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分析与综述,从影响因素到经济后果进行了一一评述,并基于文献的分析,提出了盈余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盈余管理; 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意图为管理者或股东获得某些私人利益而对外部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涉”。基于中国国情的盈余管理研究值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对2012-2014这三年国内复合影响因子超3.0和综合影响因子超1.9的知名经济管理期刊相关盈余管理文章进行了梳理,以到达知晓国内盈余管理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目的,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借鉴。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领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主要分两大块对盈余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即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除此之外,对最新研究成果中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选择及变化趋势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一、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梳理41篇最新文献发现,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大概占到了80%的比例,这一数字证实了影响因素研究仍然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一块大蛋糕。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激发因素和抑制因素的角度进行梳理总结,但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也发现有的影响因素有双效应。
(一)主要的激发因素。在总结2012-2014三年间30余篇影响因素的文献中发现近年的研究题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扩展,从微观因素扩展到了一些宏观因素,对一些因素的分析也更具有深度,角度也更多元化。第一类高管报酬契约类因素。杨志强,王华(2014)基于我国2002-2011年上市公司样本发现内部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这种正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更明显。肖淑芳,刘颖等(2013)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越高,管理权力越大,盈余管理越显著。廖冠民(2012)、何威风(2013)分别探讨了高管晋升激励和晋升效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张娟,黄志忠(2014)的研究在将盈余管理区分为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高管货币薪酬激励能显著抑制其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这个研究成果丰富了以往薪酬激励的对盈余管理的单向激发作用,值得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第二类可归纳为高管特征类因素,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近年来研究的课题之一,包括高管变更、高管团队垂直特征、企业控制人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王鹏(2013)研究发现存在同业竞争的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会利用同业竞争关系进行盈余管理进行利益输送。第三类属于时机类因素,蔡春,朱荣等(2012)研究表明,为了改善其状况,濒死企业既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又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陈胜蓝,卢锐(2012)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这个特殊时期背景下,会诱发公司高管从应计角度盈余管理提高公司业绩。陆正飞,蒋大富,熊剑(2012)研究发现,在会计准则变化变更之际,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和为降低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显著。
近几年的部分文献将盈余管理的研究视角扩展到宏观层面。李延喜,陈克兢(2012)基于我国各地区外部治理环境视角,经研究分析发现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减轻外部治理环境对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陈武朝(2013)研究了经济周期对不同行业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紧缩期要显著高于经济扩张期;周夏飞,周强龙(2014)以A股市场为样本,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势力越弱,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激烈,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以上文献跳出了常规的微观要素,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了宏观要素,包括经济周期,行业及外部治理环境等,扩展了今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
(二)主要的抑制因素。近年有部分文献也持续关注了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因素,仍然是之前比较典型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披露制度以及审计师专长等。王克敏,廉鹏(2013)通过分析盈利预测制度由强制性向自愿性披露的变化对首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市场化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有助于缓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范经华,张雅曼(2013)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与审计师专长通过互补关系对盈余管理起正向抑制作用。
(三)双重作用因素。有些要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作用机理较复杂。
胥朝阳,刘睿智(2014)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比性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说明可比性的提高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也诱导了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的转变。卢太平,张东旭(2014)以中小板2004-2012数据为样本分析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新增借款呈倒U型关系,即超过一定的借款水平后,企业过多的盈余操控是无效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认为深入的考察要素的作用机理是深化研究的一个方式。
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
在以往研究中,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也不乏此类文献,但比较之前的研究更深化。王福胜,吉姗姗(2014)研究发现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比仅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具有更优的未来经营业绩,由之前的单纯应计盈余管理扩展到了真实盈余管理。刘慧龙,王成方(2014)研究了决策权配置与盈余管理的交互作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不是影响投资效率决定因素只有在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盈余管理才会降低投资效率。此文献考虑到了多因素交叉的经济后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总结与展望
(一)区分盈余管理的类型。根据盈余管理操纵的科目方式不同,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近年来,由于监管加强,上市公司采取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转向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与此同时,文献研究的专注点也有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马永强,赖黎等(2014)在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盈余管理偏好,蔡春,李明(2013)探讨IPO业绩研究与盈余管理关系时,林永坚,王志强(2014)讨论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等研究都采用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双重视角。
(二)宏观因素的加入,呈现多学科趋势。前面的文献分析已提到近年的研究视角正扩展到宏观层面,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李延喜,陈克兢(2012)、陈武朝(2013)、周夏飞,周强龙(2014),分别从我国各地区外部治理环境、经济周期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宏观视角进行了相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种新的研究方向初步体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思路,跳出了纯会计理论的框框。
(三)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纵观上面的文献综述发现,近期的研究比以往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强,研究的切入点和视角更新颖。在此基础上,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会基于盈余管理新的特征、盈余管理新的动机以及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展开更细致入微的探讨。另外,多学科角度的切入视角将开辟新的研究思路,扩展盈余管理研究的领域。(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工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构建—光大“8.16”乌龙事件引发的思考》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074。
参考文献:
[1]范经华.内部控制_审计师行业专长_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
[2]陈胜蓝.股权分置改革_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金融研究,2012,(10):180-192.
[3]刘慧龙.决策权配置_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14,(8):93-106.
