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词是宋代文学的典型样式,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五代词尤为特殊。李煜词句句真、字字情,凄清、婉转、感人,是古代文学词作中瑰丽的明珠,具有极高的赏析价值。本文从感情真挚、性情真切、禅理喻意三个方面赏析伟大词人李煜的作品。
关键词:李煜;情;真;意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95-02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有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号,为中主李璟第六子,其广额、骈齿、一目有重瞳子。他生小就禀赋天才,非常聪颖,音律、书、画样样精通。《五国故事》中记后主曾创《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和《碧鸡漫志》,又载他曾和昭惠周后详定过《霓裳羽衣曲》。后主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当时号称天下第一。所创书法有三种:1、金错刀;2、攝襟书;3、撥镫书。《太平清话》说他善墨竹,又工翎毛。“江南大寺里面多有后主所画罗汉佛像。后主还喜欢结交文士,相信佛法,时常请沙门演讲。”[1]据马令《南唐书》卷26《浮屠传》记载:“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又据《十国春秋》卷18《南唐列传》记载:“乔氏,亦后主宫人。善书,居宫中,常出家奉佛,后主手书金字《心经》赐之。国亡,入宋禁中。闻后主薨,乃出经舍相国寺,以资冥福。”?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记载:“予家藏李后主《七佛戒经》,又杂书二本,皆作梵叶。”(清王士祯、郑方坤《五代诗话》引)可见李后主所画佛像、所书佛经,在宋代仍得到保存和流传。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唐圭璋先生曾说:“中国讲性灵的文学,在诗一方面,第一要算十五《国风》。儿女喁喁,真情流露,并没有丝毫寄托,也并没有丝毫虚伪。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到李后主了。他的词也是直言本事,一往情深,没有什么香草美人,言此意彼的寄托。”以下从他词的感情真挚、情真意切、暗含禅理三个方面来分析作品。
一、饱蘸感情之作
李煜过早地目睹和亲历了帝王家为权力而展开的猜忌、争夺和仇杀,但他对兄弟却怀有一颗真挚的亲情心。他的八弟出镇宣州时,他率带一些臣子饯别绮霞阁,赋诗并作《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送他;他的七弟从善朝宋,给宋太祖(赵匡胤)留在汴京时,他上表请求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他很难堪,罢掉四时的宴会,并作《却登高文》以见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踟蹰兮泪涟洏!无一欢之可乐,有万绪以缠悲”。凄恻酸楚,不堪卒读,这就不是没有深厚感情的人写得出来的了。
他还钟情于自然适意的山林生活,倾心邀游于“一棹春风一叶舟”、“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天地。如:《望江梅》:“闭梦远,南国正春香,船上管弦江田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把整个南国美妙动人值得留恋的情景展现出来,使了解南国生活的读者感到这些情景足以代表南国的秀美景色,并未到过南国的读者受这些情景的感动而向往南国。
而南唐已处于风雨飘摇的末季,李煜深深明白这样一位乱世弱主不好当也当不好,不仅隐逸自在的生活成为泡影,还得背负沉重的有国者之忧,遭遇与亲爱之人的生离死别,他的作品除艳情一类,其余触目处满眼是愁苦字眼,处处是痛苦的呻吟。如: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
《清平乐》里写的别愁,《捣练子》写的离怀,无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他的作品能够感动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离开亲爱的人的愁思,失却欢乐生活的悲叹”,正因为这种生活的真实,真挚的感情,使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充满真意之书
李煜在位15年,南唐对宋称臣。亡国前带感伤情调的小词给我们留下的往往是一个“凭栏半日独无言”的惆帐、落寞的末代帝王形象。他写人的“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写落花“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写离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写景物“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他低吟“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的无奈,细味“起坐不能平”的愁闷。词人用真实的感情抒写,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
