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所有人”

来源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_eeq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吉狄马加的长诗《迟到的挽歌》是写给自己父亲的,具有个体性、私己性,而同时也具有公共指向和普遍意义。全诗具有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质,也有明显的人类学意味、世界性特征,既是写“一个人”同时也是写“所有人”的。诗歌具有引起人的共情、共鸣的能力,对于人类打破区隔、共享价值、减少分歧、增进理解、慰藉心灵等方面有其独到作用,诗歌在现实层面“无用”但在更高层面确有“大用”。
  关键词:吉狄马加;《迟到的挽歌》;个体性;民族性;世界性
  吉狄马加长诗《迟到的挽歌》的副标题是“献给我的父亲吉狄·佐卓·伍合略且”,是写给自己父亲的。他的长诗素有题材重大、开阔深沉的特點,在此之前,有关于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大河》),有关于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我,雪豹》),有关于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的(《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裂开的星球》)……它们所处理的问题均较为宏大,有着明显的社会性、民族性、人类性意义。这一次吉狄马加的关切点似乎有些变化,看起来好像没有那么“重大”,他写的是一个人,是“我的父亲”,但实际上不止于此,其所写并不仅仅是个人、私人意义的,这个“父亲”不只是生理、血缘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家族、民族、精神、文化意义、人类学意义上的。因此,《迟到的挽歌》在吉狄马加的长诗谱系中是有连续性的,其主题也堪称宏大、重要。
  1
  《迟到的挽歌》所写有着具体所指,指向一个逝去的个体生命,但其内涵显然要更为丰富,整首诗有着鲜明的民族(彝族)文化特质,也具有明显的人类学意味、世界性特征。事实上,作为诗人的吉狄马加向来便有多重的文化身份和面向:从个体出发、以个体为重(对个人价值与尊严的推崇,尊重生命,人道主义);民族、种族烙印(“彝人之子”“彝人歌者”);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华夏文明、东方文明本位,爱国主义,汉语诗人、中国诗人);世界性(世界视野,生态主义,文化冲突,文明谐和)……《迟到的挽歌》是在此基础上出发、前行的,有着复杂而深沉的关切,是吉狄马加对自己何所从来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民族根性、文化传统、精神原乡的致敬与重新发现。
  《迟到的挽歌》在结构上可谓匠心独运,它以“父亲”去世为起始,以火葬为结束,有一条隐而不彰的叙事线索,在此过程中展开了对“父亲”一生及对家族、民族历史的整体性观照与重述。整首诗看起来是在写死亡,但更是写新生,写生命的庄严绮丽与生生不息,“你的身体已经朝左曲腿而睡/与你的祖先一样,古老的死亡吹响了返程/那是万物的牛角号,仍然是重复过的/成千上万次,只是这一次更像是晨曲。”“这或许是另一种生的入口/再一次回到大地的胎盘,死亡也需要赞颂”,在生与死的维度上来观照生命,才能真正发现其真谛、价值与意义。诗里面,包含了一个人出生、成长、恋爱、奋发有为、建功立业、告别人世等的诸多阶段,体现着一种英雄主义精神:“那是你的铠甲,除了你还有谁/敢来认领,荣誉和呐喊曾让猛兽陷落”“虽然你穿着出行的盛装,但当你开始迅跑/那双赤脚仍然充满了野性强大的力量。”这种英雄主义由来已久、不可或缺,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它的本质是一种生命意志、生存意志,体现着与天斗、与地斗、艰难求生、逆境图存的精神,它是与生命的本质力量相联结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神性特征,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文化根脉、史诗传统等密切关联。
  当然,“勇士”“英雄”的品格绝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面,而必然具有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你在勇士的谱系中告诉他们,我是谁!在人性的/终结之地,你抗拒肉体的胆怯,渴望精神的永生。”他们必然有着“对生的意义的渴望”。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仅属于个体,同时属于群体、部落、民族、种族、物种的心理定势和精神构型。这其中的一个核心品质便是自由,“口弦”表达“自由的意志”:“只有口弦才是诗人自己的语言/因为它的存在爱情维护了高贵、含蓄和羞涩。”这里面表达了对爱情、对个人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推崇,自然也是对于人、对于生命之自由的维护。诗中写道:
