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希望”项目启动的初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和城市都发生着较大的社会变迁。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形成一个新型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城市家庭离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离婚率逐年攀升,出现了大量的离异家庭,由此也形成了另一弱势群体——离异家庭儿童。留守儿童与离异家庭儿童的大量出现,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衍生出的重要社会问题。当下对留守儿童与离异家庭儿童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这类儿童实现心灵的康复与成长,为他们未来长大成人以后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这两类弱势儿童群体的教育关爱十分必要。由于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上述两类弱势儿童群体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创伤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对这两类弱势儿童的教育关爱工作可以一起开展。
抚顺市是沈阳经济区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座城市,城市家庭离婚率较高,并且抚顺市周边农村是辽宁省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在抚顺市存在较大量的留守儿童及离异家庭儿童群体。结合抚顺市的这一特殊市情,同时为了全面落实2013年1月教育部、团中央等五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15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抚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关爱的福祉,抚顺市教育局联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全面启动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2016~2020)。
二、“新希望”项目设立的主要目标与建设周期
新希望项目设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关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实践活动,透彻揭示抚顺地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现状,探索并形成符合本地市情、具有抚顺教育特色的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直接改善本地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带动并推进全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新希望项目计划建设实施周期为五年,即2016年1月~2020年12月。
三、“新希望”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
“新希望”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组成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以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其与普通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表现的异同,从而揭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探讨针对这些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研究1: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普查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研究目的:了解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在中小学实验点里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研究方法:根据抚顺市教育局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准备相应数量的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测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选择适当的时间施测于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根据对施测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揭示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并同时为每名受测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研究2: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及发展的追踪
研究目的:在心理学研究观念从关注消极心理转向关注积极心理的大背景下,新近研究打破先前遵循的儿童发展的“危机(例如留守、父母離婚)—适应不良”的直线发展模型,转而从“危机—弹性—适应良好”的中介调节发展模型来研究儿童的心理与社会性发展问题。由此推测大部分留守、离异家庭的儿童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与社会适应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并通过纵向研究模式追踪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本研究中,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的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具体来说,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乐观型解释风格、希望、感恩等正面的心理潜能。
研究方法:根据抚顺市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准备相应数量的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乐观型解释风格、希望、感恩等正面的心理潜能发展水平测查问卷。选择适当的时间间隔,重复施测于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根据对施测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揭示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及纵向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将其研究结果与非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的对比调查结果相比较。
研究3: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促进的保护性因素
研究目的:从“危机—弹性—适应良好”的中介调节发展模型出发,调查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促进的保护性支持因素,及保护因素乃至保护机制在留守和离异儿童心理适应上的长期效应。
研究方法:从实验点学校中随机取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发展保护性支持因素有哪些,如心理弹性、自我决定、亲子沟通、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教师依恋及其他支持性社会环境等因素。通过相关研究模式,建立结构方程统计模型分析这些保护性支持因素与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 研究4:和谐家庭教育课程家长培训(家长课堂)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目的:检验和谐家庭教育课程家长培训(家长课堂:《和谐亲子沟通训练》《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组(家长报名参加了家长课堂的所在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对照组(家长没有报名参加了家长课堂的所在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前后测时间序列实验设计。根据研究1、研究2确定被试的前测成绩水平,然后在家长课堂全部结束后,实施若干次后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变化情况,对比实验组前后测变化的情况。揭示家长课堂:《和谐亲子沟通训练》《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5: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目的:检验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例)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方法:对于系列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根据研究1和研究2确定被试的前测成绩水平,筛选出若干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如主观幸福感提升小组、乐观培养小组、希望培养小组、感恩培养小组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然后实施后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变化情况,对比实验组前后测变化的情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采用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实验设计,根据研究1和研究2确定被试的前测成绩水平,随机制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主观幸福感提升课程),对照班不上或上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然后实施后测。揭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例)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6:社会教育服务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促进效果的个案追踪
研究目的:检验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例如沙盘游戏治疗),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咨询(例如亲子沙盘游戏治疗),学校中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殊个案的社会介入等社会教育服务走进家庭与学校实践活动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方法:在接受了上述社会教育服务的对象群体中,选择典型个案,追踪个案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变化情况。
研究7:抚顺市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的构建
研究目的:对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执行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构建出抚顺市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
研究方法:理论逻辑归纳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部分:撫顺市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部分主要是以第一部分研究得出的结果为依据,将这些研究中发现问题与形成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检验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
1.和谐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家长课堂:《和谐亲子沟通训练》《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培训。
2.建设“新希望”成长教室,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心理辅导室功能,建设“新希望成长教室”,作为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儿童心理教育与关爱的教育活动场所。
3.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班主任及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再教育培训:《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中小学生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技能》《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资格》《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培训。
4.社会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社会教育服务走进家庭与学校: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例如沙盘游戏治疗),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咨询(例如亲子沙盘游戏治疗),学校中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殊个案的社会工作介入。
