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作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对近几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报告进行研究,发现学生体质中主要是体能不断下降,进而对当前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进行探究,得出下降的原因主要有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视力下降、学校体育存在问题等,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学生 体质下降 原因 对策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专门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向全社会发出了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动员令,提出要把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1.理清体质概念及与体能、健康的关系
心理因素该不该包括在体质范畴内,目前学术界争论很大但尚无定论。我在比较多种概念之后,认为以下观点较为合理:在1994年高教版《学校体育学》书中,主编金钦昌教授这样表述:“体质”应包括“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
体能即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它是身体机能的外在表现。简言之,体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其范畴概括起来,即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也就是体质健康。
因此,体能、体质、健康三个概念范畴依次从小到大。
2.调查报告:学生体质每况愈下
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年下滑,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均出现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是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较大幅度地下降;而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则是在1995年比1985年略有提高的基础上,2000年又重新出现下降。且男女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95年比较亦出现下降。除体能外,学生肥胖增多,近视率居高不下。
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大、中、小学各个年龄组学生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2005年和2000年相比,7—18岁汉族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农村男生、农村女生的肺活量水平平均下降285ml、303ml、237ml和259ml;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同时,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个年龄组的近视检出率均有所上升。
近几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主要分为四类,即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等)、健康素质(视力、龋齿等)。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体质中主要是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在下降,即体能在下降。学生肥胖增多,一方面是营养不合理,另一方面是运动量减少、体能下降所致。学生近视检出率上升与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有关。
3.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探究
3.1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视力下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到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不断增加。但是,原本为学生健康成长留出空间的减负初衷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逐渐增加的闲暇时间被无休止的课外辅导学习占据。许多省市迫于升学的压力,又重新回到应试教育轨道,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的地位又降低到原始位置。学生的精力用于几门主要课程的课业负担,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导致体能不断下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及睡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生普遍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近七成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视力下降属于正常。
3.2生活习惯改变导致学生运动量不足、肥胖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加。这种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学生群体沉溺网络等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过去大多数学生步行上学,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大多学生骑自行车、乘汽车上学,运动量大幅度减少,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必然造成学生体能下降。许多学生日常事务都不愿意做,更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身体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活动,體质自然会下降。
身体的过度发展破坏了器官系统的协调,导致伤害和疾病的发生,而肥胖就是身体过度发展的结果。中国人对营养过剩给健康带来的危害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肥胖逐年增多与营养过剩有密切关系。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身体机能退化的代价,其中最明显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失去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3.3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学校体育虽然不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唯一原因所在,但社会对学校体育还是寄予厚望,在学校体育四个部分中,课余训练和竞赛并不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开展的,与大部分学生密切相关的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自2001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体质却依然在下降,致使基层体育教师产生了困惑。
3.3.1体育课指导思想过大、功能过于夸大。
“健康第一”是在区别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针对整个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指导思想,其含义一是“健康第一”的思想要辐射至学校各项教学及管理工作中;二是指导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时均应从学生的健康出发,并不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全落到体育课上,因此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显得过大。
