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4.0时代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fox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两任总统、一任总理任期之后,年近60岁的普京,在2012年春天即将开启他的4.0时代。
   美国《洛杉矶时报》事后把这场胜利形容为“普京的惨胜”,但接近64%的得票率依然向外界昭示:“普京路线”是俄罗斯民众投票的选择。
  
   为俄罗斯的稳定投票
   大选过程看似平静,但围绕选举结果的争论至今还在进行。
   事实上,从去年12月俄杜马选举后,各种游行、集会、抗议曾掀起一波高潮。对杜马选举舞弊的愤怒、对统一俄罗斯党无所作为的失望、对经济增长乏力和社会改革迟缓的不满,让普京的支持率一度跌入历史谷底,仅为42%。
   不过投票前,面对反对派“占领街头”的强大声势,普京的应对沉着老到:以静制动、虚实结合。
   数月来,他密集巡视全国,走访工厂、参观医院、访问学校、视察部队、看望煤气爆炸致房屋被毁的民众等,承诺改善医护人员、士兵、老年人等群体的待遇。观察人士指出,普京利用当政优势,将总理的工作访问同选前动员、拉选票巧妙结合起来,取得不错成效。
   普京还作出开放姿态,提议在投票站设置透明投票箱和装备可联网摄像头以增加选举透明度。他还承诺进行政治改革,吸收反对派进入政府等……
   上述组合拳一打,在声势上便压过反对派不少,也为自己赚回不少人气。
   当游行的人群一次次走上街头,高喊着“民主、自由、革命”,俄罗斯民众脑海中闪现的是西亚北非似曾相似的情景。“我选择为俄罗斯的稳定投票,为民族的团结稳定、经济发展、免费的教育和医疗、道路建设、对外友好交往而投票。我们尊重热爱每一个人。”大选当天,莫斯科市民侯赛因·库什霍夫这样说道。
   “假如没有普京,俄罗斯会怎么样?”普京的支持者们在选前曾经制作这样一个宣传片,设想没有普京的俄罗斯会走向何方。结论的大致情景与苏联解体初期的混乱局面相似,提示着民众做出理智选择。
   选举结果也证明,普京所推行的治国理念和方针政策,赢得了大多数民众的认可。
   2000年到2008年,普京的执政成绩有目共睹,以铁腕手段带领俄罗斯重拾大国梦。担任总理四年,其最大成就是带领俄罗斯走出金融危机,成为率先实现经济复苏的国家之一。
   如今,重回总统宝座,普京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实现政治团结,为稳定执政铺平道路。
  
   俄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
   虽然要到5月7日才能正式就职,但对普京来说,挑战已经开始。
   俄罗斯的观察家们认为,“英雄普京”面临的是一个公民积极性正在提升的俄罗斯新时代,更需要向支持他的民众兑现改革经济与政治体制并使其现代化的承诺。
   2011年俄罗斯GDP合18556亿美元,人均1.3万美元,几乎比1999年时翻一番;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5%、45%和50%,相当合理;苏联时期年年进口粮食,现在一年可出口粮食2000万吨;上世纪90年代举外债度日,去年底宣布可以掏200亿欧元救欧盟。看来经济形势大好。
   但这仅是表象,俄罗斯经济有深层次问题。一是经济结构落后,严重依赖原料出口,GDP四分之一以上来自燃料、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出口收入,机电设备仅占出口额的4.7%。二是技术落后,高技术产品仅占出口总额的0.3%。三是投资环境差。官僚主义和腐败,是俄罗斯投资环境的“第一杀手”。投资者缺乏信心,2011年资本净流出额达842亿美元。四是军费负担重。军费占GDP的比重,1999年为2.6%,2009年为4.5%。五是人口情势不利,170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仅有1.42亿人,比20年前减少500万,老年人达3170万。
   在竞选期间,普京发表的纲领性文章题目就是《我们需要新经济》。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转变经济结构,发展多种经济;克服技术落后,依托大型国有公司和一体化集团,集中管理,重组资源,重新占据技术领先地位;推行非国有化;发挥国民教育程度高、科技积淀丰厚等优势,为高校建立创新基地;国家支持基础设施项目,发展远东和西伯利亚交通;扩大国内市场,吸引私人投资,改善经营环境;开源节流,严控建设成本和质量及国家订货价格,杜绝回扣;改进养老制度,减少预算开支;开征不动产税和奢侈品消费税,提高烟酒税,抑制高消费等等。
  