976年,南唐灭,李煜被俘入汴梁。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生活一下子把他由“天堂”抛到了“地狱”,使他对人生、世事均有切肤之痛的体验。写对被拘北国的七弟李从善的怀念之情诗句:“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栏。”(《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写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写被俘后的孤独寂寞,老之将至的无奈:“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虞美人•风》);写亡国的悲痛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只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他独居一室,时时拷打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探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以自然的无常来对比和象征人生的无常,在互比对衬中加重了对无常的双重体验,难怪后主要在无奈与绝望中哀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虞美人》这首词更是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种真实心境的描写使他招来杀身之祸,据说宋太宗正因此词派人送去毒药毒死了他。真实断送了李煜的生命,却延续了他的艺术的生命。
三、暗含禅理之意
李煜曾自剖心迹曰:“孤平生喜耽禅学,世味澹如也。先帝弃代时,冢嫡不天,越升非次,雅非本怀。自割江以来,屈身中朝,常恐获罪,每想脱屣,顾无计耳。”(《十国春秋》卷31《列传》)这段自述是发自肺腑的。李煜生性儒雅懦弱,多愁善感,真率任性,不善机诈,其父辈们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残害的景象令他对政治颇为厌恶,而生活中爱妻的早逝、幼子的天折、兄弟的分离等等,也给他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打击,使他强烈地感受到不可避免的“人生愁恨”,这也是促使他信奉佛教以求解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悲剧人生引发了李煜的佛教信仰,而佛教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他的艺术人生与诗词创作。
像后人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于人生无常、诸法本空的佛理,李煜体验得尤为深刻。其前期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空”之佛理,如964年为悼念早夭的次子仲宣的《悼诗》说:“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965年,哀昭惠周后的《挽辞》说:“佳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大约作于同时的两首诗中,说:“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病中书事》);“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病中感怀》)他后期的词作中多是品味孤独,思前尘,忆往事,并多次出现“梦”字。如:“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后主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辗转反侧,不成梦寐,感叹浮生若梦,空留惆怅,孤独中,更加深其悲世情怀。在他眼中,往事如烟,人生如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在梦中,曾多少次与佳人相逢,曾多少次流连凤阁龙楼;梦醒时分,却是“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极度无奈又空荡的气氛中将后主悲苦无奈之情倾泻而出,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往事如梦,醒来成空。
以上从感情真挚、性情真切、禅理喻意三个方面浅析了李煜作品感人至深的原因,这仅是从感觉的表层分析作品,并未涉及词的创作方法艺术特征等深度。李煜的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较高的艺术技巧。在詹安泰先生的《李璟李煜词》中,他把李煜的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分成三类:写豪华生活的、写别离怀抱伤感情怀的、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的。“在描写豪华生活时又将其分为三种:描写奢华生活画面的(如《玉楼春》)、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如《菩萨蛮》)、依据心理活动重塑人物形象及周遭景物(如《喜迁莺》)”[2]。逐一进行了分析解说,对词作思想内容的理解上使人更能深刻把握。在艺术技巧上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表现词人难以排遣的哀愁,语言上概括集中不使用典故,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吴梅在词作的表现手法上曾说作者“赋而不用比兴”。李煜的词作还大量吸取民间文学的精华,更兼作者善于音乐、书、画,使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声音美和形象美。
也有很多评论说李煜的词充满颓废、悲观主义色彩,以及涡旋于狭隘的个人感情之中,这些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生活。一生特殊而又悲惨的经历让我们透过词作读到作者的精神,他的词作也并未因他是帝王而远离我们的视野,他描写了世人共同的离别伤怀之情,细腻流畅而不娇柔,在花间派艳丽奇靡词风盛行的当时,作者的词作如一线清泉润人心肺,并从格调气势上对后世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06.