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到了该提高体育学科地位的时候了,从而过于夸大学校体育的功能,指导思想由“增进学生体质”一跃成为“健康第一”,从身体的单一维度发展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度,应试教育的严峻形势已经使“增强体质”的功能变得日趋被动,这时又增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当然增加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本意都是增进学生健康,是好的,但有些体育教师却过于追求心理和社会适应,忽视了发展学生身体,最终造成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
3.3.2课程资源选择出现误差、体育课负荷下降。
现代学校体育源自19世纪西方的竞技体育和游戏,把游戏引入到体育课中是合乎常理的,但体育教师必须对进入课堂的游戏进行合理筛选、改造、组合,使游戏规则和负荷真正适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使其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否则体育课就变成没有组织、没有负荷的一般活动课了,长此以往体育课的学科地位势必会下降,学生的体能、体质势必会下降。
在新课程改革思潮下,很多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同学的参与兴趣,往往对学生课堂活动中承受负荷要求有所降低,体育课成为重形式轻实质的活动课,这一现象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在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中,反映学生承受负荷大小的心率指标控制120—140次/分,这种提法是有它的生理依据的。根据青少年心脏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特点和完善心脏发育的需要,将体育课的负荷心率定在120—140次/分是合理的。体育课缺少运动负荷自然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这也是体育课与一般的活动课不同的根本区别,并且锻炼效果要持续和积累,这样才能使体能、体质维持在较高的、稳定的水平上。
3.3.3课外体育锻炼长期被忽视。
体育教学追求体质增强是要为人的一生服务,它不应是暂时的、稍纵即逝的。体育课只是一门课,它承担的是体育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课中身体练习的强度很小,达不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要求,并且体育课一周仅两三节,缺少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工作重点就是认真全面落实全体学生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家长、学校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体能、体质不断下降。
3.4校外体育锻炼被忽视。
除上述几大主要原因外,校外体育锻炼被忽视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部分,体育也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大部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必须把人们的社会性的身体锻炼纳入社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整体活动。与学校教育相比,校外教育不受考试“指挥棒”和教材、场地、时间的限制,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4.增强体质的对策
4.1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法制性保护力度。
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人们不应该总是把增强学生体质的途径寄希望于实施素质教育,因为学生等不起。学校应该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而不是减少活动时间。教育部门应该用法规性的措施对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的权利进行保护,换言之,学校体育呼唤立法。
然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体育法规执行中的尴尬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三章第十八条、十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列为考核学生的内容。”“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但该法律是针对全国总体状况制定的,其条款呼吁行色彩较重,约束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显得不够。学生体育锻炼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部为学生减负制定的法规未起效果,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法律保护应更严谨。因此,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地点等应进行明确保护,相关法规应该对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和义务作明确规定,并说明相应的处罚办法。
4.2重新审视体育课功能、课程资源。
体育教师不是心理专家和社会学专家,若在体育课的功能上过多侧重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最终的效果体育教师是能保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体育课无法解决健康的所有问题,只能为健康服务。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体育课功能的顺序。我认为可以先发展体能、增强体质,随后发展或顺带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体育课程在改革前后,都非常重视运动技能在体育课中的地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用游戏来辅助运动技能教学。所以,游戏的选择和实施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别,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参与游戏,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来说就不适合了,他们得到尊重,希望学习正规的运动技术,但正规的运动技术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体育教师应该穿插一些与运动技术相关的游戏,或学会利用游戏思想来组織实施教学。
4.3加大中考体育加试分值和监管力度。
为了改变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局面,各省市都开始实行中考体育加试政策,在中考成绩中加入了体育考试的成绩,这让学校领导和家长开始重视学生体育课,不再置学校体育于不顾,因此,这些政策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增强。但是许多家长“重文轻武”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加大中考体育加试的分值。此外,由于政策刚刚出台,监管机制不成熟,导致一些弄虚作假的考试行为,有失公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编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7-61.
[2]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003重印):129-130.
[3]郭继敏.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J].体育学刊,2003,(3):92-93.
[4]卢忠谨,邵华.关于“体质教育”思想实践的特点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95-97.
[5]陈玉忠.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6):83-89.
[6]胡小明.体育与健康新论[J].体育与科学,2005,(1):1-4.
[7]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3):141-144.
[8]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体育科学,2004,(7):51-54.
