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 2021-03-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沙特阿拉伯血缘政治的历史考察”(编号:18BSS031)。
[作者简介] 哈全安(196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内容摘要] 亚洲包含东亚、南亚和西亚三大板块,人种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元性,文明格局呈三足鼎立的态势。在意识形态层面,东亚文明长期延续世俗的传统,皇权崇拜俨然是民众信仰的集中体现,南亚可谓多神信仰的沃土,而一神信仰的神学理念则在西亚的广袤大地一脉相承。在政治形态层面,东亚与西亚素有帝国的历史传统,南亚政治格局则长期处于支离破碎的分裂状态。中亚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构成西亚文明板块的东向延伸地带;东南亚兼有东亚文明与南亚文明的双重元素,可谓亚洲文明的次生板块。近代以来,亚洲大陆明显落伍,至19世纪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牺牲品。进入20世纪,亚洲各国相继摆脱西方列强的支配和主宰,现代化进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 亚洲文明;异质多样性;命运共同体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21)02-0087-04
一、地缘形态与人种族群
如若从宏观的视野俯瞰东半球,可见亚非欧三大洲呈现出不同的地缘形态。欧洲大陆内部鲜有难以穿越的自然障碍,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至乌拉尔山的广袤区域呈现为相对单一的地理单元。在非洲大陆,人迹罕至的撒哈拉沙漠横亘东西,形成巨大的天然屏障,撒哈拉沙漠的南北两侧呈现为二元的地缘结构。相比之下,亚洲大陆明显有别于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其地缘形态可谓三分天下。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以及兴都库什山余脉宛若巨大的天然屏障,将亚洲大陆分割为形态各异的三大地缘板块。帕米尔高原绵延于东亚的西侧,构成东亚与中亚西亚之间的重要地理分界线。喜马拉雅山以及兴都库什山余脉则耸立于南亚的北侧,长期阻隔南亚与外部世界的陆路交往,南亚次大陆由此而俨然成为亚洲大陆的孤岛。
亚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世界三大人种之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诸多族群的共同家园。欧洲大陆的人种族群,从上古时代的希腊人和拉丁人到中古时代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所操语言皆属印欧语系。非洲大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人种族群所操语言属于闪含语系,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人种族群所操语言属于班图语系。相比之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肤色各异的闪含语系、印欧语系、突厥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分支,皆曾在亚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文明印记。西亚和中亚作为亚洲大陆三大地缘板块之一,分布着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突厥阿尔泰语系的诸多族群,其中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库尔德人和普什图人数量最大,皆属欧罗巴人种的不同分支,所操语言分别属于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突厥阿尔泰语系。南亚次大陆最重要的土著先民是达罗毗荼人,所操语言的起源和归属至今不详;继达罗毗荼人之后移入南亚次大陆进而构成南亚次大陆主体居民的雅利安人,亦系欧罗巴人种的分支,所操语言属印欧语系。生活在东亚的众多人口,大都系蒙古利亚人种,所操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至于在东亚语言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日语和朝鲜语,常被学界视作突厥阿尔泰语系的分支,迄今尚无定论。
二、神灵崇拜与世俗信仰
亚洲大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及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诸多族群的共同家园,也是三大世界宗教以及包括犹太教和印度教在内诸多宗教的诞生地,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亚素有一神崇拜的信仰传统,可谓一神信仰的摇篮所在。自从大约3 000年前起,一神信仰在地中海东岸渐露端倪,缘起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首开一神信仰的先河。此后相继登上历史舞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亦以一神信仰而著称于世,其诸多神学理念一脉相承,神学内涵如出一辙。犹太教独尊之耶和华、基督教独尊之上帝和伊斯兰教独尊之安拉,皆被各自的信众视作唯一的造物主和主宰世界的唯一超自然力量。位于巴勒斯坦的古城耶路撒冷,俨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信仰坐标。起源于伊朗高原的琐罗亚斯德教,内含一神信仰的神学元素,作为古代波斯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亦曾在西亚和中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伊斯蘭教逐渐东传,直至成为中亚诸地的主要宗教。
