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铜镜自它四千多年前出现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已经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照面饰容的用途,融入了社会生活和文化意识,因此古代铜镜不仅浓缩着文化,还见证了历史发展。
关键词:铜镜;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一、铜镜体现着古人审美
拿古代铜镜与现代玻璃镜子相比,前者虽然不及后者清晰,但是其身上的艺术性绝对是后者比不上的。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铭文镜。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铜镜身上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纹饰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明代铜镜铸造业已是江河日下,逐渐被实用的玻璃镜所代替了。
二、神秘的制镜技艺
古代铜镜除了高超的艺术性外,还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在铸造工艺、合金配比等方面都值得琢磨和研究。除了那精美的铸帛工艺和纹饰令人赞美,防锈工艺之精妙也深受推崇: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至今仍不锈蚀,着实是个不解之谜。据介绍,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 即铜50%、锡50%。近代学者使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发现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提高了铜镜铸造质量。《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明确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而未见形容,及其扢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毫可得而察。”《吕氏春秋·达郁》中更有早先秦两汉时,人们是用白毡蘸着“玄锡”来磨镜开光的记载,汉镜就曾有“和以银锡清且明”、“和以玄锡清而明”的铭文。
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
(一)帝王的贡品或赏赐
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后来这习俗流传到民间。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此用途。
(二)爱情婚姻的信物
铜镜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另外,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凄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是渊源有自的。
(三)驱邪法宝与法器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式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鏡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
(四)中外交流使者
在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了三国魏晋时代倭奴王(今日本)遣使来到中国进贡,魏王便赏赐予“铜镜百枚”的资料,这说明早在汉代,精美绝伦的中国铜镜,已经成为周边国家难得的珍贵礼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中国的魏镜和吴镜,以及当地仿制的“倭镜”。1959 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会,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
(五)随葬品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像,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另外,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镜随葬的习俗,但其纹饰、大小却随着墓主身份有着明显的区分。今天,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标识。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文物出版社,1988.
[2]丁孟.铜镜鉴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铜镜;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一、铜镜体现着古人审美