关键词: 中小学生 体质下降 原因 对策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专门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向全社会发出了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动员令,提出要把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这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1.理清体质概念及与体能、健康的关系
心理因素该不该包括在体质范畴内,目前学术界争论很大但尚无定论。我在比较多种概念之后,认为以下观点较为合理:在1994年高教版《学校体育学》书中,主编金钦昌教授这样表述:“体质”应包括“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
体能即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它是身体机能的外在表现。简言之,体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其范畴概括起来,即三维: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也就是体质健康。
因此,体能、体质、健康三个概念范畴依次从小到大。
2.调查报告:学生体质每况愈下
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年下滑,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与1995年相比,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和力量等素质均出现下降,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0年学生的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是在1995年比198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较大幅度地下降;而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则是在1995年比1985年略有提高的基础上,2000年又重新出现下降。且男女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与1995年比较亦出现下降。除体能外,学生肥胖增多,近视率居高不下。
2005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我国大、中、小学各个年龄组学生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2005年和2000年相比,7—18岁汉族城市男生、城市女生,农村男生、农村女生的肺活量水平平均下降285ml、303ml、237ml和259ml;速度、爆发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同时,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与2000年相比,各个年龄组的近视检出率均有所上升。
近几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主要分为四类,即身体形态(身高、体重)、身体机能(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等)、健康素质(视力、龋齿等)。
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体质中主要是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在下降,即体能在下降。学生肥胖增多,一方面是营养不合理,另一方面是运动量减少、体能下降所致。学生近视检出率上升与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有关。
3.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探究
3.1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视力下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到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之后,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减轻,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不断增加。但是,原本为学生健康成长留出空间的减负初衷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学生逐渐增加的闲暇时间被无休止的课外辅导学习占据。许多省市迫于升学的压力,又重新回到应试教育轨道,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的地位又降低到原始位置。学生的精力用于几门主要课程的课业负担,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导致体能不断下降。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及睡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学生普遍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学业负担过重,近七成中学生每天睡眠不足7小时。在这种状况下,学生的视力下降属于正常。
3.2生活习惯改变导致学生运动量不足、肥胖增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迅速增加。这种生活方式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学生群体沉溺网络等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过去大多数学生步行上学,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大多学生骑自行车、乘汽车上学,运动量大幅度减少,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必然造成学生体能下降。许多学生日常事务都不愿意做,更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身体长期得不到充分的活动,體质自然会下降。
身体的过度发展破坏了器官系统的协调,导致伤害和疾病的发生,而肥胖就是身体过度发展的结果。中国人对营养过剩给健康带来的危害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肥胖逐年增多与营养过剩有密切关系。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身体机能退化的代价,其中最明显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失去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
3.3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学校体育虽然不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唯一原因所在,但社会对学校体育还是寄予厚望,在学校体育四个部分中,课余训练和竞赛并不是针对大部分学生开展的,与大部分学生密切相关的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自2001年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体质却依然在下降,致使基层体育教师产生了困惑。
3.3.1体育课指导思想过大、功能过于夸大。
“健康第一”是在区别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针对整个学校教育工作提出的指导思想,其含义一是“健康第一”的思想要辐射至学校各项教学及管理工作中;二是指导学校各项教育活动时均应从学生的健康出发,并不是要把促进学生健康的重任全落到体育课上,因此把“健康第一”作为体育课的指导思想显得过大。
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到了该提高体育学科地位的时候了,从而过于夸大学校体育的功能,指导思想由“增进学生体质”一跃成为“健康第一”,从身体的单一维度发展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度,应试教育的严峻形势已经使“增强体质”的功能变得日趋被动,这时又增加了心理和社会适应。当然增加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本意都是增进学生健康,是好的,但有些体育教师却过于追求心理和社会适应,忽视了发展学生身体,最终造成学生体质的不断下降。
