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文素养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素养之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人文素养教育是时代精神的呼唤,是促进高科技和高素质的统一,培养出既有知识能力又有健康人格,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质量人才的基础。人文素养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力推行人文素养教育的今天,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日益人们的关注与思考。而对于人文素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联,人文素养教育究竟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意义何在?目前国内学者从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教育包括的内容、中国当下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以及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过研究。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人文素养内涵的界定
人文素养并不是所谓的“人文”和“素养”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外延很广并且有多种涵义的概念。研究人文素养内涵的学者们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1]除此之外,徐涛在《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还将“人文素养”分解为“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无独有偶,姚芳在《浅析我国高校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则是通过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感、心理特点、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表现出来。”[2]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两位学者在对“人文素养”的具体理解上提出了相似的见解:“人文素养”可以从“人文知识涵养”与“人文精神思维”两方面来深入研究。当然,对人文素养的研究也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汇聚于民族精神和气节之中;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养包涵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为。”[3]虽然,这种对人文素养的看法离不开人文知识修养与人文精神双向结合的框架,但它完善并深化我们对人文素养的研究。
综合目前国内学者对人文素养的内涵的研究概况,我们可以严肃地认为人文素养是指人们所接受的比较系统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和艺术的知识,以及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
二、人文素养教育包含的内容
关于人文素养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呈现出各自的理论研究。其中,系统而全面展示人文素养教育内涵的当推翁丽华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界定“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因此,它是相对于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科学知识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论体系。”[4]并且其在严肃而科学地定义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类价值与人文主义学科教育、审美教育、人文修养教育等方面细致而深入地疏理了人文素养教育在现阶段所特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深化并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将会增加新的内容。以此作为参照,单纯从概念的不同角度解读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则显示出新颖独特之处。“人文素养教育是肇始于传统社会、活跃于科技膨胀、物欲膨胀的现代社会的为克服异化和片面化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基于人生命本身的教育。”[5]在这里徐晓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预期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徐晓宇在《多维视阈下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里还将人文素质教育分解为:基本、发展及觉解三个层面。这逐一升级的层次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化分了评判标准,也为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纵观其他学者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分析与理解,都只是从其中一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教授人文知识和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6]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使人能够真正成人的教育,代表的是某种教育目标或理想。现实的教育生活中,那些无视学生的天性、把学生当工具、强调学生的片面发展等错误倾向随处可见。针对这一现实,人文素养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强调对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培养,力图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完整的人。”[7]都没有脱离前述人文素养教育研究的限制。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内容,以提高教育对象内在气质,培养其健全人格,塑造其美好人性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在省悟修养的复杂而有机的教育活动。
三、中国当下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及解决途径
中国自推行人文素养教育以来,关于人文素养教育发展前景的讨论就层出不
穷,尤其是近些年来,关注与思索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趋势不断增强。尽管我国在人文素养教育取得不容置疑的成绩,然而面对我国人文素养教育不容乐观的局面,许多学者仍流露出深深忧虑。
有关我国人文素养教育整体滑坡与缺失的问题,吕云飞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归因与建构》中将其归结为“一是课程设置偏离了初衷;二是部分教师的人文素养欠缺;三是高校对校园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四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缺少人文关怀。”[8]其中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角度质疑人文素养教育走入困境的观点,为其他学者所赞同。“文化课程与文化活动的不协调;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9]是于晓红对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不足的明晰。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学者们在严谨对待人文素养教育面临危机上,实事求是的态度。
与此同时,探索目前我国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倾向的归因问题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中应试教育的推行是阻碍人文素养教育顺利进行的“绊脚石”。刘芳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反思》以及姚芳在《浅析我国高校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明确将“文理分科制度”、“专业划分详细”归属为人文素养教育陷入困境的首要因素。
面临着人文素养教育漏洞百出的状况,学者们根据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源头探索者弥补、挽救措施。在为扭转人文素养教育危机局势方面,秦鸿滨以全方面的视角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专业渗透、课外实践、课程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且“高校的教学须树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管理则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注重高校师资队伍的选拔,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改革高校‘两课’等公共人文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人文课’的兴趣。”“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10]集中代表了新阶段其他学者的思路。诸如: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等举措预示着相关学者对未来人文素养教育前景的共同期待。这些“高频”且备受研究者们青睐的措施为我们从事人文素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四、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当下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整体发展的趋向,要保障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朝着健康、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势在必行。在讨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前辈学者以
与众不同的视角,按照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要求,为推动人文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美育不仅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如介新在《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中指出“美育能够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气质、性格和个性,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品格。”[11]他的阐释基本上代表对美育认识的大概,全面囊括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而在继承介新现有观点的基础上,“审美教育开启人的智慧,有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是王永正新视角有力的说明。除此之外,徐涛在《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论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文素养教育联系紧密的概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界定,学术界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系统论述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新的诠释。顾乃忠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全面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统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发展。”[13]通过综合分析学者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释,其中以张蕾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最具代表性,她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剖析为“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14]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曹百瑛提出新的理解“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15]另外,李云霞认为“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是终极的价值取向。”[16]她的观点是对曹百瑛的深化。董翼指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17]他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其他能力发展建立归属联系。“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部分。”[18]张中伟重点阐释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时期,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身心和谐的人。”[19]以及“完整的人不仅是德、智、体、美方面发展的人,并且是这四方面协调发展的人。”[20]
以上是有关人文素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概况的研究综述,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对人文素养内涵、人文素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与当下中国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出路的认识。通过这些研究,让我们对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重
要意义有了初步了解。前人从不同角度所做的研究比较全面、细致,取得重大成果,积累丰富的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没有对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这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01).
