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是指通过自身语言抽象地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相比较当下的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积淀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在幼儿园古典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尝试将熟悉的文学作品与古典音乐融会贯通,用当下的活动链接过去的音乐元素,帮助孩子们理解、吸收、内化,通过多感官和多通道,倾听并感受古典音乐,为孩子们开启音乐艺术殿堂的大门。大班音乐欣赏《唐僧逃离波月洞》,就是通过讲述神话故事《西游记》,把西游故事《大战黄袍怪》与古典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中》有机结合,带领幼儿在故事情境和音乐意境中领悟音乐的内涵。
一、基于认知力:选择适宜的音乐和故事
古典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中》是挪威著名作曲家格里格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组曲中的一曲。乐曲以固定的旋律不断重复,速度越来越快,音量越来越高,给人以神秘、激动、紧张的感觉,形象易感,较适合大班幼儿欣赏。但是,如何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音乐元素——节奏、节拍、音高、力度和速度呢?这就需要教师提供适合的载体和恰当的途径。
寻找适合的载体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故事内容与音乐结构要吻合。乐曲《在山魔王的宫殿中》描述了这样一段场景:在深山老林里,有一位叫培尔的年轻人,无意中闯入了山妖的洞窟,但他不愿意和山魔王的公主结婚,于是趁着天黑逃出了山魔王的宫殿,逃进森林。场景的描述让我们联想到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大战黄袍怪》片段: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被黄袍怪抓住了,关进波月洞中。幸好宝象国三公主发现了唐僧,将他偷偷放走了。黄袍怪大怒,立即派小妖下山去抓唐僧,但唐僧最终被孙悟空救走了。乐曲《在山魔王的宫殿中》节奏由慢到快,不断重复,犹如小山妖在山间行走搜寻,寂静中透着神秘。随后,乐曲速度逐渐加快,让人既紧张又激动,仿佛感觉到唐僧被三公主放了之后逃跑时慌张和担忧的心情。可见,《唐僧逃离波月洞》的故事与这段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故事内容赋予幼儿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西游记》是一部神乎其神、令人着迷、别有天地的神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让幼儿衍生出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例如:刊V晤空有什么本领?妖怪的原形是谁?为什么妖怪们都想抓住唐僧?吃了唐僧肉会怎么样?
因此,教师在正确了解大班幼儿音乐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形象性、情节性、趣味性密切联系的音乐和故事,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音乐,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二、基于美育要求:渲染故事和音乐意境
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能够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感情,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音乐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经典音乐欣赏活动所产生的情感影响,可能会成为个人终生的精神财富。所以,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
审美教育就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通过组织幼儿审美活动,帮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从而创造美的情趣及能力,培养幼儿健康、正确的审美观的教育活动。发展和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将抽象高深的古典音乐简单化,为故事创设与音乐相吻合的意境,用意境唤醒幼儿的音乐情感。
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中》中,A段有十二个乐句,节奏缓慢冗长,速度虽然渐渐加快,但幼儿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和幼儿一起回忆《大战黄袍怪》这一故事情节,启发他们想象:在夜深人静的森林里,黄袍怪派小妖们悄悄下山去寻找唐僧……孩子们积极动脑,分组讨论,自由想象,产生了与音乐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倾听12个乐句的过程中,孩子们创编出了12个小山妖。伴随着音乐,一个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小山妖逐渐出现,与音乐的12个乐句衔接得天衣无缝。孩子们都积极地运用身体语言“闻乐起舞”,既表达出了对音乐的理解,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灵动鲜活。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出了12个小山妖的图片,创设了一致的物质环境。孩子们通过对图片进行观察,更好地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和旋律。随着音乐故事的发展,本领超强的孙悟空出现了,唐僧得救,小妖们开始四散逃命。自由开放的语言氛围使孩子们轻松愉悦,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又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让孩子们浸染在音乐故事情镜中,不断丰富情感,启迪智慧。