不同于西亚之一神信仰的宗教传统,南亚次大陆可谓多神崇拜的沃土。婆罗门教形成于雅利安人移入南亚后的所谓吠陀时代,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具有泛神论的明显特征;在婆罗门教诸多神灵中,战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倍受尊崇。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崇拜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三大主神,笃信转世轮回的宗教理念。诞生于南亚的佛教,以思考人生作为出发点,以苦集灭道即所谓的四谛作为基本教义,具有主观唯心色彩,强调无我和众生平等的信仰原则,孔雀王朝时期曾经风行一时,然而或许由于与种姓制度的社会传统不符,公元7世纪后逐渐淡出南亚次大陆。
纵观西亚和南亚板块的文明历程,宗教与社会长期处于共生状态,教权与俗权错综交织,宫廷与寺庙交相辉映,教俗合一俨然成为西亚中亚之伊斯兰世界的醒目标志,印度教亦是种姓制度得以在南亚长期延续的信仰基石。相比于西亚、中亚和南亚文明板块的浓厚宗教传统,东亚文明板块独具鲜明的特色。春秋战国可谓东亚文明的文化奠基时代,诸子百家无不表现出浓厚的世俗色彩,鲜有神灵崇拜和神学理念,宗教元素微乎其微。自秦汉至明清,世俗皇权主义始终在意识形态层面占据至高无上且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俨然是民众信仰的经典学说,皇权崇拜可谓民众信仰的集中体现,所谓教权抑或神权则无从谈起,世俗社会、世俗政治、世俗理念、世俗尊崇和世俗文化无疑构成东亚板块的文明底色。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亚文明和南亚文明皆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灵作为超自然力量备受世人尊崇,以至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相比之下,在东亚世界,所谓的上天作为至尊的神灵业已被世人虚化而徒具虚名,皇帝作为天之子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倍受万民景仰和敬畏。意识形态层面的一神信仰和皇权崇拜,折射出西亚和东亚之帝国传统的政治生态,而盛行于南亚的多神崇拜则与古代印度支离破碎的政治生态相辅相成,亦与种姓制度主导下的社会现实相得益彰。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沙特阿拉伯血缘政治的历史考察”(编号:18BSS031)。
[作者简介] 哈全安(196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
[内容摘要] 亚洲包含东亚、南亚和西亚三大板块,人种构成具有明显的多元性,文明格局呈三足鼎立的态势。在意识形态层面,东亚文明长期延续世俗的传统,皇权崇拜俨然是民众信仰的集中体现,南亚可谓多神信仰的沃土,而一神信仰的神学理念则在西亚的广袤大地一脉相承。在政治形态层面,东亚与西亚素有帝国的历史传统,南亚政治格局则长期处于支离破碎的分裂状态。中亚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构成西亚文明板块的东向延伸地带;东南亚兼有东亚文明与南亚文明的双重元素,可谓亚洲文明的次生板块。近代以来,亚洲大陆明显落伍,至19世纪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牺牲品。进入20世纪,亚洲各国相继摆脱西方列强的支配和主宰,现代化进程步入新的历史阶段。
[关键词] 亚洲文明;异质多样性;命运共同体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01(2021)02-0087-04
一、地缘形态与人种族群
如若从宏观的视野俯瞰东半球,可见亚非欧三大洲呈现出不同的地缘形态。欧洲大陆内部鲜有难以穿越的自然障碍,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至乌拉尔山的广袤区域呈现为相对单一的地理单元。在非洲大陆,人迹罕至的撒哈拉沙漠横亘东西,形成巨大的天然屏障,撒哈拉沙漠的南北两侧呈现为二元的地缘结构。相比之下,亚洲大陆明显有别于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其地缘形态可谓三分天下。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以及兴都库什山余脉宛若巨大的天然屏障,将亚洲大陆分割为形态各异的三大地缘板块。帕米尔高原绵延于东亚的西侧,构成东亚与中亚西亚之间的重要地理分界线。喜马拉雅山以及兴都库什山余脉则耸立于南亚的北侧,长期阻隔南亚与外部世界的陆路交往,南亚次大陆由此而俨然成为亚洲大陆的孤岛。