[2]姚芳.浅析我国高校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2,(25).
[3]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探索,2012,(05).
[4]翁丽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04).
[5]徐晓宇.多维视阈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
[6]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探索,2012,(04).
[7]马智芳.论人文教育的三种内涵及其现实危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5).
[8]吕云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归因与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9]于晓红.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03).
[10]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路径[J].现代教育企业,2006,(07).
[11]介新.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J].河南教育,2003,(02).
[12]王永正.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
[13]顾乃忠.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J].学海,1994,(04).
[14]张蕾.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15]曹百瑛.马克思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再省思[J].理论探讨,2012,(05).
[16]李云霞.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科学界定[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06).
[17]董翼.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J].重庆与世界,2012,(04).
[18]张中伟.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现实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2,(16).
[19]姚利民.论中国教育思想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1997,(04).
[20]黄定华.蒋孔阳论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2,(09).
关键词:人文素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人文素养内涵的界定
人文素养并不是所谓的“人文”和“素养”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外延很广并且有多种涵义的概念。研究人文素养内涵的学者们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1]除此之外,徐涛在《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还将“人文素养”分解为“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无独有偶,姚芳在《浅析我国高校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则是通过大学生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感、心理特点、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表现出来。”[2]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两位学者在对“人文素养”的具体理解上提出了相似的见解:“人文素养”可以从“人文知识涵养”与“人文精神思维”两方面来深入研究。当然,对人文素养的研究也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汇聚于民族精神和气节之中;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养包涵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为。”[3]虽然,这种对人文素养的看法离不开人文知识修养与人文精神双向结合的框架,但它完善并深化我们对人文素养的研究。
综合目前国内学者对人文素养的内涵的研究概况,我们可以严肃地认为人文素养是指人们所接受的比较系统的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和艺术的知识,以及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的吸收而形成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
二、人文素养教育包含的内容
关于人文素养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呈现出各自的理论研究。其中,系统而全面展示人文素养教育内涵的当推翁丽华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界定“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因此,它是相对于以培养技能为目的的科学知识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理论体系。”[4]并且其在严肃而科学地定义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上,尝试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人类价值与人文主义学科教育、审美教育、人文修养教育等方面细致而深入地疏理了人文素养教育在现阶段所特有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深化并完善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将会增加新的内容。以此作为参照,单纯从概念的不同角度解读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则显示出新颖独特之处。“人文素养教育是肇始于传统社会、活跃于科技膨胀、物欲膨胀的现代社会的为克服异化和片面化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的基于人生命本身的教育。”[5]在这里徐晓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与预期的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徐晓宇在《多维视阈下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里还将人文素质教育分解为:基本、发展及觉解三个层面。这逐一升级的层次为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化分了评判标准,也为人文素养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纵观其他学者对人文素养教育的分析与理解,都只是从其中一个方面着手深入探讨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教授人文知识和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6]以及“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人,使人能够真正成人的教育,代表的是某种教育目标或理想。现实的教育生活中,那些无视学生的天性、把学生当工具、强调学生的片面发展等错误倾向随处可见。针对这一现实,人文素养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理念,强调对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培养,力图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完整的人。”[7]都没有脱离前述人文素养教育研究的限制。
综上所述,人文素养教育是以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内容,以提高教育对象内在气质,培养其健全人格,塑造其美好人性为宗旨的教育,是一种需要外在启迪陶冶和内在省悟修养的复杂而有机的教育活动。
三、中国当下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及解决途径
中国自推行人文素养教育以来,关于人文素养教育发展前景的讨论就层出不
穷,尤其是近些年来,关注与思索人文素养教育现状的趋势不断增强。尽管我国在人文素养教育取得不容置疑的成绩,然而面对我国人文素养教育不容乐观的局面,许多学者仍流露出深深忧虑。
有关我国人文素养教育整体滑坡与缺失的问题,吕云飞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归因与建构》中将其归结为“一是课程设置偏离了初衷;二是部分教师的人文素养欠缺;三是高校对校园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够;四是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缺少人文关怀。”[8]其中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角度质疑人文素养教育走入困境的观点,为其他学者所赞同。“文化课程与文化活动的不协调;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9]是于晓红对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存在不足的明晰。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学者们在严谨对待人文素养教育面临危机上,实事求是的态度。