拿古代铜镜与现代玻璃镜子相比,前者虽然不及后者清晰,但是其身上的艺术性绝对是后者比不上的。汉代早期,铜镜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繁缛细密的龙凤蟠螭纹饰变为卷草纹、星云纹、吉语,出现了草叶纹镜、星云镜及各种铭文镜。到了唐代,铜镜体现了盛唐风韵的华丽气象,纹饰以麒麟、奔马、鸾凤、吼狮及西域传进的各种花卉、不知名的或奔或卧的怪兽等为主。铜镜身上的装饰纹路,直接代表着古人的审美眼光。纹饰工艺,既反映了铜镜的主题内涵,也是铜镜最具美学价值的部分。它涵括了各种几何、动植物、神兽仙人、民间故事、生活百态、祈愿祝福等,有些精美的可媲美画作,或映照出各种社会内容。纹饰各具时代特征:殷商时期多用叶脉纹、平行线纹、多圈凸弦纹等;西周时期多用重环纹、鸟兽纹等;春秋战国时期多用山字纹、凤鸟纹、蟠螭纹等;汉代除继续沿用战国镜纹饰外,最流行的纹饰有规矩纹(博局纹)、草叶纹、星云纹、连弧铭文纹、蝙蝠形柿蒂连弧纹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多用兽纹、变形四叶纹、瑞兽纹等;隋唐时期多用瑞兽纹、四神纹、花鸟纹、宝相花纹、海兽葡萄纹、十二生肖像纹等;五代以来由于政局变化,铜镜铸造也有明显的时代差异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至明代铜镜铸造业已是江河日下,逐渐被实用的玻璃镜所代替了。
二、神秘的制镜技艺
古代铜镜除了高超的艺术性外,还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在铸造工艺、合金配比等方面都值得琢磨和研究。除了那精美的铸帛工艺和纹饰令人赞美,防锈工艺之精妙也深受推崇:即使深埋地下数千年,至今仍不锈蚀,着实是个不解之谜。据介绍,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就记载了制作铜镜的合金比例:“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 即铜50%、锡50%。近代学者使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发现各种铜镜的合金成分因其出产地域和时代的不同,铜和锡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铅加入合金后,提高了铜镜铸造质量。《淮南子·修务训》中也有明确记载:“明镜之始下型,朦然而未见形容,及其扢以玄锡,摩以白旃,须眉微毫可得而察。”《吕氏春秋·达郁》中更有早先秦两汉时,人们是用白毡蘸着“玄锡”来磨镜开光的记载,汉镜就曾有“和以银锡清且明”、“和以玄锡清而明”的铭文。
三、丰富的社会文化意蕴
(一)帝王的贡品或赏赐
铜镜既然被赋予了多种社会功能,兼具美观实用价值,自然会被用作王公贵族、亲朋故友之间馈赠的礼品。据《唐书·礼乐志》记载,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这天也被定为“千秋节”,又称为“千秋金鉴节”,群臣会献上美酒和铜镜祝寿,或作为互赠的礼物,唐玄宗也会在千秋节赠群臣以铜镜,以示圣恩。后来这习俗流传到民间。至于上贡品如“江心镜”、“方丈镜”等亦有此用途。
(二)爱情婚姻的信物
铜镜成为“花好月圆”的象征,“破镜重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铜镜大多是圆的,圆形在中国古代有圆满、团圆、吉祥之意,也象征爱情婚姻的美满。因此,在古代,铜镜就常用作为爱情婚姻的信物或嫁妆之一,如双凤镜、雀绕花枝镜、瑞兽鸾凤葡萄镜等。唐镜中的许多铭文就表达了男女相悦之情。另外,古书中提到的“山鸡舞镜”(《异苑》)、“化鹊捎信到夫前”(《神异经》)等故事,都与爱情有关,更成为许多诗文常爱运用的题材。这些美丽或凄然的故事,既表现了古人的美好愿望,又说明了铜镜作为信物,其传承与纹饰内容是渊源有自的。
(三)驱邪法宝与法器
镜子能驱邪照妖,是中国古代以至现代的传统观念,古人不理解铜镜映射的原理,以为铜镜可以发光,具有“法力”,可以照妖驱邪。很多道士修行、炼丹时都镜不离身;佛教和道教举行宗教仪式时,铜镜亦成为不可缺少的法器;有些人还以镜子作为镇宅的法器。这虽然未必符合科学精神,却也可以在精神和心理上,给虚怯的人以一点安慰。相传有很多关于镜能照妖的故事,例如《西游记》和《封神榜》,都有以鏡子辟邪照妖的情节。汉代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提到汉宣帝所持身毒国宝镜有照见妖魅之功能。
(四)中外交流使者
在日本、越南、俄罗斯和阿富汗及伊朗等国均出土了不少中国古代铜镜。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便记载了三国魏晋时代倭奴王(今日本)遣使来到中国进贡,魏王便赏赐予“铜镜百枚”的资料,这说明早在汉代,精美绝伦的中国铜镜,已经成为周边国家难得的珍贵礼物。在日本的考古中也发现了中国的魏镜和吴镜,以及当地仿制的“倭镜”。1959 年,在日本福冈县饭冢市立岩堀田的瓮棺墓出土了一面汉镜,其铭文与西汉时期的铭文镜基本相同:“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会,芋瑟侍,贾市程,万物平,老复丁,死复生,醉不知,酲旦星(醒)”。
(五)随葬品
铜镜本是日常用品,但由于镜子能反光、能清晰映像,因而被人们引喻出许多社会功能,成为古人墓葬的随葬品。由于铜镜所具有的破暗取明、去魔压邪作用,再加上古代“视死如生”和“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的观念,人们把生活密切的铜镜同葬,以供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浙江临安五代时期的墓中便有发现于前后墓室屋顶暗窗中置铜镜的。另外,在《汉书·霍光传》霍光死后所用“东园湿明”下注释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开一面,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敛并盖之”,亦说明了古人以铜镜随葬的习俗,但其纹饰、大小却随着墓主身份有着明显的区分。今天,现代考古学根据这些埋藏在古代墓葬中的铜镜纹饰的不同时代特征,为墓葬的断代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铜镜又成为考古断代的标识。
参考文献:
[1]孔祥星,刘一曼.中国古代铜镜[M].文物出版社,1988.
[2]丁孟.铜镜鉴定[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