3.3.2课程资源选择出现误差、体育课负荷下降。
现代学校体育源自19世纪西方的竞技体育和游戏,把游戏引入到体育课中是合乎常理的,但体育教师必须对进入课堂的游戏进行合理筛选、改造、组合,使游戏规则和负荷真正适合课堂教学。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使其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否则体育课就变成没有组织、没有负荷的一般活动课了,长此以往体育课的学科地位势必会下降,学生的体能、体质势必会下降。
在新课程改革思潮下,很多体育教师为了提高同学的参与兴趣,往往对学生课堂活动中承受负荷要求有所降低,体育课成为重形式轻实质的活动课,这一现象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在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中,反映学生承受负荷大小的心率指标控制120—140次/分,这种提法是有它的生理依据的。根据青少年心脏未完全发育成熟的特点和完善心脏发育的需要,将体育课的负荷心率定在120—140次/分是合理的。体育课缺少运动负荷自然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这也是体育课与一般的活动课不同的根本区别,并且锻炼效果要持续和积累,这样才能使体能、体质维持在较高的、稳定的水平上。
3.3.3课外体育锻炼长期被忽视。
体育教学追求体质增强是要为人的一生服务,它不应是暂时的、稍纵即逝的。体育课只是一门课,它承担的是体育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课中身体练习的强度很小,达不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要求,并且体育课一周仅两三节,缺少锻炼时间。学校体育工作重点就是认真全面落实全体学生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家长、学校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导致学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体能、体质不断下降。
3.4校外体育锻炼被忽视。
除上述几大主要原因外,校外体育锻炼被忽视也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教育分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部分,体育也分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两大部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协作,必须把人们的社会性的身体锻炼纳入社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整体活动。与学校教育相比,校外教育不受考试“指挥棒”和教材、场地、时间的限制,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4.增强体质的对策
4.1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法制性保护力度。
在目前应试教育环境下,人们不应该总是把增强学生体质的途径寄希望于实施素质教育,因为学生等不起。学校应该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而不是减少活动时间。教育部门应该用法规性的措施对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的权利进行保护,换言之,学校体育呼唤立法。
然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我国体育法规执行中的尴尬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三章第十八条、十九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列为考核学生的内容。”“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但该法律是针对全国总体状况制定的,其条款呼吁行色彩较重,约束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显得不够。学生体育锻炼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部为学生减负制定的法规未起效果,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法律保护应更严谨。因此,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地点等应进行明确保护,相关法规应该对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职责和义务作明确规定,并说明相应的处罚办法。
4.2重新审视体育课功能、课程资源。
体育教师不是心理专家和社会学专家,若在体育课的功能上过多侧重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最终的效果体育教师是能保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体育课无法解决健康的所有问题,只能为健康服务。因此,我们有必要理清体育课功能的顺序。我认为可以先发展体能、增强体质,随后发展或顺带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即: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体育课程在改革前后,都非常重视运动技能在体育课中的地位,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用游戏来辅助运动技能教学。所以,游戏的选择和实施要注意学生的年龄差别,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参与游戏,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来说就不适合了,他们得到尊重,希望学习正规的运动技术,但正规的运动技术教学的过程枯燥、乏味,体育教师应该穿插一些与运动技术相关的游戏,或学会利用游戏思想来组織实施教学。
4.3加大中考体育加试分值和监管力度。
为了改变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局面,各省市都开始实行中考体育加试政策,在中考成绩中加入了体育考试的成绩,这让学校领导和家长开始重视学生体育课,不再置学校体育于不顾,因此,这些政策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体育技能的增强。但是许多家长“重文轻武”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加大中考体育加试的分值。此外,由于政策刚刚出台,监管机制不成熟,导致一些弄虚作假的考试行为,有失公平,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编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7-61.
[2]邓树勋,洪泰田,曹志发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2003重印):129-130.
[3]郭继敏.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J].体育学刊,2003,(3):92-93.
[4]卢忠谨,邵华.关于“体质教育”思想实践的特点与反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95-97.
[5]陈玉忠.关于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若干社会学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6):83-89.
[6]胡小明.体育与健康新论[J].体育与科学,2005,(1):1-4.
[7]朱玉芳.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学校体育的应对[J].体育学刊,2006,(3):141-144.
[8]于可红,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体育科学,2004,(7):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