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中医护理方法对提高心血管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内科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观察这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患者焦虑状态有所减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患者采用中医护理措施可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其焦虑状态,缓解心、生理压力,起到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中医护理;生活质量;焦虑状态;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24-02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发病率高,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一旦发病就需长期规律治疗,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生命。故适宜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临床治疗中发现,在常规的内科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合理的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此次研究分析,随机选取了我院近年来运用了中医护理措施的100例心血管患者,满意度较高,具体临床观察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选取的100例患者是2012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心血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常规护理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中医护理组:男性28例,女性有22例,年龄在40-76岁之间。所选患者均有疲劳、呼吸困难、眩晕、紫绀、心悸等症状,程度不等。本次研究分析排除了有精神意识障碍以及严重肝、肾等慢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种、病程、性别比例、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及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饮食调养即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膳食,中医理论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饮食过饱或过于油腻,不宜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宜清淡、低脂、低盐饮食,如五谷杂粮、绿色蔬菜水果、新鲜鱼肉等;气血两虚者可食用芝麻糊、甲鱼汤等,且应少食多餐。另外,吸烟饮酒者,护理人员应劝导其逐渐戒烟、戒酒。
1.2.2心理辅导即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缓解患者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烦躁的情绪,引导家属陪护的方向,增强了患者及家属与病魔对抗的信心。在住院期间,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是正常的,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稳定其不安情绪,运用言语安慰、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对患者予以心理辅导,让患者学会自己调控情绪,恢复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快疾病恢复进程。
1.2.3足底按摩及中药浴足,中医理论中,足部有人体五脏六腑的相应的反射区,是人体最重要的全息胚,如涌泉穴、心脏发射区等,按摩这些区域可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患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除了按摩以外,采用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罗布麻、川穹等进行浴足,也可起到很好的作用,水温不宜过凉或过热,以40摄氏度左右为宜,每次浴足半个小时左右,不宜过久,坚持一段时间可见成效。
1.2.4气功锻炼,即心血管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自然端坐,放松全身心,两手平放于膝盖上,把眼睛闭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脚心上,平静呼吸数分钟后慢慢睁开双眼,坚持每日两次锻炼,可逐渐缓解甚至消除因病魔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1.2.5起居护理患者的病房应保持整洁、通风,温度适宜,寒凝心脉者若受了风寒,疼痛会加剧,这时应备保暖物品如棉被、热水袋等来给患者保暖,以免受寒,同时也鼓励患者适当的户外运动,适当接触阳光;而血脉瘀滞者,则应劝导其多卧床休息,同时可进行中藥浴足,水温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起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心绞痛者劳作时易发作,常有盗汗、烦躁等表现,嘱其充分的休息,改善气血亏损,平时可适度的活动,忌劳累。
1.2.6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西医强调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疾病的发生离不开正邪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邪气必侵之,邪气过盛同样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可从以下方面来预防心血管疾病:①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一颗平和的心,不恣情纵欲,全身气机通畅。这样正气内守,邪气无法入侵,达到抵抗病邪的目的。②尽早治疗原发病,且定期复查,防止六淫侵入机体,损伤正气。
1.3评价标准对100例患者采用制定的调查问卷来评价,包括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焦虑自评表,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为3级:明显改善;一般;差。焦虑状态出现次数同样分为3级:很少出现;偶尔出现;时常出现。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焦虑状态比较,见表1。从表中得知,两组在未予以护理的情况下生活质量与焦虑状态出现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中医护理组效果较好,生活质量改善率高,焦虑状态出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系统病变部位在心脏以及血管,是关乎人类性命健康的发病率极高的疾病,病因繁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医理论中,此类疾病病机是心血脉瘀阻及心失所养所致气机不畅。中医护理即从辩证原则结合三因制宜原则出发,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适宜的个体化中医护理措施,改善血液循环、疏通血脉、减少气血耗损等,从而达到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本组参与研究的100例心血管患者,50例给予了内科常规护理,而另外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了中医护理干预,从饮食调养、情绪调控、中药浴足及按摩、起居护理、预防等方面入手,对患者予以护理及引导,很大程度上调节了患者的焦虑状态,使其保持心态平和,同时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因此,在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煜.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36):133.
[2]李雪苓,韩宁林,王凯,范泉,李忠志,朱晋鸣,王琥.中药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06):453-456.
[3]齐银芝,李小玲.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1):138-139.
[4]区转焕.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探讨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8):123-124.
[5]刘芳,李壮苗.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疾病防护的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382-383.
