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导向下的初中生基本化学观的培养路径

来源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颁布,如何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基本化学观”成为初中教学的课题.基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导向下,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学生基本化学观,为高中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做铺垫.
  关键词:基本化学观;分类观;守恒观;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110-03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曾冬辉(1971.5-),男,福建省柘荣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引导下,中学化学教学从“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如今化学更多的是要从微观角度来研究或诠释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九年级化学教学,在传递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落实“核心素养”.化学核心素养之一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初中课程中更多以“宏观-微观—模型—符号”(下称“宏微—模型—符号”)的形式呈现.为此,笔者试图通过这类习题的教学,培养初中生一些基本化学观,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
   一、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物质分类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下称《课标》)要求助力学生通过“宏微—模型—符号”的思维方式,逐步引领他们进入微观世界,学会从微观角度来辨析一些宏观变化的本质.图1所示就是要求學生从微粒模型和符号表征来理解分子的构成,从而培养物质分类观.
  1.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无机物观
  纯净物和混合物都可以是由同种或不同元素组成,学生对此感觉没有“抓手”,无法理解.如果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就可以帮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以及单质与化合物,从而培养物质分类观.
  例1 图2中○和· 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则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表示纯净物的是,表示单质的是,表示化合物的是.
  分子中原子种类或个数不同,则分子种类不同.如A是由同种分子聚积成的化合物.C、D分别是由一种原子和同种分子聚积成的单质.B、E分别是不同种分子聚积成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用微粒模型图来助力学生从微观上去理解宏观物质的组成,有利于培养对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判别能力.
  2.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分类观
  分子间存在引力与斥力,间隙约为3.33×10-9~1.0×10-10m.分子中原子之间存在化学键,其间隙远比分子间隙小,所以用模型来表示微观分子中原子间隙时被忽略不计.例2 图3所示的微观粒子示意图中(不同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元素原子),能表示3O2的是( ),能表示3CO的是( ).
  单质分子是由一种原子构成,从模型上看,一个氧分子的构成可用“”表示.同理,化合物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水分子则用“”表示.“”表示的是一氧化碳分子.从模型上看原子间有间隙有二种可能:一是由同种原子聚积的纯净物,如D、E.二是由不同种原子聚积的混合物,如F.利用微观粒子模型图来助力学生对化学符号中数字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化学符号表征物质分类观.
  3.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有机物观
  除少数碳的氧化物和碳酸盐外,其它含碳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是有机物.学生对C60等石墨烯的类别判断上容易造成混淆,因为其结构上与有机物相似.
  例3 图4中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  ).
  通过学生观察、类比等方法,用微观视角理解微观世界,通过模型用符号表征出宏观物质,如富勒烯(C540)是单质,助力了学生对单质、无机物和有机物区分,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无机和有机物观.
   二、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变化守恒观
  《课标》要求重视通过亲身感受物质及其变化现象,助力探究“守恒定律”,建立变化守恒观.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宏微—模型—符号”的思维来解释这些概念,能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变化中“守恒观”.
  1.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物质变化观
  化学变化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组成新的分子,即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微粒间隔的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例4 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微观示意如图5所示(已知:●和○代表不同原子).请回答:表示化学变化的是( ),表示物理变化的是( )(填“变化Ⅰ”或“变化Ⅱ”).
  图中“变化Ⅰ”是两不同种分子,在一定条件生成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分子,是化学变化.“变化Ⅱ”是通过降温,分子间隔发生了改变,是物理变化.利用模型图来表征同种微粒间隙变化和不同微粒生成,助力了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有利于培养物质变化观.
  2.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质量守恒观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所以物质总质量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守恒的,常用“三不变二变”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如图6用模型和符号就可助力学生理解原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守恒”,有利于培养质量守恒观.
  例5 根据要求填空:
  (1)图7是合成氨过程的微粒模型图,用字母表示反应的过程.
  (2)观察图8是某一反应的微观图示,并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个二氧化硫分子、2个硫化氢分子和2个水分子.
