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眉苦脸,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素材,胸中无“竹”。而缺乏材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能很好地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尤其学生更是这样“作文难”,作文难,一见作文心就烦,似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他们对作文怀有一种恐惧感,一提到作文就忧心忡忡,穷于应付。
进行作文教学十多年来,开放性作文所提出的“提前起步,整体发育,练笔育人”的原则,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为培养塑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有竞争意识,“懂得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我一边探索,一边实践,在进行开放性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实际走了以下路子。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怕写”变为“乐写”、“愿写”
(1)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我了解到许多学生平时说话头头是道,讲故事、讲日常琐事滔滔不绝,可一作文,就无话可说。其根源在于学生对作文怀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消除学生作文的恐惧感是学生想写作文的首要条件。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如果这样指导,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再将这几幅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学生可能会吓得无话可说。教学时换一个方式,请小朋友跟老师看这几幅故事图画,看谁能说说这几幅故事图?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接着再激发他们——哪个小朋友能将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再将这个故事写下给爸爸妈妈看呢?写得好的学生,老师奖励一朵大红花。这样根据儿童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表达得也流畅。高年级作文,老师告诉他们: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怎样说就怎样写。又根据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每个同学准备一本“悄悄话”或“新闻记录”本,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进行交流、评选,久而久之,就积累了大量素材,学生作文就可以信手拈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作文就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向别人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消除了学生作文的恐惧感。
(2)让学生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树立每个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信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内驱力,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迎难而上。近年来,我班自办了一本《小学生作文天地》,刊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写出的好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件事不是我做的》、《风波》、《妈妈,请听我说》、《我为女孩争光》、《后母,我的再生母亲》等,老师及时地将这些作文在班上传阅,还推荐到学校大队部主办的黑板报上,让师生欣赏,让小作者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他们自然就乐于写作,提高了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由怕作文而爱作文,有些甚至成了“作文迷”。
二、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写作中去,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开放性作文一个重要原则是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到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城市自然景色优美迷人,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这是写作的源泉。针对学生对所经历之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情况,我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1)让学生明确观察与说写的关系。乌申斯基说:“儿童不会观察,就不能学会思考,就不能积累起明确的物体观念,善于观察的学生,他手中的素材就丰富,有素材,有话可说,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就不怕作文,写作文的兴趣就浓,劲头就足,写出的作文内容就充实具体、有细节、有感情。”观察是说写的基础。它可以为写提供材料,观察得好,才能说得好,写得好,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察时要分析事物、认识事物。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积累材料,这样可以取得“下笔成文”或“出口成章”的效果。
(2)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新鲜点是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如观察冬景,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观察,观察中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如观察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观察。这样,学生观察有方,说写也就自然得法,顺理成章。
(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先做后写。开放性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获取题材是极为重要的,随着作文教学探索路子的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打破了以往那种“闭门造车”的旧模式。作文教学,有时把“做”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做后写,即先指导做,再指导写,在做前列出做的顺序,让学生留心做的环节各有什么特点,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活动效益。学生做后,胸有成竹,心有所感,写起来内容自然充实。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做针线比赛、制作猫头鹰蛋壳玩具,参加植树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并使学生在做中受到教育,解决学生“无什么可写”的困难,同时达到练笔育人的目的。
三、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来,从“读”中学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爱看故事性较强的课外读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故事性强的书,在课堂上引导激发学生看作文书籍,以此扩大阅读范围,并让学生将美词佳句摘抄下来,以便运用。作文需要多方面的材料、知识,这就必须扩大阅读范围。读是写的基础,通过阅读图书报刊,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思想素质,积累写作素材。阅读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但要写好作文必须多看课外书,阅读课外书至少可以借鉴别人选材布局谋篇的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方法。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言精辟地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多读课外书可以间接获取写作知识,也可以间接获取写作材料。必须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
