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在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构成了现实社会的基础,决定着建筑其上的国家、法以及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3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从静态角度讲有自己的社会结构,而从动态角度讲则有一个变迁的过程。这是由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进行一番简单的梳理。
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在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构成了现实社会的基础,决定着建筑其上的国家、法以及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此外,马克思还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范畴综括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基础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建筑,是依赖于经济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己。”在上层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经济制度,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制度来源于生产关系,是从关系中发展而来的,是关系的凝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了三种所有制产生的情况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在这个阶段,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在这种公社所有制下,动产私有制和以后的不动产私有制已经发展,但还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民权力逐渐衰落,分工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的起点在农村,从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就同征服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的地域中开始,这种所有制以共同体为基础,进行直接生产的阶级是农奴,在城市中,则产生了封建的行会。
马克思认为,“物资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理论纲要。
二、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哲学分析方法
(一)何谓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问题是社会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结构反映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反映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方式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因此研究社会结构,认识社会的分工——分配——身份集团——结构的内在联系、社会结构要素间的冲突、社会分化、社会整合的进行,才可以知道社会如何有活力地维持向前发展。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及其构成方式”,其内容为:“实际上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生存活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人口结构,人群组合结构(各种社会群体),人们的活动位置结构(主要是阶级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王康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性质制度的社会,其社会结构具有不同的待点”。“社会发展”课题组则认为,社会结构在社会学中意义是相对于社会系统和社会要素而言的。一般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中诸要素的联结方式或互动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并由相应的社会制度来维系。简言之,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其中包括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和关系性社会结构三种不同类型。社会系统中的社会要素可以分为不同层次,與之相应的社会结构就具有不同含义,这里我们可以区分出个体行动者、群体、组织、社区四个层次的社会要素,相应地就有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或微观互动结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和社区结构。
而安东尼·吉登斯对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级分化的分析提出了“结构化”的观点,他认为,“结构化”是指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被持续化和稳定化,从而导致阶级阶层结构的出现,它特别强调的是经济地位的差异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即阶级阶层地位影响了人们的流动机会、生活方式、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
(二)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
从广义上看,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家庭结构、政治结构、法律结构和文化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结构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子结构,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结构一般不是指广义的社会结构,而是狭义的社会结构。狭义的社会结构专指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一般地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关系的模式”。而所谓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上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一套权利和义务。与此类似的定义还有,认为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集团的组成方式,即社会中各个集团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总之,狭义的社会结构专注于人们在社会群体、社会集团的地位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展开了对现代化的最猛烈的追求。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追赶式的现代化”,它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既包括了高度发展的经济与技术,也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体过程,包括了从活动到思维,从制度到价值的一切领域。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的转变,是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转变。从社会角度来衡量,这场深刻的变革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从传统的社会结构转型至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并构建新的利益格局的过程,也是中国确立现代化法治秩序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这两方面影响和制约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正是有了这双重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不能仅仅由技术的进步来满足"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改变生产的分工合作关系时,必然会引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制度发生变革的作用机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社会结构也己在打破旧的、僵硬刚性的社会结构的同时,初步形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通过国家权力固化的人的社会身份发生了改变,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的调整“给予人员各种作用的分配,财富及权力的报酬分配都面临着由属性主义转向业绩主义”,由传统的“身份取向社会”向现代的“普遍成就取向”社会的转变。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计划体制的约束,传统的公有制经济外产生了其他经济成分,并且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应的,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导致农业人口的分化,农业人口中从事直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三产业逐渐扩大,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划分逐渐瓦解,城乡之间人为的户藉限制也在逐渐松动,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中国的“渐进式的改革”产生的社会分化是从原有体制中处于较低地位的阶层开始并逐步渗透到较高的阶层的,社会的流动性得到加强,原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及分配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各地区之间、各人之间的经济分化导致了经济差异,而这种经济不平等或经济差异则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基础。同时,这种经济地位的差异也与社会地位的差异趋与一致,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的分配趋于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差异,知识量、智力程度的不同,以及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也促进了阶层分化。