【关键词】心血管患者;中医护理;生活质量;焦虑状态;临床疗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24-02
心血管疾病在临床中发病率高,常见的疾病有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梗死等,一旦发病就需长期规律治疗,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生命。故适宜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临床治疗中发现,在常规的内科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合理的中医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及提高其生活质量。此次研究分析,随机选取了我院近年来运用了中医护理措施的100例心血管患者,满意度较高,具体临床观察报告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选取的100例患者是2012年1月——2013年10月间我科收治的心血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常规护理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中医护理组:男性28例,女性有22例,年龄在40-76岁之间。所选患者均有疲劳、呼吸困难、眩晕、紫绀、心悸等症状,程度不等。本次研究分析排除了有精神意识障碍以及严重肝、肾等慢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种、病程、性别比例、年龄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及内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饮食调养即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膳食,中医理论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饮食过饱或过于油腻,不宜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食物,宜清淡、低脂、低盐饮食,如五谷杂粮、绿色蔬菜水果、新鲜鱼肉等;气血两虚者可食用芝麻糊、甲鱼汤等,且应少食多餐。另外,吸烟饮酒者,护理人员应劝导其逐渐戒烟、戒酒。
1.2.2心理辅导即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心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缓解患者因未知而产生的恐惧、紧张、烦躁的情绪,引导家属陪护的方向,增强了患者及家属与病魔对抗的信心。在住院期间,患者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是正常的,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与患者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稳定其不安情绪,运用言语安慰、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对患者予以心理辅导,让患者学会自己调控情绪,恢复积极、乐观的心态,加快疾病恢复进程。
1.2.3足底按摩及中药浴足,中医理论中,足部有人体五脏六腑的相应的反射区,是人体最重要的全息胚,如涌泉穴、心脏发射区等,按摩这些区域可改善血液循环,对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患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除了按摩以外,采用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如罗布麻、川穹等进行浴足,也可起到很好的作用,水温不宜过凉或过热,以40摄氏度左右为宜,每次浴足半个小时左右,不宜过久,坚持一段时间可见成效。
1.2.4气功锻炼,即心血管患者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自然端坐,放松全身心,两手平放于膝盖上,把眼睛闭上,把注意力集中到脚心上,平静呼吸数分钟后慢慢睁开双眼,坚持每日两次锻炼,可逐渐缓解甚至消除因病魔以及各种因素引起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1.2.5起居护理患者的病房应保持整洁、通风,温度适宜,寒凝心脉者若受了风寒,疼痛会加剧,这时应备保暖物品如棉被、热水袋等来给患者保暖,以免受寒,同时也鼓励患者适当的户外运动,适当接触阳光;而血脉瘀滞者,则应劝导其多卧床休息,同时可进行中藥浴足,水温控制在40摄氏度左右,起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而心绞痛者劳作时易发作,常有盗汗、烦躁等表现,嘱其充分的休息,改善气血亏损,平时可适度的活动,忌劳累。
1.2.6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西医强调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医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疾病的发生离不开正邪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邪气必侵之,邪气过盛同样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可从以下方面来预防心血管疾病:①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有一颗平和的心,不恣情纵欲,全身气机通畅。这样正气内守,邪气无法入侵,达到抵抗病邪的目的。②尽早治疗原发病,且定期复查,防止六淫侵入机体,损伤正气。
1.3评价标准对100例患者采用制定的调查问卷来评价,包括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焦虑自评表,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为3级:明显改善;一般;差。焦虑状态出现次数同样分为3级:很少出现;偶尔出现;时常出现。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x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焦虑状态比较,见表1。从表中得知,两组在未予以护理的情况下生活质量与焦虑状态出现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中医护理组效果较好,生活质量改善率高,焦虑状态出现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血管系统病变部位在心脏以及血管,是关乎人类性命健康的发病率极高的疾病,病因繁多,病情复杂且变化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中医理论中,此类疾病病机是心血脉瘀阻及心失所养所致气机不畅。中医护理即从辩证原则结合三因制宜原则出发,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适宜的个体化中医护理措施,改善血液循环、疏通血脉、减少气血耗损等,从而达到促进患者病情恢复、生活质量提高的目的。
本组参与研究的100例心血管患者,50例给予了内科常规护理,而另外5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了中医护理干预,从饮食调养、情绪调控、中药浴足及按摩、起居护理、预防等方面入手,对患者予以护理及引导,很大程度上调节了患者的焦虑状态,使其保持心态平和,同时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病情恢复。因此,在心血管患者的护理中,中医护理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煜.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36):133.
[2]李雪苓,韩宁林,王凯,范泉,李忠志,朱晋鸣,王琥.中药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06):453-456.
[3]齐银芝,李小玲.心血管内科护理质量与用药安全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2,14(1):138-139.
[4]区转焕.对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探讨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08):123-124.
[5]刘芳,李壮苗.运用中医理论指导疾病防护的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