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来说,小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动手能力堪忧。这与学生的普遍的成长环境也有关系,不少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之中,家长普遍对孩子的生活非常关注,甚至有些家长恨不得为孩子包办、包揽一切大小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一些学生逐渐形成了懒惰、依赖等心理,动手能力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不少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很被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比较差,这是因為他们普遍不习惯动手摸索。实际上,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一旦参与操作动手,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灵活运用能力都会大有提升。基于此,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动手的能力。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从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上进行了一番探索。
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角度上说,基本上都是教师先开始备课,上课过程中将自己准备的内容一一向学生展示并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惰性心理,只关注教材的内容,只被动接受教师所给出的知识点。笔者结合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参与度普遍远远不够。为此,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学习的相关的课文,参与一些课外阅读,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布置后,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所学,动手收集,这也是一项必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一次写作课堂上,笔者预设提问:“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很多学生一头雾水,并不明白好文章是什么样的,那么如果连什么是好文章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又能如何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所以,教师在作文改评中就要为学生树立并渗透这样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有一次在作文改评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是人云亦云,于是就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将以前看到的描写比较到位的片段拿出来大家一起来评析。有学生就收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个段落:“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敢从成把的小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笔者请学生们细细品读感悟这段话,理解这段文字中“敢”的内涵——小女孩“敢”还是“不敢”,为何?同学们各抒己见。其实,这个“敢”字准确地描述出小女孩从最初的犹豫,到终于抽出一根的下定决心,再到擦然一整把火柴留住奶奶的凄美场景。小女孩为了追求幸福,什么都不顾及了,她身上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幸福的脚步是迷人的。通过文字的推敲,学生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所以,笔者经常让学生细细揣摩和推敲文章段落中的用词、语境,以此加深理解好文章究竟是怎样的。
培养圈圈画画能力
笔者经常叮嘱学生,平日里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但是学生普遍不擅长于在自己的本子上圈圈画画,这类素养不具备,学生看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地要求学生进行圈圈画画,一开始可以用铅笔在书本上做一些标记和标注,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圈圈画画的动手能力,在某一个知识点中如果出现疑问一般可以打个问号,哪个句子很精彩,可以直接勾画出来,哪个词语重点需要理解的,也可以进行着重的标注……久而久之,学生的圈圈画画的动手能力就提升了。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上进行标注,比如提到:“春天的雨像一位报春的使者,用温柔的雨滴滋润着大地万物。夏天的雨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敲着大鼓、轰隆隆的从天而降。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笔者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一些标记,将文章中精彩的句子、精彩的词语,都能圈圈画画。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学生的动手演绎能力方面,也是动手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动手演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从认知到运用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小对话、小故事、小情景,开展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等方式。这种动手演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语文学科的无穷乐趣。为了引导学生具备动手演绎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份学习单,并融入了动静结合的方式(如下图)。类似于这份学习单,通过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连写句子并进行扩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从传统意义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都认为动手操作实践是与数学、科学这类学科有关的素养;其实不然,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也是一样的,动手操作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36).
[2]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
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角度上说,基本上都是教师先开始备课,上课过程中将自己准备的内容一一向学生展示并呈现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惰性心理,只关注教材的内容,只被动接受教师所给出的知识点。笔者结合调查发现,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参与度普遍远远不够。为此,笔者经常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学习的相关的课文,参与一些课外阅读,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这样的开放性作业布置后,学生就能结合自己的所学,动手收集,这也是一项必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在一次写作课堂上,笔者预设提问:“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很多学生一头雾水,并不明白好文章是什么样的,那么如果连什么是好文章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又能如何写出好的文章来呢?所以,教师在作文改评中就要为学生树立并渗透这样一个概念——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有一次在作文改评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写的东西都是人云亦云,于是就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将以前看到的描写比较到位的片段拿出来大家一起来评析。有学生就收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个段落:“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敢从成把的小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枝小小的蜡烛!”笔者请学生们细细品读感悟这段话,理解这段文字中“敢”的内涵——小女孩“敢”还是“不敢”,为何?同学们各抒己见。其实,这个“敢”字准确地描述出小女孩从最初的犹豫,到终于抽出一根的下定决心,再到擦然一整把火柴留住奶奶的凄美场景。小女孩为了追求幸福,什么都不顾及了,她身上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幸福的脚步是迷人的。通过文字的推敲,学生们就能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所以,笔者经常让学生细细揣摩和推敲文章段落中的用词、语境,以此加深理解好文章究竟是怎样的。
培养圈圈画画能力
笔者经常叮嘱学生,平日里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但是学生普遍不擅长于在自己的本子上圈圈画画,这类素养不具备,学生看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地要求学生进行圈圈画画,一开始可以用铅笔在书本上做一些标记和标注,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圈圈画画的动手能力,在某一个知识点中如果出现疑问一般可以打个问号,哪个句子很精彩,可以直接勾画出来,哪个词语重点需要理解的,也可以进行着重的标注……久而久之,学生的圈圈画画的动手能力就提升了。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这一课的时候,笔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课文上进行标注,比如提到:“春天的雨像一位报春的使者,用温柔的雨滴滋润着大地万物。夏天的雨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总是敲着大鼓、轰隆隆的从天而降。秋天的雨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门,给我们送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笔者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一些标记,将文章中精彩的句子、精彩的词语,都能圈圈画画。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学生的动手演绎能力方面,也是动手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动手演绎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从认知到运用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小对话、小故事、小情景,开展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扮演等方式。这种动手演绎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到语文学科的无穷乐趣。为了引导学生具备动手演绎能力,笔者设计了一份学习单,并融入了动静结合的方式(如下图)。类似于这份学习单,通过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连写句子并进行扩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从传统意义的角度来说,很多人都认为动手操作实践是与数学、科学这类学科有关的素养;其实不然,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也是一样的,动手操作后,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2(36).
[2]教育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