随着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多样化,经济差异的产生,人为的阶层间的壁垒的打破,社会的流动性得到加强,尽管各阶层的位序已经排定,但个人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由封闭转向开放,能力主义原则逐渐取代身份主义原则,成为社会流动的机制,社会流动日益开放,机会日益均等,公平競争成为社会成员流动的手段。现代化阶层结构的雏型已经形成。
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现象,它不仅需要有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还需要有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与现代化的进行是同步的,也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的结果,亦是对现代化顺利进行的社会结构性支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判别在于社会分层化与整合的程度”,社会出现多层次化与各层次之间相互流动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各阶层之间不断分化、功能进一步专业化、自主性逐渐增强的过程。
现代化的一个结果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在西方前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化最初产生了有产者阶层与工人阶层,“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封建制时代的人身制被打破,僵化的社会秩序被资本主义所取代。而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人口逐渐减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于它的本性,使农业人口同非农业人口比起来不断减少,因为在工业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是同不变资本的绝对增加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了;而在农业中,经营一定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则绝对减少;因此,只有耕种新的土地时,可变资本才会增加,但这又以非农业人口的更大增加为前提。大批的农业生产力被吸引进工厂,传统的农民阶层逐渐萎缩,随着日后农业的日趋工业化,农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同生产力、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加,经济的增长推动了金融、保险、科技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扩大。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非生产性部门的成员已经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另外,与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相适应,城市化成为必然趋势。城市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不断集中,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的产物,更是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城市化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以及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地域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市的经济、社会要素”,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在地域上的集中,农业人口脱离农村土地而走入城市,城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由分离、剥夺转为互助、互利。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扩大,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将逐渐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并且经历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这一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并维持现代社会的稳定。
我国由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性的社会结构过渡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现在的社会结构仍然保留了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但己经初具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型。中国的农民阶层正在不断分化,正在向其他阶层分化流动,农民阶层的规模正在逐渐缩小。工人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型工人正在逐渐增多,并逐渐在实现向上层流动。第三产业逐渐壮大,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的兴起以及新兴行业的出现,都在使第三产业日益扩大并规范化,层次逐渐提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将向上流动,升入中间阶层。另外,我国的中间阶层也在形成之中,以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等新兴中间阶层构成了社会结构中的稳定的中间力量,并且有不断壮大的趋势。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变。
总的来说,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有三点,第一点是社会的结构更加松散,与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社会结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倾向于复杂化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个人对单位进而对政府和国家的依赖性逐渐弱化,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国家之外的市民社会开始出现,整个社会对于政府和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各种介于政府与单位、个人之间的民间组织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日益扩大,民间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第二点是社会利益越来越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使社会主体利益日渐多元化、差异化。在传统意义上通过单位来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瓦解,而新的利益表达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原来高度重合、相对简单的利益结构逐渐解体的同时,社会未能建构起公正合理的利益结构,致使整个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第三点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此时,旧的社会规范几乎瓦解,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确立起来,这必然出现新旧规范之间的冲突与脱节,从而导致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被扭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职业伦理弱化,在群体与个体关系上,更重视个人。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更重视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更重视现实。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快速分化,使人们的道德底线受到了冲击。社会道德出现倒退,整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企业、政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上。
参考文献:
[1]张静.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经济界,2008,(1).
