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狠心的父亲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zhizhe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中的父亲,是冷漠的。当母亲把我的作业本撕得粉碎,扔进灶台里烧掉时,他假装没看见,若无其事地走开。从那时起,我给他贴上了“狠心”的标签。
  哥哥把两个新作业本和一把酥心糖偷偷塞给我,才平息了我心里的愤恨。
  哥哥总是时不时地给我惊喜,一支漂亮的铅笔,一个印着彩画的本子,一把香甜的酥心糖,他以此奖励我学习成绩的提高。他说一定要考出好成绩,到时候老师会奖励一堆本子,让母亲撕得手发软都撕不完,想到这个馊主意,我和哥哥都笑了。
  2000年4月,上天和我开了个玩笑。在距离高考不到两个月时,我病了。经过十多天住院治疗,病情却反复发作,并不断恶化,我的视力和听力极度下降,呼吸困难,不能进食,县里的医院已经无法治疗,要求转院。对于一个不知道遵义城在哪儿的朴实农民,除了无助,他压根不知道能往哪里转院。
  后来哥哥告诉我,那天晚上下着雨,有点冷,医院里的人都睡了,父亲像疯了一样,手里捏着转院通知书,在医院的坝子里大吼,踢坏了医院药房的木门,妹妹一边哭喊一边拽着父亲的衣角,父亲冲进凄冷的夜里,把妹妹扯倒在地上,双手搓出了血,全身敷满稀泥。
  在一个好心病友帮助下,我转到市里的医院治疗,堂嫂陪着我,因为她有亲戚在市里。
  我的病情开始好转,醒来看见父亲站在床边,桌上放着一包鸡蛋。他依旧阴沉着脸,说我瘦了,要吃点东西补补。其实他也瘦了,他的脸很黑很瘦,样子很憔悴。
  我没理他,站了几分钟,他从内衣袋里摸出一叠钱递给表嫂,很厚的一叠钱,大部分是零钞。他转身离开,走到门边停了一下,回头看我一眼,就走了。
  出院后,我要去县城参加高考,他要陪我去,我拒绝了。
  从考场出来,远远地看见他挤在人群中,看见我出来后,他转身就走了,双手背在身后,后背有点驼。考试的两天时间,他都出现在考场外,但我们依然没说话。
  2000年9月,我考上了警校,开学的前一天,他给我八千块钱,喊我收拾衣物去学校报名,我独自一人乘车去了省城,他没提出送我。
  三年里,我没回过家,也没给他打过电话,但存折上会按期出现200元的存款数字,我利用打暑假工和做兼职挣取了两年的学杂费,没用他寄来的钱。
  毕业后,我分配到黄家坝派出所,三年来第一次给他打电话。他没问我分配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只是说好生工作,不要怕吃苦,老实做事,老实对人!
  他永远是那么冷漠,那么狠心,似乎从来不关心我,我无数次怀疑自己不是他的亲生女儿,我和他一直赌着气,谁也不理谁。我不再给他打电话,不再告诉他关于我的任何消息,也很少回家,只是给“同伙”哥哥诉说工作和生活中的事。
  我的婚姻是我和他的矛盾的极点,他极力反对,我一直坚持。在亲友的劝说下,他参加了我的婚礼,但他一直没去我的新家。狠心的老父,我不明白,他怎么就不担心女儿婚后的生活。
  两年后我生孩子时,是婚后父亲第一次来看我。孩子在出生后的当晚意外死亡,所有人都离开了,只有父亲守在病房外。我得了重感冒,咳嗽不断,伤口撕裂,情绪很低落。趁父亲不注意,我一把扯扔了輸液瓶,鲜血顺着手臂流在白色的被子上,父亲慌忙跑进病房,抱起我往手术室奔跑。
  二十多年了,从未与父亲这样近距离接触,父亲的手,是那样厚实有力,父亲的怀里,是那样温暖安全。丈夫赶到病房后,父亲起身要走。他说:“好生养身体,过了今年就好了!”转身离开,他扯衣服擦眼睛。
  “爸!”我突然很舍不得他走,可他没听见,已经走远了。
  父亲62岁生日,我和丈夫带着儿子回老家,我亲手做了一桌父亲爱吃的饭菜,陪老父小酌几杯。微醉之后,哥哥道出了儿时的秘密,说所有给我的本子铅笔酥心糖都是爸爸买的,哥哥只是代劳。原来我信赖的“同伙”,其实他是父亲的“同伙”。
  我心中一阵酸涩。
  我狠心的老父呀,一辈子的老实农民,他永远不知道如何去表达爱,也许,这就是他独特的爱的方式。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搬家腾衣柜,翻出一个包裹来。  包裹里面包了一摞母亲为我们一家三口缝制的鞋垫和一些零碎。这个包东西的裹包是外婆留给我的念想。  翻着包裹里的鞋垫,又想起了母亲。她一如当年的外婆,经常说,趁着她现在眼睛还亮多做些鞋垫我们衬。我不让她干这些扎花刺绣费眼睛的针线活,要她操心自己吃好,有时间多出去走走,做那么多鞋垫能用完吗?可她偏偏不听。  我隐隐觉得她也是为我们留念想。她把一对结婚时的银镯子给我。我说,
期刊
过去,家家户户的剩饭、剩菜都是放在吊笼里的。而这吊笼是用树木做成的,其形状多为正方形。  我家曾经由我父亲制作过一个极其简陋的吊笼,那是从桑树上砍下的剪刀叉式的桑树枝,其三顶端用较粗的麻绳系着,上面用旧草帽遮挡灰尘,为防老鼠偷食,多用一瓷瓶凿穿瓶底,将麻绳或铁丝穿入其中。吊笼一般置放于后门或房梁中央,这是为了通风,使其不让剩饭、剩菜变质。其铁丝或绳子系在橼子或中梁上,高低以过人头为宜。我家后来专门
