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傅斯年作为一个教育家,一生对新教育思想的提倡具有卓越的贡献。他以一个实干的富于牺牲精神的教育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教育救国、教育兴国的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他还在学术实践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教育改革理论,丰富了中国现代教育的理论宝库。我们对他应该有一个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傅斯年;教育思想;贡献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78-02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转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尤其是进步知识分子对文化教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和批判,使中国教育开始脱离封闭的状态,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新生。傅斯年献身教育的思想正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产物。他在这个期间他明确提出了报效社会,学术救国的观点,因此,他教育思想形成的起点是建立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文化教育批判、探索、总结的基础之上的。他献身教育志向的确立,既是时代的影响,又是他对文化教育作用深刻认识的结果。傅斯年教育思想,完全受时代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现实的启示以及老一代科学教育救国论者的影响。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公认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是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过程,理论随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和完善,而随着教育理论和观念的深化,教育实践也不断深入,更能深层次地适应社会,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使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具有较高的价值。
傅斯年既在对传统教育思想批判和否定同时又反思了民国的的教育,从而确立自己教育思想体系。
其一,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批判。历史证明,要改革教育,必须首先改变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至少要与教育体制和内容改革同步进行。傅斯年早在青年学生时期,就认识到中国的所谓新式教育,实际上仍是传统封建教育的继续。他在30年代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学堂自满清末年创办的时候起到现在,从不曾上过轨道,而近来愈闹愈糟,直到目前教育界呈露总崩溃的形势”。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仍不脱士大夫教育的意味”。他认为改革教育必须重视改革传统的士大夫思想观念。“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只有教育思想意识的改革才能促使教育彻底改革。从此以后,改革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思想观念就成为傅斯年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主张。
其二,坚持教育独立,反对各种政治势力插手教育。傅斯年认为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往往成为政治势力,尤其是军阀政客的工具,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培养人才,使自己控制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为自己的爪牙和工具,为自己争权夺利效力。他尖锐的指出若是把办学当成买卖做上不是最坏的,若是当做走狗制造厂,乃是乱国祸政的大源,使教育界更加混乱,最终导致教育走向崩溃。这种教育独立的理念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教育不独立是办不好的,反对各级政府干涉教育。他晚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此点表现的更为突出。他极力坚持教育独立,反对政治干预。傅斯年的这种举措反映了他教育独立的思想,即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大学是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场所,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机构不能随便干预。正如傅斯年去世后台湾的一些报纸所评论:“傅斯年先生长台大两年最大的成就,在保持了学术独立和尊严,扩大了研究空气;但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攻讦、阻挠,各种困难也在此。许多不学无术的党棍子,想混进台大,许多翻云覆雨的官僚政客想染指……两年来明枪暗箭,栽赃诬陷,就地打滚,集无耻之大成的各种手段,都对傅先生施用过,而傅先生英勇坚定地绝不为所动,贯彻自己主张,且与这些丑恶势力对垒作战。”傅斯年坚持教育独立,目的就是反对政治势力和专制统治者控制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工具。
第三,为教育改革呐喊。傅斯年阐述了他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他提出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对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来说,有很大的现实性。他提出的教育改革的另一项任务是使教育大众化,从根本上解决贫家子弟的入学难问题,这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性。
其四,反对压抑个性的传统教育方式。发展和压抑个性是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和封建传统教育的重要分歧,传统的封建统治者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设置规范,培养人们服从的习惯,极力压抑个性,培养人尊从专制统治,他们强调的忠孝恭敬等都是培养奴性,要求人们无条件服从君父长上,泯灭个性。而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则强调发展个性,独立、自由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傅斯年将这种思想阐发为:“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从而进一步阐述了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为什么要强调个性,傅斯年认为,社会的“善”是“个性”发展的结果。“‘善’是‘个性’发出来的。没有‘个性’就没有了‘善’”。主张培养和发展个性,不仅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且是他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成份。总之,在对封建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批判方面,傅斯年实际上继承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立场,在与他具同样阶级属性的人士之中,无论从思想方面,还是立场方面都显得更为激进,对问题的认识也比较深刻,但与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人士相比,则难以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就中国现代教育家而论,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在许多领域没有开风气之先,却有继承、发扬光大之功,他所强调的办教育的原则和理想也符合时代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可以说他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许多思想适合于时代,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观念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一)注重学术教育。傅斯年一生从事学术研究,所以他将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教育的思想,这一点我们虽难苟同,但是对个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样目标定位的思想,在如今的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中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提出五大教育理想。“机会均等的教育理想”,“性品教育与做人的教育理想”“培养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理想”,“实现学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理想”,“平淡无奇的教育理想”,这五大教育理想集中地反映了傅斯年对中国教育的期望。,是在长期的学术生涯和教育阅历形成的。
