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并没有什么华丽的字眼和语句,这就是我的家乡,福建。而我的小小故乡也蕴藏着许多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下面,就让我为大家浅谈下我的故乡之音吧。
关键词:传统音乐;民俗型;雅集型;剧场型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大致说来,福建传统音乐分为三种类型。
民俗型传统音乐,指的是”现存的,在一定民间生活习俗或生活中保存着的音乐”.其中包括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舞歌等等。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抒情小曲。在号称”东南山国”的福建,山区人民有所谓”上山不离口,开口不离歌”的说法。而山歌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了。客家山歌根据其歌唱特点和音乐风格,可分为三种类型: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高腔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奔放.曲调进行一般跳动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常用拖腔或任意延长,句幅较大.演唱时运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平腔山歌各地都有,比较普遍。其曲调缓慢悠长,委婉迤逦,节奏显得自由,前后倚音较多,曲调进行平稳,一般用真声演唱。矮腔山歌曲调抒情优美,但音域一般不宽,大跳音程少见,节奏大都比较规整,结构短小精干,常为一字一音,少见拖腔,用真声演唱。
小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抒情小曲。从曲调来源和音调特点看,福建小调大致可分为本地和外地两大部分。本地小调,是福建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小调歌曲,在传情达意的方式上,音调,节奏,调式及曲调发展手法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点。如泉州《灯红歌》,《王大姐》,宁化《十送郎》等,均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本地小调。外来小调指的是有北方各省,尤其是邻省江西,浙江传入的小调歌曲,如《大补缸》《赏月光》等。其中某些外来小调,在长期传唱过程中,与福建音乐相结合,已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富有地方特色的小调歌曲,如泉州的《父母主意嫁番客》。
劳动号子,顾名思义,号子产生于劳动。劳动号子的功能,主要是鼓舞劳动热情,调动劳动精神和组织指挥劳动,它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不同的劳动号子,产生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就我们福建而言,大都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山川湖泊较多,所以这些地区的劳动号子与山林,江河和农事劳动密不可分。福建的劳动号子可分为伐木号子,木排号子和船工号子。
雅集型传统音乐主要有:福建南音,福州十番,蒲仙十音等。而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福建南音了。它已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了。
福建南音,亦称”弦管”,被誉为是”一部活的音乐史”,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经过长期的发展,福建南音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形成了指,谱,曲三大组成部分。指,即”指套”,是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较完整的套曲。由若干同宫调曲子连缀而成,一般包括二至六节,每节均具有一定独立性。谱,即器乐曲。谱附有琵琶弹奏法,没有唱词,专供乐器演奏。共有十三大套,每套包括三至十段,大都以描绘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为内容。其中最著名的要推”四” (四时景)”梅(梅花操)” ”走(八骏马)” ”归(百鸟归巢)”。曲,即散曲,亦称草曲。曲的数量甚多,据老艺人估计不下千首。唱词内容大致可分抒情,写景,叙事三类。唱腔以不同的滚门:曲牌名和曲名作为标志。因其短小通俗,易学易懂,故最受群众喜爱。
剧场型传统音乐,指的是由职业演出团体在剧场里表演的戏曲,曲艺等剧场音乐。总分为两大类,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又有锦歌,南词,评书,板鼓咚,竹板歌五种类型。下面我介绍下戏曲音乐。戏曲音乐也分为五种类型。
闽剧,又叫福州戏,是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的戏曲剧种。闽剧大约发源于距今三百多年前,发展过程中,综合当地平讲班,江湖班,儒林班等地方戏曲,并吸收弋阳腔,徽腔和京剧的表演艺术,于本世纪初形成较为完整剧种。
芗剧,又名歌仔戏,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之一。芗剧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糅合吸收而成的一个新兴剧种。歌仔戏传回大陆是在本世纪20年代,因其语言曲调均为闽南群众所熟悉,所以甚受欢迎。芗剧传统曲目有《山伯英台》《白蛇传》 等五百多个.
莆仙戏,又名兴化戏,兴化梨园。是流行于莆田,仙游等莆仙方言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莆仙戏唱腔,按传统说法大体可分为”大题””小题”两大类别。”大题”亦称”大曲”,是一种词少腔多,常以复乐段结构的曲牌。其速度较为缓慢,节奏悠长。”小题”,是一种词多腔少篇幅较短小的曲牌,一般速度较快。
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地区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过去,梨园戏有大梨园,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为”下南””上路”,各自都有专有剧目(俗称”十八棚头”)和专用唱腔曲牌。大梨园因演员都是成年人,故俗称”老戏” 。小梨园的演员都是童龄,故俗称”戏仔”。
高甲戏是闽南地区的另一个主要地方戏曲戏种,流行于泉州,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區。高甲戏是在闽南民间化装游戏的基础上,以《水浒》等民间传说故事为戏剧内容,吸收融合本地南音,梨园戏,傀儡戏,民间歌谣,十音,鼓吹及外来的京剧和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曲牌,打击乐发展起来,于近代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福州传统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每个历史阶段,并不只是埋首于自己的地方音乐,都会从多种外来音乐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它就是在这种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对外来音乐的吸收和融合之中,得以不断丰富。
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之音。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9.
