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落空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du38sbf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搬家腾衣柜,翻出一个包裹来。
  包裹里面包了一摞母亲为我们一家三口缝制的鞋垫和一些零碎。这个包东西的裹包是外婆留给我的念想。
  翻着包裹里的鞋垫,又想起了母亲。她一如当年的外婆,经常说,趁着她现在眼睛还亮多做些鞋垫我们衬。我不让她干这些扎花刺绣费眼睛的针线活,要她操心自己吃好,有时间多出去走走,做那么多鞋垫能用完吗?可她偏偏不听。
  我隐隐觉得她也是为我们留念想。她把一对结婚时的银镯子给我。我说,现在谁还戴这个呢?不兴时了,戴不出来。她说,你留着去,再不给谁。这话一出,我心里为之一震,内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痛了。于是,不敢怠慢,便郑重地收下。
  母亲60岁了,身子瘦弱单薄,与父亲之间的恩恩怨怨也如当年的外婆和外公。原来每次见到她,她就数叨父亲,我也习惯了,虽极不愿意听,但也隐忍着。
  如今,父亲也走了,他们之间的恩怨也烟消云散了吧?活着的时候,她从来没有珍视过这个男人,珍惜这份40多年的感情,现在她也有过追悔吗?
  这个16岁就成婚的女子,给父亲生了两男一女。那时,父亲在外谋职,常年在外,母亲一个人在家操持,地里有干不完的农活,家里有吵闹的孩子。
  那时候,父亲脾气暴躁,回到家里爱唠叨、叫骂,不体谅母亲。父亲分别在三营和七营工作过,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并不发达,父亲经常骑自行车回家,从三营到我们家大概五十多公里(开车需要1个多小时),从七营到我们家也有三十多公里的路程。现在想来,那么远的路程下班骑自行车回家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二十多岁的父亲年轻气盛,他找来大卡车给我们拉水(我们那里缺水),找来工匠给我们盖房子,为了盖房子,他经常回来连夜打胡基(土方块),盖房子时,他也并着那些工匠一起干。在父亲的规划下,新房也全部竣工了,而且添置了新家具,这在当时的农村(大多数住窑洞)是相当气派的,沙发也是不曾见过的雕有龙椅的皮沙发,我家摆上了。黑白电视在我们村也就我们家率先看上了。
  父亲每次回家都给我们买好吃的东西,买一些新奇的东西,诸如双肩书包、自动圆珠笔、凉鞋、围脖之类的。每到周末下午,我们就欣喜地守望父亲回来,远远看见他骑的自行车从门前那个大坡驶下来,我们就飞也似的跑上去。
  母亲说,父亲仗着那些年在外面有那么个工作,回家不把她放在眼里,想骂就骂,想打就打。有一回,她拉肚子,乏得走不动,父亲看她几天了还不见好,以为装着呢,见她一个“黑风脸”,饭做好也不问她吃吗?没有给她买一片药。母亲总是重复絮叨这些陈年旧事。
  母亲后来几次病重的时候,是我接到固原看的。那时候父亲在外面跟着工地干活(父亲那时已经从原来的商业单位买断工龄回家了,后来重新找了一份活计),我们姊妹三个也相继长大,我和弟弟读书也需要费用,家里又搬迁到新开发的移民区,地里水费、化肥也都需要钱投入,如果父亲再不出去,仅仅靠地里那一点收成是维持不下去的。
  随着父亲单位的不景气和买断工龄,加之变卖所有的东西举家迁到新的移民区,我们家的日子开始一天天捉襟见肘。面对一望无际的荒漠,几间寒碜破旧的房子成了我们新的家,当时我正在读中专,学费有时也成了问题,生活费时断时续。
  面对日子一天天窘迫,父亲长期在外不能够照顾家里,更不能用温存体贴一个辛劳、羸弱的女人,母亲便时常抱怨。而父亲那些年在外挣的钱大多花在我们姊妹三个身上,到哥哥弟弟结婚的时候,家里已经开始借高利贷了。直到我毕业参加工作结婚之后,家里情况才有所好转起来。
  和父亲结婚四十多年来,母亲没有过几天清闲的日子,多年来她一个人守着一个空空的院子,我们也一直在外面读书,从老家到搬迁地,家里一直养着一条狗与她为伴。一个女人,没人疼爱、呵护、帮持,她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独当一面,风里来,雨里去。四十多个年头,她白了华发,岁月在她脸上也无情地镌刻出了深深的皱纹,背也不挺拔了,腿也明显弯了。
  年轻时的母亲剪着短发,身材苗条,面容姣好,在我们方圆十里八村都算得上漂亮媳妇子,用现在的话就是美女,赶集的时候都有好事的男人们追着她看,也有人说她长得像南方人。而今,生活的艱辛和磨砺让她已经走了样,她抱怨父亲心里没有她,没有好好地照顾她,没有给她创造好的生活条件,只有干不完的活,下不完的苦和雪上加霜的生活。
  面对周围人一天天逐渐富足的生活,母亲的抱怨不无道理,也充满了委屈。
  我从来没有想过母亲独居这么多年的生活,有时候她会躺在炕上和我说她和父亲的过往,说她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我发现她只是不识字,不善于表达,而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凄苦和无助的。
  母亲又回乡下去了。我们把父亲掩埋到了城郊附近,这样便于我们以后去看他,老家移民搬迁现在也荒无人烟了。
  我担心母亲的身体,想让她在城里住一阵子,可她还是很执拗地要回去。回到了乡下的家里,她在电话里说:“看见棚子里的架子车想起了你父亲,看见了水窖的窖盖(是父亲打制的)想起了你父亲,看见了墙上挂的……”她哽咽着,“你爸爸其实比我好,走了再不受罪了。”
