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程践行“以德树人”理念的三个着眼点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sh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以德育人、强化德育的专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激励、引导、感染、熏陶、内化等关键词,将品德课程中贯穿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尊重主体的学习原则、动之以情的体验效果来加以落实。教师应始终秉持以“儿童的姿态”设计活动、以“多彩的生活”支持学习、以“道义的担当”引领价值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实现品德课程的价值,增强品德课程的“教化”功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 德育 价值引领
  品德课程是小学阶段一门以德育人、强化德育的专门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激励、引导、感染、熏陶、内化等关键词,将品德课程中贯穿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和道德教育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尊重主体的学习原则、动之以情的体验效果来加以落实。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中国的价值取向,而他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因此,品德课程要强化育人为首、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从上好每节品德课、出彩每节品德课开始,让品德课程充满对学生的吸引力。
  一、以“儿童的姿态”设计活动
  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说过:“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喜欢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学习道德,尤其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能赢得学生的理解、认同,赢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课堂道德学习目标的制定上体现儿童的差异性;其次,在品德课堂资源的开发上体现童心;再是,在品德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体现童心的多变性;最后,在品德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体现童心的激励性。
  如对低年级学生,教师要根据学习主题,将“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选择“唱唱跳跳、游戏过关、比比试试、讲讲画画、猜猜赛赛”等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让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人人参与、个个体验。这样的品德课堂,学生在参与学习中获得的感受是深刻而有效的。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可创设多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情境,比如让学生通过看新闻、上网查询、组织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在相关的主题学习(爱国爱乡、社区建设、自尊自强、助人为乐、诚信守信、尊重友善等)中开展新闻发布会、家乡时事播报、家乡名人榜、社区里的好人、助残从尊重开始、“五水共治”我参与、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知晓家乡建设,亲历道德践行,树立家国情怀,实践诚信友善,以达到升华情感、涵养德性、形成习惯的教学目的。又如在组织对国家地理、民族主权、民风民俗、传统文化、信息传媒、交通发展、经济产业、祖国腾飞建小康等主题的学习时,采用“任务驱动下的小组专题探究实践活动”,用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来呈现学习内容。比如钓鱼岛之辨、寻找日军侵华罪证、中华文化之窗、56个民族、多彩的风情民俗、国家版图——陆地与海洋、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现代传媒知多少、网络道德我承诺、三农政策、中国梦我的梦、迎接G20有我加盟……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深入的道德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丰富道德学习信息、增强道德思辨、激发道德情感。这样的学习,形式活泼有活力,学生喜欢参与,同时又充满了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信服力,极大地促进立德树人教育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接近。
  二、以“多彩的生活”支持学习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前,教师要把了解儿童及其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学的基础,根据儿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创设课堂学习真实的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和社会,鼓励学生同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伙伴、教师开展交流、探讨、对话,分享经验、感受,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理解力、判断力和选择力。教学后,教师要将品德学科、班队、艺术、综合实践等活动整合,为学生提供在日常生活中知行结合、在行动中践行,成为“有德”之人的各种机会。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素材、资源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1.源于儿童生活,即关注儿童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捕捉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道德教学内容或道德教学新的生长点,进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教学《诚实是金》一课时,可让学生收集生活中诚实守信正面的例子,也可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不讲诚信的反面例子。同时,也可呈现生活中个别不诚实守信但也能获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并对此进行辩论,达到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境界。2.教学要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生活中学生能够遇到、理解的各种生活形态、重大事件、有意义的活动、感兴趣的自然现象、关系密切的话题等开展道德学习,努力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让品德课接地气,受欢迎,真受益。
  三、以“道义的担当”引领价值
  品德课程在低年级阶段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在中高年级旨在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性发展,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品德课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特质,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
  价值引领是教育的本质要求。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多元化的时代,面临着多元价值的冲突,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盲从,甚至会误入歧途。作为品德教育阵地的坚守者,必须担负起这份引领的责任。小学生不可能自发完成道德的修养、情操的陶冶,因而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如在教学《祖国属于我们》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参与“情系祖国——优美诗句荟萃”诵读赛→“胸怀祖国——我的微行动”展示台→ “辩论擂台——我的努力与祖国的发展”三大板块活动,用“美”的力量有效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用“展”的感召有效引发学生爱祖国的行为冲动;用“辩”的碰撞有效引领学生从小树立“追求个人的成功应该时时与祖国母亲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价值导向。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体现教育的情感性、思想性和核心价值引领性,才能真正体现品德课程的魅力与活力,实现品德课程的价值,增强品德课程的“教化”功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教育教学研究和培训中心 313000)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为核心的综合性课程。生活是教材,活动是生命。那么,怎样的品德课活动才是有效的,教师应该怎样来优化品德课的活动呢?笔者认为,优化后的活动,应当是立体的,有吸引力的。可以让学生的意愿“动”起来,口耳“动”起来, 手脚“动”起来,情感“动”起来,行为“动”起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活”起来。  一、“意”动,让兴趣蹦出来  “
道可道,非常道。教育之道,博大而精深,当悟之,不可一成不变而守之。学生之情,教育之境,因人因事因时而变化无穷,故教育之道当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固本,以奇为策,奇正相应,以变应变。  【案例赏析】  某男教师接手一个新班级。上第一节课时,他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有个调皮的男生插嘴,说:“老师,你头上的毛快掉光了。”该男生的发言引来一阵笑声,也打断了教师的自我介绍。  男教师一愣,知道自己碰上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