关键词:盈余管理; 影响因素;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研究的核心问题。Schipp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意图为管理者或股东获得某些私人利益而对外部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涉”。基于中国国情的盈余管理研究值得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对2012-2014这三年国内复合影响因子超3.0和综合影响因子超1.9的知名经济管理期刊相关盈余管理文章进行了梳理,以到达知晓国内盈余管理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目的,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借鉴。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领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主要分两大块对盈余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即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除此之外,对最新研究成果中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选择及变化趋势也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一、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通过梳理41篇最新文献发现,对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大概占到了80%的比例,这一数字证实了影响因素研究仍然是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一块大蛋糕。本文拟从盈余管理的激发因素和抑制因素的角度进行梳理总结,但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也发现有的影响因素有双效应。
(一)主要的激发因素。在总结2012-2014三年间30余篇影响因素的文献中发现近年的研究题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扩展,从微观因素扩展到了一些宏观因素,对一些因素的分析也更具有深度,角度也更多元化。第一类高管报酬契约类因素。杨志强,王华(2014)基于我国2002-2011年上市公司样本发现内部薪酬差距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这种正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更明显。肖淑芳,刘颖等(2013)研究发现:股权激励比例越高,管理权力越大,盈余管理越显著。廖冠民(2012)、何威风(2013)分别探讨了高管晋升激励和晋升效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张娟,黄志忠(2014)的研究在将盈余管理区分为信息驱动型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的基础上,分析发现高管货币薪酬激励能显著抑制其机会主义盈余管理行为,这个研究成果丰富了以往薪酬激励的对盈余管理的单向激发作用,值得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第二类可归纳为高管特征类因素,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近年来研究的课题之一,包括高管变更、高管团队垂直特征、企业控制人特征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王鹏(2013)研究发现存在同业竞争的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会利用同业竞争关系进行盈余管理进行利益输送。第三类属于时机类因素,蔡春,朱荣等(2012)研究表明,为了改善其状况,濒死企业既实施了应计盈余管理,又实施了真实盈余管理。陈胜蓝,卢锐(2012)研究发现,在股权分置这个特殊时期背景下,会诱发公司高管从应计角度盈余管理提高公司业绩。陆正飞,蒋大富,熊剑(2012)研究发现,在会计准则变化变更之际,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和为降低风险警示的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显著。
近几年的部分文献将盈余管理的研究视角扩展到宏观层面。李延喜,陈克兢(2012)基于我国各地区外部治理环境视角,经研究分析发现公司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可有效减轻外部治理环境对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陈武朝(2013)研究了经济周期对不同行业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周期性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在经济紧缩期要显著高于经济扩张期;周夏飞,周强龙(2014)以A股市场为样本,经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势力越弱,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激烈,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以上文献跳出了常规的微观要素,将研究视角扩展到了宏观要素,包括经济周期,行业及外部治理环境等,扩展了今后盈余管理的研究范围。
(二)主要的抑制因素。近年有部分文献也持续关注了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因素,仍然是之前比较典型的要素,包括内部控制、披露制度以及审计师专长等。王克敏,廉鹏(2013)通过分析盈利预测制度由强制性向自愿性披露的变化对首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发现,市场化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有助于缓解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范经华,张雅曼(2013)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与审计师专长通过互补关系对盈余管理起正向抑制作用。
(三)双重作用因素。有些要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作用机理较复杂。
胥朝阳,刘睿智(2014)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可比性与应计盈余管理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说明可比性的提高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也诱导了管理层从应计盈余管理向真实盈余管理的转变。卢太平,张东旭(2014)以中小板2004-2012数据为样本分析发现,企业盈余管理程度与新增借款呈倒U型关系,即超过一定的借款水平后,企业过多的盈余操控是无效的。通过上面的分析本文认为深入的考察要素的作用机理是深化研究的一个方式。
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研究
在以往研究中,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也不乏此类文献,但比较之前的研究更深化。王福胜,吉姗姗(2014)研究发现通过应计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比仅通过真实盈余管理满足“盈余阈值”的公司具有更优的未来经营业绩,由之前的单纯应计盈余管理扩展到了真实盈余管理。刘慧龙,王成方(2014)研究了决策权配置与盈余管理的交互作用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不是影响投资效率决定因素只有在决策制定权和决策控制权集中度较高的情况下盈余管理才会降低投资效率。此文献考虑到了多因素交叉的经济后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三、总结与展望
(一)区分盈余管理的类型。根据盈余管理操纵的科目方式不同,盈余管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近年来,由于监管加强,上市公司采取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转向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与此同时,文献研究的专注点也有应计盈余管理转向真实盈余管理。马永强,赖黎等(2014)在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盈余管理偏好,蔡春,李明(2013)探讨IPO业绩研究与盈余管理关系时,林永坚,王志强(2014)讨论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关系等研究都采用了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双重视角。
(二)宏观因素的加入,呈现多学科趋势。前面的文献分析已提到近年的研究视角正扩展到宏观层面,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李延喜,陈克兢(2012)、陈武朝(2013)、周夏飞,周强龙(2014),分别从我国各地区外部治理环境、经济周期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宏观视角进行了相关盈余管理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这种新的研究方向初步体现了一种跨学科的思路,跳出了纯会计理论的框框。
(三)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纵观上面的文献综述发现,近期的研究比以往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加强,研究的切入点和视角更新颖。在此基础上,未来的盈余管理研究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会基于盈余管理新的特征、盈余管理新的动机以及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展开更细致入微的探讨。另外,多学科角度的切入视角将开辟新的研究思路,扩展盈余管理研究的领域。(作者单位:山东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工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的构建—光大“8.16”乌龙事件引发的思考》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074。
参考文献:
[1]范经华.内部控制_审计师行业专长_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13,(4):81-88.
[2]陈胜蓝.股权分置改革_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J].金融研究,2012,(10):180-192.
[3]刘慧龙.决策权配置_盈余管理与投资效率[J].经济研究,2014,(8):9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