(三)通科教育与术科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关于技能和通才是教育改革的不能回避的问题,教育既要培养专才,更要培养通才。强调技能教育和生产教育,都不是为个人赚钱而设计的,而是为大众生产而设的。
(四)设“军训”培养学生爱国意识。他秉承了“军国民教育”的思潮,在中学设军训,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国家观念,借以增长学生的爱国心。
不容否认,傅斯年受阶级和社会的局限,虽然终身没有离开教育界,但无论教育的实践还是教育的理论建树,与同时的著名教育家相比都有所逊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就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来看,傅斯年与蔡元培、胡适、黄炎培、张伯苓等大体是一致的,都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在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和确立新内容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并且都是教育、科学救国的实践者,都注重教育的目的,想通过教育的功能提高国民素质,促使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但相对来说,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缺少蔡元培、张伯苓等人开一代教育风气的动荡力,尽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在某些方面更加激进,但整体上不如蔡元培等人教育思想更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
其二,就傅斯年的社会属性来说,他是一位具有传统意识的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缺少人民性和革命性,虽然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但远不像黄炎培、陶行知、杨贤江等教育家那样为民众教育而毕生奋斗,努力使教育向全社会开放,代表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也没有这些平民教育家影响深远。
总之,一个教育家的历史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思想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傅斯年教育思想虽然具有某些局限性,但从整体上说,他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自成体系的思想理论,许多思想观点如注重学术教育,强调能力教育,教育救国思想,教育独立观念等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正如熟知他的人所评论:“我们不能忽略他在几十年以前所注意的许多教育问题,而这些也就是今日正积极谋求解决的问题。同时他在几十年所持的教育制度的改进意见,今日也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因此,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教育思想的正确度。”的确,傅斯年坚持的一些教育主张和思想,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由此而决定了傅斯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马亮宽,李泉.傅斯年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3]马亮宽.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李泉.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5]李凌己,黄振萍著.傅斯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林文光选编.傅斯年文选[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7]焦润明著.傅斯年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马亮宽著.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傅斯年;教育思想;贡献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4-078-02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转折,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尤其是进步知识分子对文化教育的反思,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和批判,使中国教育开始脱离封闭的状态,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新生。傅斯年献身教育的思想正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产物。他在这个期间他明确提出了报效社会,学术救国的观点,因此,他教育思想形成的起点是建立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文化教育批判、探索、总结的基础之上的。他献身教育志向的确立,既是时代的影响,又是他对文化教育作用深刻认识的结果。傅斯年教育思想,完全受时代文化的影响和社会现实的启示以及老一代科学教育救国论者的影响。
傅斯年(1896-1950),山东聊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公认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教育思想形成的过程,是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过程,理论随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和完善,而随着教育理论和观念的深化,教育实践也不断深入,更能深层次地适应社会,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从而使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具有较高的价值。
傅斯年既在对传统教育思想批判和否定同时又反思了民国的的教育,从而确立自己教育思想体系。
其一,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批判。历史证明,要改革教育,必须首先改变旧的思想意识和观念,至少要与教育体制和内容改革同步进行。傅斯年早在青年学生时期,就认识到中国的所谓新式教育,实际上仍是传统封建教育的继续。他在30年代曾深刻地指出:“中国的学堂自满清末年创办的时候起到现在,从不曾上过轨道,而近来愈闹愈糟,直到目前教育界呈露总崩溃的形势”。其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仍不脱士大夫教育的意味”。他认为改革教育必须重视改革传统的士大夫思想观念。“去遗传的科举思想,进于现世的科学思想;去主观的武断思想,进于客观的怀疑思想;为未来社会之人,不为现在社会之人;造成战胜社会之人格,不为社会所战胜之人格。”只有教育思想意识的改革才能促使教育彻底改革。从此以后,改革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思想观念就成为傅斯年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主张。
