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凡有教育活动就有教育考评。我国是考试的发源地。《礼记·学记》中记载:“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表,三年视举止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谓之大成。”九年之中分成五个小段两个大段。可见,在战国时期已有一套较严密的成绩考评制度;至于科举,更是世界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考试,“四书五经”“八股文”曾是考试中最经典科目、最经典题型。回顾历史我国在考试的制度、内容、目的、程序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今日科学的考评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其过分关注考试结果、按分数三六九等的甄别功能已成为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桎梏。
一、开学初进行诊断性评价——有效考试评价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又称做事前评价,一般在学年初或学期初进行,其目的在于弄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做好准备。针对我校在开学第二天组织的考试,我会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摸清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存在什么知识盲区,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和效果进行分析判断,对发现的问题加以记录。之后通过家访、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尽可能摸清每位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改进评价措施,只有重视教学诊断和治疗,才能更好地发挥诊断性评价的作用,达到有效考试评价的目的。
二、学期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有效考试评价的展开
(一)及时告知学习结果
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课堂练习本(专供上课时用)。新课程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计算能力较薄弱,因此每节课课始,我都会在小黑板上出示5-10道口算题让学生练习后自评分数并当堂订正,事实证明,此环节学生受益很大,一些学困生平时考试分数经常不理想,但这一环节他们却很容易得90分甚至满分,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肯定、表扬、激励,这些学困生慢慢地就会对学习数学有了信心,根据实际情况我会逐步加大口算题的难度,或将其改成4-5道计算题,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新知的教学打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每节课我都争取在新知教学后留出约10分钟让学生完成作业(课作)。课作的内容为当天的新授知识,数量在4-5题,这些习题大多来自课本上的相应习题,有时也需要教师自行设计,通常最会一道题难度系数会大些,这样既保证优等生又兼顾学困生,对优等生只要稍加点拨,而学困生的作业可面批,遇到时间允许还可让优等生帮助辅导后进生。这样每节课的知识点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加以反馈掌握(每节课约可批改四分之一的作业,利用四节课就可面批一次全班学生的作业)。
(二)关注个性拔高评价
教育家佩奇曾做过一个规模宏大的实验。他用74个班级共两千多名学生作为被试,每班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组给予评语。老师对第一组只评甲、乙、丙、丁的等级,无评语;对第二组除表明等级外,还给以顺应的评语,即按照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矫正或相称的好评;对第三组则给予特殊评语,如:“优异,保持下去”、“良好,继续努力”、“试试看,你能行”、“让我们把这一等级改进一步吧!”……这三种不同的处理练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如图2)。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除给予分数或等级外,加上适当的短评,颇有助益。据以此,课中也即新授环节,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比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例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画线段图,写等量关系式,列式计算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即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建模”过程。在学生探究、尝试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性拔高评价,如“单位‘1’找对了,再加把劲”、“等量关系式写对了,进步神速”等。这样,将每堂课分为课始、课中、课末三大环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面批作业,拔高评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习后最关心对错的时候面对面肯定或否定,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及时矫正了错误,强化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实现了“堂堂清”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与老师建立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关注差异允许重考
考慮到给学生按分数排名次会带来焦虑、厌学、受打击等副作用,我采取“等级十评语”的评价办法,如将80—100分定为“优”,把60—79分定为“良”,60分以下视为“无效”,而不是“不及格”。在“优”的后面加上诸如“你是数学天才,继续努力”;在“良”的后面加上如“相信下次考试你是数学天才,加油”;如果“无效”则加上“加油,下次重考你肯定有效”,等激励评价语,每次测试结束后,都允许并鼓励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学生经过努力大多能达标并且不再惧怕考试。
三、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
