅丰富了春晚语言节目的类型,也丰富了主旋律题材的表现形式;小品《回家》由中国台湾和大陆演员联袂演出,故事源自主演方芳和张晨光的真实生活,他们将个人乡愁融入节目,细腻、幽默、有层次感的表演颇为到位,适应了春晚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演出要求,勾勒出海峡两岸同种同族、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结。
在节目中融入更多国际元素。创作由外国演员参与的重点节目,以影像方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美、俄、法、意等国家歌手共唱《我爱你中国》;歌曲《乘风破浪》中的世界超模、世界小姐走秀;丰富多元的“一带一路”题材节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演的舞蹈《欢乐的节日》、特别设计“国宝回归”、歌曲《千年之约》、舞蹈《丝路绽放》、钢琴曲《新丝绸之路》等。2018年特别创作了一个歌颂中非友谊的小品《同喜同乐》,小品中出现众多来自非洲国家的演员,乃春晚首次。作品以中国为肯尼亚承建其独立以来首条新铁路——蒙内铁路为背景,为突显鲜明非洲特色和喜庆氛围,装配许多中国视角下的非洲符号,表达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感激之情。尽管有外媒进行曲解报道,但中非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事实确是作品创作的逻辑起点。
实现春晚更为广阔的全球传播,打造文化传播领域的国家品牌。2017年,晚会現场专设媒体融合传播专区,各大传媒机构现场同步报道春晚,新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也向214个海外合作方播出春晚相关消息;2018年,恢复新春贺电环节,通过央视五大洲分台等连线报道海外华人华侨欢度春节的相关活动,播放世界部分国家、国际组织领导人拜年视频,邀请篮球明星马布里到晚会现场送祝福,现场呈现全球参与春晚互动的“大数据热力图”等,不断显示出春晚已成为推广中华春节文化,打造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品牌,成为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优势对接平台,成为讲中国故事、展中国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文艺先锋”。
参考文献:
[1]陈寅、杨洛琪.2017年央视春晚创作的三个关键词[J].青年记者,2017(6).
【关键词】春晚 中国故事家国情怀 国际传播
一、提炼内涵,融合多元,创新中华文化
在节目创作上,从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既有民族艺术内核,又融合多元艺术元素,既有新时代气象,又具备春晚气质的节目。如先后创作《看山看水看中国》和《山笑水笑人欢笑》两首以“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姊妹篇歌曲。两首歌采用男女对唱形式“唱游”祖国,将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绿水青山”发展理念透过音乐和影像巧妙融合。作品将“看花灯”这一中华传统活动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深挖出来,形成作品的表演结构;以“五声宫调”旋律和民族乐器来编配作品的音乐语言;用板胡的滑音和坠胡的“魔性人声”使音乐更具幽默感。最终实现了导演组的“幽默”“年味”“行进感”三点要求,成为近些年春晚舞台上难得的民族音乐节目。
在晚会结构上,实现“五城联动”“三位一体”分会场模式常态化,展现“东西南北大联欢”景象,反映祖国发展成就、文化风采和时代精神。四大分会场分别选择“东西南北”四个代表性地域,构成对主体舞台的有机延伸与拓展,以实景演出作为演播室节目的有益补充,形成空间开放、内延外连、交互传播的新格局。分会场模式旨在突破电视演播厅在实现“联欢”功能上的限制,着力突显“举国同庆、全民联欢”的喜庆氛围。同时,空间的开放与拓展、场景的实体化,有力提升了春晚的视听体验及影像效果,丰富了电视文艺的表现形式,也实现了春晚传播功能的升华。
而自2016年以来,新分会场模式的不断完善,也形塑出“科技+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分会场呈现方式。科技方面,充分调动激光矩阵、粒子跟踪系统、无人机/艇/车、全息影像等高新科技,打造视听交融的实景演出;文化方面,着力实现中华文化内涵的影像呈现与文艺表达。如泰安分会场节目传递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延绵,展现中国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抒发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生态方面,或从“光、水、火、冰”等自然元素中提炼出分会场的创意源点,形成各自为阵又浑然一体的自然空间,或以成熟的实景演出基地、标志性景观为舞台主体,进一步突显地方生态环境的标识性色彩,助推地方生态治理与旅游发展。
在舞美设计上,从中华符号和民俗文化中提炼可呈现的视觉元素,以达到透过舞台和影像传达中华文化意蕴和理念的目的。2017年以中国传统纹饰符号——祥云图案作为舞美设计的源头,传递出“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民俗文化理念和以“云”通“运”的美好愿景;2018年的舞台以汉字形式呈现,特别是舞台中央的在运动中不断移动升降的“中”字,厚重鲜明,尽显主题。观众席设置立体的吊笼,烘托“喜气洋洋、欢乐吉祥”的氛围。
二、突显仪式,寻找突破,抒发家国情怀
恢复设置仪式环节,突显春晚的仪式功能。如航天员按手模仪式实现了中国11位航天员首次集体出场,以“手模”作为英雄人形的替代性符号,铭刻在历史档案和时代记忆中,并在春晚现场自然地生成一股强烈的英雄主义、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心理场。
又如,“国宝回归”环节借用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的表现形式,以超宽幅、高清晰的LED屏幕展开全景式呈现,在故事讲述与影像表达中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生动鲜活,认识《丝路山水地图》流失与回归的价值、意义。在“侵润”式的直播观看中实现历史事件的广泛传播,见证国宝回归的仪式感,产生溢于言表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