三、基于自主式學习: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
倾听需要静下心来,而大班幼儿在单位时间内能静下心来倾听的比较少,这一矛盾让我们想到了活动构建。用活动培养幼儿倾听时的耐心,当然要建立在幼儿对活动感兴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故事主人公有哪些特征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联想和揣摩,这个三部曲可以引导他们生成反复倾听的兴趣。
例如,在本次教学中,幼儿对小山妖这一角色非常感兴趣,他们好奇黄袍怪会派多少只小山妖去抓唐僧,并进行大胆猜测:“10个?100个?成千上万?”于是,孩子们从这一问题出发,反复倾听音乐。“一个乐句代表一只小山妖”的提示让孩子们认真地倾听并在心里默数。“相同乐句重复了多少次,就代表有多少只小山妖”更加详细的问题,让幼儿在倾听时更仔细,目标也更明确。很快,孩子们清晰地分辨出A段音乐中有12个乐句,代表有12只小山妖。可见,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和思考,可以让反复倾听变得更有意义。
在欣赏B段音乐时,孩子们很好奇唐僧是怎样逃离波月洞的,越来越快的音乐节奏仿佛是唐僧在奔跑,而且跑得飞快。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唐僧逃跑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不离开,唐僧又会怎么样?B段音乐的沉重、紧张和着急,唤起了孩子们对唐僧逃跑的情景再现,他们倾听时的感受是害怕、紧张而坚定的。“你们有没有昕到什么特别的声音?”“唐僧逃跑时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又发现了C段音乐中的重拍和强音。可见,音乐能够通过其特有的语言表达,如旋律的快慢、强弱控制等,让听众的情绪得到有效抒发。 有趣的故事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孩子们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在反复倾听中对音乐艺术有了懵懂的感知,逐渐激发出内心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充分感受和自由表达,不断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
四、基于生活经验:游戏化地表现音乐感受
音乐与神话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但使用的表现形式却各具风采。音乐与神话所表达的内容都来自生活、社会和自然,通过表现形式将人类的美丑与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反复欣赏体验音乐之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或表演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孩子们听说在故事中能找到各自的朋友,便静心昕老师讲述可以找到哪些朋友。其间,教师又引领幼儿用不同的造型表现出他们心中小山妖的样子,从而想象出所谓的故事中的朋友。与成人视野不同的是,孩子眼里的小山妖个个都是快乐而可爱的:青蛙变成的小山妖长着三只大眼睛,小牛变成的小山妖身上有着迷彩花纹,狐狸变成的小山妖身着一件黑披风,兔子变成的小山妖有着毛茸茸的长尾巴,等等。孩子开心地跟着乐曲节奏创编出属于小妖们自己的动作,小山妖们行走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有踮着脚尖,有猫着腰,有蹦跳着,有飞翔着,有僵直着,等等。孩子们创编的动作既形象又夸张:有威风凛凛的老虎,有亭亭玉立的狐狸,还有憨态可掬的猎狗,等等。
在B段音乐中,孩子们跟随音乐不断加快的速度,学着唐僧快速奔跑的样子。到重复乐句时,孩子们就在树林里不断地来回穿梭。在C段音乐重音的地方,孩子们还创编出了“摔倒了”“迷路了”“撞到大树了”“掉进沼泽地了”等情节。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孩子们还深刻地感受到了唐僧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不放弃的精神,他们边跑边喊“加油”,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跑。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游戏需要,还帮助他们理解了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强度,并在表演中发展身体动作。同时,人人摆出不同动作形态,也让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感受着审美的愉悦。
正如《毛诗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游戏中参与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来,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乐曲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感悟并理解音乐的内涵。