(作者单位:抚顺市教育局,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史晓红)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和城市都发生着较大的社会变迁。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很多农民工在进城的同时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他人代为照看,形成一个新型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同时,城市家庭离婚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离婚率逐年攀升,出现了大量的离异家庭,由此也形成了另一弱势群体——离异家庭儿童。留守儿童与离异家庭儿童的大量出现,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衍生出的重要社会问题。当下对留守儿童与离异家庭儿童问题的解决,可以促进这类儿童实现心灵的康复与成长,为他们未来长大成人以后能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从而有助于维护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对这两类弱势儿童群体的教育关爱十分必要。由于父母家庭角色的缺失,上述两类弱势儿童群体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创伤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对这两类弱势儿童的教育关爱工作可以一起开展。
抚顺市是沈阳经济区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座城市,城市家庭离婚率较高,并且抚顺市周边农村是辽宁省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因此,在抚顺市存在较大量的留守儿童及离异家庭儿童群体。结合抚顺市的这一特殊市情,同时为了全面落实2013年1月教育部、团中央等五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15年10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体现抚顺市人民政府对本地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关爱的福祉,抚顺市教育局联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全面启动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2016~2020)。
二、“新希望”项目设立的主要目标与建设周期
新希望项目设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关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实践活动,透彻揭示抚顺地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现状,探索并形成符合本地市情、具有抚顺教育特色的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直接改善本地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带动并推进全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新希望项目计划建设实施周期为五年,即2016年1月~2020年12月。
三、“新希望”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
“新希望”项目开展的主要研究与教育实践活动组成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与教育研究
本部分研究主要以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其与普通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表现的异同,从而揭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积极心理学研究视角出发,探讨针对这些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殊的心理特点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谐的发展。
研究1: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普查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
研究目的:了解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在中小学实验点里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研究方法:根据抚顺市教育局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准备相应数量的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测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选择适当的时间施测于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根据对施测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揭示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并同时为每名受测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研究2: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及发展的追踪
研究目的:在心理学研究观念从关注消极心理转向关注积极心理的大背景下,新近研究打破先前遵循的儿童发展的“危机(例如留守、父母離婚)—适应不良”的直线发展模型,转而从“危机—弹性—适应良好”的中介调节发展模型来研究儿童的心理与社会性发展问题。由此推测大部分留守、离异家庭的儿童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与社会适应问题。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并通过纵向研究模式追踪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本研究中,积极心理品质是指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的固有的、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如果能够挖掘出来,个体就拥有强大的力量解决自我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生得到完满发展,个体就能获得美好、幸福的生活。具体来说,包括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乐观型解释风格、希望、感恩等正面的心理潜能。
研究方法:根据抚顺市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的数量,准备相应数量的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乐观型解释风格、希望、感恩等正面的心理潜能发展水平测查问卷。选择适当的时间间隔,重复施测于中小学实验点内的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根据对施测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揭示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表现及纵向发展变化的规律,并将其研究结果与非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的对比调查结果相比较。
研究3: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促进的保护性因素
研究目的:从“危机—弹性—适应良好”的中介调节发展模型出发,调查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促进的保护性支持因素,及保护因素乃至保护机制在留守和离异儿童心理适应上的长期效应。
研究方法:从实验点学校中随机取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发展保护性支持因素有哪些,如心理弹性、自我决定、亲子沟通、亲子依恋、同伴依恋、教师依恋及其他支持性社会环境等因素。通过相关研究模式,建立结构方程统计模型分析这些保护性支持因素与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 研究4:和谐家庭教育课程家长培训(家长课堂)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目的:检验和谐家庭教育课程家长培训(家长课堂:《和谐亲子沟通训练》《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组(家长报名参加了家长课堂的所在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对照组(家长没有报名参加了家长课堂的所在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前后测时间序列实验设计。根据研究1、研究2确定被试的前测成绩水平,然后在家长课堂全部结束后,实施若干次后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变化情况,对比实验组前后测变化的情况。揭示家长课堂:《和谐亲子沟通训练》《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5: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目的:检验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例)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方法:对于系列团体心理辅导,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根据研究1和研究2确定被试的前测成绩水平,筛选出若干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如主观幸福感提升小组、乐观培养小组、希望培养小组、感恩培养小组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然后实施后测。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的变化情况,对比实验组前后测变化的情况。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采用实验班对照班前后测实验设计,根据研究1和研究2确定被试的前测成绩水平,随机制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主观幸福感提升课程),对照班不上或上常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然后实施后测。揭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例)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6:社会教育服务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促进效果的个案追踪
研究目的:检验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例如沙盘游戏治疗),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咨询(例如亲子沙盘游戏治疗),学校中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殊个案的社会介入等社会教育服务走进家庭与学校实践活动对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促进效果。
研究方法:在接受了上述社会教育服务的对象群体中,选择典型个案,追踪个案在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变化情况。
研究7:抚顺市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的构建
研究目的:对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执行的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构建出抚顺市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
研究方法:理论逻辑归纳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部分:撫顺市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实践活动的开展
本部分主要是以第一部分研究得出的结果为依据,将这些研究中发现问题与形成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检验关爱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可行性。
1.和谐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家长课堂:《和谐亲子沟通训练》《儿童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方法》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培训。
2.建设“新希望”成长教室,在学校心理辅导室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心理辅导室功能,建设“新希望成长教室”,作为学校开展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儿童心理教育与关爱的教育活动场所。
3.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班主任及心理教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再教育培训:《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中小学生积极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技能》《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资格》《沙盘游戏治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运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培训。
4.社会教育服务实践活动——社会教育服务走进家庭与学校: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例如沙盘游戏治疗),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困惑的家长咨询(例如亲子沙盘游戏治疗),学校中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特殊个案的社会工作介入。
(作者单位:抚顺市教育局,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史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