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要求,本文从传统教育中不断挖掘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经验,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加以优化、创新,力求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以塑造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99-01
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教育培养的独具的一种思维能力。主要解决具有历史问题的应用能力。它指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形式思维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
2培养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因为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要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还应当依据学生的现有状况和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例如:在讲述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有关史实和评价前,应当先了解学生有哪些看法,对这些人物了解的程度及其评价,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同时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让他们去思考、分析,这样就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问题。中学生理解历史还受到他们自己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情趣、兴趣、意志等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强调教师的期待作用和学生的自我期待作用,强调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动机和兴趣。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生疑、好问、自我设计问题和编写答案;另一方面要时常抓住教材的关键,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疑问,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
3培养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要把马克思
主义史学理论与具体的历史问题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把“论与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相应的史学理论去分析,,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灵活性思维是思维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不同内容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原理,采用历史分析、阶段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
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提供大量的史料(教材正文以外的补充材料)的基础上,针对若干具有争议的人物或事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至少有四种不同看法:一是基本否定,二是基本肯定,三是“一分为二”,四是具体分析。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种方位的评价历史事件,多种方法分析有中国特色现象,多种角度思考历史规律,多层面认识历史结论。这样有助与学生了解史学界的研究动态,拓宽思路,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了解这些新的历史信息,更让学生明白,观点不是一成不变、僵死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人们的历史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以此开拓视野和培养思维的批
判性。
5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力
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活动的催化剂。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也常常轻率的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不到良好发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拔、引导、帮助、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99-01
历史思维能力,这是历史教育培养的独具的一种思维能力。主要解决具有历史问题的应用能力。它指以具体的尽可能完整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准确地解释历史现象,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鉴今,回答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形式思维反映的是史实的相对静止性和不同史实之间的确定界限。这是一种较低级的思维类型。创造性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的,如要解决首创、突破、发现和发明等。这两种思维方式虽然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中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因此再生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开始发展。这里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学生能以探索和创造的精神对待学习,以探索和创造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未知史事进行有创见的思索,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以下措施:
1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前提,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是容易激发起来,但却难于维护稳定。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可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方法,或者在讲课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不失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但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能力得到较快发展,他们不满足于获得一般的历史过程和历史现象,他们渴望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并对许多深含哲理的历史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
2培养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因为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要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还应当依据学生的现有状况和遵循教育心理学的原则。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例如:在讲述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的有关史实和评价前,应当先了解学生有哪些看法,对这些人物了解的程度及其评价,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同时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让他们去思考、分析,这样就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问题。中学生理解历史还受到他们自己的非智力因素,诸如动机、情趣、兴趣、意志等影响。在这方面,我们强调教师的期待作用和学生的自我期待作用,强调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动机和兴趣。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生疑、好问、自我设计问题和编写答案;另一方面要时常抓住教材的关键,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疑问,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设问要注意启发性,要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
3培养分析能力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中,要把马克思
主义史学理论与具体的历史问题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把“论与史”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相应的史学理论去分析,,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灵活性思维是思维能迅速地、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不同内容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原理,采用历史分析、阶段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
从而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方法去把握历史,不断提高运用和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提供大量的史料(教材正文以外的补充材料)的基础上,针对若干具有争议的人物或事件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在当今的历史研究中至少有四种不同看法:一是基本否定,二是基本肯定,三是“一分为二”,四是具体分析。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这些不同观点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种方位的评价历史事件,多种方法分析有中国特色现象,多种角度思考历史规律,多层面认识历史结论。这样有助与学生了解史学界的研究动态,拓宽思路,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了解这些新的历史信息,更让学生明白,观点不是一成不变、僵死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的深入,人们的历史认识也在不断地变化,以此开拓视野和培养思维的批
判性。
5鼓励学生培养其自信力
自信是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活动的催化剂。中学生往往自信不足,缺乏进取的勇气,教师也常常轻率的否定学生的不同意见,压抑学生个性。长下去,学生思维依赖性很大,求异不到良好发展。影响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适时地点拔、引导、帮助、他们往往认为问题是自己亲自发现解决的,因此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后遇到问题时就有勇气独立思考,形成良性循环。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