艺术是高雅的,用高雅的手法表现出生动且真实的人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好和纯粹的种子。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行文学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路径,让教师体验多种教育元素的合力,融合古典音乐和对应的音乐情境,幫助幼儿将音乐意境与自身感受、体验、理解相结合,创造并表现音乐的教学层。此外,教师用文学故事向音乐教学活动变身,使抽象化的音乐形象化,同时将形象化的故事情感化,培育出体验式的阅读感受。这样的实践研究过程,对教师和幼儿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与帮助作用。
一、基于认知力:选择适宜的音乐和故事
古典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中》是挪威著名作曲家格里格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组曲中的一曲。乐曲以固定的旋律不断重复,速度越来越快,音量越来越高,给人以神秘、激动、紧张的感觉,形象易感,较适合大班幼儿欣赏。但是,如何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其中的音乐元素——节奏、节拍、音高、力度和速度呢?这就需要教师提供适合的载体和恰当的途径。
寻找适合的载体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故事内容与音乐结构要吻合。乐曲《在山魔王的宫殿中》描述了这样一段场景:在深山老林里,有一位叫培尔的年轻人,无意中闯入了山妖的洞窟,但他不愿意和山魔王的公主结婚,于是趁着天黑逃出了山魔王的宫殿,逃进森林。场景的描述让我们联想到神话故事《西游记》中《大战黄袍怪》片段:去西天取经的唐僧被黄袍怪抓住了,关进波月洞中。幸好宝象国三公主发现了唐僧,将他偷偷放走了。黄袍怪大怒,立即派小妖下山去抓唐僧,但唐僧最终被孙悟空救走了。乐曲《在山魔王的宫殿中》节奏由慢到快,不断重复,犹如小山妖在山间行走搜寻,寂静中透着神秘。随后,乐曲速度逐渐加快,让人既紧张又激动,仿佛感觉到唐僧被三公主放了之后逃跑时慌张和担忧的心情。可见,《唐僧逃离波月洞》的故事与这段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故事内容赋予幼儿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西游记》是一部神乎其神、令人着迷、别有天地的神话故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让幼儿衍生出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例如:刊V晤空有什么本领?妖怪的原形是谁?为什么妖怪们都想抓住唐僧?吃了唐僧肉会怎么样?
因此,教师在正确了解大班幼儿音乐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形象性、情节性、趣味性密切联系的音乐和故事,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认识音乐,拓展思维,开发智力。
二、基于美育要求:渲染故事和音乐意境
音乐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能够直接而强烈地影响人的感情,触及人的心灵深处,被人们称之为“心灵的语言”。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音乐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经典音乐欣赏活动所产生的情感影响,可能会成为个人终生的精神财富。所以,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
审美教育就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通过组织幼儿审美活动,帮助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从而创造美的情趣及能力,培养幼儿健康、正确的审美观的教育活动。发展和培养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将抽象高深的古典音乐简单化,为故事创设与音乐相吻合的意境,用意境唤醒幼儿的音乐情感。
音乐《在山魔王的宫殿中》中,A段有十二个乐句,节奏缓慢冗长,速度虽然渐渐加快,但幼儿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和幼儿一起回忆《大战黄袍怪》这一故事情节,启发他们想象:在夜深人静的森林里,黄袍怪派小妖们悄悄下山去寻找唐僧……孩子们积极动脑,分组讨论,自由想象,产生了与音乐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倾听12个乐句的过程中,孩子们创编出了12个小山妖。伴随着音乐,一个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的小山妖逐渐出现,与音乐的12个乐句衔接得天衣无缝。孩子们都积极地运用身体语言“闻乐起舞”,既表达出了对音乐的理解,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灵动鲜活。
当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出了12个小山妖的图片,创设了一致的物质环境。孩子们通过对图片进行观察,更好地掌握了乐曲的节奏和旋律。随着音乐故事的发展,本领超强的孙悟空出现了,唐僧得救,小妖们开始四散逃命。自由开放的语言氛围使孩子们轻松愉悦,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又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良好的环境氛围创设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让孩子们浸染在音乐故事情镜中,不断丰富情感,启迪智慧。
三、基于自主式學习: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兴趣
