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关键词】鲁迅;小说;环境描写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79-01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思想和人格的最高、最中肯的褒扬。然而从其文学创作上来说,他不愧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在此仅以选入中学课本上的《孔乙已》《故乡》两篇小说为例,管窥其中的环境描写,来一睹大师的风
采。
1风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我整天围着火炉,也须穿上棉袄了。”
这是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孔乙己》是作者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和文化完全吞噬了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身材高大”,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中,封建文化已毒入了他的骨髓,与小伙计谈“茴”字的五种写法,与小孩“多乎哉?不多也”的告白,就是最好的证明。生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中,自命清高,既不能跻身长衫客之流,又不肯居于短衣帮之列,成了鲁镇一道特异的风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两个等级之间的一粒尘滓。最后他高大的身材被打断了双腿,从肉体到精神被彻底摧毁。作者用批判加同情的笔,让他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人们嘲笑中过活,又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然而对于他的这一结局却用了曲笔: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是估计,“的确”是断定,表面上是一对矛盾,而前文所引的环境描写,正是这一矛盾处理的最合理诠释。
“中秋过后”交待了季节已是深秋,“秋风一天凉比一天”一个“凉”字,揭示了他生活环境日趋艰难,秋风是凉的,社会是凉的,鲁镇人们的心是冰凉的,作者的心更是悲凉的。此时孔乙己已是一个失去自食其力的废物,在等级分明的真空中备受欺凌的他,生活定会日益艰苦,只能象一片叶子,在凉丝丝的秋风中,是渐干涩,最后随无情的秋风一起飘逝。一天“凉”比一天的强劲,也深寓作者的憎恨,腐朽的社会,腐朽的文化,麻木的人们,就应该象秋天的落叶一样,被强劲的秋风一扫而光。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在这里,作者采用的简洁的用语,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寓意,视觉上虚无的现实,命运上必然的结局,尽在这了了几字之中,可谓非大师不能为也。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十一二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一处环境描写,是悬挂在作者心中的一轮明月。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到底给广大的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呢?回到故乡的“我”望见的是“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故乡已毫无生机;看到的是叫我“老爷”的伙伴,人已麻木愚讷。现实与记忆强劲反差,现实与希望的撞击,使“我一下子”想起了从前:俊朗的少年,辽阔的海边,碧绿的瓜地,深蓝的天空,都在金黄的圆月下浮现出来。由上而下的顺序,天地澄清的夜晚,朦胧、可爱、圆满。而如今俊朗变得麻木,勃勃生机变得衰败萧索,原来辛亥革命只是割下了大清王朝的一条辫子,“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这一深刻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描环境描写来进行处理。
“一轮”细状其形,“金黄”活绘其色,“圆”寓其圆满。可这一切的静美圆满已成为从前的记忆。然而大师首先是个斗士,其次才是个大师,于是他用大师如椽大笔,写就了大师斗士的风采:民族兴亡,我的责任。于是踏上漫漫的求索之路,为其心中那片圆满而奋斗。勇敢地面对现实,仰望那轮明月,决心去寻找人间正“路”。更妙的是,作者此时又在小说的结尾重现了前文所引的环境描写,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赘笔,这是记忆的铭刻,是理想的灯盏,是前行的动力,也给读者留下了一片回想的天地。这正是一位文学大师的妙笔。在这方面,鲁迅真可谓是行家里手。又如《药》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这里亦有月,这轮秋月却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翻阅大师留给我们的手文稿,我们不难惊奇发现:他的作品一般少有环境描写,但有就是经典之笔,简约但绝不简单。用环境描写来帮助表情达意早已是文人之常法,但运用之少,运用之妙,寓意之深,唯鲁迅为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教者、学者品读之后,掩卷冥思,必然受益匪浅。
【关键词】鲁迅;小说;环境描写
【中图分类号】I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79-01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思想和人格的最高、最中肯的褒扬。然而从其文学创作上来说,他不愧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在此仅以选入中学课本上的《孔乙已》《故乡》两篇小说为例,管窥其中的环境描写,来一睹大师的风
采。
1风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我整天围着火炉,也须穿上棉袄了。”
这是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的一处环境描写,《孔乙己》是作者继《狂人日记》后的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孔乙己是一个被封建制度和文化完全吞噬了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身材高大”,完全可以自食其力,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中,封建文化已毒入了他的骨髓,与小伙计谈“茴”字的五种写法,与小孩“多乎哉?不多也”的告白,就是最好的证明。生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中,自命清高,既不能跻身长衫客之流,又不肯居于短衣帮之列,成了鲁镇一道特异的风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成了两个等级之间的一粒尘滓。最后他高大的身材被打断了双腿,从肉体到精神被彻底摧毁。作者用批判加同情的笔,让他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人们嘲笑中过活,又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然而对于他的这一结局却用了曲笔: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是估计,“的确”是断定,表面上是一对矛盾,而前文所引的环境描写,正是这一矛盾处理的最合理诠释。
“中秋过后”交待了季节已是深秋,“秋风一天凉比一天”一个“凉”字,揭示了他生活环境日趋艰难,秋风是凉的,社会是凉的,鲁镇人们的心是冰凉的,作者的心更是悲凉的。此时孔乙己已是一个失去自食其力的废物,在等级分明的真空中备受欺凌的他,生活定会日益艰苦,只能象一片叶子,在凉丝丝的秋风中,是渐干涩,最后随无情的秋风一起飘逝。一天“凉”比一天的强劲,也深寓作者的憎恨,腐朽的社会,腐朽的文化,麻木的人们,就应该象秋天的落叶一样,被强劲的秋风一扫而光。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在这里,作者采用的简洁的用语,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寓意,视觉上虚无的现实,命运上必然的结局,尽在这了了几字之中,可谓非大师不能为也。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十一二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一处环境描写,是悬挂在作者心中的一轮明月。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到底给广大的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呢?回到故乡的“我”望见的是“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故乡已毫无生机;看到的是叫我“老爷”的伙伴,人已麻木愚讷。现实与记忆强劲反差,现实与希望的撞击,使“我一下子”想起了从前:俊朗的少年,辽阔的海边,碧绿的瓜地,深蓝的天空,都在金黄的圆月下浮现出来。由上而下的顺序,天地澄清的夜晚,朦胧、可爱、圆满。而如今俊朗变得麻木,勃勃生机变得衰败萧索,原来辛亥革命只是割下了大清王朝的一条辫子,“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这一深刻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描环境描写来进行处理。
“一轮”细状其形,“金黄”活绘其色,“圆”寓其圆满。可这一切的静美圆满已成为从前的记忆。然而大师首先是个斗士,其次才是个大师,于是他用大师如椽大笔,写就了大师斗士的风采:民族兴亡,我的责任。于是踏上漫漫的求索之路,为其心中那片圆满而奋斗。勇敢地面对现实,仰望那轮明月,决心去寻找人间正“路”。更妙的是,作者此时又在小说的结尾重现了前文所引的环境描写,这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赘笔,这是记忆的铭刻,是理想的灯盏,是前行的动力,也给读者留下了一片回想的天地。这正是一位文学大师的妙笔。在这方面,鲁迅真可谓是行家里手。又如《药》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便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这里亦有月,这轮秋月却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翻阅大师留给我们的手文稿,我们不难惊奇发现:他的作品一般少有环境描写,但有就是经典之笔,简约但绝不简单。用环境描写来帮助表情达意早已是文人之常法,但运用之少,运用之妙,寓意之深,唯鲁迅为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从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容,感受和领悟艺术之美。教者、学者品读之后,掩卷冥思,必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