  (3)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如图9所示,请回答: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和(2)是利用微粒模拟图来助力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中各种粒子的变化和重组过程,并用化学符号来表征出来,学生容易从微观角度诠释质量守恒定律.又如(3)通过微粒模拟图观察是否恰好反应,更具有现实意义.应用“微粒与模型”助力学生捕捉有效的信息,判别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组成,并用符号表征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利于培养质量守恒观.
   三、利用“宏微—模型—符号”习题,培养催化观
  催化剂是改变反应速率,而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催化剂常被学生误认为只是反应条件,不参与反应.从微观模型上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机理进行表征,对培养催化观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6 (1)图10为氮气与氢气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图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表示催化剂),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学生由此获得的信息:一是反应物的分子被吸附到催化剂微粒表面后,进行分裂、重组,离开催化剂微粒表面的过程.二是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先参与反应,经过多步反应又生成催化剂,且反应前后催化剂分子个数不变,从而体现催化剂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季春阳]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应根据现实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三角形知识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情境探究等方法促进学生思考,借助团队的力量攻坚克难,尊重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三角形;激发兴趣;创新教学;团队合作;尊重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
期刊
摘 要:初中数学知识抽象、学习难度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习难度,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论文以初中数学为研究切入点,对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
期刊
摘 要:提问是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是否掌握有效提问的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通过对现阶段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情况分析,发现课堂提问存在缺乏趣味性、缺少悬念、与生活脱节等情况,从而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一现状,需要教师掌握有效提问的艺术,能够通过有效问题打造高效课堂,成就精彩的数学教学.基于此,本文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分析了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旨在优化教师的提问方式,
期刊
从一个家能看出主人的处世之道,这并不稀奇。而中国人的中庸圆通处世观,其实也可以用于布置家居。  作为中国精神的代表之道的“圆”,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中。此次我们走进的郊区别墅,主人充分运用了“圆”之道,将家布置得闲适温润,简洁优雅。  走入别墅前,绿色的植物已经从那略带弧度的外墙内伸出枝头,让人不觉中多呼吸几口空气,好像可以畅快一下心脾。立于墙内中央的雕塑则暗示了主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自有一
期刊
摘 要:人们在生活劳作中发现和总结出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和规律,同样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关资源辅助教学.借助与所授知识相关的生活图形,在学生理解基本数学概念时培养其兴趣.将生活化问题引入教学,锻炼其探究能力.关注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重视直观生活载体的同时运用虚拟想象,启发学生数学灵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图形;现实问题;生活现象;虚拟想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
期刊
摘 要:数学教育呈现出严谨、科学、多样、求实的特点,要将数学教育的价值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必须利用最新的教学方法解决已经出现的教学问题,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本文针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利用反例优化数学教育工作.  关键词:初中数学;反例;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
期刊
摘 要:停课不停学的战略方针被有效提出,线上教育的功能优势逐渐发挥出来,能够有效地避免师生之间的近距离接触,在信息化载体的支撑下实现远程教学.因此,在初中教育领域,数学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并对具体的教学举措进行优化,保证教学效果更加理想.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初中数学线上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教学路径展开有效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线上教学;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尤其是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可以发现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数学探究,进而获得一种数学问题探究教学的基本范式,就可以促进深度教学的发生.将问题探究教学置于深度教学的视角之下,一个最基本的理解就是: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深度,问题的探究要指向学生的学习品质,问题的解决要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要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具有迁移性与批判性.深度教学与
期刊
摘 要:笔者所在的地区在近几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改行动,行动再次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至课堂教学行为的最高要求,在提升学生参与度、思维度的过程中,也对教师的主导价值与主导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解放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满堂灌,另一方面也引领着教师对教材、学生、课堂的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诠释课堂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浮力;素养;策略;价值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知识可以传授,但思维只能启发、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目前物理教学中的关注点.在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过程中,牛顿从看到“苹果落地”这一现象,经过一系列充满想象力的推理过程,将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向天体和地面物体进行推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这一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史實、方法、思维素材,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谈一谈如何用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走科学之路,建构其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