其二,坚持教育独立,反对各种政治势力插手教育。傅斯年认为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教育,往往成为政治势力,尤其是军阀政客的工具,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培养人才,使自己控制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成为自己的爪牙和工具,为自己争权夺利效力。他尖锐的指出若是把办学当成买卖做上不是最坏的,若是当做走狗制造厂,乃是乱国祸政的大源,使教育界更加混乱,最终导致教育走向崩溃。这种教育独立的理念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教育不独立是办不好的,反对各级政府干涉教育。他晚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此点表现的更为突出。他极力坚持教育独立,反对政治干预。傅斯年的这种举措反映了他教育独立的思想,即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大学是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场所,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政治机构不能随便干预。正如傅斯年去世后台湾的一些报纸所评论:“傅斯年先生长台大两年最大的成就,在保持了学术独立和尊严,扩大了研究空气;但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攻讦、阻挠,各种困难也在此。许多不学无术的党棍子,想混进台大,许多翻云覆雨的官僚政客想染指……两年来明枪暗箭,栽赃诬陷,就地打滚,集无耻之大成的各种手段,都对傅先生施用过,而傅先生英勇坚定地绝不为所动,贯彻自己主张,且与这些丑恶势力对垒作战。”傅斯年坚持教育独立,目的就是反对政治势力和专制统治者控制教育,把学生培养成自己的工具。
第三,为教育改革呐喊。傅斯年阐述了他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他提出从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把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这对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来说,有很大的现实性。他提出的教育改革的另一项任务是使教育大众化,从根本上解决贫家子弟的入学难问题,这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性。
其四,反对压抑个性的传统教育方式。发展和压抑个性是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和封建传统教育的重要分歧,传统的封建统治者和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设置规范,培养人们服从的习惯,极力压抑个性,培养人尊从专制统治,他们强调的忠孝恭敬等都是培养奴性,要求人们无条件服从君父长上,泯灭个性。而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则强调发展个性,独立、自由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傅斯年将这种思想阐发为:“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从而进一步阐述了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为什么要强调个性,傅斯年认为,社会的“善”是“个性”发展的结果。“‘善’是‘个性’发出来的。没有‘个性’就没有了‘善’”。主张培养和发展个性,不仅是他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且是他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教育思想中有价值的成份。总之,在对封建传统的文化教育的批判方面,傅斯年实际上继承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立场,在与他具同样阶级属性的人士之中,无论从思想方面,还是立场方面都显得更为激进,对问题的认识也比较深刻,但与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人士相比,则难以相提并论,尤其是在分析、认识问题的角度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就中国现代教育家而论,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在许多领域没有开风气之先,却有继承、发扬光大之功,他所强调的办教育的原则和理想也符合时代和教育的一般规律,可以说他的教育思想自成体系,许多思想适合于时代,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观念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
(一)注重学术教育。傅斯年一生从事学术研究,所以他将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学术教育的思想,这一点我们虽难苟同,但是对个不同层次的学校在培样目标定位的思想,在如今的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教学管理中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提出五大教育理想。“机会均等的教育理想”,“性品教育与做人的教育理想”“培养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理想”,“实现学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理想”,“平淡无奇的教育理想”,这五大教育理想集中地反映了傅斯年对中国教育的期望。,是在长期的学术生涯和教育阅历形成的。
(三)通科教育与术科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关于技能和通才是教育改革的不能回避的问题,教育既要培养专才,更要培养通才。强调技能教育和生产教育,都不是为个人赚钱而设计的,而是为大众生产而设的。
(四)设“军训”培养学生爱国意识。他秉承了“军国民教育”的思潮,在中学设军训,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国家观念,借以增长学生的爱国心。
不容否认,傅斯年受阶级和社会的局限,虽然终身没有离开教育界,但无论教育的实践还是教育的理论建树,与同时的著名教育家相比都有所逊色,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就其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来看,傅斯年与蔡元培、胡适、黄炎培、张伯苓等大体是一致的,都属于资产阶级的范畴,在反对封建传统教育,建立新的教育体制和确立新内容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性,并且都是教育、科学救国的实践者,都注重教育的目的,想通过教育的功能提高国民素质,促使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但相对来说,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缺少蔡元培、张伯苓等人开一代教育风气的动荡力,尽管傅斯年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在某些方面更加激进,但整体上不如蔡元培等人教育思想更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
其二,就傅斯年的社会属性来说,他是一位具有传统意识的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缺少人民性和革命性,虽然主张教育机会均等,但远不像黄炎培、陶行知、杨贤江等教育家那样为民众教育而毕生奋斗,努力使教育向全社会开放,代表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他的教育思想也没有这些平民教育家影响深远。
总之,一个教育家的历史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思想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傅斯年教育思想虽然具有某些局限性,但从整体上说,他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自成体系的思想理论,许多思想观点如注重学术教育,强调能力教育,教育救国思想,教育独立观念等在当时和后世都有一定影响,正如熟知他的人所评论:“我们不能忽略他在几十年以前所注意的许多教育问题,而这些也就是今日正积极谋求解决的问题。同时他在几十年所持的教育制度的改进意见,今日也朝着这个方向进行。因此,我们不能低估他的教育思想的正确度。”的确,傅斯年坚持的一些教育主张和思想,对今天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有借鉴意义。由此而决定了傅斯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欧阳哲生.傅斯年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马亮宽,李泉.傅斯年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3]马亮宽.傅斯年社会政治活动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李泉.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5]李凌己,黄振萍著.傅斯年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林文光选编.傅斯年文选[C].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0.
[7]焦润明著.傅斯年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马亮宽著.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