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化职业院校外部环境,是推进学校质量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特色质量文化的形成取决于内因和外因的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本文从国家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总要求、新时代社会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职业院校发展建设的外围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影响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进行剖析,提出优化对策和建议,致力于推进职业院校质量文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优化 外部环境 推进 职业院校 质量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核心要素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JGB2016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296-02
一、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导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濟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2017、2018连续两年发文要求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要求职业院系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逐步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各级行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这一要求对职业院校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起着导向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了这个抓手,学校推进质量建设的各个环节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形成各自的特色质量文化体系才有了基础和政策保障。
二、新时代社会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客观要求
1.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错位
纵观职业院校学生出口问题,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就业困难,至少学生毕业后在较长一段时间仍然是生手,不能很快的熟练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有很多岗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一对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侧结构性矛盾,学校搞学校的,企业搞企业的,虽然有一些合作机制,但实际运行起来并不顺畅,至少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主,企业以生产需求为主,双方深度融合存在较多的瓶颈,导致学校培养人和行业企业人才应用呈现错位。
2.如何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一是解决学校、学生、企业的思想认识问题
学校要深入社会和行业企业,与它们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标准上达成共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推进与实施,让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学生层面有“在学校才是学习,在企业就是打工”的思维禁锢,还有怕苦怕脏怕累的心理,推进产教融合出现阻力,传导到质量文化建设就会遇到困难。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他们扎根基层、勇于吃苦、奉献社会的精神。企业人才需求是永恒的,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责任心,要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不能光用人而不培养人。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顾虑是做了嫁衣,花大气力培养的人才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为我所用。即使有合作协议、合同之类的约束,学生毕业之后,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约束关系基本就解除了,企业留不住人才,所以在人才的培养上不是很上心。
二是深化基于“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机制
教育部教职成[2015]6号文件要求,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培养模式
中共十九大以后,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学校是“教师带学生,理实一体化”,企业是“师傅带徒弟,学做一体化”。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为获得最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势在必行。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是让学生的学习、实训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轮回进行,必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团队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法规和通识教育。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实现产教协同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企业承担了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使得工匠精神、行业精髓、企业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弱势进行了补充,减轻了学校软硬件投入的压力,也保障了行业企业自身人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并丰富了现代学徒制形式和内容,对推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职业院校外围发展环境建设,打造学校特色质量文化体系
1.政府支持是重点
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一方面要靠自身积淀,另一方面必须有政府在政策和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区位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不明显,教师待遇跟不上,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及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不到位,是质量文化建设的瓶颈。建设特色质量文化,必须进行深度产教融合,这些工作仅靠学校和企业对接,是做不好的。党委政府要出面,把学校和企业进行捆绑发展,给予政策导向和支持,学校和企业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共同培养人才,打造院校特色质量文化。
2.校企合作是关键
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技能本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国工匠的精神和中华民族耐以生存的文化底蕴的传承。有了精神、文化、技术的传承,学校的质量文化才会慢慢积累和形成,经过常长期的积累并加以提炼,才会形成院校特色质量文化体系。
3.互动机制是保障
职业院校质量文化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共同参与,为了质量大计、人才培养、企业发展、文化及精神的传承共同发力,才能有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人才培养和供给,提高生产效率,形成特色质量文化体系。
四、结语
职业院校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外部环境的导向性为学校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为学校区域特色发展提供了空间;外部环境的联动性有助于学校提高质量文化体系运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
[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号文件]
作者简介:
钟守兵(1974—)男,湖北随州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
【关键词】优化 外部环境 推进 职业院校 质量文化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教学会立项课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文化核心要素建设研究》(课题编号:ZJGB20163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296-02
一、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导向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濟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2017、2018连续两年发文要求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要求职业院系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作,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逐步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职业教育促进就业创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各级行政及教育主管部门都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必须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这一要求对职业院校的质量文化体系建设起着导向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了这个抓手,学校推进质量建设的各个环节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形成各自的特色质量文化体系才有了基础和政策保障。
二、新时代社会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客观要求
1.学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错位
纵观职业院校学生出口问题,一方面是高质量的就业困难,至少学生毕业后在较长一段时间仍然是生手,不能很快的熟练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是企业有很多岗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一对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侧结构性矛盾,学校搞学校的,企业搞企业的,虽然有一些合作机制,但实际运行起来并不顺畅,至少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主,企业以生产需求为主,双方深度融合存在较多的瓶颈,导致学校培养人和行业企业人才应用呈现错位。
2.如何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
一是解决学校、学生、企业的思想认识问题
学校要深入社会和行业企业,与它们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标准上达成共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推进与实施,让学生一毕业就可以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学生层面有“在学校才是学习,在企业就是打工”的思维禁锢,还有怕苦怕脏怕累的心理,推进产教融合出现阻力,传导到质量文化建设就会遇到困难。学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他们扎根基层、勇于吃苦、奉献社会的精神。企业人才需求是永恒的,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责任心,要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不能光用人而不培养人。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的顾虑是做了嫁衣,花大气力培养的人才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不能为我所用。即使有合作协议、合同之类的约束,学生毕业之后,学校、企业、学生之间的约束关系基本就解除了,企业留不住人才,所以在人才的培养上不是很上心。
二是深化基于“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机制
教育部教职成[2015]6号文件要求,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注重培养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培养模式
中共十九大以后,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新内涵,学校是“教师带学生,理实一体化”,企业是“师傅带徒弟,学做一体化”。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为获得最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现代学徒制的推进势在必行。现代职业教育学徒制是让学生的学习、实训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轮回进行,必须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团队意识、社会意识、法律法规和通识教育。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实现产教协同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企业承担了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使得工匠精神、行业精髓、企业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弱势进行了补充,减轻了学校软硬件投入的压力,也保障了行业企业自身人才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完善并丰富了现代学徒制形式和内容,对推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职业院校外围发展环境建设,打造学校特色质量文化体系
1.政府支持是重点
学校质量文化的形成,一方面要靠自身积淀,另一方面必须有政府在政策和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特别是地方普通高职院校,区位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不明显,教师待遇跟不上,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及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不到位,是质量文化建设的瓶颈。建设特色质量文化,必须进行深度产教融合,这些工作仅靠学校和企业对接,是做不好的。党委政府要出面,把学校和企业进行捆绑发展,给予政策导向和支持,学校和企业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共同培养人才,打造院校特色质量文化。
2.校企合作是关键
在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技能本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大国工匠的精神和中华民族耐以生存的文化底蕴的传承。有了精神、文化、技术的传承,学校的质量文化才会慢慢积累和形成,经过常长期的积累并加以提炼,才会形成院校特色质量文化体系。
3.互动机制是保障
职业院校质量文化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各共同参与,为了质量大计、人才培养、企业发展、文化及精神的传承共同发力,才能有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有效人才培养和供给,提高生产效率,形成特色质量文化体系。
四、结语
职业院校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外部环境的导向性为学校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外部环境的差异性为学校区域特色发展提供了空间;外部环境的联动性有助于学校提高质量文化体系运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文件]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
[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7)55号文件]
作者简介:
钟守兵(1974—)男,湖北随州人,随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