  如果不是哲克姆土神山给了你神奇的力量
  就不可能让一只牛角发出风暴一般的怒吼
  你注视过星星和燕麦上犹如梦境一样的露珠
  与身俱来的敏感,让你察觉到将要发生的一切
  那是崇尚自由的天性总能深谙太阳与季节变化
  最终选择了坚硬的石头,而不是轻飘飘的羽毛。
  “英雄”作为一种外在身份,其精神内核则由自由、勇敢、信义等构成。“你是一颗自由的种子,你的马始终立于寂静/当夜色改动天空的轮廓,你的思绪自成一体/就是按照雄鹰和骏马的标准,你也是英雄/你用牙齿咬住了太阳,没有辜负灿烂的光明/你与酒神纠缠了一生,通过它倾诉另一个自己”,写出了一种充满动能、热量、意志与欲望的生命状态。自由意志、英雄品格,以及多情、仁爱、信义等构成了“父亲”精神结构中熠熠生辉的品质。
  这些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彝民族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写照,有典型的中华文化、东方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跨越种族、国家而为全人类所共有,诗中所写也具有了人类学与世界性特征。《迟到的挽歌》中有着众多彝族文化的图腾与印记,这是浸润在吉狄马加血液深处、犹如胎记一般的存在:
  那是一个千年的秩序和伦理被改变的时候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生活与命运双重的磨砺
  这不是局部在过往发生的一切,革命和战争
  让兄弟姐妹立于疾风暴雨,见证了希望
  也看见了眼泪,肉体和心灵承担天石的重负
  你的赤脚熟悉荆棘,但火焰的伤痛谁又知晓
  无论混乱的星座怎样移动于不可解的词语之间
  对事物的解释和弃绝,都证明你从来就是彝人。
  这种对于民族身份的宣示和强调在吉狄马加的诗中是一以贯之的。这里所写其实也是他的早期代表作、发表于1985年的《自画像》的延续和回响:“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凸显了吉狄马加作为彝族诗人、民族诗人的一面。当然,如前所述,他的诗在民族性之外,同时有着明显的中国性、世界性,这些品质的多位一体已然成为诗人吉狄马加的招牌式特征。在《迟到的挽歌》中,许多的场景不仅是具体、写实的,而同时也是抽象、自古皆然的人类学场景,比如诗中所写颇为神圣、庄严、具有仪式感的葬礼:   哦,英雄!你已经被抬上了火葬地九层的松柴之上
  最接近天堂的神山姆且勒赫是祖灵永久供奉的地方
  这是即将跨入不朽的广场,只有火焰和太阳能为你咆哮
  全身覆盖纯色洁净的披毡,这是人与死亡最后的契约
  你听见了吧,众人的呼喊从山谷一直传到了湛蓝的高处
  这是人类和万物的合唱,所有的蜂巢都倾泻出水晶的音符
  那是母语的力量和秘密,唯有它的声音能让一个种族哭泣
  那是人类父亲的传统,它应该穿过了黑暗简朴的空间
  刚刚来到了这里,是你给我耳语说永生的计时已经开始
  哦,我们的父亲!你是我们所能命名的全部意义的英雄
  你呼吸过,你存在过,你悲伤过,你战斗过,你热爱过
  你看见了吧,在那光明涌入的门口,是你穿着盛装的先辈
  而我们给你的这场盛典已接近尾声,从此你在另一个世界。
  这里面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这一个”的、“我的父亲”的火葬,而更是一个英雄、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其中包含了种族、母语、人类等等的多重因素,体现着“人类父亲的传统”。而全诗的尾句“哦,英雄!不是别人,是你的儿子为你点燃了最后的火焰。”令人动容,也具有文化的象征意味、震撼力量和丰富的诗性空间。
  2
  长诗《迟到的挽歌》是对“父亲”人生的一次回望,也是对生命的一次礼赞,它是主情的、感性的,包含了世间至为深挚、浓烈的感情,它经过了长时间的沉积、酝酿、发酵才喷薄而出。它又是思辨的、理性的,包含了生存史、民族志、人类学等的多重视野和巨量内容。由此,这首诗具有了一定的史诗性质,它是一个人的史诗,而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史诗,甚至也是关乎全人类的一首史诗。它是具象、个别的,同时又是高度概括、普遍的,吉狄马加似乎同时具有两副笔墨、两种视角,其一是行走在大地上、体贴入微、具体生动,其二则是飞翔于高空,俯瞰世间,跨越时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两者之间几乎是无缝对接、浑然天成的。这样的能力是与诗人超乎寻常的感受力、洞察力、阐释力密不可分的,也构成了吉狄马加诗歌独一无二、招牌式的风格特点。
