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方的植物,大部分都长青,一年四季,总是枝繁叶茂,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木棉却不是,它春天一树嫣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则是秃枝寒树,愣是给岭南如春的四季加入北国的风情。
  小时候,母亲说起木棉,总是一脸的崇敬,我不解,母亲总是笑笑:“你不曾见那一树花开的震撼!”我第一次听人用“震撼”而不是用“美丽、动人”之类的词来形容花,所以印象特别深刻。但我真正见到木棉,却是在上高中之后。
  1986年秋天,我考入梅州市东山中学念高中。学校离家有五六十公里,当时交通不便,算上步行、等车、中转什么的,回一次家单程就要花费四五个小时。母亲很心疼这些时间,认为“用来读书,多好”,所以一开学就把我“全托”了,寒暑假才准许回家。
  突然间要离开母亲那么长时间,我有点不知所措。幸而,有木棉花的陪伴。
  入学第一天,我就发现古旧的东山书院门口,有几棵粗壮挺拔的大树,树冠似乎高耸入云,基部则是密密丛生的瘤刺,枝丫延伸处,很是苍劲有力。同学告诉我,那是木棉。
  从此,我常常盛了一盆饭,站在树下一边吃,一边仰望着树枝上跳舞的金光,想象花开的样子。那一朵朵驶过天空的闲云,寄托了我无限的憧憬和遐思,叶面上浮动的音律,驱散了我许多的不安和担忧。
  转眼到了冬天,木棉逐渐褪尽了叶子,赫然只剩下墨黑的枝丫,兀自探向远方,末梢无一例外地向上,直指天空,仿佛在拼命地汲取着什么,积聚着什么,躯干则更加挺直。
  阳光穿过树梢,直接铺在我的脸上,令我无限温暖。
  缤纷三月的时候,同学说,快开花了吧。我想起母亲说的“震撼”,感到莫名的害怕,反而不敢常到树下去了。我在课本里、在练习册里、在试卷的空隙里,想象着花开的样子,在想象中,我错过了第一朵花开。
  当我再次站在树下时,已经是一树的嫣红。朵朵花儿恰似簇簇焰火,落在枝头。我仰起脸,痴痴地看。阳光在跳,空气在跳,花儿像被吻开了咒语的小天使,全都在跳,我的思绪也跟着跳,跳进了奇妙的童话。
  童话里,花儿全是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的妈妈,住在天上。树,是他们的爸爸。
  春风一吹,孩子们呼拉拉地跑了出来,把爸爸粗壮的胳膊当成课间休息的操场。三人一群,五人一堆,玩得很是热闹。个别调皮的孩子还爬上爸爸的指尖,和伙伴们玩跷跷板。小家伙憋足了劲儿压,却始终翘不动,气鼓鼓地背过脸去,正好碰上行人疑惑的略带惊喜的目光,便马上吐吐舌头,将花瓣儿使劲地舒展,仿佛在说:瞧我多漂亮!
  孩子们从娘胎里就知道,他们的生命非常短暂。所以他们每一天都要和太阳比赛,和小鸟比赛,和时间比赛。
  太阳公公起床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在枝头操练了许久,一个个神采奕奕、精神抖擞,小脸儿红扑扑的,晶莹的汗珠儿在闪烁,愈发显得粉装玉琢、娇俏可爱。太阳公公一乐,便“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加入孩子们的队伍,玩得不亦乐乎,有时,竟然忘记 “晴转多云”的约定,整日留恋枝头。
  小鸟儿刚张开翅膀打哈欠,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和它道早安,吓得它扑棱扑棱好几次才勉强站稳脚跟。那红彤彤的一大片,让它很久都适应不过来。然而,小鸟儿还是很快地喜欢上了这些热情直率的小朋友,经常和他们玩捉迷藏。机灵的小鸟总是往花骨朵宝宝中间一站,身子一挺,笔直笔直的,可怜孩子们看到的全都是健硕溜圆的身子和尖尖的小脑袋,哪里分得清哪个是小鸟,哪个是小宝?