[2]詹安泰.李璟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关键词:李煜;情;真;意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95-02
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有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白莲居士等号,为中主李璟第六子,其广额、骈齿、一目有重瞳子。他生小就禀赋天才,非常聪颖,音律、书、画样样精通。《五国故事》中记后主曾创《念家山曲破》《振金铃曲破》和《碧鸡漫志》,又载他曾和昭惠周后详定过《霓裳羽衣曲》。后主所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石砚,当时号称天下第一。所创书法有三种:1、金错刀;2、攝襟书;3、撥镫书。《太平清话》说他善墨竹,又工翎毛。“江南大寺里面多有后主所画罗汉佛像。后主还喜欢结交文士,相信佛法,时常请沙门演讲。”[1]据马令《南唐书》卷26《浮屠传》记载:“后主与周后顶僧伽帽,披袈裟,课诵佛经,跪拜顿颡,至为瘤赘。”又据《十国春秋》卷18《南唐列传》记载:“乔氏,亦后主宫人。善书,居宫中,常出家奉佛,后主手书金字《心经》赐之。国亡,入宋禁中。闻后主薨,乃出经舍相国寺,以资冥福。”?又据宋陈鹄《耆旧续闻》记载:“予家藏李后主《七佛戒经》,又杂书二本,皆作梵叶。”(清王士祯、郑方坤《五代诗话》引)可见李后主所画佛像、所书佛经,在宋代仍得到保存和流传。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唐圭璋先生曾说:“中国讲性灵的文学,在诗一方面,第一要算十五《国风》。儿女喁喁,真情流露,并没有丝毫寄托,也并没有丝毫虚伪。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到李后主了。他的词也是直言本事,一往情深,没有什么香草美人,言此意彼的寄托。”以下从他词的感情真挚、情真意切、暗含禅理三个方面来分析作品。
一、饱蘸感情之作
李煜过早地目睹和亲历了帝王家为权力而展开的猜忌、争夺和仇杀,但他对兄弟却怀有一颗真挚的亲情心。他的八弟出镇宣州时,他率带一些臣子饯别绮霞阁,赋诗并作《送邓王二十六弟牧宣城序》送他;他的七弟从善朝宋,给宋太祖(赵匡胤)留在汴京时,他上表请求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他很难堪,罢掉四时的宴会,并作《却登高文》以见意,其中有这样的句子:“空苍苍兮风凄凄,心踟蹰兮泪涟洏!无一欢之可乐,有万绪以缠悲”。凄恻酸楚,不堪卒读,这就不是没有深厚感情的人写得出来的了。
他还钟情于自然适意的山林生活,倾心邀游于“一棹春风一叶舟”、“万顷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天地。如:《望江梅》:“闭梦远,南国正春香,船上管弦江田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把整个南国美妙动人值得留恋的情景展现出来,使了解南国生活的读者感到这些情景足以代表南国的秀美景色,并未到过南国的读者受这些情景的感动而向往南国。
而南唐已处于风雨飘摇的末季,李煜深深明白这样一位乱世弱主不好当也当不好,不仅隐逸自在的生活成为泡影,还得背负沉重的有国者之忧,遭遇与亲爱之人的生离死别,他的作品除艳情一类,其余触目处满眼是愁苦字眼,处处是痛苦的呻吟。如: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
《清平乐》里写的别愁,《捣练子》写的离怀,无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抒发。他的作品能够感动不同时代的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离开亲爱的人的愁思,失却欢乐生活的悲叹”,正因为这种生活的真实,真挚的感情,使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二、充满真意之书
李煜在位15年,南唐对宋称臣。亡国前带感伤情调的小词给我们留下的往往是一个“凭栏半日独无言”的惆帐、落寞的末代帝王形象。他写人的“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写落花“啼莺散,余花乱,寂寞画堂深院。片红休扫尽从伊,留待舞人归”;写离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写景物“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他低吟“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的无奈,细味“起坐不能平”的愁闷。词人用真实的感情抒写,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