  夜里,我静静地躺在床上,想这个一天天瘦弱、衰老的女人,守着一个更加空寂冷清的院落,蜷在院子角落的那条叫声也一天天弱下去的黄狗,满天的繁星在寂静的夜空千年不变地眨巴着,它能读懂这个女人的凄苦吗?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黄金铺地,老少弯腰。  那一车车饱满、美妙的麦穗,就是一张张暄腾、喷香的面饼啊。可要吃到这张饼,必须等到颗粒归仓、核算清楚才可以呢,饥肠辘辘的社员们哪里受得了?于是,大人们收工到家,便会神秘地掩上院门,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扎起的裤脚里、鞋窝里,神奇地掏出、磕下可爱的麦粒来。孩子们已不满足于捡拾落在地上、挂在路边树枝上一根两根的麦秆了,而是趁大炮队长不在跟前,车手又是家里哥哥、叔叔或亲戚,便猛地蹿上
期刊
父亲这一觉,一睡就是20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个夏天来生长,父亲便跟着麦苗的脚步,躬身除草,施肥,呵护着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粗大的树干上布满了皱纹,像父亲的额头。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子。  晚秋的一个中午,我还不到八岁,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了,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点点头,挎着母亲递
期刊
1984年,我到部队报到那天,政委听说分来个地方大学生,吩咐炊事班宰羊买酒,羊肉在滚锅里翻腾着,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好一番闹腾!  转业地方以后,我交往的多半是老战友,嗜酒的不少,贪杯的不多,不用酒勾兑感情,不乘酒相托要事,没有劝酒压酒,只有自酌自斟,喝高了悄悄散开,嘴里“哼哼唧唧”,不知是吟诗还是唱歌,较那些疯癫的“鬼”,有着飘逸的“仙”态。  喝酒有酒量好、酒性好之说,酒量好是多喝不醉,酒性好是
期刊
第一次看见海,是在秦皇岛,面对大海的波澜壮阔,我心潮澎湃,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海是平静的,温柔的,平静得能听见风儿的吟唱。海天一色,一望无际,波浪静静地辟开了一条闪着波纹的“路”,好像是为了迎接我,又好像是伟大的母亲伸开了玉带臂拥抱着我。漫步在沙滩上,旅途的疲惫及晕车的状况被轻柔的海风一扫而光,一波一波的海水似坚强的战士冲过来,时时刻刻,永不言败。  登上觀光船,再次倚栏眺望,海鸥舞动着它们美丽
期刊
土塔河藏在大山深处,山民养牛羊、骡马、驴儿,繁殖快,变钱快,是家中的宝。  我家养了两头驴儿,一头是骟驴,我们叫大驴;一头是草驴,我们叫小驴。小驴是大驴的母亲,大驴是小驴的儿子,我们以驴的身架大小来命名,这样母亲成了小驴,儿子成了大驴,长得像一个模坯里出来似的,黑背白肚,体格颀长,黑长的驴脸额头上有一个白圆点,像被顽皮的小孩涂染了一颗美人痣。  晨曦刚镀亮土塔河,我起床了,喝了妈妈熬的酽茶,啃了锅
期刊
那时,我在一家很不起眼的单位开小车,职位就像那辆破旧的桑塔纳一样卑微,所以,当有一天我突然收到一个朋友的求助电话时,差不多把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其实求助我的这个朋友根本还说不上朋友,无非就是在几个哥们小聚的场合混了个脸熟,八辈子也不会想到和他会有什么交集,所以当他求助于我时,来不及细想我就答应了。  放下电话我就把车开去了医院。是的,到医院总不是什么好事,何况那阵已到夜晚。但到了医院我就知道我和
期刊
穿过被灯影覆盖的新化东路,穿过人流汹涌的二桥,镇南汽车新站就镶嵌在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我不知道南来北往的车辆都在忙碌些什么,但知道它会像穿城而过的红水河一样,给大化这么个巴掌大的小县城带来容量。仰望天际,你会感觉到天空的星月和大地的灯火一样明亮,人群如蝼蚁置身其中,并且明暗不断变幻着,人事景物的暧昧光晕时而占据我们有限的视线,时而盘旋升空,远离凡尘。我此刻宁愿相信,这个新兴的不眠的小城
期刊
父亲爱喝酒,甘蔗酒、柿子酒、苞谷酒……从来不挑,尤其是柿子酒。  早些年,父亲和同村的几位叔叔出门打散工。有次在邻县的一个村,他们帮一户人家盖房子。晚上吃饭时,人家轮流着给他们敬酒,可能是年轻气盛,借着酒胆,父亲说了一句自认为很牛的话:“这样喝酒不过瘾,要喝,咱们茶杯喝?”  父亲见没人理他,就又说了句更牛的话:“我和你们划拳喝,一次两杯,谁敢?”这次有人似乎被吓住了,沉默了几秒,有几个胆大的应战
期刊
夏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日,称为“夏至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夏至应节食,俗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之说。  《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节是古代很重视的节日,正值夏收之际,皇家不仅要举行“祭地”仪式,还要“当早黍于农历五月登场时,天子要在夏至时举行尝黍仪”(《吕氏春秋》)。《
期刊
我一直觉得,干某个职业,凡穿得太像那个职业的,没准很糟糕。  在川大上学的时候,隔壁的望江公园,九眼桥头的茶馆,锦江边的说书场,到处都可以看书;不像现在,把公园、茶馆当成搓麻的地方。现在的书店,卖得最火的书是《成功学》,人人觉得失败,人人都想成功。回想书店最大的变化,过去站着的人多,现在跳着的人多;过去的人没钱,只能去书店蹭书看,还偷偷抄书上的内容;现在作家签名售书的多,到处是蹦跳着喊叫的粉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