与此同时,探索目前我国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倾向的归因问题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其中应试教育的推行是阻碍人文素养教育顺利进行的“绊脚石”。刘芳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反思》以及姚芳在《浅析我国高校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明确将“文理分科制度”、“专业划分详细”归属为人文素养教育陷入困境的首要因素。
面临着人文素养教育漏洞百出的状况,学者们根据人文素养教育缺失的源头探索者弥补、挽救措施。在为扭转人文素养教育危机局势方面,秦鸿滨以全方面的视角从教育理念、师资队伍、教学改革、专业渗透、课外实践、课程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且“高校的教学须树立和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管理则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情怀。”“注重高校师资队伍的选拔,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改革高校‘两课’等公共人文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对‘人文课’的兴趣。”“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推进校园文化建设。”[10]集中代表了新阶段其他学者的思路。诸如:建设具有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等举措预示着相关学者对未来人文素养教育前景的共同期待。这些“高频”且备受研究者们青睐的措施为我们从事人文素养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价值。 四、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当下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关系着中华民族未来国民素质整体发展的趋向,要保障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朝着健康、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明确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势在必行。在讨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前辈学者以
与众不同的视角,按照人文素养教育的整体要求,为推动人文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美育不仅是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正如介新在《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中指出“美育能够培养一个人良好的气质、性格和个性,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的品格。”[11]他的阐释基本上代表对美育认识的大概,全面囊括美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而在继承介新现有观点的基础上,“审美教育开启人的智慧,有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2]是王永正新视角有力的说明。除此之外,徐涛在《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不容忽视的作用。
五、论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文素养教育联系紧密的概念,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界定,学术界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系统论述的基础上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新的诠释。顾乃忠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中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全面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统一;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发展。”[13]通过综合分析学者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阐释,其中以张蕾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最具代表性,她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剖析为“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14]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曹百瑛提出新的理解“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人的主体性。”[15]另外,李云霞认为“人的个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是终极的价值取向。”[16]她的观点是对曹百瑛的深化。董翼指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17]他将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其他能力发展建立归属联系。“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相关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部分。”[18]张中伟重点阐释人的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时期,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身心和谐的人。”[19]以及“完整的人不仅是德、智、体、美方面发展的人,并且是这四方面协调发展的人。”[20]
以上是有关人文素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概况的研究综述,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对人文素养内涵、人文素养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与当下中国人文素养教育现状与出路的认识。通过这些研究,让我们对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重
要意义有了初步了解。前人从不同角度所做的研究比较全面、细致,取得重大成果,积累丰富的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成果。但是,我们还是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没有对人文素养教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这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01).
[2]姚芳.浅析我国高校中文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2,(25).
[3]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探索,2012,(05).
[4]翁丽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04).
[5]徐晓宇.多维视阈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6).
[6]刘芳.人文素质教育的历史与反思[J].高教探索,2012,(04).
[7]马智芳.论人文教育的三种内涵及其现实危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5).
[8]吕云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归因与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9]于晓红.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人的全面发展[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03).
[10]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路径[J].现代教育企业,2006,(07).
[11]介新.美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J].河南教育,2003,(02).
[12]王永正.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
[13]顾乃忠.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J].学海,1994,(04).
[14]张蕾.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8).
[15]曹百瑛.马克思人的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再省思[J].理论探讨,2012,(05).
[16]李云霞.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科学界定[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06).
[17]董翼.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J].重庆与世界,2012,(04).
[18]张中伟.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现实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2,(16).
[19]姚利民.论中国教育思想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1997,(04).
[20]黄定华.蒋孔阳论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宜春学院学报,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