976年,南唐灭,李煜被俘入汴梁。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生活一下子把他由“天堂”抛到了“地狱”,使他对人生、世事均有切肤之痛的体验。写对被拘北国的七弟李从善的怀念之情诗句:“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栏。”(《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写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写被俘后的孤独寂寞,老之将至的无奈:“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虞美人•风》);写亡国的悲痛和对故国的无限思念:“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只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他独居一室,时时拷打自己的灵魂,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探究:“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以自然的无常来对比和象征人生的无常,在互比对衬中加重了对无常的双重体验,难怪后主要在无奈与绝望中哀吟“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虞美人》这首词更是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正是这种真实心境的描写使他招来杀身之祸,据说宋太宗正因此词派人送去毒药毒死了他。真实断送了李煜的生命,却延续了他的艺术的生命。
三、暗含禅理之意
李煜曾自剖心迹曰:“孤平生喜耽禅学,世味澹如也。先帝弃代时,冢嫡不天,越升非次,雅非本怀。自割江以来,屈身中朝,常恐获罪,每想脱屣,顾无计耳。”(《十国春秋》卷31《列传》)这段自述是发自肺腑的。李煜生性儒雅懦弱,多愁善感,真率任性,不善机诈,其父辈们因争权夺利而相互残害的景象令他对政治颇为厌恶,而生活中爱妻的早逝、幼子的天折、兄弟的分离等等,也给他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打击,使他强烈地感受到不可避免的“人生愁恨”,这也是促使他信奉佛教以求解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悲剧人生引发了李煜的佛教信仰,而佛教思想反过来又影响了他的艺术人生与诗词创作。
像后人所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对于人生无常、诸法本空的佛理,李煜体验得尤为深刻。其前期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空”之佛理,如964年为悼念早夭的次子仲宣的《悼诗》说:“永念难消释,孤怀痛自嗟。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965年,哀昭惠周后的《挽辞》说:“佳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大约作于同时的两首诗中,说:“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途侵”(《病中书事》);“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病中感怀》)他后期的词作中多是品味孤独,思前尘,忆往事,并多次出现“梦”字。如:“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乌夜啼》)后主在一个风雨如晦的夜晚辗转反侧,不成梦寐,感叹浮生若梦,空留惆怅,孤独中,更加深其悲世情怀。在他眼中,往事如烟,人生如梦。“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在梦中,曾多少次与佳人相逢,曾多少次流连凤阁龙楼;梦醒时分,却是“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极度无奈又空荡的气氛中将后主悲苦无奈之情倾泻而出,给人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往事如梦,醒来成空。
以上从感情真挚、性情真切、禅理喻意三个方面浅析了李煜作品感人至深的原因,这仅是从感觉的表层分析作品,并未涉及词的创作方法艺术特征等深度。李煜的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较高的艺术技巧。在詹安泰先生的《李璟李煜词》中,他把李煜的作品从思想内容上分成三类:写豪华生活的、写别离怀抱伤感情怀的、写囚徒生活和哀痛心情的。“在描写豪华生活时又将其分为三种:描写奢华生活画面的(如《玉楼春》)、展示人物心理活动的(如《菩萨蛮》)、依据心理活动重塑人物形象及周遭景物(如《喜迁莺》)”[2]。逐一进行了分析解说,对词作思想内容的理解上使人更能深刻把握。在艺术技巧上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表现词人难以排遣的哀愁,语言上概括集中不使用典故,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吴梅在词作的表现手法上曾说作者“赋而不用比兴”。李煜的词作还大量吸取民间文学的精华,更兼作者善于音乐、书、画,使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声音美和形象美。
也有很多评论说李煜的词充满颓废、悲观主义色彩,以及涡旋于狭隘的个人感情之中,这些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正是这些真实的生活。一生特殊而又悲惨的经历让我们透过词作读到作者的精神,他的词作也并未因他是帝王而远离我们的视野,他描写了世人共同的离别伤怀之情,细腻流畅而不娇柔,在花间派艳丽奇靡词风盛行的当时,作者的词作如一线清泉润人心肺,并从格调气势上对后世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圭璋.词学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906.
[2]詹安泰.李璟李煜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