  花期无限好,却转眼即逝。孩子们依依不舍,陆续告别爸爸,他们要去探险啦。一、二、三,跳!孩子们一个个像训练有素的小伞兵,从天而降,地面上顿时就热闹了起来。有的忙着捏泥饼,有的忙着学织草环,有的在和蜗牛谈心事,有的则是把耳朵贴在地面上,认真地捕捉行人、车辆经过时奏响的每一个音符。
  一个小家伙瞅准正趴在草地上耐心等待蚯蚓探出脑袋来的姐姐,“咚”的一声,落在她的背上。姐姐急转身,还未伸出手去抓,小家伙已经骨碌骨碌连翻几个跟头,远远地爬起来朝姐姐做鬼脸了,回头再看蚯蚓,早就不见了踪影。姐姐气得直跺脚,其他伙伴们却哈哈大笑。笑声中,孩子们逐渐围了起来,手拉着手翩翩起舞,且舞且飞,越飞越高,最后和妈妈会集在一起,成了天边最美的晚霞。
  高中三年,到木棉树下去吃饭,已经成了我的习惯。无论花开花落,我总能感到一种源自心底的快乐和温暖。直到现在,每次从木棉树下经过,即使是步履艰难,那渾身蓄势待发的力量,那满树蓬勃的生机,那火焰般燃烧的激情,仍旧让我不由自主地抬头。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土塔河藏在大山深处,山民养牛羊、骡马、驴儿,繁殖快,变钱快,是家中的宝。  我家养了两头驴儿,一头是骟驴,我们叫大驴;一头是草驴,我们叫小驴。小驴是大驴的母亲,大驴是小驴的儿子,我们以驴的身架大小来命名,这样母亲成了小驴,儿子成了大驴,长得像一个模坯里出来似的,黑背白肚,体格颀长,黑长的驴脸额头上有一个白圆点,像被顽皮的小孩涂染了一颗美人痣。  晨曦刚镀亮土塔河,我起床了,喝了妈妈熬的酽茶,啃了锅
期刊
那时,我在一家很不起眼的单位开小车,职位就像那辆破旧的桑塔纳一样卑微,所以,当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朋友的求助电话时,差不多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其实求助我的这个朋友根本还说不上朋友,无非就是在几个哥们小聚的场合混了个脸熟,八辈子也不会想到和他会有什么交集,所以当他求助于我时,来不及细想我就答应了。  放下电话我就把车开去了医院。是的,到医院总不是什么好事,何况那阵已到夜晚。但到了医院我就知道我和
期刊
穿过被灯影覆盖的新化东路,穿过人流汹涌的二桥,镇南汽车新站就镶嵌在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我不知道南来北往的车辆都在忙碌些什么,但知道它会像穿城而过的红水河一样,给大化这么个巴掌大的小县城带来容量。仰望天际,你会感觉到天空的星月和大地的灯火一样明亮,人群如蝼蚁置身其中,并且明暗不断变幻着,人事景物的暧昧光晕时而占据我们有限的视线,时而盘旋升空,远离凡尘。我此刻宁愿相信,这个新兴的不眠的小城
期刊
父亲爱喝酒,甘蔗酒、柿子酒、苞谷酒……从来不挑,尤其是柿子酒。  早些年,父亲和同村的几位叔叔出门打散工。有次在邻县的一个村,他们帮一户人家盖房子。晚上吃饭时,人家轮流着给他们敬酒,可能是年轻气盛,借着酒胆,父亲说了一句自认为很牛的话:“这样喝酒不过瘾,要喝,咱们茶杯喝?”  父亲见没人理他,就又说了句更牛的话:“我和你们划拳喝,一次两杯,谁敢?”这次有人似乎被吓住了,沉默了几秒,有几个胆大的应战
期刊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夏至应节食,俗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之说。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节是古代很重视的节日,正值夏收之际,皇家不仅要举行“祭地”仪式,还要“当早黍于农历五月登场时,天子要在夏至时举行尝黍仪”(《吕氏春秋》)。《
期刊
我一直觉得,干某个职业,凡穿得太像那个职业的,没准很糟糕。  在川大上学的时候,隔壁的望江公园,九眼桥头的茶馆,锦江边的说书场,到处都可以看书;不像现在,把公园、茶馆当成搓麻的地方。现在的书店,卖得最火的书是《成功学》,人人觉得失败,人人都想成功。回想书店最大的变化,过去站着的人多,现在跳着的人多;过去的人没钱,只能去书店蹭书看,还偷偷抄书上的内容;现在作家签名售书的多,到处是蹦跳着喊叫的粉丝。 
期刊
搬家腾衣柜,翻出一个包裹来。  包裹里面包了一摞母亲为我们一家三口缝制的鞋垫和一些零碎。这个包东西的裹包是外婆留给我的念想。  翻着包裹里的鞋垫,又想起了母亲。她一如当年的外婆,经常说,趁着她现在眼睛还亮多做些鞋垫我们衬。我不让她干这些扎花刺绣费眼睛的针线活,要她操心自己吃好,有时间多出去走走,做那么多鞋垫能用完吗?可她偏偏不听。  我隐隐觉得她也是为我们留念想。她把一对结婚时的银镯子给我。我说,
期刊
过去,家家户户的剩饭、剩菜都是放在吊笼里的。而这吊笼是用树木做成的,其形状多为正方形。  我家曾经由我父亲制作过一个极其简陋的吊笼,那是从桑树上砍下的剪刀叉式的桑树枝,其三顶端用较粗的麻绳系着,上面用旧草帽遮挡灰尘,为防老鼠偷食,多用一瓷瓶凿穿瓶底,将麻绳或铁丝穿入其中。吊笼一般置放于后门或房梁中央,这是为了通风,使其不让剩饭、剩菜变质。其铁丝或绳子系在橼子或中梁上,高低以过人头为宜。我家后来专门
期刊
今夜,月圆,我独自酌着家乡带来的谷酒。窗外微微的风和酒香让我想起了到天国旅游一直没有回来的叔叔,朦胧的泪眼中仿佛又看到他那飘飘摇摇踯躅在村野的背影。  小时候,家里穷得饭都吃不饱。大我十四岁的叔叔去县城拖板车,顶着烈日,蹭着一双草鞋,佝偻着身子帮人家送货,每天赚那么一点点伙食费。每隔一段时间回家,自己都舍不得花钱的叔叔,都会给我带回两串香蕉,而我总会把香蕉皮都吮吸得薄薄的,才恋恋不舍地扔掉。叔叔回
期刊
徜徉于宋词花海,我犹如花间一只蝶。  花中之王,国色天香,当数东坡词,雍容华丽,大气,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这样一个全才,人生却是起起落落,总是被天南海北地贬。这一切皆因其才华太出众,总遭人妒忌。但东坡的豪放,总是会让这一切风轻云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西北望,射天狼。”东坡的豪放中总带着一股执着劲,“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有那股非比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