[3]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03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从静态角度讲有自己的社会结构,而从动态角度讲则有一个变迁的过程。这是由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然。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进行一番简单的梳理。
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理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在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情况构成了现实社会的基础,决定着建筑其上的国家、法以及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此外,马克思还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个范畴综括社会的基本结构,经济基础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建筑,是依赖于经济基础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己。”在上层建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经济制度,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制度来源于生产关系,是从关系中发展而来的,是关系的凝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了三种所有制产生的情况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它与生产的不发达阶段相适应。人们靠狩猎、捕鱼、畜牧,或者最多靠耕作为生。在这个阶段,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这种所有制是由几个部落通过契约或联合为一个城市而产生的,在这种公社所有制下,动产私有制和以后的不动产私有制已经发展,但还不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整个社会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民权力逐渐衰落,分工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公民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关系已经充分发展。第三种所有制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的起点在农村,从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就同征服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的地域中开始,这种所有制以共同体为基础,进行直接生产的阶级是农奴,在城市中,则产生了封建的行会。
马克思认为,“物资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这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制度变迁思想的理论纲要。
二、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哲学分析方法
(一)何谓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问题是社会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社会结构反映社会系统的本质特征,反映社会分工和协作的方式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因此研究社会结构,认识社会的分工——分配——身份集团——结构的内在联系、社会结构要素间的冲突、社会分化、社会整合的进行,才可以知道社会如何有活力地维持向前发展。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及其构成方式”,其内容为:“实际上是社会的主体——人及其生存活动——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存在方式”,一般表现为人口结构,人群组合结构(各种社会群体),人们的活动位置结构(主要是阶级结构),生活方式结构。王康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性质制度的社会,其社会结构具有不同的待点”。“社会发展”课题组则认为,社会结构在社会学中意义是相对于社会系统和社会要素而言的。一般认为,社会结构是社会系统中诸要素的联结方式或互动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并由相应的社会制度来维系。简言之,社会结构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其中包括实体性社会结构、规范性社会结构和关系性社会结构三种不同类型。社会系统中的社会要素可以分为不同层次,與之相应的社会结构就具有不同含义,这里我们可以区分出个体行动者、群体、组织、社区四个层次的社会要素,相应地就有社会的人际关系结构或微观互动结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和社区结构。
而安东尼·吉登斯对于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阶级分化的分析提出了“结构化”的观点,他认为,“结构化”是指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被持续化和稳定化,从而导致阶级阶层结构的出现,它特别强调的是经济地位的差异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即阶级阶层地位影响了人们的流动机会、生活方式、社会态度和行为取向。
(二)社会结构的分析方法
从广义上看,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结构、家庭结构、政治结构、法律结构和文化结构,其中的每一个结构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子结构,或者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结构一般不是指广义的社会结构,而是狭义的社会结构。狭义的社会结构专指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一般地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社会关系的模式”。而所谓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上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一套权利和义务。与此类似的定义还有,认为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集团的组成方式,即社会中各个集团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总之,狭义的社会结构专注于人们在社会群体、社会集团的地位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展开了对现代化的最猛烈的追求。而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追赶式的现代化”,它是一场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既包括了高度发展的经济与技术,也是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体过程,包括了从活动到思维,从制度到价值的一切领域。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社会的转变,是从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转变。从社会角度来衡量,这场深刻的变革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是从传统的社会结构转型至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旧的利益格局被打破并构建新的利益格局的过程,也是中国确立现代化法治秩序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生产技术和社会关系这两方面影响和制约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正是有了这双重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不能仅仅由技术的进步来满足"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改变生产的分工合作关系时,必然会引起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制度发生变革的作用机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社会结构也己在打破旧的、僵硬刚性的社会结构的同时,初步形成。