实施有效考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临近学期结束的一段时间,我会收集整理每个学生的单元试卷、课堂作业本、学生自做的数学周报等资料,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应的资料库,结合学校进行的学初、期中、期末三次测试成绩,采取“等级十发展评语”的方法对学生一个学期来的学业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发展评语是对学校三次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通过求期末考试标准分与期中考试标准分的差按差值大小确定进步幅度,本着罗森塔尔效应的目的,依次用“进步神速”、“进步很快”、“又进步了”、“再加把劲”的鼓励评价,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对自己的进步了如指掌;之后将这些资料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进步成绩、经验和教训、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们在考试评价中成长,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一、开学初进行诊断性评价——有效考试评价的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活动开始之前,为使其计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又称做事前评价,一般在学年初或学期初进行,其目的在于弄清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实现新的教学目标做好准备。针对我校在开学第二天组织的考试,我会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摸清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存在什么知识盲区,对学生原有的知识状态和效果进行分析判断,对发现的问题加以记录。之后通过家访、与学生个别交谈等,尽可能摸清每位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然后制定出相应的改进评价措施,只有重视教学诊断和治疗,才能更好地发挥诊断性评价的作用,达到有效考试评价的目的。
二、学期中进行形成性评价——有效考试评价的展开
(一)及时告知学习结果
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课堂练习本(专供上课时用)。新课程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计算能力较薄弱,因此每节课课始,我都会在小黑板上出示5-10道口算题让学生练习后自评分数并当堂订正,事实证明,此环节学生受益很大,一些学困生平时考试分数经常不理想,但这一环节他们却很容易得90分甚至满分,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肯定、表扬、激励,这些学困生慢慢地就会对学习数学有了信心,根据实际情况我会逐步加大口算题的难度,或将其改成4-5道计算题,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计算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为新知的教学打下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每节课我都争取在新知教学后留出约10分钟让学生完成作业(课作)。课作的内容为当天的新授知识,数量在4-5题,这些习题大多来自课本上的相应习题,有时也需要教师自行设计,通常最会一道题难度系数会大些,这样既保证优等生又兼顾学困生,对优等生只要稍加点拨,而学困生的作业可面批,遇到时间允许还可让优等生帮助辅导后进生。这样每节课的知识点学生都能在第一时间加以反馈掌握(每节课约可批改四分之一的作业,利用四节课就可面批一次全班学生的作业)。
(二)关注个性拔高评价
教育家佩奇曾做过一个规模宏大的实验。他用74个班级共两千多名学生作为被试,每班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组给予评语。老师对第一组只评甲、乙、丙、丁的等级,无评语;对第二组除表明等级外,还给以顺应的评语,即按照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矫正或相称的好评;对第三组则给予特殊评语,如:“优异,保持下去”、“良好,继续努力”、“试试看,你能行”、“让我们把这一等级改进一步吧!”……这三种不同的处理练习的方法,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影响,有很大的差异(如图2)。实验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除给予分数或等级外,加上适当的短评,颇有助益。据以此,课中也即新授环节,我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尝试性探究学习,比如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例题:“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堂练习本上画线段图,写等量关系式,列式计算并引导学生概括归纳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步骤,即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建模”过程。在学生探究、尝试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性拔高评价,如“单位‘1’找对了,再加把劲”、“等量关系式写对了,进步神速”等。这样,将每堂课分为课始、课中、课末三大环节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面批作业,拔高评价”的评价方式,在学生学习后最关心对错的时候面对面肯定或否定,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及时矫正了错误,强化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实现了“堂堂清”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与老师建立了“亲其师,信其道”的和谐师生关系。
(三)关注差异允许重考
考慮到给学生按分数排名次会带来焦虑、厌学、受打击等副作用,我采取“等级十评语”的评价办法,如将80—100分定为“优”,把60—79分定为“良”,60分以下视为“无效”,而不是“不及格”。在“优”的后面加上诸如“你是数学天才,继续努力”;在“良”的后面加上如“相信下次考试你是数学天才,加油”;如果“无效”则加上“加油,下次重考你肯定有效”,等激励评价语,每次测试结束后,都允许并鼓励不及格的学生进行第二次测试,学生经过努力大多能达标并且不再惧怕考试。
三、学期末进行终结性评价
实施有效考试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临近学期结束的一段时间,我会收集整理每个学生的单元试卷、课堂作业本、学生自做的数学周报等资料,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应的资料库,结合学校进行的学初、期中、期末三次测试成绩,采取“等级十发展评语”的方法对学生一个学期来的学业情况进行终结性评价,发展评语是对学校三次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通过求期末考试标准分与期中考试标准分的差按差值大小确定进步幅度,本着罗森塔尔效应的目的,依次用“进步神速”、“进步很快”、“又进步了”、“再加把劲”的鼓励评价,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在时时刻刻关注着自己,对自己的进步了如指掌;之后将这些资料发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进步成绩、经验和教训、优点和缺点,让学生们在考试评价中成长,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