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中“多元解读”之我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_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主要能力之一。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搞好阅读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阅读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积累语文知识,提高各种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环节,而且是陶冶情操和塑造品格的良好平台。
  那么,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呢?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点我感受颇深,我觉得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首先,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次面对文本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彰显个性,有独到的见解和体会。
  一、以学生为主体,发扬民主教学
  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
  其次,教师要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施民主教学,做学生“主体的守护者”,呵护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化。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有了问题,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要急于分析、解答,也不要马上进入讨论中,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我们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
  三、抓住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每篇文章都有很多“看点”,它们似乎都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着力点,但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只有把握住切入点,才能事半功倍地进行有效解读。
  首先,抓主要内容。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如一部《红楼梦》,有人喻它为一部百科全书,里面有天文地理知识,有琴棋书画,有诗词曲赋,还包含着医药学、建筑学、美学、哲学,可谓包罗万象。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多读,整体感知文本后再加以交流,把握主要内容。
  其次,抓主旨。诠释文学作品的主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升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
  再次,抓住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对艺术人物的理解理应不同,这给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辩证、理性地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
  第四,补充藏匿的“空白”。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这种“空白”,虽然是文学作品中未明确写出的部分,但它仍是文中已实写的内容向读者暗示或提示的部分,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和阐析。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会因此而变得空灵和鲜活。
  最后,抓文本语言。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发聋振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能准确地赏析语言,是语文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
  四、把握好尺度,切实增强解读效果
  个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也不是绝对的学生化,更不是普遍化、随意化。无论怎么“多元”都有一个界限,“多元解读”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总还是莎士比亚描写的哈姆雷特的反映,彼此在某些细节上难免会有些差别,而在基本性格上还是那个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堂吉诃德。
  首先,多元解读要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只有立足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有效解读文本。钱梦龙老师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因为,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其次,多元解读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正确,才能熏陶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多元解读”是真实的阅读,是孕育创造性品质的阅读,新世纪的语文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和把握当今语文课程改革中倡导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文本多元解读真正落到实处,让阅读切实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真正彰显出个性的风采。
其他文献
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经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途径是从观察、实验入手,凭数学直觉,通过类比而产生联想、归纳而提出猜想.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近年的高考明显加大了这方面的考查力度.   归纳推理是常考类型,而类比推理作为考查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阵地,近年成为考试命题的热点,往往被设计为填空题或者选择
9月16-17日,本刊和天津日报社在天津联合召开“跨世纪党报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解放日报总编辑赵凯、南方日报总编辑范以锦、天津日报总编辑张建星、北京日报常务副总编辑刘宗明、辽
优质牧草美国籽粒苋内蒙古伊金霍洛报社王文明近年来,伊克昭盟许多乡(苏木)社(嗄查)推广种植美国籽粒苋获得了成功。1996年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教师郝文英试种二亩籽粒苋产饲草1万多公斤
摘 要: 中学体育教师在转变更新体育观念的同时,必须不断扩大本学科知识面及体育边缘学科的知识面,对不同项目的历史沿革,不同学派、流派的论点和技术风格,国际现状与发展趋势都要融会贯通,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师 知识结构 能力素质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通过规范的动作技术的传授,促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这种重技术轻理论、重共性轻个性
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2, PCV2)被认为是引起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ostweaning multisystemic wasting syndrome, PMWS)的主要病原。该病毒可侵入机体
文内叙述了在矿井气体学和防止煤与瓦斯突出方面的研究成果。求出了巷道瓦斯涌出量与各种因素的关系,介绍了预测和防止突出、防止瓦斯和煤尘的方法。 The article describes
五、抛秧移栽 (一)适期抛秧 早中稻抛秧期要求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抛秧秧苗要求叶龄在二叶一心至三叶左右,秧龄25天~30天,苗高不超过15厘米。试验结果表明:秧苗二叶一心
摘 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是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在教改实验中,作者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落实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坚持将授知与育能相结合,为培养创新能力打好基础。主要通过平等对话式的阅读教学、多角度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写作 口语训练 創造性思维    赫钦斯说:“教育不能复制学生毕业后所需的经验,它应当使学
摘 要: 语文教育人性化实际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语文教育有利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这便是语文教育的人性化。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性化 个体化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正如匈牙利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1]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
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  作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