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透视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中的“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它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设置关卡,限制其出口,是一种以保护本国市场为目的的一种新兴的非关税壁垒。另一类是非政府引导型的绿色壁垒。不同国家的生产商或消费者,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强弱差异会对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产生影响,从而造成产品在国际流通的不平衡。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关税贸易壁垒逐步被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取代,而其中的绿色壁垒更是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壁垒。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畜、水等产品的出口不断受到绿色壁垒的阻击。据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退运达159万美元,同比增长194%;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增长8倍。同时,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受绿色壁垒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受阻的品种多,从一般农产品延伸到整个畜产品和水产品。二是对中国农畜等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世贸组织从发达成员(欧盟、美国、日本)扩展到部分发展中成员(韩国、新加坡)。三是中国成为美国绿色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四是对中国进口畜产品的检验项目增多,检验加强。五是绿色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发达地区的出口。由此看来,随着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增多,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势必引起更广的扩散,更强的连锁效应,以及更严重的后果。
无可置疑,绿色壁垒已成为阻挠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道坚固的壁垒。面对日益增强的绿色壁垒,只有了解和认识国际贸易规则,分析农产品在国际贸易受阻的原因,才是我们攻克壁垒的突破口。
二、诊断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综合症”
我国作为一个出口大国,在日趋全球化的“绿色壁垒”面前,碰过不少“壁”,屡屡受伤,特别是在我国入世前的几年。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三四年,不能出口的农、畜、水产品品种增多,我国出口因为遭遇国外的“绿色壁垒”已损失200多亿美元,每年受此影响的出口货物约74亿美元。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环保法规不完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环保意识虽有所提高,但整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停留在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环境质量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因此,我国的环境标准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成为某些国家转移“洋垃圾”的对象国,进一步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另外,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构建了环境保护法的体系,但因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的作梗,现行的经济发展政策、会计法规未将环境资源纳入核算范围。在利益驱动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的局面并未根本改观,保护环境与恶化环境的现象并存,假冒伪劣行为禁而不绝。
2企业认证意识淡薄,认证能力低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但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此反应迟钝,不积极主动认证。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认证不积极,存在侥幸心理。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致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截止到2002年上半年,在我国已获得该认证的企业仅600余家,其中大部分是三资企业,国内通过认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家电行业,农产品出口贸易公司寥寥无几,更多的企业仍在ISO14000认证之外徘徊。
3我国农产品品质现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的数量,而忽视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农业部制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中,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然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有关农业在食品中的最大限制标准共2500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也有数百项至上千项。可见,我国的这些标准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蜂蜜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1996年出口量约为10万吨,其中40%销往欧盟国家,年创汇达11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日本和欧盟先后提高了检验标准,如欧盟提出蜂蜜中的氯霉素不能超过01个PPB,也就是说10万吨里不能有1克氯霉素含量,从而导致我国的蜂蜜出口量从1997年开始逐年下降。由于出口欧盟受阻,目前中国蜂蜜的出口报价已经由900多美元拉低到600多美元。除此之外,对于有毒有机物指标和标准则根本没有考虑,因而即使按我国自己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农产品,仍然问题很多。
4我国农产品生产分散,不成规模,造成管理和技术上的难题。我国农产品生产大都是一家一户零星生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随意性大。一个农户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影响一家产品的质量,而且影响周围环境,影响一大批农产品的质量,这就为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带来了难度。例如全国有1600万亩茶园,有70%是分散农户经营的,难以实施统一的茶叶生产标准。水产养殖业生产更是过于分散,这样就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
另外,2001年9月18日,我国农业部出台了无公害农产品的行业标准,这个标准与国外相比,相差很远。就目前的状况看,我国这方面的检测技术能力弱,今后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其检测技术设备和相应的检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5建立绿色壁垒的基础研究工作不足。任何一个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都是要经过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就现状而言,我国在建立贸易的技术壁垒,来应对国际上日益发展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所进行的基础研究工作还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指标体系,也是有很大困难的。
三、实施“绿色策略”,增强跨越绿色壁垒的实力
第一,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绿色贸易壁垒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与我国进行贸易竞争的主要手段,将不断出现摩擦与纠纷,制约着我国这些产品的出口。但从根本上讲,破除国外贸易壁垒,主要依靠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各地区应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化、区域化建设,结合无规定疫病区、质量认证体系、质量检测监控体系、质量分级分等体系等方面建设,从整个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第二,建立和完善我国环保贸易法律体制
按照世贸组织《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保护法。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国民健康和安全,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解决绿色贸易壁垒纠纷的基础和保障。而且也是我国摆脱绿色贸易壁垒困境,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之所在。
第三,按照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程序,妥善解决贸易摩擦
对我国已受绿色贸易壁垒所限不能出口的产品,要及时客观地查明原因。对我国出口的农产品确实存在问题,应采取果断措施,停止开发、生产、销售或拒绝收购等措施;同时,针对一些进口国家的有意刁难和歧视,应迅速向我国政府反映,通过双边或世贸组织谈判解决,把损失降到最小的限度。
第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绿色外向型经营模式。
国际农产品市场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表明,绿色、有机农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别是发达国家对绿色、有机食品需求快速上升,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自然、纯净和健康的主题。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一是迎合国际市场消费趋势,二是发挥我国现有的资源优势,三是解决了现有农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地方省区,应尽快把忽视环境、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相互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改革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在把分散的、產供销脱节的农、牧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服务组织,提高规模生产能力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采取“公司+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规模生产,便于实现产品的标准化。通过高科技和示范,加快结构调整,培育品牌。
同时,建立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围绕这个标准体系安排出口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储运环节。大力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并向通过该项认证的企业颁发“绿色标志”。
第五,充分发挥农业和畜牧行业协会的作用
这些协会应通过各种途径(国外使馆、贸易机构、媒体等)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和环保要求,及时提供给相关企业,以便他们研究对策,尽快适应,提高跨越能力。同时帮助企业解决因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第六,加强研究,提高农、畜、水等出口产品产区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
政府有关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绿色贸易壁垒研讨会,加强沟通与交流;编写通俗易懂的关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小册子,普及这方面的知识;电视、报刊、广播开辟绿色贸易壁垒专栏。在这些产品的集散地设立绿色贸易壁垒宣讲中心,推广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功事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