  吉狄马加具有将极微小与极宏大、极特殊与极普遍直接连接的能力,他的创作鲜明体现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道理。早在1990年的创作谈《我与诗》中,吉狄马加便曾有过这样的自述:“我在创作上追求鲜明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我相信任何一个优秀的诗人,他首先应该属于他的民族,属于他所生长的土地,当然同样也属于这个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也不会存在不包含个性和民族性的所谓世界性、人类性,我们所说的人类性是以某个具体民族的存在为前提的。”[1]2009年,他在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的演讲中对“民族”与“世界”有着如此的阐述:“我认为,传承和延续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传承,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和诗人,如果你离开了你的民族的心灵和灵魂,你就不可能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从而真正表现出你的民族的伟大精神世界。我们阅读历史上这些大师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具有自身的民族的色彩,同时又具有超越时空和单一民族的人类意识,他们的作品是个性和人类普世价值高度统一的光辉典范。”“我们应该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民族的作家,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正在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我们不能作为这个时代的旁观者,我们必须是参与者和行动者。我们只能洞察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民族的文化,洞察这个时代发生的一切,我们才有可能描述和呈现这个时代。我们每一个作家都是人类文明的儿子,吸收所有人类文明的伟大的成果来武装自己,来丰富和强大自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我们真正站在了世界文化的高地上,才可能具备高远的眼光,才可能书写出我们民族的新的壮丽史诗,才可能用文字描述出我们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2]他2017年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徐志摩诗歌艺术节论坛上的演讲也以“个人身份·群体声音·人类意识”[3]为题。显然,吉狄马加对个体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的相关问题一直有着深入而辩证的思考,而他自己长期以来的诗歌创作,也正是对于上述观念、立场的生动实践。
  所以,《迟到的挽歌》是写给“一个人”的,却也是写给“所有人”、写给世界的,它面对的是全人类,是人类文明。它既是挽歌,也是赞歌,悼挽亲人、长者的逝去,同时也颂赞生命的不屈、文化的不灭。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沟通和连接,让全世界的人有了某种“共情”,找到了共通、共同的东西,从而具有了交流、对话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诗歌的确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人们常说诗歌是“无用”的,又说“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诗歌之“用”当然不能仅仅从现实的、功利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但是,如果从人类打破区隔、共享价值、减少分歧、增进理解、慰藉心灵等的角度,诗歌是的确可以发挥作用的,而且很多作用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一定程度上这或许正是诗之“大用”。吉狄马加显然是明了诗歌的这种“大用”并对之抱有热切期待,且一直为之而努力践行的:“在我们这个危机和希望并存的时代,诗人不应该只沉湎在自己的内心中,他应该成为,或者必须成为这个时代的良心和所有生命的代言人。