   反腐之路任重道遠
   经济要飞跃,阻碍投资和贸易环境的腐败桎梏更要根除。
   俄罗斯前总理卡西亚诺夫的大号就是“米什卡2%”,意即凡他牵线的生意,每笔抽2%佣金。莫斯科前市长卢日科夫的胃口比他略大,上世纪90年代中国商人开办“新村街商城”,卢市长大力支持,要求的回报“仅是”区区5%的干股。怪不得俄罗斯公路造价是美国的3倍,是中国的6倍。
   根据透明国际组织发布的2011年度全球清廉指数报告,俄罗斯在183个国家中位列第143位。
   不过,俄罗斯反腐不可谓不力。一是有法可依,几年前总统签署了《反腐败法》;二是有机制保障,总统亲任反腐委员会主任;三是有群众基础,老百姓对腐败深恶痛绝;四是杀鸡儆猴,2011年仅内务部内追究刑责的腐败分子就有5000名,其中领导占六分之一。然而,腐败依然没治。梅德韦杰夫曾无奈地说:谁不想清除腐败官员,全清除了,让谁干活?
   普京重视制度反腐。他在竞选期间提出的反腐措施包括:监控官员收入和开支,对渎职官员处以罚金并降级使用,设立保护企业家权利的全权代表,由国家杜马而不是由总统在协商基础上提出审计员人选,严控“特权车”数量……
   但是,腐败在俄罗斯并非一日之累,反腐也并非一日之功。比起打击车臣叛匪、惩治不法寡头、痛斥“美国狼”来,普京在反腐方面的“铁腕”似乎还未展开。
  
   面对中产阶级的政改诉求
   伴随着意气风发的普京迈进60岁门槛,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生态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在俄罗斯反对派开始挑战普京权威时,见诸各大报刊的词汇通常有这样四个字:“中产阶级”。
   调查表明,2月4日反对派在莫斯科博罗特纳亚广场集会的参与者中,多数为男性(71%),年龄小于45岁(71%),高学历(56%),中等富裕(56%)或十分富裕(27%)。
   如果根据年龄判断,这批表达政治诉求的“中产阶级”出生于前苏联思想观念最多元化的时期。他们在那个时代接受了基础的价值观教育,同时,又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比如少年、或者青年时期,正好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执政。当时,各种公开性的话语体系涌进俄罗斯,尤其是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话语和价值观。这当中包括美式的“三权分立”观点,以及总统任期不能连续超过两任的观点等。
   当然,“中产阶级”外,还有苏联解体后的二十年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今这批人刚好成年,并且已经有了投票的权利。
  