期刊
今夜,月圆,我独自酌着家乡带来的谷酒。窗外微微的风和酒香让我想起了到天国旅游一直没有回来的叔叔,朦胧的泪眼中仿佛又看到他那飘飘摇摇踯躅在村野的背影。  小时候,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大我十四岁的叔叔去县城拖板车,顶着烈日,蹭着一双草鞋,佝偻着身子帮人家送货,每天赚那么一点点伙食费。每隔一段时间回家,自己都舍不得花钱的叔叔,都会给我带回两串香蕉,而我总会把香蕉皮都吮吸得薄薄的,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叔叔回
期刊
徜徉于宋词花海,我犹如花间一只蝶。  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当数东坡词,雍容华丽,大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这样一个全才,人生却是起起落落,总是被天南海北地贬。这一切皆因其才华太出众,总遭人妒忌。但东坡的豪放,总是会让这一切风轻云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西北望,射天狼。”东坡的豪放中总带着一股执着劲,“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有那股非比寻
期刊
南方的植物,大部分都长青,一年四季,总是枝繁叶茂,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木棉却不是,它春天一树嫣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则是秃枝寒树,愣是给岭南如春的四季加入北国的风情。  小时候,母亲说起木棉,总是一脸的崇敬,我不解,母亲总是笑笑:“你不曾见那一树花开的震撼!”我第一次听人用“震撼”而不是用“美丽、动人”之类的词来形容花,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但我真正见到木棉,却是在上高中之后。  198
期刊
对于家人,我始终认为,理性的分析似乎是一种伤害,而感受他们更是生活的质地,更有一家人生活的温度。  母亲识字不多,某天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本《红楼梦》,也看了起来,然后不好意思地说:“看不懂。”我后来知道母亲是想给我们兄弟姐妹做个读书的榜样,也许是有人教她这样。当时父亲淡淡地一笑,说:“其实我也看不懂。”父亲其实是读过三年私塾的人。母亲听了父亲的话,也笑了。父亲这么说,是为了不让母亲难堪。当然这是我
期刊
童年时,我常来姑姑家小住几日。  姑姑家住在一个村子里,姑父是村里有名的木工,不知是他不想干重活还是有别的原因,姑父很少外出做木工,每每收工回到家,姑姑开始烧火做饭,而姑夫一屁股坐在炕沿上,酒壶就端上来了,白酒就咸菜,常常是喝得醉烂如泥。家里常常是两样子饭,上好的给姑父,姑姑和表姐是粮菜参半。但即使是这样,姑父还是对姑姑不好,瞧不起她,嫌姑姑生了个女孩,常常和姑姑拌嘴,说姑姑是“绝种”。  姑姑和
期刊
县城南部的光茅山上,长着一棵奇特的红杜鹃,它在一个黑黝黝圆柱形的丑陋岩顶上。  近处看,如一个经过艺术造型的附石式树桩盆景。远处看,丑黑的岩石就成为树主干的一部分,加上十多个枝丫纵横交错,似十多条臂向四周挥舞,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拙厚古朴,浑然和气,不亢不卑,庄重潇洒,酷似一位巨人武士在站岗。  就是这么一棵红杜鹃,名闻远近乡邻。传说是什么“风水村”,隐藏着的神灵保佑着这一方水土。常有人家在它
期刊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这些年来,也曾有那么几个对我有那么点意思的女人。  第一个女人,是儿时父母所订的娃娃亲。当时我们什么也不懂,两小无猜地一块儿玩。我到了初中时,看得出来,她还是喜欢我的,毕竟当时能读上初中的不是很多。但我却不太喜欢她的,因为她的性格有点粗鲁。我上高中的时候,她就更加喜欢我了,这在农村,毕竟算是有一定的文化了。但我却更不喜欢她,还是因为她的性格,在一个村里
期刊
那天放学回家,四年级的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时就我一个人,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矗立在田里的稻草人。确切地说,应该叫直立,而不是矗立。用三个“直”来形容它真是站得太直了,而且它也没有那么高大雄伟,它有点孤苦伶仃地立在那里,面部表情不知所云。  我似乎又重新发现了它,好像它死去了多少时候又活过来一样,好像隐藏了很长时间突然又冒出来了,其实,它一直在那儿,不声不响,不理不睬,一直存在着,又一直被我们所忽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