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诗人作为个体生命的独立写作,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而诗人如何去表达其内心的感受并克服其自身的危机,都将是诗人个人的自由。但是无论如何,特别是在当下这个物质主义盛行的世界,诗歌依旧是人类心灵的庇护所这一基本事实并未改变,而诗歌应该在提高和增进人类精神重构方面有所作为。诗人是人类伟大文明最忠实的儿子,我相信,今天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不同地域的诗人,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对话,都将发挥出永远不可被替代的重要作用。”[4]诗人之为“时代的良心”“所有生命的代言人”“人类伟大文明最忠实的儿子”,自然,诗歌是有大用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吉狄马加还曾将诗歌与“人的全面解放”联系起来,他论述道:“诗歌的神话和乌托邦,将把物质生产的最后目的与人的全面解放联系在一起,物质生产的劳动,不再是对地球资源無节制的消耗,更不是对人的积极的生命意义的消减。诗歌不会死亡,特别是在一个物质主义盛行的时代,诗歌必然会闪现出更为灿烂的精神光芒。只要诗歌存在一天,它就会鼓舞人类为不断创造不朽的精神和神话,为我们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平等、尊重人权、尊重信仰的明天而共同奋斗!”[5]其中所描绘的或许可以说是一种远景和理想,有着崇高而迷人的光彩,而同时,却又可以作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构成日常努力的依据、目标和方向,一定意义上实现着“诗”与“远方”的两相结合。
  回到《迟到的挽歌》,其所写是“一个人”,却同时包含了“所有人”、全人类,或者说,它写了关于“所有人”的某种处境,却又是以“一个人”为基础和前提的。诗本“无用”,亦有“大用”,于此有着鲜明的体现。优秀的诗歌,无不是向诗之“大用”的趋近和聚拢。
  [注释]
  [1]吉狄马加:《我与诗》,原载《中国文学》(外文版),1990年第3期,转引自吉狄马加诗集《吉狄马加的诗》(中英对照),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2]吉狄马加:《多元民族特质文化与文学的人类意识——在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班上的演讲》,《为土地和生命而写作——吉狄马加演讲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120页、第122页。
  [3]吉狄马加:《个人身份·群体声音·人类意识——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徐志摩诗歌艺术节论坛上的演讲》,《星星·诗歌理论》,2017年第8期。
  [4]吉狄马加:《诗人的个体写作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共同责任——寄往第二十一届麦德林诗歌节暨首届全球国际诗歌节主席会议的书面演讲》,《吉狄马加演讲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51-252页。
  [5]吉狄马加:《诗歌:通往神话与乌托邦的途径》,《青海日报》,2013年8月9日。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要:20世纪初期,岭东涌现出一群具有代际传承关系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是20世纪上半叶岭东红色文化思潮得以涌现的重要奠基者和推动者。岭东留日知识分子带来的留日经验及马克思主义新思想推动了岭东地区人文精神风貌和社会心理结构发生巨大转折变化,并最终使得岭东地区在近现代化转型浪潮中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之路的重要节点。  关键词:岭东;留日知识分子;新思想;近现代转型  潮汕建制,始于隋代。因潮汕地区偏
期刊
摘要:20世纪20年代初,《雪朝》诗人群之间曾有一场争论,关于诗究竟是“贵族的”还是“平民的”,可以视为百年新诗史上有关“诗与大众”问题的源头。争论中包含了诸如“民众的”诗是否可能、诗是否应当“求人解”等重要问题。这些核心问题延续在后来的新诗发展的历史中,在不同时期呈现为不同的话题。  关键词:新诗;大众;《雪朝》;诗人群  在百余年的新诗史上,有关“诗与大众”的讨论一直绵延不绝。虽然每次讨论中的
期刊