倾听需要静下心来,而大班幼儿在单位时间内能静下心来倾听的比较少,这一矛盾让我们想到了活动构建。用活动培养幼儿倾听时的耐心,当然要建立在幼儿对活动感兴趣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故事主人公有哪些特征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联想和揣摩,这个三部曲可以引导他们生成反复倾听的兴趣。
例如,在本次教学中,幼儿对小山妖这一角色非常感兴趣,他们好奇黄袍怪会派多少只小山妖去抓唐僧,并进行大胆猜测:“10个?100个?成千上万?”于是,孩子们从这一问题出发,反复倾听音乐。“一个乐句代表一只小山妖”的提示让孩子们认真地倾听并在心里默数。“相同乐句重复了多少次,就代表有多少只小山妖”更加详细的问题,让幼儿在倾听时更仔细,目标也更明确。很快,孩子们清晰地分辨出A段音乐中有12个乐句,代表有12只小山妖。可见,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和思考,可以让反复倾听变得更有意义。
在欣赏B段音乐时,孩子们很好奇唐僧是怎样逃离波月洞的,越来越快的音乐节奏仿佛是唐僧在奔跑,而且跑得飞快。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唐僧逃跑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不离开,唐僧又会怎么样?B段音乐的沉重、紧张和着急,唤起了孩子们对唐僧逃跑的情景再现,他们倾听时的感受是害怕、紧张而坚定的。“你们有没有昕到什么特别的声音?”“唐僧逃跑时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带着这样的疑问,孩子们又发现了C段音乐中的重拍和强音。可见,音乐能够通过其特有的语言表达,如旋律的快慢、强弱控制等,让听众的情绪得到有效抒发。 有趣的故事人物,曲折的故事情节,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为教学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孩子们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在反复倾听中对音乐艺术有了懵懂的感知,逐渐激发出内心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充分感受和自由表达,不断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
四、基于生活经验:游戏化地表现音乐感受
音乐与神话所表达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但使用的表现形式却各具风采。音乐与神话所表达的内容都来自生活、社会和自然,通过表现形式将人类的美丑与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表达出来,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反复欣赏体验音乐之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或表演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孩子们听说在故事中能找到各自的朋友,便静心昕老师讲述可以找到哪些朋友。其间,教师又引领幼儿用不同的造型表现出他们心中小山妖的样子,从而想象出所谓的故事中的朋友。与成人视野不同的是,孩子眼里的小山妖个个都是快乐而可爱的:青蛙变成的小山妖长着三只大眼睛,小牛变成的小山妖身上有着迷彩花纹,狐狸变成的小山妖身着一件黑披风,兔子变成的小山妖有着毛茸茸的长尾巴,等等。孩子开心地跟着乐曲节奏创编出属于小妖们自己的动作,小山妖们行走的姿势也是千姿百态:有踮着脚尖,有猫着腰,有蹦跳着,有飞翔着,有僵直着,等等。孩子们创编的动作既形象又夸张:有威风凛凛的老虎,有亭亭玉立的狐狸,还有憨态可掬的猎狗,等等。
在B段音乐中,孩子们跟随音乐不断加快的速度,学着唐僧快速奔跑的样子。到重复乐句时,孩子们就在树林里不断地来回穿梭。在C段音乐重音的地方,孩子们还创编出了“摔倒了”“迷路了”“撞到大树了”“掉进沼泽地了”等情节。根据故事情节发展,孩子们还深刻地感受到了唐僧遇到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勇敢和不放弃的精神,他们边跑边喊“加油”,摔倒了再爬起来继续跑。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游戏需要,还帮助他们理解了乐曲的旋律、节奏和强度,并在表演中发展身体动作。同时,人人摆出不同动作形态,也让幼儿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感受着审美的愉悦。
正如《毛诗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在游戏中参与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进来,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乐曲的结构和特点,从而感悟并理解音乐的内涵。
艺术是高雅的,用高雅的手法表现出生动且真实的人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美好和纯粹的种子。要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行文学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教学路径,让教师体验多种教育元素的合力,融合古典音乐和对应的音乐情境,幫助幼儿将音乐意境与自身感受、体验、理解相结合,创造并表现音乐的教学层。此外,教师用文学故事向音乐教学活动变身,使抽象化的音乐形象化,同时将形象化的故事情感化,培育出体验式的阅读感受。这样的实践研究过程,对教师和幼儿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与帮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