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丝分裂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刚升入高一的高中生来说,由于没有生活经验做指导,致使学生在理解有丝分裂过程中极其困难,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关键词:有丝分裂教学;浅谈细胞;概念教学
有丝分裂所涵盖的内容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联系。我发现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不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直接关系到后面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整理,我对基本概念的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丝分裂的概念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丝分裂”这四个字,引导学生对这四个字进行分析。“有丝分裂”四个字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分裂”二字,很容易明白就是一分為二的意思。那很明显“有丝”就是在这个分裂过程之中是有“丝”的出现的。那么教师就引导学生分析“丝”的含,告诉学生细胞在分裂出现的“丝”叫做纺锤丝。学生对于纺锤丝这个词是陌生的,教师可以借助图像在细胞两极逐渐画出纺锤丝,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进而教师可以推出纺锤体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纺锤体,进而通过纺锤体的讲解,让学生明确细胞是一个立体结构,实际上细胞是一个椭球形体,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画的平面结构。让学生明确我们看到的是平面图,我们所看到的染色体的变化形态,那都是一个剖面图中的形态。
二、细胞核知识的回顾
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染色体和细胞的变化特点都涉及到细胞核的知识,所以在讲有丝分裂过程之前,要带领学生复习细胞核的相关知识。对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复习,这个复习可以采用抽签提问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细胞核的结构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提出核仁的特点是什么?核仁的功能是什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层层提问中逐步回忆细胞核的知识,并将细胞核的相应知识进行识记,为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打下基础。
三、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
可以说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是学习有丝分裂的基础,是这部分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这部分学习中学生最愿意混淆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一定要包括染色质和染色体。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染色质的概念,然后回忆染色质的组成以及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PPT上演示染色体的结构,同时指出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他们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为了更直观,教师可以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双链DNA,用红色的粉笔在DNA的周围画出蛋白质,让学生形象的明确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的关系。接着再用蓝色的粉笔画出着丝点,同时带领学生一同分析图中所示的情况表示的是一条染色体。告诉学生从图中能够看出这一条染色体上是有一个DNA,上面那个蓝色的点称为着丝点,进而提出,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着丝点,即可以用着丝点的数量代表染色体的数量。进而向学生强调要数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一个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数着丝点数,有几个着丝点就是几条染色体。
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图像,让学生分析图像代表几条染色体,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调,因为这个图中只有一个着丝点,而着丝点数就代表染色体数,所以这个图代表的也是一条染色体。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图的差异,告诉学生都有一个着丝点都代表一条染色体,那么这两条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观察之后就会发现第一个图只有一个DNA,而第二个图中是含有两个DNA的。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一条染色体上可能含有一个DNA,也可能还有两个DNA。进而提出问题,含有一条DNA的染色体如何转化成含有两条DNA的染色体?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分析逐步答出,由一个DNA变成两个DNA,那么就需要DNA的数量加倍,而DNA数量加倍的原因就是由于DNA进行了复制,进而教师强调什么是复制。复制就代表着合成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DNA,也就是说两个DNA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继续强调DNA复制只是DNA数量的加倍,染色体数量加倍了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有一个着丝点,染色体没有加倍。只是由含有一个DNA的染色体变成含有两个DNA的染色体。实际上是进行了相关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而形成了一个染色体,它含有两个DNA,同时它也含有了相应的加倍数量的蛋白质,进而教师提出染色单体的概念。
最后教师总结如何分析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的方法。
以上三组概念是学生细胞有丝分裂十分重要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先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及特点的教学,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永平.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关注有丝分裂概念内涵的挖掘[J].生物学通报,2014,49(006):6-10.
[2]汪丹,俞佩芳.角色扮演在细胞分裂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5,030(001):16.
关键词:有丝分裂教学;浅谈细胞;概念教学
有丝分裂所涵盖的内容与学生以前学过的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相联系。我发现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的理解不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直接关系到后面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经过几年的整理,我对基本概念的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丝分裂的概念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有丝分裂”这四个字,引导学生对这四个字进行分析。“有丝分裂”四个字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分裂”二字,很容易明白就是一分為二的意思。那很明显“有丝”就是在这个分裂过程之中是有“丝”的出现的。那么教师就引导学生分析“丝”的含,告诉学生细胞在分裂出现的“丝”叫做纺锤丝。学生对于纺锤丝这个词是陌生的,教师可以借助图像在细胞两极逐渐画出纺锤丝,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进而教师可以推出纺锤体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纺锤体,进而通过纺锤体的讲解,让学生明确细胞是一个立体结构,实际上细胞是一个椭球形体,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画的平面结构。让学生明确我们看到的是平面图,我们所看到的染色体的变化形态,那都是一个剖面图中的形态。
二、细胞核知识的回顾
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和后期,染色体和细胞的变化特点都涉及到细胞核的知识,所以在讲有丝分裂过程之前,要带领学生复习细胞核的相关知识。对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复习,这个复习可以采用抽签提问的方法,首先提出问题:细胞核的结构有哪些?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提出核仁的特点是什么?核仁的功能是什么?让学生在教师的层层提问中逐步回忆细胞核的知识,并将细胞核的相应知识进行识记,为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打下基础。
三、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
可以说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概念是学习有丝分裂的基础,是这部分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这部分学习中学生最愿意混淆的内容,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回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一定要包括染色质和染色体。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染色质的概念,然后回忆染色质的组成以及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进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PPT上演示染色体的结构,同时指出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他们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为了更直观,教师可以用白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双链DNA,用红色的粉笔在DNA的周围画出蛋白质,让学生形象的明确染色质、DNA和蛋白质的关系。接着再用蓝色的粉笔画出着丝点,同时带领学生一同分析图中所示的情况表示的是一条染色体。告诉学生从图中能够看出这一条染色体上是有一个DNA,上面那个蓝色的点称为着丝点,进而提出,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着丝点,即可以用着丝点的数量代表染色体的数量。进而向学生强调要数细胞中有几条染色体,一个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数着丝点数,有几个着丝点就是几条染色体。
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图像,让学生分析图像代表几条染色体,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强调,因为这个图中只有一个着丝点,而着丝点数就代表染色体数,所以这个图代表的也是一条染色体。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图的差异,告诉学生都有一个着丝点都代表一条染色体,那么这两条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观察之后就会发现第一个图只有一个DNA,而第二个图中是含有两个DNA的。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一条染色体上可能含有一个DNA,也可能还有两个DNA。进而提出问题,含有一条DNA的染色体如何转化成含有两条DNA的染色体?教师引导学生经过分析逐步答出,由一个DNA变成两个DNA,那么就需要DNA的数量加倍,而DNA数量加倍的原因就是由于DNA进行了复制,进而教师强调什么是复制。复制就代表着合成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DNA,也就是说两个DNA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继续强调DNA复制只是DNA数量的加倍,染色体数量加倍了吗?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只有一个着丝点,染色体没有加倍。只是由含有一个DNA的染色体变成含有两个DNA的染色体。实际上是进行了相关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而形成了一个染色体,它含有两个DNA,同时它也含有了相应的加倍数量的蛋白质,进而教师提出染色单体的概念。
最后教师总结如何分析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的方法。
以上三组概念是学生细胞有丝分裂十分重要的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先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在进行有丝分裂过程及特点的教学,一定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齐永平.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关注有丝分裂概念内涵的挖掘[J].生物学通报,2014,49(006):6-10.
[2]汪丹,俞佩芳.角色扮演在细胞分裂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5,030(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