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地说明了要提高小学的作文教学质最,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广阔的写作天地,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小学作文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进行作文教学十多年来,开放性作文所提出的“提前起步,整体发育,练笔育人”的原则,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也为培养塑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有竞争意识,“懂得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我一边探索,一边实践,在进行开放性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实际走了以下路子。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由“怕写”变为“乐写”、“愿写”
(1)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感。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我了解到许多学生平时说话头头是道,讲故事、讲日常琐事滔滔不绝,可一作文,就无话可说。其根源在于学生对作文怀有一种恐惧感。因此,消除学生作文的恐惧感是学生想写作文的首要条件。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如果这样指导,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图,再将这几幅图的内容写成一段话,学生可能会吓得无话可说。教学时换一个方式,请小朋友跟老师看这几幅故事图画,看谁能说说这几幅故事图?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接着再激发他们——哪个小朋友能将这个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再将这个故事写下给爸爸妈妈看呢?写得好的学生,老师奖励一朵大红花。这样根据儿童好奇好胜好强的心理进行教学,学生积极性很高,表达得也流畅。高年级作文,老师告诉他们: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怎样说就怎样写。又根据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让每个同学准备一本“悄悄话”或“新闻记录”本,写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进行交流、评选,久而久之,就积累了大量素材,学生作文就可以信手拈来,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作文就是反映生活,反映社会,向别人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消除了学生作文的恐惧感。
(2)让学生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树立每个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信心是每个人成功的内驱力,一旦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迎难而上。近年来,我班自办了一本《小学生作文天地》,刊出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写出的好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件事不是我做的》、《风波》、《妈妈,请听我说》、《我为女孩争光》、《后母,我的再生母亲》等,老师及时地将这些作文在班上传阅,还推荐到学校大队部主办的黑板报上,让师生欣赏,让小作者尝到写作成功的喜悦,他们自然就乐于写作,提高了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由怕作文而爱作文,有些甚至成了“作文迷”。
二、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到写作中去,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开放性作文一个重要原则是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到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城市自然景色优美迷人,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这是写作的源泉。针对学生对所经历之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情况,我首先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
(1)让学生明确观察与说写的关系。乌申斯基说:“儿童不会观察,就不能学会思考,就不能积累起明确的物体观念,善于观察的学生,他手中的素材就丰富,有素材,有话可说,就会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就不怕作文,写作文的兴趣就浓,劲头就足,写出的作文内容就充实具体、有细节、有感情。”观察是说写的基础。它可以为写提供材料,观察得好,才能说得好,写得好,这里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察时要分析事物、认识事物。在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积累材料,这样可以取得“下笔成文”或“出口成章”的效果。
(2)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新鲜点是学生收集写作素材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学会有顺序地观察。如观察冬景,可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地观察,观察中要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点,如观察动物可以抓住动物的生活习性进行,指导学生学会全面观察。这样,学生观察有方,说写也就自然得法,顺理成章。
(3)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先做后写。开放性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获取题材是极为重要的,随着作文教学探索路子的拓宽,小学作文教学打破了以往那种“闭门造车”的旧模式。作文教学,有时把“做”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做后写,即先指导做,再指导写,在做前列出做的顺序,让学生留心做的环节各有什么特点,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参加活动的兴趣,又提高了活动效益。学生做后,胸有成竹,心有所感,写起来内容自然充实。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开展了各种活动,如做针线比赛、制作猫头鹰蛋壳玩具,参加植树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获取第一手感性材料,并使学生在做中受到教育,解决学生“无什么可写”的困难,同时达到练笔育人的目的。
三、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从书本中来,从“读”中学方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爱看故事性较强的课外读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故事性强的书,在课堂上引导激发学生看作文书籍,以此扩大阅读范围,并让学生将美词佳句摘抄下来,以便运用。作文需要多方面的材料、知识,这就必须扩大阅读范围。读是写的基础,通过阅读图书报刊,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增长他们的知识,提高思想素质,积累写作素材。阅读当然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但要写好作文必须多看课外书,阅读课外书至少可以借鉴别人选材布局谋篇的方法以及表达方式、方法。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言精辟地阐明了读与写的关系。多读课外书可以间接获取写作知识,也可以间接获取写作材料。必须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吸取“营养”。
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力地说明了要提高小学的作文教学质最,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广阔的写作天地,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把小学作文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