亚洲大陆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世界三大人种之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诸多族群的共同家园。欧洲大陆的人种族群,从上古时代的希腊人和拉丁人到中古时代的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所操语言皆属印欧语系。非洲大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撒哈拉沙漠以北的人种族群所操语言属于闪含语系,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人种族群所操语言属于班图语系。相比之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肤色各异的闪含语系、印欧语系、突厥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不同分支,皆曾在亚洲的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文明印记。西亚和中亚作为亚洲大陆三大地缘板块之一,分布着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突厥阿尔泰语系的诸多族群,其中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库尔德人和普什图人数量最大,皆属欧罗巴人种的不同分支,所操语言分别属于闪含语系、印欧语系和突厥阿尔泰语系。南亚次大陆最重要的土著先民是达罗毗荼人,所操语言的起源和归属至今不详;继达罗毗荼人之后移入南亚次大陆进而构成南亚次大陆主体居民的雅利安人,亦系欧罗巴人种的分支,所操语言属印欧语系。生活在东亚的众多人口,大都系蒙古利亚人种,所操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至于在东亚语言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日语和朝鲜语,常被学界视作突厥阿尔泰语系的分支,迄今尚无定论。
二、神灵崇拜与世俗信仰
亚洲大陆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以及欧罗巴人种和蒙古利亚人种诸多族群的共同家园,也是三大世界宗教以及包括犹太教和印度教在内诸多宗教的诞生地,在世界宗教发展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亚素有一神崇拜的信仰传统,可谓一神信仰的摇篮所在。自从大约3 000年前起,一神信仰在地中海东岸渐露端倪,缘起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首开一神信仰的先河。此后相继登上历史舞台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亦以一神信仰而著称于世,其诸多神学理念一脉相承,神学内涵如出一辙。犹太教独尊之耶和华、基督教独尊之上帝和伊斯兰教独尊之安拉,皆被各自的信众视作唯一的造物主和主宰世界的唯一超自然力量。位于巴勒斯坦的古城耶路撒冷,俨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信仰坐标。起源于伊朗高原的琐罗亚斯德教,内含一神信仰的神学元素,作为古代波斯文化的标志和象征,亦曾在西亚和中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伊斯蘭教逐渐东传,直至成为中亚诸地的主要宗教。
不同于西亚之一神信仰的宗教传统,南亚次大陆可谓多神崇拜的沃土。婆罗门教形成于雅利安人移入南亚后的所谓吠陀时代,相信万物皆有神灵,具有泛神论的明显特征;在婆罗门教诸多神灵中,战神因陀罗和火神阿耆尼倍受尊崇。笈多王朝时期,婆罗门教演变为印度教,印度教亦称新婆罗门教,崇拜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三大主神,笃信转世轮回的宗教理念。诞生于南亚的佛教,以思考人生作为出发点,以苦集灭道即所谓的四谛作为基本教义,具有主观唯心色彩,强调无我和众生平等的信仰原则,孔雀王朝时期曾经风行一时,然而或许由于与种姓制度的社会传统不符,公元7世纪后逐渐淡出南亚次大陆。
纵观西亚和南亚板块的文明历程,宗教与社会长期处于共生状态,教权与俗权错综交织,宫廷与寺庙交相辉映,教俗合一俨然成为西亚中亚之伊斯兰世界的醒目标志,印度教亦是种姓制度得以在南亚长期延续的信仰基石。相比于西亚、中亚和南亚文明板块的浓厚宗教传统,东亚文明板块独具鲜明的特色。春秋战国可谓东亚文明的文化奠基时代,诸子百家无不表现出浓厚的世俗色彩,鲜有神灵崇拜和神学理念,宗教元素微乎其微。自秦汉至明清,世俗皇权主义始终在意识形态层面占据至高无上且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俨然是民众信仰的经典学说,皇权崇拜可谓民众信仰的集中体现,所谓教权抑或神权则无从谈起,世俗社会、世俗政治、世俗理念、世俗尊崇和世俗文化无疑构成东亚板块的文明底色。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亚文明和南亚文明皆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灵作为超自然力量备受世人尊崇,以至于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相比之下,在东亚世界,所谓的上天作为至尊的神灵业已被世人虚化而徒具虚名,皇帝作为天之子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倍受万民景仰和敬畏。意识形态层面的一神信仰和皇权崇拜,折射出西亚和东亚之帝国传统的政治生态,而盛行于南亚的多神崇拜则与古代印度支离破碎的政治生态相辅相成,亦与种姓制度主导下的社会现实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