摘要:近期现代汉语中大量出现新型“使动结构”“意动结构”以及由新型使动结构和意动结构被动化造成的新型“被X”结构。“使动”和“意动”在古代汉语中是汉语综合性句法类型的代表,在现代汉语中是汉语综合性句法类型复苏的标志。新型使动结构和意动结构的出现反映了汉语的轻动词(小动词)由显性到隐性的再次转变,也反映了“使动”和“意动”语法化、词汇化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型使动和意动结构;新型“被X”结构;轻
期刊
摘要:青年儿童文学作家陈诗哥,以童话创作的方式,从历史和现实的主流童话观念中突围出来,探索了一种“独属于”他自身的诗化哲学的童话观念,再通过对“独属于”自身的童话奇境世界的创造,试图重返童话的“本源”世界和生命的“本源”世界。在此路途上,陈诗哥的童话固然自觉地汲取了外国经典童话的思想养分,但兜兜转转,最终汇入中国儿童文学的思想“本源”。  关键词:陈诗哥;童话观念;童话哲学;奇境世界;“本源”  
期刊
摘要:“思无邪”是孔子对《诗》的评价,这个评价也预示了中国经学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则——疏不驳注。疏不驳注不仅仅是注疏家在方法论上采用的解经法门,更深层的意义是,它确立了对经典接受、吸纳的非批判性态度。在几乎重合的时间里,柏拉图对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诗教”提出了猛烈的批判并最终将诗人逐出理想国。“思无邪”与驱逐诗人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对更古老传统的态度,预示着两种迥异的诗学路径:阶梯断层式诗学和同心
期刊
摘要:由张培忠先生总撰稿的《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以非虚构的方式讲述了1978—2020年期间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曲折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广东经验和广东模式。对该书的价值和意义应该放置在中国百年新文学关于“现代国家想象”的脉络和谱系中去理解和阐释,该书既是中国百年新文学“现代国家叙事”的延续,同时又突破了文学传统的限度,生成了新的审美经验。  关键词:《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
期刊
摘要:侨批是一种伟大的业态。在几百年的传说与记录中,从未有过负面的行业描述。它行规的清正严明,以及对错批、死批的人道关怀,使一项商业活动提升到人性的至高至圣的境界。侨批的设立基础,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侨批的灵魂就是约定。侨批把口诺固化为原则,把个人的委托也即约定纳入公共秩序的法则之中,而成为业内不可规避的产业精神。所以,侨批所形成的江湖,发扬侠客精神,却规避了侠客江湖甚至社会体制的一些弊端,提升了
期刊
摘要:出生于1910年的丘东平,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四代作家,在这四代作家中,丘东平有自己的绝活,那就是描写战争。丘东平在战争文学中,一方面“防备单纯化”,一方面“祛除浪漫化”,取得了异常真实的艺术效果。丘东平写战争,还特别关注战争对人的心灵世界的影响,探索了一条展示人性、叩问灵魂的道路。因为关注人的精神状况,丘东平还提出了重大的理论问题,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建立提供了支援。但也因为与胡风
期刊
摘要:《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一部社会进程型报告文学,它书写了广东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十二年社会史,并将“人民性”作为“小康史”的重要内涵,着力书写人民奋斗的故事。因此,此书的小康叙事,不仅是见证时代、表现现实,更通过叙事塑造一种信念,传递奋斗的激情和梦想的力量。这部作品对广东小康史的书写,呈现的是一个崛起的国家及其人民的故事、智慧和精神。因而,叙述小康广东,就是讲述崛起中国,也是提炼一个走向
期刊
摘要:《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以一千多个“小人物”为叙事视角,记述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劳动人民为实现小康生活的奋斗历程。透过六百多个故事,可以看到广东人民四十多年来的生活变迁。这是一部“以小见大”“以个体透视全体”的非虚構文学作品,以真实的劳动者的生活经历,写出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同时也可以看到广东的发展如何推动着全中国的小康建设。  关键词:改革开放;广东;小康叙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