[2]温萍. 客家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
关键词:传统音乐;民俗型;雅集型;剧场型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1
大致说来,福建传统音乐分为三种类型。
民俗型传统音乐,指的是”现存的,在一定民间生活习俗或生活中保存着的音乐”.其中包括山歌,小调,劳动号子,舞歌等等。
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抒情小曲。在号称”东南山国”的福建,山区人民有所谓”上山不离口,开口不离歌”的说法。而山歌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了。客家山歌根据其歌唱特点和音乐风格,可分为三种类型:高腔山歌,平腔山歌,矮腔山歌。高腔山歌曲调高亢,嘹亮,奔放.曲调进行一般跳动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自由而富于变化,常用拖腔或任意延长,句幅较大.演唱时运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平腔山歌各地都有,比较普遍。其曲调缓慢悠长,委婉迤逦,节奏显得自由,前后倚音较多,曲调进行平稳,一般用真声演唱。矮腔山歌曲调抒情优美,但音域一般不宽,大跳音程少见,节奏大都比较规整,结构短小精干,常为一字一音,少见拖腔,用真声演唱。
小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歌唱的抒情小曲。从曲调来源和音调特点看,福建小调大致可分为本地和外地两大部分。本地小调,是福建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小调歌曲,在传情达意的方式上,音调,节奏,调式及曲调发展手法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点。如泉州《灯红歌》,《王大姐》,宁化《十送郎》等,均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本地小调。外来小调指的是有北方各省,尤其是邻省江西,浙江传入的小调歌曲,如《大补缸》《赏月光》等。其中某些外来小调,在长期传唱过程中,与福建音乐相结合,已成为当地人民喜闻乐见,富有地方特色的小调歌曲,如泉州的《父母主意嫁番客》。
劳动号子,顾名思义,号子产生于劳动。劳动号子的功能,主要是鼓舞劳动热情,调动劳动精神和组织指挥劳动,它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各种不同的音乐形象。不同的劳动号子,产生于不同的劳动环境。就我们福建而言,大都居住在山区和丘陵,山川湖泊较多,所以这些地区的劳动号子与山林,江河和农事劳动密不可分。福建的劳动号子可分为伐木号子,木排号子和船工号子。
雅集型传统音乐主要有:福建南音,福州十番,蒲仙十音等。而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福建南音了。它已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了。
福建南音,亦称”弦管”,被誉为是”一部活的音乐史”,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经过长期的发展,福建南音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形成了指,谱,曲三大组成部分。指,即”指套”,是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较完整的套曲。由若干同宫调曲子连缀而成,一般包括二至六节,每节均具有一定独立性。谱,即器乐曲。谱附有琵琶弹奏法,没有唱词,专供乐器演奏。共有十三大套,每套包括三至十段,大都以描绘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为内容。其中最著名的要推”四” (四时景)”梅(梅花操)” ”走(八骏马)” ”归(百鸟归巢)”。曲,即散曲,亦称草曲。曲的数量甚多,据老艺人估计不下千首。唱词内容大致可分抒情,写景,叙事三类。唱腔以不同的滚门:曲牌名和曲名作为标志。因其短小通俗,易学易懂,故最受群众喜爱。
剧场型传统音乐,指的是由职业演出团体在剧场里表演的戏曲,曲艺等剧场音乐。总分为两大类,曲艺音乐和戏曲音乐。曲艺音乐又有锦歌,南词,评书,板鼓咚,竹板歌五种类型。下面我介绍下戏曲音乐。戏曲音乐也分为五种类型。
闽剧,又叫福州戏,是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的戏曲剧种。闽剧大约发源于距今三百多年前,发展过程中,综合当地平讲班,江湖班,儒林班等地方戏曲,并吸收弋阳腔,徽腔和京剧的表演艺术,于本世纪初形成较为完整剧种。
芗剧,又名歌仔戏,是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之一。芗剧前身是台湾歌仔戏,而歌仔戏又是由漳州一带的锦歌,车鼓,采茶和以后传入台湾的四平戏,白字戏,京剧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经糅合吸收而成的一个新兴剧种。歌仔戏传回大陆是在本世纪20年代,因其语言曲调均为闽南群众所熟悉,所以甚受欢迎。芗剧传统曲目有《山伯英台》《白蛇传》 等五百多个.
莆仙戏,又名兴化戏,兴化梨园。是流行于莆田,仙游等莆仙方言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莆仙戏唱腔,按传统说法大体可分为”大题””小题”两大类别。”大题”亦称”大曲”,是一种词少腔多,常以复乐段结构的曲牌。其速度较为缓慢,节奏悠长。”小题”,是一种词多腔少篇幅较短小的曲牌,一般速度较快。
梨园戏,是闽南方言地区中最古老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泉州,厦门,漳州。过去,梨园戏有大梨园,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为”下南””上路”,各自都有专有剧目(俗称”十八棚头”)和专用唱腔曲牌。大梨园因演员都是成年人,故俗称”老戏” 。小梨园的演员都是童龄,故俗称”戏仔”。
高甲戏是闽南地区的另一个主要地方戏曲戏种,流行于泉州,厦门及漳州部分地區。高甲戏是在闽南民间化装游戏的基础上,以《水浒》等民间传说故事为戏剧内容,吸收融合本地南音,梨园戏,傀儡戏,民间歌谣,十音,鼓吹及外来的京剧和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曲牌,打击乐发展起来,于近代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福州传统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每个历史阶段,并不只是埋首于自己的地方音乐,都会从多种外来音乐艺术形式中吸取养分。它就是在这种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对外来音乐的吸收和融合之中,得以不断丰富。
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之音。
参考文献:
[1]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9.
[2]温萍. 客家音乐文化概论[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