   “我们不是反普京”
   其实,对俄罗斯新生代的吸纳,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并没有忽视。
   2008年9月初,在俄罗斯南部海滨城市举办了一次为期10天的夏令营。一个以“新一代”为名的青年组织把贝尔格罗德州各大学的代表青年聚集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
   这些训练包括体能训练、团队合作、领导力训练,以及人际交往、国际视野等。他们还邀请了国家杜马议员安德烈·斯科奇和青年们交流,共同探讨与国家发展有关的话题。
   动员青年的重要性,被普遍认为是在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之后。俄罗斯学者认为,通过青年组织,可以一方面加强年轻人和执政当局的心理联系,另一方面也可在反对派发动行动时,寻获自己的支持力量。
   比如去年杜马选举之后、反对党势力膨胀时,亲睐普京的青年组织就走上街头高呼口号:“普京我们相信你。”他们表示,如果发生颜色革命的话,会上街保护政府。
   而反对阵营里的年轻人,却也并非完全反对普京。今年大选前后,他们高举“反普京”的旗帜时,笑容仍然灿烂。一位大学生说:“我们走上街头,就是希望最高层能够听到我们的声音。”
   期待普京的政策能够更加灵活和民主,这是大多数俄罗斯新生代的心声。“虽然游行者(反对者)只是俄罗斯选民中极少的一部分,但他们有望促使俄罗斯进行重大政治变革。”法国《世界报》观察后表示。这意味着,旧的政治体系有望在“中产阶级”和年轻人的政治诉求中开始改变。
  (摘编自《国际先驱导报》)
其他文献
明朝弘治年间阁揆刘吉,是著名的“纸糊三阁老”之一,正事不干,坏事少不了他。刘吉还有个外号,叫“刘棉花”,棉花耐弹,暗示刘吉不怕弹劾,越弹越升官。   刘吉一生中,让人诟病最多的是其托人“夺情”之事,也因此事屡被弹劾。   古代官员有“丁忧”之制。父母去世,无论你是多大的官,都要辞官回家“丁忧”,守制二十七个月,以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在这两年多时间里,需在父母坟前搭一简陋小屋,每日
期刊
跟所有好莱坞大片一样,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着一个极为平淡的开头。在2010年10月17日,一个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的无证小贩如往常一样,走上街头贩卖他的水果和蔬菜。但是很显然,那天该小贩的运气不够好,被城管逮到了。也许在经过一番争执之后,城管没收了小贩的商品。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就应该终结了。但是没有。   我忘了介绍,这位小贩是一位受过大学教育的失业人士。受过大学教育,使得他有强烈
期刊
有位日本友人在Facebook上说,他去餐厅也好去咖啡店也好,都听到店员说“欢迎光临”、“谢谢”,但有好几次,他注意到店员们在说这几句话时,眼睛是看着别处的。这样真不好!  看到这条,我内心也深有同感。的确,去日本的某些超市或是餐厅咖啡店,你会听到很热情的“欢迎光临”声,但那些忙碌着的店员们在边大声喊出这些话时,在边打扫餐桌或者正边低头忙着收银。  生意太忙了,令他们没有空闲来抬头看一眼客人们。那
期刊
台北市立图书馆在全市共有50几个分馆,馆藏均有不同。除了预约以外,还书也是可以在任何一个分馆归还,也就是说,把看过的书完璧归赵,就是图书馆的事了,读者完全不用操心。   无论是还在书架上的、抑或已借出的书,都可以预约,接下来图书馆会发出取书通知,方式包括电子邮件、电话、简讯等。这项送书服务是完全免费的,可以看出那份“请你们来看书,繁琐的事情我们解决”的心意。   图书总馆除了讲
期刊
在玻利维亚入境,只有两个城市,海拔四千一百米的拉巴斯和海拔六百米的圣克鲁斯。前者是首都,后者相当于上海,我们从高空俯冲下来,落在群山之巅的首都国际机场。   说是国际机场,规模还不如咱们一些三线城市的机场,那种小巧,令我们连连惊呼。首先,出行李的运输履带只有一条,行李推车不超过五十辆。取了行李再一转身,大门已经在身后,三步并两步就出机场了。没有现代感的高大结构,也没有雕梁画栋的内饰,没有
期刊
刚到堪培拉那一年,听得最多的词就是:laid-back。这个词挺难准确翻译成中文,如果细究词源,估计是来自layback这个词,就是“躺着”的意思,反正就是懒懒散散、轻轻松松。   刚去时找房子,遇到的房东号称自己很“laid-back”,并且反问我是不是也够“laid-back”,好像我如果是个勤劳刻苦的好孩子,就不够资格租他的房子似的。   虽然我来自崇尚勤劳刻苦的国度,但
期刊
澳洲经常被人批评为“懒惰的国家”,生活慢悠悠,经济建设也是迈着小碎步。一些中国人很不屑澳洲的慢悠悠和过于谨慎,认为做大事应该不拘小节。   虽然澳洲保守谨慎,在全球经济发达的时候默默无闻,但其稳健的发展态度,令它避过了灾难性的金融危机,经济一直稳定前行,富时不暴富,穷时有剩余。   在经济发热的当头,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澳洲呢?放慢脚步,真正去做好民生的细节。下面说说我在澳洲
期刊
关于神医华佗,历史上一直都有争论。到底有没有华佗这个人?华佗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波斯人?    其实这类争论不难理出一个头绪,中国的神仙大多有过凡人身份,比如钟馗、张果老、吕洞宾……那些曾经存在于某朝代的神仙“肉身”,其实只不过是个载体,很少有后人去研究“肉身”的情况,大多只会给成为神仙的他们烧香磕頭。同理,神医华佗已经成为了中医领域的神,那个曾经存在于东汉末年的“肉身”华佗也就不再重
期刊
一年多前,兰州晚报报道了一位老人家在人行横道上向不放慢速度的车扔石头的事,老人家的亲人就是在人行横道上被车撞身亡的。从此老人便守候在那个出事的人行横道上,见到那些飞车就用砖头砸车。很多被砸的车主很无奈,下車找老人家理论,但老人家义正词严地驳斥那些车被砸的车主,一番唇枪舌战之后,车主们都只好无奈地开走自己的车去修理。   司机们说老人家违法,可老人家说那些车主违法,而且都是那些车主违法在先
期刊
每一个人在对方的眼中就是他人,角度一变,各人就又成了自己。这种自己与他人角色的转换,落实到某些具体事情上,于己说明了一种品格,于国家则展示了一种风范。   冯骥才一次去美国,他在艾奥瓦州逛超市时,竟然看到了在国内必须得定做的适合自己穿的48码的鞋。于是,他果决地付了37美元,买了一双。   开始穿时还不错,可路走得越多鞋越夹脚。当时37美元并非一个无足轻重的小数目,虽然说花了这么大一笔“外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