随着计划经济体制被逐渐打破,通过国家权力固化的人的社会身份发生了改变,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的调整“给予人员各种作用的分配,财富及权力的报酬分配都面临着由属性主义转向业绩主义”,由传统的“身份取向社会”向现代的“普遍成就取向”社会的转变。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打破了计划体制的约束,传统的公有制经济外产生了其他经济成分,并且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国家经济的组成部分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对应的,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导致农业人口的分化,农业人口中从事直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渐减少,第三产业逐渐扩大,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划分逐渐瓦解,城乡之间人为的户藉限制也在逐渐松动,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中国的“渐进式的改革”产生的社会分化是从原有体制中处于较低地位的阶层开始并逐步渗透到较高的阶层的,社会的流动性得到加强,原有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及分配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各地区之间、各人之间的经济分化导致了经济差异,而这种经济不平等或经济差异则构成了阶层分化的基础。同时,这种经济地位的差异也与社会地位的差异趋与一致,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政治资源的分配趋于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主体性之间的差异,知识量、智力程度的不同,以及对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也促进了阶层分化。
随着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的多样化,经济差异的产生,人为的阶层间的壁垒的打破,社会的流动性得到加强,尽管各阶层的位序已经排定,但个人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由封闭转向开放,能力主义原则逐渐取代身份主义原则,成为社会流动的机制,社会流动日益开放,机会日益均等,公平競争成为社会成员流动的手段。现代化阶层结构的雏型已经形成。
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现象,它不仅需要有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还需要有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社会结构,现代化社会结构的形成与现代化的进行是同步的,也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的结果,亦是对现代化顺利进行的社会结构性支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根本判别在于社会分层化与整合的程度”,社会出现多层次化与各层次之间相互流动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各阶层之间不断分化、功能进一步专业化、自主性逐渐增强的过程。
现代化的一个结果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在西方前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化最初产生了有产者阶层与工人阶层,“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封建制时代的人身制被打破,僵化的社会秩序被资本主义所取代。而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人口逐渐减少,“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由于它的本性,使农业人口同非农业人口比起来不断减少,因为在工业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是同不变资本的绝对增加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了;而在农业中,经营一定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则绝对减少;因此,只有耕种新的土地时,可变资本才会增加,但这又以非农业人口的更大增加为前提。大批的农业生产力被吸引进工厂,传统的农民阶层逐渐萎缩,随着日后农业的日趋工业化,农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同生产力、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逐渐增加,经济的增长推动了金融、保险、科技文化教育等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扩大。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非生产性部门的成员已经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另外,与经济发展、生产力进步相适应,城市化成为必然趋势。城市化是人类经济活动不断集中,社会化大生产日益发展的产物,更是现代化的集中表现。“城市化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命,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以及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地域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地转化为城市的经济、社会要素”,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在地域上的集中,农业人口脱离农村土地而走入城市,城乡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由分离、剥夺转为互助、互利。
由于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扩大,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结构将逐渐出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并且经历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这一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并维持现代社会的稳定。
我国由传统的社会结构向现代性的社会结构过渡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现在的社会结构仍然保留了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但己经初具现代社会结构的雏型。中国的农民阶层正在不断分化,正在向其他阶层分化流动,农民阶层的规模正在逐渐缩小。工人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型工人正在逐渐增多,并逐渐在实现向上层流动。第三产业逐渐壮大,以商业为中心的城市的兴起以及新兴行业的出现,都在使第三产业日益扩大并规范化,层次逐渐提高,其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将向上流动,升入中间阶层。另外,我国的中间阶层也在形成之中,以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等新兴中间阶层构成了社会结构中的稳定的中间力量,并且有不断壮大的趋势。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正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橄榄型的现代社会结构转变。
总的来说,社会结构变迁带来的影响有三点,第一点是社会的结构更加松散,与过去那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社会结构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倾向于复杂化的社会结构,一方面,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个人对单位进而对政府和国家的依赖性逐渐弱化,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国家之外的市民社会开始出现,整个社会对于政府和国家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另一方面,各种介于政府与单位、个人之间的民间组织发展的基础和空间日益扩大,民间组织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第二点是社会利益越来越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结构的变迁使社会主体利益日渐多元化、差异化。在传统意义上通过单位来表达利益诉求的机制瓦解,而新的利益表达机制尚不健全的条件下,原来高度重合、相对简单的利益结构逐渐解体的同时,社会未能建构起公正合理的利益结构,致使整个社会利益结构日趋失衡,利益关系日渐紧张。第三点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此时,旧的社会规范几乎瓦解,而新的社会规范尚未确立起来,这必然出现新旧规范之间的冲突与脱节,从而导致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被扭曲,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荣誉感和职业伦理弱化,在群体与个体关系上,更重视个人。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更重视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上,更重视现实。同时,社会价值观念的快速分化,使人们的道德底线受到了冲击。社会道德出现倒退,整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企业、政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上。
参考文献:
[1]张静.国家与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李强.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J].经济界,2008,(1).
[3]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