着力打造主旋律节目,在数量众多又难于创新的同类作品中寻找突破口。如2017年的《国家》和2018年的《中国》。《国家》在2009年创作完成,歌曲既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又充盈着新时代的大国气质。2017年,为体现春晚创新理念、配合春晚编排需要,这首老歌被赋予新的呈现方式:将《国家》和航天员按手模仪式组合为一个节目群,并改为由成龙主唱、两岸三地及少数民族大学生代表合唱,辅以集体手语表演,优化了歌曲对按手模仪式的烘托作用及现场效果。
而在2018年,一首与《国家》形成强烈互动性的《中国》登场。这两首歌并非一个创作团队,却都意外地在丰富的爱国主义题材歌曲中脱颖而出、珠联璧合。晚会并未采用群星演唱方式,邀请成龙和吴京首次搭档。长衫和中山装的形象配合、娓娓道來的个体叙事、文武之道的微妙结合、结尾处两个最有力量男人紧握举起的双手,以及背后飘扬的国旗……这些对音乐的重新编排与演绎,既特别又在情理中,符合观众期待,让观众“看到”个体背后强大祖国的存在,在看似简单的歌词和创意中形成一股爱国主义的巨流。
三、释放情结,唱颂时代,唤起集体记忆
春晚本身就是中国观众跨越时代的集体记忆。从2017年强调春晚的“陪伴”功能到2018年“我的春晚我的年”“春晚历久,因你而新”的提出,都体现出春晚团队对春晚的本质及其价值的持续思考与艺术阐释。
《我的春晚我的年》以个体诉说来串联春晚记忆,重现春晚经典,在释放春晚情结的同时,反映出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最好的舞台》则跳出春晚本身,将时代节奏与春晚气质完美结合,透过三个年代的人气代表黄渤、陈伟霆和张艺兴的唱跳表演,使复古迪斯科与流行节拍巧妙交融,准确把握了社会渴望稳步前进的脉搏与民众渴望自我实现的心理。
《岁月》与《相约1998》所形成的强烈互动性,使其成为唤起众多观众春晚记忆的话题性节目。1998年是具有指标性的一年,那年春晚首次在央视一号演播大厅举办,而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正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相约1998》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歌曲,但清新的歌词、抒情的旋律及特别的“天后”组合与舞美设计,让这首歌以“主流”的姿态,超越流行与年代的双重局限,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杨东升曾是1998年春晚导演组成员。2018年,再次担任春晚总导演的杨东升将当年创作的个人情结,转化为艺术创意与影像呈现。时隔20年,两位歌手的重逢和演绎,显现出春晚的一个历程,人生的一段旅程,友情岁月的一种沉淀与领悟,并在唤醒观众对春晚的收视记忆的同时,唤起全民对于个体生活、国家发展的集体记忆。
《我和2035有个约》也成为导演组埋下的一个“伏笔”。节目由人气组合TFhoys演出,表达出新时代青年对“两个一百年”的向往与憧憬,并以自信的表演、青春的气息感染着不同时代的观众,或许将成为年轻人对春晚、对时代的新的青春记忆。
四、中国视角,全球传播,打造国家品牌
为体现“中华一家亲”,适当增加中国港澳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演员比例,形成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景象。打造了多个由中国港台演员主演的创意节目,如杂技+AR+歌曲《梦想之城》、魔术与歌曲《告白气球》、两岸四地男星的合唱《龙的传人》等;推出了几个在春晚舞台上罕见的语言类节目,如少数民族题材小品《天山情》,融合戏剧、舞蹈、动物表演等,小品立意鲜明、情节有趣、人物形象突出,不仅丰富了春晚语言节目的类型,也丰富了主旋律题材的表现形式;小品《回家》由中国台湾和大陆演员联袂演出,故事源自主演方芳和张晨光的真实生活,他们将个人乡愁融入节目,细腻、幽默、有层次感的表演颇为到位,适应了春晚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演出要求,勾勒出海峡两岸同种同族、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结。
在节目中融入更多国际元素。创作由外国演员参与的重点节目,以影像方式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美、俄、法、意等国家歌手共唱《我爱你中国》;歌曲《乘风破浪》中的世界超模、世界小姐走秀;丰富多元的“一带一路”题材节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演的舞蹈《欢乐的节日》、特别设计“国宝回归”、歌曲《千年之约》、舞蹈《丝路绽放》、钢琴曲《新丝绸之路》等。2018年特别创作了一个歌颂中非友谊的小品《同喜同乐》,小品中出现众多来自非洲国家的演员,乃春晚首次。作品以中国为肯尼亚承建其独立以来首条新铁路——蒙内铁路为背景,为突显鲜明非洲特色和喜庆氛围,装配许多中国视角下的非洲符号,表达非洲人民对中国的感激之情。尽管有外媒进行曲解报道,但中非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事实确是作品创作的逻辑起点。
实现春晚更为广阔的全球传播,打造文化传播领域的国家品牌。2017年,晚会現场专设媒体融合传播专区,各大传媒机构现场同步报道春晚,新成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也向214个海外合作方播出春晚相关消息;2018年,恢复新春贺电环节,通过央视五大洲分台等连线报道海外华人华侨欢度春节的相关活动,播放世界部分国家、国际组织领导人拜年视频,邀请篮球明星马布里到晚会现场送祝福,现场呈现全球参与春晚互动的“大数据热力图”等,不断显示出春晚已成为推广中华春节文化,打造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重要文化品牌,成为对外文化交流“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优势对接平台,成为讲中国故事、展中国精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文艺先锋”。
参考文献:
[1]陈寅、杨洛琪.2017年央视春晚创作的三个关键词[J].青年记者,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